第二章
概述
清热药
一、概念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 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性能特点
药性:寒凉(甘寒、苦寒或甘苦寒)。 归经:涉及五脏六腑。功效:清热泻火、燥 湿、解毒、凉血、清虚热。
-
1
三、主治证—里热证 1. 各脏腑火热证。 2. 各种湿热证。 3. 各种热毒证。 4. 热入营血证。
5. 虚热证。
-
41
谷精草
-
42
青葙子
-
43
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相同点:均有清肝明目之功,用于肝
热目疾。
不同点: 谷精草: 肝经风热之目疾多用。 密蒙花:兼养肝阴,肝虚目赤也可用。 青葙子:清泄肝火力强,肝火上炎之头
痛眩晕也可用。
-
44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一、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多为苦寒之品,具有清热
-
14
芦根
-
15
芦根
1. 清热生津、除烦:甘寒之品,清热不伤阴,生 津不敛邪。
(1)热病烦渴。 (2)肺热咳嗽。 (3)肺痈吐脓(实为苇茎的功用)。
2. 止呕:用于胃热呕逆。
3. 利尿:用于热淋,小便短赤涩痛。
-
16
天花粉
-
17
天花粉
-
18
天花粉(瓜蒌根)
1. 清热生津:用于热病口渴,消渴多饮。如玉 液汤。
四、分类 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及
清虚热药五类。
-
2
五、使用注意 1 . 准确辨证,随证遣药,合理配伍。 2 . 清热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脾虚食少 便溏者慎用;或注意配伍健脾养胃药。 3 . 阴盛格阳证、真寒假热证禁用。 4 . 苦燥之品易伤阴,阴虚津亏者慎用。 5 . 中病即止,免伤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