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权力权利--《看不见的人》中身体现象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37.57 KB
- 文档页数:2
身体的隐喻作者:王丽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4期金基德是韩国当代电影导演中最具个人特色的导演之一。
在金氏电影中,“隐喻”被大量运用,尤其是在电影《时间》中,“身体”不仅是导演表达的技巧和手法之一,更成为贯穿整部电影的重要线索。
在金基德的镜头中,“身体”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物,更是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尴尬地位的象征——在取得“身体”的独立性的表面下,精神世界仍然被束缚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主义世界中,最终造成了故事的悲剧结果。
隐喻——借用客观事物来表达影片的深层次意义,是电影表现手法之一。
金基德是韩国当代导演中善于运用“隐喻”这一表现手法的导演之一。
凭借对“隐喻”的巧妙运用,在金基德的镜头下,任何一个看似平常的事物都可以被赋予独特而让人思考的意味,例如《坏小子》中那面单向透光的镜子象征着现代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情感隔膜,即使彼此近在咫尺,精神和情感却得不到应有的交流,更无法实现共鸣;在《弓》中,“弓”这一物体的意义也耐人寻味,它不仅是老人抵御外来入侵的武器、表达心声的乐器,更是个人私欲的象征。
这些承载着电影主题的隐喻性符号在影片中大多只出现几次,但在《时间》中,“身体”这一隐喻性符号,不仅被赋予了多重意义,更是贯穿整部影片最重要的线索,成为影片表现的主要对象,这在金氏电影中实属少见。
电影《时间》聚焦的对象是世界范围内尤其是韩国国内兴起的“整容热”。
金基德另辟蹊径,从女性身体和精神的两重对立,重新审视了这一令人趋之若鹜的人体改造技术,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女性的现代地位及其精神世界。
影片从女孩世喜的视觉角度出发,讲述了世喜(思喜)与男友智宇的爱情故事:与男友恋爱几年的世喜认为智宇对自己的爱正在降温,她开始不安,时常因为智宇对其他女人献殷勤或讨好而变得歇斯底里。
世喜把原因归结为:智宇厌倦了自己的身体。
为了挽回智宇的爱,世喜选择了“整容”来改变自己,希望自己的身体得到改变,智宇对自己的爱情之火能重新燃烧。
梅洛—庞蒂与身体现象学——兼论西方哲学中的“身体性”问题的演变2006-12-313:15:46李重梅洛·庞蒂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那么哲学作为一门对“世界问题”的最根本把握的学问自然也应该从对身体的思考开始。
事实上,身体问题,实与人的问题密切相关,一部关于人的哲学其实就是一部对人的“身体的解释,或者误解”的哲学。
随着当代哲学研究的日益深入,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推波助澜,“身体性”问题从“遮蔽”逐渐走向“澄明”,成为日前西方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本文试图从不同时期的西方哲学文本出发,试就“身体性”问题进行一番梳理和思考一,肉身的缺席:作为一种“练习死亡”的哲学如果说整个西方传统哲学发展史对于“肉体”而言犹如一场漫漫黑夜的话,那么这场黑夜的序幕则是从柏拉图那里开始的。
我们不妨先来考虑一下柏拉图在《斐多篇》中的关于灵魂的著名神话:双轮马车的驭手理性,手里挽着马色骏马和黑色骏马的缰绳,白色骏马代表着人的精神饱满,比较顺从于理性的指挥;而不听话的黑马代表着嗜好和欲望,驭手必须不时地挥鞭才肯就范。
这里的人的形象意指理性-灵魂,而作为欲望和嗜好载体的肉体是以兽的形象示人,鞭子和缰绳则表征着对肉体的规训和惩罚。
在柏拉图看来,肉身之狱不仅是高耸的令人恐怖与战栗的围墙,同时,它更是一个温柔的陷阱,罪恶的渊薮,堕落的胎盘,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只不过是理念堕落的结果。
柏拉图说:“只要我们固守在身体之中,使灵魂受到肉体的污染而变得不完满,我们就无法令人满意地去把握对象,这些对象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真理。
……我们无疑相信,要想获得纯粹的知识,必须摆脱肉体,用灵魂注视事物本身。
从这种观点来看,我们所期望和决心获得的智慧,只有在我们死后而不是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才有可能……看来只要我们活着,除非绝对必要,尽可能避免与肉体的交往、接触,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接近知识。
”[1]P17我们知道,英语哲学中“理论”(Theory)是从希腊语动词theatai(看)来的,这个动词又是名词theatre(剧场)的词根,另外,理性(Idea)是也从希腊语中eidos(看)演变而来。
《看不见的人》中黑人的话语权与文化身份吴苏明【摘要】美国黑人男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揭露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书写了被白人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描述了百年来黑人因为长期遭受歧视而陷入文化身份危机.从三个方面分析黑人文化身份的丧失原因,一是白人在生活中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二是黑人对话语权的自我放逐,三是黑人在文化夹缝中扮演着求生存的双重性身份.话语衍生出权力,黑人要想得到最终该有的身份地位.就该努力去恢复自己的话语权.【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1)002【总页数】3页(P183-185)【关键词】《看不见的人》;黑人;话语权;文化身份【作者】吴苏明【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文化身份是一个文化群体或个体界定自身文化归属的标志,也是每一个文化群体或个体生存的依赖。
法国后现代思潮的前卫人物、结构主义哲学家福柯的话语理论的基本观念是“人是受话语支配的”[1]94。
柯的话语不同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在他看来,话语是一种实践,而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和静止的结构。
福柯的话语理论用符号系统及其符码和话语分析文化和社会。
在他看来,任何话语,包括文学的话语,都不可能是完全自律或自治的,而是社会中权力关系的产物。
话语权即话语的权利,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话语权的多少即代表着文化身份的高低。
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黑人在社会上所受到的种种歧视。
当时,黑人被白人掳掠到新大陆,生活在一个白人占绝对优势的社会,白人文化占据统治地位,他们被迫与自己的历史割断,逐渐丧失了身份和话语权,迷失了自我,本民族的语言变成了遥远记忆,从而降低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地位。
在小说中,黑人的话语权无时无刻不体现出黑人生活的艰辛和身份地位的卑微。
《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意蕴赏析摘要:本文试对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祖父”、“混战”和“玩偶”的象征意蕴进行探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这些象征手法的艺术蕴涵,最终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象征手法象征意蕴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看不见的人》是著名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处女作,也是他最成功、最重要的作品。
该小说发表于1952年,刚一出版,就备受评论界的关注,同时受广大读者的青睐,被誉为一部以寻找自我为主题的现代预言小说,是美国现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作品。
《看不见的人》讲述了一个无名无姓、土生土长的南方黑人青年,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美国,逐渐失去自我、寻找自我、求证身份,最后顿悟的心路历程。
他的经历不但反映了20世纪黑人的心路历程,也反映了整个西方世界现代人的命运。
一开始,小说的主人公在白人面前恭顺、谦卑,得到白人好评。
他在他家乡社区的白人要人的聚会上,发表了题目为《进步的秘密在于谦卑》的演说,获得了一张州立黑人学院的奖学金证书。
在州立黑人学院,主人公犯了一个“错误”——不经意间让白人校董看到了黑人的真实的困顿生活,黑人校长十分恼火,立即将他开除,在他离开学院之际,黑人校长为他写了七封介绍信,主人公怀揣这些介绍信,到纽约寻找工作谋生,但他的求职却一次次失败,后来,他才明白,校长根本就没有推荐他,而是说了他许多坏话。
几经周折,他在一家油漆厂找到了一份工作,却因爆炸而受伤住院,在医院里,又成了新医疗设备的试验品,曾一度失忆。
出院后,得到好心的黑人大妈的悉心照料,身体逐渐康复。
后因口才出众,他成了“兄弟会”的一员,重新获得了自我,但他的行为却遭到了黑人民族主义分子的强烈反对,为了躲避这些黑人民族主义分子的追杀,他不得不东躲西藏,乔装打扮,却被误认为是莱因哈特——一个集牧师、情人、赌徒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黑人。
后来,在一次暴乱中,他为了躲避追杀,不慎跌入一个废弃的煤窑里。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笔记
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法国哲学家,他的知觉现象学是他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下面是关于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一些笔记和概念:
1. 身体性:梅洛庞蒂认为,人的知觉与身体紧密相连,我们通过身体与世界进行感知和理解。
身体被理解为一个主动和感知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
2. 意义与感知:梅洛庞蒂认为,感知不仅仅是外界输入的信息,而是我们通过感知将世界赋予意义。
我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感觉,而是主动地对感觉进行解读和理解。
3. 语言与知觉:对于梅洛庞蒂来说,语言并不是知觉的源头,而是从知觉中产生的。
语言是我们对感知经验的表达,但感知经验本身可以超越语言的界限。
4. 环境与空间:梅洛庞蒂强调环境和空间对于我们的知觉和理解的重要性。
我们的感知经验受到环境的影响,并且通过环境中的空间来定位和理解事物。
5. 感知与身体动作:梅洛庞蒂认为,感知和身体动作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通过身体的动作来与世界进行互动,并通过这种互动来获得更深刻的感知。
这些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思想。
他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感知经验和与世界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寻找迷失的自我——论《看不见的人》的身份追寻易立君;杨红【摘要】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07(021)005【总页数】4页(P91-93,116)【关键词】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自我身份;民族文化【作者】易立君;杨红【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外语系,湖南,岳阳,414006;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怀化,4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过去两百多年里,进行身份寻证一直是非裔美国黑人文学作品的主题。
从奴隶叙事、诗歌、小说到文学评论,黑人作家寻找自我身份的叙事贯穿于文学史。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黑人文学不只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黑人群体表露心声、构建自我身份的话语。
黑人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构经历了一个过程:初期(美国内战前期),寻求自由人身份;获得解放后,由于受主流文化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黑人期望融入主流社会。
这一时期,惠特莉(Phillis Wheatley)“试图融入主流文化,以‘求同’谋取黑人的立足之地。
十九世纪中期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 Douglas)则突出黑人的异质身份,开创奴隶叙事先河,在对抗中试图修正主流文化,以此来构建黑人独立的文化身份。
”[1]92到了20世纪,经过激进运动的洗礼,黑人再次觉醒,积极回归本民族文化传统,汲取传统文化给养。
拉尔夫·埃里森就是这个时期的突出代表。
他突破理查德·赖特的抗议小说,注重挖掘弘扬黑人民族文化,肯定其在美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构建黑人的文化身份。
萨特的作品是否有对身体和感官经验的探讨?一、萨特的作品中体验身体自由的追求在萨特的作品中,他对身体和感官经验的探讨体现在对身体的自由追求上。
萨特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但社会对个体作出的规定和束缚使人们失去了对自己身体的真正掌控和感知。
在《存在主义和人类情况》中,萨特指出,人们常常被社会角色所定义,因此渐渐迷失了自我。
他呼吁每个人都要意识到自身的自由本质,并尝试通过身体的探索去感受和认识自己。
1. 萨特对身体的解放与身份认同萨特在《恶人》中提到,“我扔下那副掩盖真实的伪立场,我便真正找到了以真自我的立场。
”他认为,只有解放身体,抛弃社会给予的各种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才能真正找到自我,达到身体自由的状态。
2. 萨特对感官经验的重视萨特在作品中也对感官经验给予了重要的关注。
他将感官经验视为人们与世界的直接联系,是获取真实体验的重要途径。
《压垮基督徒》一书中,萨特描述了主人公罗兰·巴扎克的感官体验,他通过身体的感知来认识世界,实现自我认同。
二、萨特对身体和感官经验的探讨与情欲的关系在萨特的作品中,他将身体和感官经验与情欲相联系。
他认为,身体和感官经验是实现自由和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而情欲则是人体验身体和感官经验的驱动力。
1. 萨特对情欲的理解在《恶人》中,萨特提到,情欲是人的欲望和冲动,是人们为了满足自我需求而产生的激情。
他认为,情欲是人体验身体和感官经验的根源之一。
2. 萨特对情欲的反抗和解放萨特认为,情欲虽然是人体验身体和感官经验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社会的束缚和规范,情欲往往被压抑和扭曲。
在《恶人》中,他描述了主人公鲁奇的情欲之旅,鲁奇通过拒绝社会的规范,追求自己真实的欲望,实现情欲的解放。
三、萨特的作品中身体和感官经验的自我反省在萨特的作品中,他不仅关注了身体和感官经验的追求和解放,也对此进行了自我反省和思考。
1. 萨特对身体反省的意义萨特认为,身体反省是人们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的重要途径。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身体意象解读《莎菲女士的日记》是英国作家乔治戈登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其中的身体意象象征了女性自我价值、自尊和个性的演变。
在这部作品中,莎菲戈登莎士比亚以身体意象展示了过去和现在女性承受的不同压力:被指责,被忽视,被剥夺权力,被压抑,被强制定义等等。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戈登莎士比亚把女性自我价值变为一种身体意象,表达了一种不安的感受。
莎菲的身体意象中,可以看到她对自己身体的痛苦体验,以及她承受着社会观念和文化习俗的压力。
在莎菲的日记中,她反复提到“皮肤”和“血液”,这些概念反映出她对自身外在形象的质疑和挑战。
同时,通过描述自己的“骨骼”,她还表达了自信的渴望:她想象自己的身体变得坚强,可以抵抗社会标准。
莎菲的身体意象也表现了她想要获得的自尊的渴望,这些意象不仅表达了女性受到社会压力的感受,还表达了主观感受。
她记录的关于身体的描述,也反映出女性个性的演变,也表达了她想要得到社会尊重的渴望。
比如,她经常描述自己的流血形象,这是她对女性意识形态的反叛性表达。
这也反应了她想证明自己在家族及社会中位置的渴望。
莎菲女士的日记对于我们理解她在现代社会中的女性自我价值和自尊以及个性的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她使用的身体意象,可以看出,她的日记把女性古老的挑战和现代的斗争相结合。
她的自尊渴望也象征着一种新的女性主义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现状及其对未来的渴望。
此外,莎菲的日记也提醒我们,身体意象不仅可以用来表达女性自我价值、自尊和性格的演变,还可以用于传达个人价值观。
莎菲的身体意象中充满了沉重的情绪,但这也让她坚强,更加自信,从而掌控自己的人生。
因此,从莎菲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身体意象可以用来传达一种强烈的个人主义信念,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资料梳理:电影与身体的跨界研究电影与身体的跨界研究资料梳理:电影与身体的跨界研究一、电影与身体的跨界研究理论和现实背景近些年学术领域,身体问题前所未有的凸显出来,身体研究成为国内外学界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
哲学、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等都将身体作为一个新兴领域来加以研究。
伊格尔顿感慨道:“对身体重要性的重新发现已经成为新近激进思想所取得的最宝贵的成就之一,当代批评中的身体比滑铁卢战场上的尸体还要多。
”由于“身体研究”涉及面广泛且深远,将此作为科研设想的一个中心目标,可以进而选择不同的领域进行结合,这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
二、电影与身体的跨界研究的问题视阈身体研究在我国正方兴未艾,它们大多集中与哲学、文艺学、文化研究等角度,而却鲜有侧重于电影学领域的身体研究,从目前我所收集到到与身体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来看,将身体与电影进行跨界研究才刚刚开始,远没有系统的论述,它们大多是借用文艺学领域方面的身体研究来进行某一阶段的电影史书写,或通过借用文艺学领域方面的身体研究来进行电影批评,也有将身体结合电影理论研究进行理论建构的。
当代多元视角中的德性伦理学大体可以做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分类:身体与电影史、电影理论的跨界结合、身体的文化视阈下的电影文化、关照表演、当代艺术实践与理论中的身体和美学、哲学中的身体范式。
(一)身体与电影史、电影理论的跨界结合身体本身就是一部历史。
它被自然、社会与文化所构成,同时又构成人类世界的生命原型——即人。
电影史的书写方式多样,如《电影史:理论与实践(重构中国电影史学)》从实在论的哲学高度,梳理美学、经济、技术、社会诸种生成机制,更新了电影文学的问题框架和研究范式;如大卫波德维尔的《世界电影史》则在结构上则力求系统周详、清晰,以年代和国家、地区为坐标,论述各个时期、区域内世界电影的发展动向;如山本喜久男的《日美欧比较电影史(外国电影对日本电影的影响)》是用历史比较方法进行电影研究的成功尝试,它主要论述从电影开创之初到1940年代日本电影在欧美电影的影响下发展、独立的过程;再如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则通过分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的德国影片,检视了从1918年至1933年的德国历史,借以展现“一战”后德国人的心理图景,是通过电影来反向解读社会心理。
身体权力权利--《看不见的人》中身体现象解析
万青林
【期刊名称】《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28)002
【摘要】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作品《看不见的人》揭示了美国黑人的存在与价值问题。
小说中不仅出现了一系列对人物外表与身体活动的直接描写,还涉及大量与身体紧密相关的现象,如暴力、残疾、死亡等。
这些身体现象少有人论及。
按照福柯的身体理论进行分析,可发现这些疼痛的身体、残缺的身体以及死亡的身体意象揭示了隐藏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实践中的权力对身体精心而巧妙的改造和进犯的秘密,反映了黑人种族在寻求自我身份认同时遭遇到的不可回避的磨难和压迫,是对种族主义罪恶淋漓尽致的阐释及对人性深刻的拷问。
%Invisible Man, written by Ralph Ellison, a black American writer, reveals the existence and val⁃ue of black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novel, there is not only a series of direct description of the appear⁃ance and physical activity, but also a large number of closely related phenomena, such as violence, disability, death, etc.. Very few people discuss about these physical phenomenon. According to Michel Foucault’s Physi⁃cal Theory, these painful bodies, broken bodies and dead bodies reveal the secret that the power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e carefully and neatly remould and infring to bodies, and reflect unavoidable tribulations and oppression of
the black race in seeking self identity. This novel fully disclosed racism sin and profoundly in⁃terrogated human nature .
【总页数】5页(P24-28)
【作者】万青林
【作者单位】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从福柯权力身体理论解析《副领事》中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表现形式 [J], 张露露
2.权力规训下的女性身体——试用福柯的身体理论解读《福尔赛世家》中的女性形象 [J], 段绍俊;林德福
3.偷窥·身体与权力:美国电影《红字》中的身体叙事 [J], 张宝国
4.从\"体育哲学中的身体\"到\"体育中的身体\"\r ——对体育哲学身体研究范式的现象学批判与重建 [J], 高强;程一帆
5.学前教育中的“身体”关涉——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视角 [J], 冯合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