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脑功能检查项目脑功能检查是一项常见的医学检查项目,用于评估和检测一个人的脑部功能是否正常。
在临床上,脑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和诊断各种脑部疾病、损伤和神经系统相关的病症。
脑功能检查包括多个子项目,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脑功能检查项目。
一、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的运动、感觉、反射、平衡,以及对颅内压力的评估。
通过检查病人的语言、视力、力量、协调性和平衡等方面的功能,医生可以判断神经系统是否正常。
二、脑电图(EEG):脑电图是一种通过头皮上的电极记录脑电活动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脑电波的频率、振幅和节律,从而判断脑部的正常活动。
脑电图常用于诊断癫痫、睡眠障碍和脑电活动异常等疾病。
三、脑磁共振成像(MRI):脑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技术,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脑部结构图像。
通过MRI,医生可以观察到脑部的解剖结构、脑血管和脑部组织的病变,并对脑部肿瘤、出血、中风等病变进行诊断和评估。
四、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可以评估脑活动的方法。
通过检测脑部呼吸和血液流量的变化,fMRI可以揭示在不同任务和状态下脑部不同区域的功能连接和活动。
它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认知功能、情绪、记忆等脑部功能。
五、脑部活检:脑部活检是一种通过手术或穿刺脑部组织来采集样本进行检查的方法。
脑部活检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例如肿瘤、感染和炎症等。
六、脑血流动力学检查:脑血流动力学检查可以通过实验室的方法测量脑血液流量、血压和代谢物的浓度,从而评估脑部的血液供应是否正常。
常见的脑血流动力学检查包括脑电图、脑血流扫描和脉搏波分析等。
脑功能检查项目在临床上起着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病人的脑部功能和结构,从而为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但需要注意的是,脑功能检查项目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
经颅多普勒检查的意义经颅多普勒检查(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是一种无创、非放射性的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脑血管的血流情况和脑血流速度。
它通过利用超声波技术测量血液在颅内和颅外动脉中的速度和方向来提供有关脑血流的重要信息。
经颅多普勒检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经颅多普勒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和诊断。
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包括脑卒中、脑血栓形成和脑动脉瘤等。
经颅多普勒检查可以通过测量脑血流的速度和方向来检测血管狭窄、堵塞或其他异常情况,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其次,经颅多普勒检查可用于监测脑血液灌注和脑功能。
脑血液供应不足可能导致脑组织缺血和缺氧,进而引发脑损伤和功能障碍。
经颅多普勒检查可以实时监测脑血流速度和血液供应情况,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脑功能状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进一步损伤。
第三,经颅多普勒检查对于脑血管意外的早期预测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突发的血管病变,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
这些疾病往往发生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但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的脑损伤。
经颅多普勒检查可以在早期发现脑血管的异常,包括血栓形成、动脉狭窄和动脉瘤等,提供预测脑血管意外风险的重要指标。
同时,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另外,经颅多普勒检查还可以帮助评估脑卒中的预后和疗效。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经颅多普勒检查可以评估脑卒中患者的血流情况,判断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和疗效。
这对于制定适当的康复计划和治疗方案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经颅多普勒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和诊断,监测脑血液灌注和脑功能,预测和干预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并评估脑卒中的预后和疗效。
这些信息对于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疾病,保护脑部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ct检查项目分类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项目可以根据所检查的部位和目
的进行分类。
常见的CT检查项目分类如下:
1. 头部CT:检查头部及其结构,如颅骨、脑部、眼眶、眼球、耳鼻喉等。
2. 颈部CT:检查颈部及其结构,如咽喉、甲状腺、颈动脉等。
3. 胸部CT:检查胸部及其结构,包括肺部、心脏、食管、纵
隔等。
4. 腹部CT:检查腹部及其结构,如肝脏、胰腺、胆囊、肾脏、脾脏、肠道等。
5. 盆腔CT:检查盆腔及其结构,如子宫、卵巢、前列腺等。
6. 骨盆CT:检查骨盆及其结构,如髋关节、骨折等。
7. 脊柱CT:检查脊柱及其结构,如颈椎、胸椎、腰椎等。
8. 肌肉骨骼CT:检查肌肉、骨骼及其结构,如四肢骨折、肌
肉肿瘤等。
9. 血管CT:检查血管及其结构,如冠状动脉、肺动脉、腹主
动脉等。
10. 扩散CT:检查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代谢或灌注情况,如
脑部、乳腺、肺部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等。
11. 导向穿刺CT:引导穿刺操作,如肿瘤的穿刺活检、腰椎穿刺等。
此外,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的要求,还可以进行其他特殊的CT检查项目,如冠状动脉CT造影、CT胃肠道检查、CT肺动脉造影等。
核磁共振检查什么引言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由于其高分辨率和多参数功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核磁共振检查可以提供大量详细的解剖和功能信息,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核磁共振检查适用于哪些病症以及它在这些病症中的应用。
1. 脑部核磁共振检查脑部核磁共振检查是最常见的核磁共振应用之一,广泛用于脑部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它可以检测脑部结构的异常,如肿瘤、出血、感染和脑血管病变等。
此外,脑部核磁共振还可以提供关于脑组织的代谢信息,如脑梗死、代谢性疾病和癫痫发作。
2. 脊柱核磁共振检查脊柱核磁共振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脊柱和脊髓的疾病,特别是椎间盘突出、脊髓损伤和脊柱肿瘤等。
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指导手术治疗和康复计划。
3. 心脏核磁共振检查心脏核磁共振检查是一种无创性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技术,广泛用于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
它可以提供关于心脏壁运动、心脏腔的大小和形态、心室流量和心脏瓣膜的功能等信息。
心脏核磁共振还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疾病、心脏肥厚和心肌梗死等心脏病变。
4. 肝脏核磁共振检查肝脏核磁共振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肝脏疾病,如肝肿瘤、肝纤维化和肝内胆管疾病等。
它可以提供关于肝脏结构、血供和代谢功能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制定肝脏疾病的治疗方案。
5. 骨骼核磁共振检查骨骼核磁共振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骨骼系统的疾病,如骨折、骨肿瘤和骨关节炎等。
它可以提供关于骨骼结构、骨骼肌肉的关系和动力学信息等。
骨骼核磁共振还可以评估关节软骨的损伤和退化,指导关节置换手术和康复计划。
6. 乳腺核磁共振检查乳腺核磁共振检查主要用于早期发现乳腺癌和乳腺疾病。
它可以提供关于乳腺结构、组织密度、肿块的形态和动态变化等信息,对于乳腺肿瘤的定位和分期非常有帮助。
7. 盆腔核磁共振检查盆腔核磁共振检查主要用于评估盆腔器官的解剖和病变,如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和子宫内膜异位等。
经颅多普勒经颅多普勒(TCD)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研究颅内大血管中血流动力学的一门新技术。
国外于1982年由挪威Aaslid等首推,国内于1988年陆续引进。
由于TCD能无创伤地穿透颅骨,其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以对病人进行连续、长期的动态观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MRI、DSA、PET、SPECT等影像技术所测不到的重要血液动力学资料。
因此,它在评价脑血管疾患以及鉴别诊断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应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受操作者技术的影响,目前尚缺乏对正常和异常频谱形态统一判定标准和命名,尚未建立各参数统一的正常值,而且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失败率为 2.7%〜5%。
其原因为老年人(尤其是妇女)颅骨增厚、动脉迂曲、动脉移位等。
但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以及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会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功能简介由于颅骨较厚,阻碍了超声波的穿透,过去的多普勒超声只能探测颅外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 ),能穿透颅骨较薄处及自然孔道,获取颅底主要动脉的多普勒回声信号。
它可探测到的血管主要有:ICA :颈内动脉颅内段CS :颈内动脉虹吸部MCA :大脑中动脉ACA :大脑前动脉PCA :大脑后动脉ACOA :前交通动脉PCOA :后交通动脉OA :眼动脉VA :椎动脉BA :基底动脉PICA :小脑后下动脉TCD技术摒弃了传统的脑血流图的不准确性和脑血管造影的有创伤性,同时为CT、MRI等现代影像技术提供了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教,成为影像诊断的重要佐证,可为脑血管病的诊断、监测、治疗提供参考信息,并对能引起脑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
经颅多普勒超声效果评价(1 )血流速度血流速度反映脑动脉管腔大小及血流量。
血流量一定时血流速度与管腔大小成反比例,当管腔严重狭窄(90% )或完全梗阻时,血流速度下降,个体间各值可有很大变异,但个体内差异很小,且左右基本对称,如两侧相差很大可认为异常。
做头颅检查时,CT与磁共振哪个更好鞠新强(合江县中医医院;四川合江 646200)俗话说健康是福,健康是身体最大的本钱,不论在做什么事情前都应该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金钱却买不来健康。
如何知道是否身体健康呢?那么这里就少不了要做体检。
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检查,我们才得以知晓自己的身体状况。
有些疾病不痛不痒,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才能得知,而头颅检查是在体检中一项最重要的检查之一。
颅脑疾病有些是因外伤引起,也有颅内肿瘤,炎症,血管病变,变性等。
头颅检查除了比较常见的望诊,触诊,叩诊和听诊。
对于一些难以发现的疾病,还是要通过借助医疗设备,脑部检查的项目有很多,比如我们经常所知道的脑CT,磁共振核素成像,脑电图脑血管造影,脑血流图等相关的检查。
不管是哪种检查,都要根据检查者的自身情况,有效的选择正确的检查方式。
以下我们来对比一下最常用的头颅CT和头颅磁共振两种检查方法。
1、CT 1.1概念头颅CT检查是通过CT扫描对患者进行检查的一种检查方式。
当头部在经历外伤后,如果看伤后情况,以及是否损伤到重要器官,那么脑CT应作为重要的影像学的检查方法,因此头颅外伤首选CT检查。
脑CT有什么好处呢?以脑内肿瘤为例,首先它可以很明确的显示颅脑内肿瘤的数目,以及肿瘤发生的部位,和肿瘤的大小程度,外貌轮廓,密度值,甚至能清晰的知晓肿瘤内是否出现出血状况,是否出现钙化情况,以及能够预算它的扩散程度。
1.2脑CT的优势首先运用脑CT检查时速度快,通过CT 扫描能够迅速知道新鲜出血情况,CT,对新鲜的出血敏感性极为高,而且CT检查后能够迅速地显示出脑部的水肿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颅内压增高,还能够发现脑疝等一些重要的病变,同时诊断头颅是否骨折,特别是是否存在凹陷骨折和颅底骨折时,也可以用脑CT。
对于脑血管一类的疾病,使用脑CT时能够准确有力的诊断,通过脑CT的诊断,能够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对于后期的治疗,也有一个好的前提保障。
CTMR检查指南CT和MR是医学领域中常用的影像学技术,用于诊断和评估患者的病情。
本文将介绍CT和MR检查的指南,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生成患者内部断层图像的影像学技术。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用于检测和定位病变。
CT检查常用于诊断颅脑、胸部、腹部、骨骼和血管等疾病。
以下是一些CT检查的指南:1.颅脑CT检查:用于评估颅脑损伤、中风、肿瘤等。
指南包括选择合适的扫描协议、注射造影剂、扫描范围和层厚等。
2.胸部CT检查:用于评估肺部病变、肺癌、肺栓塞等。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协议、呼吸控制技术、注射造影剂、扫描范围和层厚等。
3.腹部CT检查:用于评估肝脏、胰腺、肾脏和腹腔疾病。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协议、注射造影剂、饮食准备、扫描范围和层厚等。
4.骨骼CT检查:用于评估骨骼损伤、关节疾病和骨密度。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协议、双能量扫描、扫描范围和层厚等。
5.血管CT检查:用于评估血管疾病和血栓形成。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协议、注射造影剂、扫描范围和层厚等。
MR(磁共振)是一种使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患者内部图像的影像学技术。
它不使用X射线,因此辐射较低,特别适用于儿童和孕妇。
MR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和组织对比度,用于诊断和评估多种疾病。
以下是一些MR检查的指南:1.颅脑MR检查:用于评估脑部疾病、脑卒中、肿瘤等。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扫描参数、注射造影剂和扫描范围等。
2.脊柱MR检查:用于评估脊柱疾病、椎间盘突出等。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扫描参数和扫描范围等。
3.关节MR检查:用于评估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等。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扫描参数和注射造影剂等。
4.腹部MR检查:用于评估肝脏、胰腺、肾脏和腹腔疾病。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扫描参数和注射造影剂等。
5.心脏MR检查:用于评估心脏疾病和心脏结构。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扫描参数和注射造影剂等。
文章导读众所周知,人的大脑里面的血管是非常丰富的,而针对大脑的血管出现的疾病有好几种,比如大家熟知的脑拴塞、短暂性脑缺血以及脑血栓等等,除此之外,高血压或者脑肿瘤等都会导致脑出血,这些疾病的危害都很大,患者需要到医院对脑血管进行科学检查,目前最流行的检查方法有下列这几种。
脑血管检查的最佳方法:1、脑结构学检查CT扫描:计算机断层成像术简称CT,是电子计算机与X线检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对鉴别脑出血与脑梗塞的准确率几乎100%,目前是诊断脑卒中的首选方法。
核磁共振(MRI):适宜于观察CT扫描为等密度的亚急性脑内血肿。
脑梗塞的发现MRI 比CT扫描要早,一般起病后6小时MRI即可出现异常。
脑干和小脑腔隙性梗塞灶的探测,MRI 明显优于CT。
2、脑血管检查彩色双功能多普勒颈部血管超声(Dupplex):对颈部和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评估和筛选有重要的提示价值。
经颅多普勒(TCD):主要应用于脑供血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诊断和其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微栓子的检测。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金标准,不仅能显示大血管病变,也能良好显示小血管(直径0.5mm)、静脉系统以及侧支循环状况,同时可为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手术或介入治疗提供详细资料,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98%。
CT血管造影(CTA):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利用螺旋CT进行薄层体积扫描,然后计算机三维重建血管,从而整体反映血管及钙化情况。
主要用于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狭窄等的检查。
MR血管造影(MRA):是利用MRI技术中流动血液的MR信号与周围静止组织的MR信号的差异建立图像对比度,不需要引入任何造影剂的非侵入性磁共振造影技术。
适用于年老体弱,全身状况差及不能行DSA的患者。
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清楚的血管图像包括Wills环,并能三维观察血管成像。
对大血管及其分支的狭窄或闭塞显示满意,对20mm以下动脉则显示不佳。
由于MRA成像与血流有关,分叉处血流,涡流等会导致信号丢失,从而夸大血管狭窄程度。
颅脑影像学检查和应用一、头颅平片常规投照位置为正位、侧位。
在颅骨病变、颅骨外伤、颅内压增高、颅内钙化、先天性畸形等的诊断上有一定价值。
特殊解剖部位则需特殊投照位置。
如:汤氏位、颏顶位、眼眶位、视神经孔位等。
目前,随着 CT、MRI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地取代了平片。
二、脑血管造影随着X线设备、对比剂、电脑技术和介入治疗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目前已经可以进行经导管全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不仅用于诊断血管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瘤、烟雾病等血管疾患的诊断,还可用于观察病灶血供,肿瘤染色,更重要的是近来已经作为经导管施行介入性治疗的重要手段。
常规脑血管造影时采用 Seldinger 技术穿刺股动脉,放置动脉鞘,造影导管经鞘插至主动脉弓部,导丝导引下将导管超选择插至双侧颈内动脉后,以4~5ml/s的速度高压注入 300 mgl/dl碘海醇(欧乃派克),总量8~10ml.先后正侧位造影,观察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与走行,实质期染色以及静脉回流。
然后将导管插入一侧椎动脉,以3~4ml/s速度高压注入对比剂,总量6~8ml,取侧位及枕骨位像,以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脑后动脉和小脑动脉,如有需要,再以同样的方法行对侧椎动脉造影。
必要时行3D动态造影,详细观察靶动脉不同角度的走向及形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广泛应用,与常规造影相比,可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减少对比剂用量,从而减少了相关并发症,比较安全,同时也为许多脑血管疾病患者,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硬脑膜动静脉瘘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治疗途径。
三、CT 检查(一)常规 CT检查1.CT检查前准备给予镇静药。
5岁以下不能配合检查的小儿给予10%水合氯醛以0.5ml/kg口服,待患儿入睡后即可开始检查。
2.平扫通常选用横断面扫描,根据病变选择基线,常规用听眶上线(SML)或听眦线。
常规层厚8~10mm,层距8~10mm。
影像学检查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影像学检查已经成为现代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医生可以观察和评估患者内部器官的情况,从而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然而,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适合进行影像学检查。
本文将讨论影像学检查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一、适应症1. 意识模糊或昏迷的患者意识模糊或昏迷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症状,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因。
脑部CT扫描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以检测颅内出血、脑肿瘤等病变。
此外,MRI和脑电图也可用于评估这类患者的脑功能。
2. 外伤或骨折外伤或骨折是常见的运动损伤,X射线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X射线,医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规避潜在的并发症。
3. 心脏病心脏病可通过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评估。
心脏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并评估心脏血液流动情况。
其他方法还包括心电图、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血管磁共振成像等。
4. 肺部疾病肺部疾病可以通过X射线、CT扫描和MRI等多种影像学技术进行评估。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肺部肿瘤、肺炎、肺结核等病变,并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5. 消化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胃镜、结肠镜、胆囊超声等。
这些方法可以观察消化道的病变,如胃溃疡、结肠癌等,并指导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二、禁忌症1. 孕妇妊娠期间,尤其是早期妊娠,应尽量避免进行影像学检查。
尽管现代影像学技术对胎儿的影响已经减少到最低程度,但仍然存在一定风险。
如果妇女怀疑自己可能怀孕,应提前告知医生。
2. 过敏史有些患者对影像学检查中使用的造影剂过敏,这可能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甚至休克。
医生在进行影像学检查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 严重肾功能不全影像学检查中使用的造影剂通常需要通过肾脏排泄。
因此,患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谨慎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免造成进一步的肾脏损伤。
影像检查的分类,适用范围及特点影像检查的分类,适用范围及特点:影像检查是医学诊断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通过产生并解释医学影像来评估患者的病情。
以下是关于影像检查的分类、适用范围以及其特点的内容:1. 分类:影像检查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放射性检查:包括X射线、CT(计算机断层扫描)、核医学等,利用放射线、荧光物质等检测身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原理获取图像,适用于检查器官、血管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核磁共振(MRI):利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获得高分辨率的身体图像,用于研究内脏器官、软组织和血管的情况。
-病理学检查:通过组织或细胞的显微镜检查来诊断疾病,如活检、细胞学检查等。
2. 适用范围:不同的影像检查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疾病和病情评估:-放射性检查适用于检查骨骼、胸部、腹部、头颅等部位的病变,如骨折、肿瘤、肺炎等。
-超声检查适用于妇科、产科、心脏和肝脏等器官的检查,如妊娠、肿瘤和心脏瓣膜功能等。
- MRI适用于复杂结构的评估,如脑部、脊柱、关节、骨髓等器官的病变。
-病理学检查主要用于组织疾病的确诊和病理分析,如肿瘤、炎症和感染等。
3. 特点:不同影像检查方法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放射性检查是一种快速、无创且广泛适用的方法,可以提供骨骼和胸部等部位的高分辨率影像。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可以动态观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适用于孕妇和婴儿等特殊人群。
- MRI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较好对比度,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且对身体无害。
-病理学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学,可提供病变的细节信息、分辨良恶性病变等。
综上所述,影像检查根据不同的分类和适用范围,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医生和患者可以根据疾病类型和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法,以辅助诊断和治疗决策。
经颅多普勒诊断标准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简称TCD)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影像学技术,通过血流速度和血管阻力的测量来评估脑部血液供应和循环功能。
该技术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诊断脑循环障碍和脑血管疾病方面。
本文将介绍经颅多普勒诊断的标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颅内动脉的速度和阻力指标:1. 测量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MBFV):正常情况下,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50-80 cm/s。
2. 测量峰值血流速度(peak blood flow velocity,PBV):正常情况下,颅内动脉峰值血流速度为100-160 cm/s。
3. 计算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和脉冲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正常情况下,颅内动脉RI和PI的值相对较低。
二、颅外动脉血流的评估:1. 测量颈总动脉血流速度(carotid artery flow velocity):正常情况下,颈总动脉血流速度为40-80 cm/s。
2. 计算颅外-颅内(extracranial-intracranial,EC-IC)血流比例:正常情况下,EC-IC血流比例为1。
三、血管直径和解剖结构的评估:1. 测量颅内和颈总动脉的血管直径:正常情况下,颅内和颈总动脉的血管直径相对稳定。
2. 评估颅内动脉的血管壁增厚程度:正常情况下,颅内动脉的血管壁应该是均匀的,不应出现明显的增厚。
四、协同其他影像学技术的应用:1. 与超声造影技术(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结合应用:CEUS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血管成像,有助于评估血管内腔病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2. 与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结合应用:MRI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脑血管成像,包括血流速度、动脉血管壁脆性和脑组织供血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血管科检查项目血管科检查项目血管科是以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要任务的临床科室。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科检查项目也越来越多样化和精细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常见的血管科检查项目。
一、影像学检查1.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通过超声波对心脏和大血管进行无创性的检查,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等情况。
该检查方法安全、简便、无辐射,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2. CT 血管造影CT 血管造影是通过注射对比剂并使用 CT 扫描技术对全身血管进行成像,可用于诊断各种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动脉瘤等。
该检查方法具有高分辨率、快速成像等优点。
3. 磁共振成像(MRI)MRI 是一种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进行成像的技术,可用于观察人体内部器官及其功能状态。
在血管科中,MRI 可以用于检查心脏、大血管和周围血管等,具有无创性、高分辨率等优点。
二、功能性检查1. 心电图(ECG)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了解心脏功能状态的检查方法。
它可以检测到许多心脏问题,如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疾病等。
该检查方法简单、快速、无创性。
2. 血压监测血压监测是一种通过长时间连续记录患者血压变化情况来评估其高血压病情的方法。
包括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静态血压监测两种方式。
该检查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高血压。
三、介入治疗1. 冠状动脉造影及扩张术(PCI)PCI 是一种通过导管将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内,扩张病变的部位以恢复其正常通畅的介入治疗方法。
该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心绞痛等冠心病患者。
2. 血管内膜剥脱术(EVLT)EVLT 是一种通过导管将激光纤维送入静脉内,使其产生高温热能,从而使静脉内壁受到损伤,最终达到治疗静脉曲张的效果。
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四、其他检查1.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一种通过检测血液中各种指标来了解身体健康状况的方法。
mri临床应用范围1.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的临床应用范围。
通过对不同领域和部位的具体描述,帮助读者了解并掌握MRI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广泛运用。
2. 脑部影像学2.1 大脑结构与功能评估:包括大脑皮层、白质纤维束及神经元活动等方面。
2.2 颅内肿瘤检测与定位:利用高分辨率图像来观察肿瘤位置、大小以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
2.3 中风后损害评估:通过血管造影或弥散加权成像(DWI)来判断梗死区域和缺血灶程度。
3. 心脏影像学3.1 冠心病筛查: 利用MR冠脉造影(MRCA)可以非侵入性地显示冠心病引起的血流变化,并进行精确定量计算。
3.2功能性参数获取: 可以实时监测左右心室尺寸、收缩功能以及心肌灌注情况。
3.3心脏瓣膜评估: 可以观测和定量分析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形态结构,检查是否存在异常。
4. 腹部影像学4.1肝胆系统:可以显示肝内外血管、门静脉与下大静脉等解剖关系,并对患者进行局部器官损伤或恶性转移的筛查。
4.2消化道:包括食管癌、胃癌等吞咽困难相关问题;小肠充盈不良引起的营养摄取减少;直径增加造成阑尾扭曲并导致急性绞突;结节样改变可能是淋巴组织增生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4.3泌尿系统: 对于输送途中出现任何异物如钢丝刺入,石块卡住, 或感染发展至支气管壁上时都会产生一些特殊表征,如呼吸音降低或消失; 响应通畅后声音又能复苏到正常水平.5. 骨骼影像学5.1骨折与创伤:可以检测和定位各种类型的骨折,如闭合性、开放性或复杂型。
5.2关节疾病: 可以评估软组织损害(如半月板撕裂)及其对周围结构的影响,并帮助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6. 泌尿生殖系统6.1前列腺癌筛查: 利用MRI技术进行前列腺体积计算并观察异常信号区域来辅助早期诊断。
6.2子宫肌瘤检测与监控:通过MR成像可准确显示子宫内壁上存在多个大小不一且形态规则的息肉样改变,并能够提供有关该类良恶性程度信息。
CT检查范围及注意事项CT(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计算机对人体进行层面切片成像,可以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检查。
CT检查范围广泛,从头部到盆腔、四肢等都可以进行CT检查。
以下是关于CT检查范围及注意事项的详细介绍。
1.头部CT检查:主要用于检查颅内病变,如脑肿瘤、脑出血、脑梗死等。
可以准确显示脑组织和颅骨的情况。
在头部CT检查时需要注意避免头部有金属物品(如首饰、发夹等),以免影响图像质量。
2.颈部CT检查:适用于检查颈部软组织的病变,如甲状腺结节、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在颈部CT检查中,需要注意避免穿戴金属物品、避免张开嘴巴等。
3.胸部CT检查:用于检查肺脏、心脏、食管和胸部血管等病变。
胸部CT检查需要注意保持呼吸平稳,避免运动造成图像模糊。
4.腹部CT检查:包括腹腔、盆腔的检查,用于检查腹部器官如肝脏、胰腺、胆囊、肾脏等的异常情况。
在腹部CT检查前需要空腹,即检查前4小时不进食。
5.骨盆CT检查:主要用于评估盆腔器官及骨盆骨骼的病变情况。
在骨盆CT检查时,需要注意排空膀胱,以免对识别相关结构造成干扰。
6.四肢CT检查:用于检查四肢关节、骨骼和软组织的病变。
在四肢CT检查时,需要注意保持相关关节处于特定位置,如屈曲、伸直等姿势。
CT检查的注意事项:1.对于孕妇来说,CT检查辐射剂量较高,应尽量避免孕妇进行CT检查。
如果确有必要进行CT检查,需要权衡利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CT检查时需要脱掉金属物品,如首饰、腰带等,以免影响图像质量或对人体产生伤害。
如果有植入物或金属假体等,请告知医生。
3.患者需要注射造影剂的情况下,需提前告知医生有无对造影剂过敏史,以避免可能的过敏反应。
同时还需告知医生有无肾功能异常,以避免对肾脏造成损伤。
4.患者在CT检查前需要告知医生有无对碘过敏,因为CT检查中常使用含碘造影剂。
如果有碘过敏史,需提前准备抗过敏药物。
5.CT检查前需要空腹,即检查前4小时不进食。
经颅多普勒和头部核磁
经颅多普勒和头部核磁是两种不同的检查手段,各有其特点和优势。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利用超声波的检测方法对脑血管和血流进行一定程度的检测。
它可以明确判断具体血管的阻塞部位、阻塞面积、血管内斑块位置和大小、血流速度等,主要用于检查颅内血管病变,尤其是对于血管的检查具有优势。
头部核磁则是一种通过磁场将细胞进行共振,然后释放出能量进行识别的检查方法。
它可以清晰地显示出颅内肿瘤、脑出血、脑梗死等颅内病变的大小、位置,以及病变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情况。
头部核磁主要用于检查颅内神经和组织的病变,尤其是对颅内病变的检查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经颅多普勒超声和头部核磁这两种检查手段都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但它们所侧重的方面不同。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最适合的检查方法。
颈动脉超声与经颅多普勒(TCD)的区别与联系展开全文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采用无创性检查方法,早期发现颅内、颅外动脉血管病变的存在并及时进行治疗,是预防和减少脑血管病发病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和TCD可以无创地检测颅内、颅外动脉病变,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经济实用,容易被患者接受等特点,特别是二者同步检测,对颅内、颅外动脉缺血性病变的早期诊断是一种非常可靠的手段。
颈动脉超声所检测的血管1、颈总动脉2、颈内动脉颅外段3、颈外动脉颅外段4、椎动脉开口、颈段、椎间隙段5、锁骨下动脉经颅多普勒超声所检测的血管1.大脑中动脉2、颈内动脉终末段、虹吸部3、大脑前动脉4、大脑后动脉5、椎动脉颅内段6、基底动脉7、眼动脉8、小脑后下动脉颈动脉超声检测包括二维结构,彩色血流、脉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血流影像等综合分析功能,二维结构可以观察到血管的内径、走行、内膜的厚度以及有无斑块及狭窄,彩色血流可观察血流充盈情况,脉冲多普勒取得血流频谱观察血流速度及层流、涡流、湍流。
经颅多普勒意即穿过颅骨韵多普勒,采用脉冲多普勒技术取得血流频谱,根据血流速度及辅助试验来判断颅内血管狭窄、闭塞、颅外段血管狭窄及闭塞颅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动-静脉畸形、颅内压增高、脑血管痉挛、锁骨下动脉盗血、脑死亡,并可进行栓子检测。
对可疑脑血管病患者,应颈动脉超声和TCD同时进行,因为它们就像一条大河的主干与支流,两项同时做后,就对整个脑血流动力学有了一个详尽系统的分析和判断。
你如果只选择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不全面的,而且,同时做可避免漏诊和误诊。
虽然颅外段血管重度狭窄和闭塞对颅内血流有影响,颅内血管重度狭窄和闭塞对颅外血流有影响,如只检查一部分,其他的则是间接征象,不如两段同时看详细直观。
故建议临床大夫开检查单时两项同时检查,部分骨科大夫怀疑患者因颈椎病弓1起头晕的,则可选择颈动脉超声,因为它可以看到椎动脉走行、内径及血流充盈情况。
头部头颅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检查方法
优势、特点及选择
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CT)
常规 CT(NCCT):
1)CT 平扫是检测脑出血金标准,可确定出血部位,估计出血量判断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判断有无脑疝形成,是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和鉴别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溶栓前排除脑出血最常规的筛查方法。
2)CT平扫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影像学方法,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对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出血部位推测颅内动脉瘤的位置。
3)CT平扫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表现为低密度,其重要作用是排除脑出血。
4)CT 是监测脑梗死后恶性水肿及出血转化常用技术。
5)CT 平扫可作为静脉窦血栓形成首选技术。
在CT上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当显示双侧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脑水肿及脑出血时,应考虑CVST可能性。
CT 动脉造影(CTA)和 CT 静脉造影(CTV)
1)CT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以及斑块评估,超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无临床症状或小于50%有临床症状患者,采取CTA 检查;CTA可以分析斑块形态及CT值,判断斑块性质,鉴别软硬斑块及混合斑块,对卒中风险进行评估。
2)CTA对颅内外动脉夹层诊断,能够很好显示血管管壁及管腔
的情况等,并可清晰的显示内膜片、线样征和双腔改变等。
3)CTA对脑动脉瘤诊断,检测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检查方法。
对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敏感性略低,还可以检测动脉管壁钙化和血栓。
4)CTA对血肿扩大、预后预测。
CTA检查对比剂外渗可提示活动性出血,表现CTA上为点样征是早期预测血肿扩大重要影像学证据。
5)CT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
CTV对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的敏感度可达 100%,对于下矢状窦、基底静脉和丘纹静脉的敏感度达90%,CTV和MRV在脑静脉系统显像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CT 灌注成像(CTP)
1)CTP用于检测缺血半暗带。
CTP在检测缺血性脑损伤及区分梗死灶和缺血半暗带具有较高准确性,提高溶栓和预后的判断。
2)CTP用于侧支循环的评估。
侧支循环与卒中的复发、预后、溶栓效果及出血转化密切相关,CTP能够定量反映侧支循环的情况,通常可将CTP与CTA联合扫描,能同时评估大血管狭窄情况、缺血半暗带及侧支循环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
常规 MRI:序列包括DWI、T2WI、T1WI 和 FLAIR等。
1)MR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
① MRI-DWI诊断脑梗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优于CT及其他MRI序列,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
②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超过3h或4.5h,在不耽误静脉溶栓情况下,完善 MRI-DWI、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对于血管内治疗
具有重要意义;
③ DWI可评估大脑前部卒中严重程度和最终梗死体积,有助于预测最终梗死灶大小及临床预后;
④对于脑卒中亚急性期、慢性期及缺血后出血,MRI 检查明显优于CT。
2)MRI在脑出血诊断中应用
① MRI对于脑出血诊断敏感性取决于出血时间,常规MRI序列不能用于早期脑出血诊断;
②对于MRI发现但 CT未显示微出血灶,不作为静脉溶栓禁忌症。
MR动脉成像(MRA)和MR静脉成像(MRV)
1)MRA能准确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但对血管狭窄程度可能过度评估;MRA对闭塞血管的诊断的准确性高于CTA,对末梢血管评估不如CTA和DSA。
增强MRA能准确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同时检测动脉瘤和动脉夹层。
2)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评估,能直接显示动脉瘤大小、部位、形状、能多方位和多角度观察瘤体整体情况,但对小动脉瘤辨别存在困难。
3)MRA对夹层诊断。
MRA对壁内血肿的诊断敏感性高,MRI和MRA 为动脉夹层首选检查。
4)MRV对颅内静脉窦血栓诊断。
MRV是静脉血流成像,MRI和MRV 是诊断静脉窦血栓无创、敏感和准确首要检查方法,是随诊主要检查方法。
MRI 灌注成像(PWI)
1)PWI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PWI识别低灌注区域优于CTP,扩大时间窗溶栓选择。
PWI不同参数对急性缺血性
脑卒中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同,脑血容量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和100%,脑血流量和平均通过时间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同,分别为84%,96%。
PWI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鉴别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低灌注。
2)PWI用于缺血半暗带评估。
弥散和灌注不匹配区域被认为是缺血半暗带的区域,存在缺血半暗带区域,从再灌注治疗中获益。
基线 PWI病变体积有助于预测临床卒中严重程度。
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主要用于微出血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血流动力学改变提供信息,用于梗死性出血转化判断和静脉血栓或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
高分辨率 MRI。
HR-MRI可同时进行管腔和管壁成像,准确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血管夹层和动脉斑块的诊断,鉴别脑血管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及斑块风险评估。
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多种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DSA能准确显示自主动脉弓至整个颅内各级血管及其分支的位置和形态等,能准确评估血管狭窄、动脉瘤及侧支循环代偿等,进行血管内治疗。
1)DS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和动脉瘤诊断,能清晰显示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等情况,明确粥样硬化表面斑块是否有溃疡等。
2)DSA对静脉窦血栓诊断。
DSA能显示静脉窦充盈状态、病变静脉窦闭塞程度,测定对比剂通过静脉窦显影时间,其是静脉窦血栓诊断金标准,可作为MRI和 MRV补充。
3)DSA对动脉夹层诊断。
DSA不能明确显示动脉管壁和管壁内血肿情况,不能明确显示颈动脉夹层征象,作为动脉夹层重要补充手段。
超声成像(US)
颈部动脉彩超主要检查颈部血管是否存在动脉硬化伴狭窄以及
检查斑块,可以发现动脉瘤、动脉夹层。
颈动脉彩超是检测颈部血管斑块最敏感的首选常规筛查方法。
1)对于可疑颈部动脉狭窄的患者,建议首选进行颈部血管超声,发现血流动力学意义的狭窄;
2)对于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血管检查方法首选彩色多普勒超声;
3)当超声检查发现血管轻中度狭窄(< 70%)时,强烈推荐对患者进行每年1次的颅内和/或颈动脉超声复查。
经颅多普勒(TCD)
1)TCD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①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尤其是影像学提示有早期大脑中动脉支配区梗死征象、分水岭梗死等,尽早进行TCD检查可以帮助发现颅内动脉狭窄;
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时,床旁持续实时TCD监测,帮助判断血管再通或闭塞。
2)TCD在血管事件高危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筛查。
①有卒中危险因素患者,使用TCD筛查颅内血管狭窄;
②对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者,应定期进行TCD随访。
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一般遵循的原则是从简单-复杂,普及-不普及,无辐射-有辐射,无创性-有创性,经济-昂贵,应根据临床表现等作出比较恰当的影像学技术及具体检查方法选择,有时需要多种检查技术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