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 格式:docx
- 大小:42.92 KB
- 文档页数:27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实录五年级语文教案板块一:导入、释题播放《难以忘却的长征》录像片段,初步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走进他的《七律·长征》。
谁来读课题?生:(读课题,但没有注意停顿)师:中间有个间隔号,稍微停顿一下。
(示范读)生:(齐读课题)师:知道什么是“七律”吗?生:每句话都是七个字的。
师:还不够准确。
生:首字和末字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师:你了解得还真多!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生:八句。
师:每首诗有八句,每句七个字,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叫它“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一起再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板块二: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次长征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文)师:会读了吗?谁来读?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
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眼睛,一定要读好它,他读正确了,谁愿意再来读一读?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真好!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下面两句难度有点大,谁愿意挑战一下?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读成wǔlíng,第二句重复了一遍。
)师:感觉你有点儿激动,暂时按捺一下。
请你再把这两句读一遍,我们仔细听,你有什么发现?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仍然读成wǔlíng )师:读顺了,可惜的是有两个字音读错了,谁发现了?生:“wú lǐng”他读成了“wǔlíng”。
师:你在读一遍!生:wú lǐng师:当两个三声字在一起的时候,第一个字的三声要变成———(俯身问先前读错的学生)生:(小声的)第二声。
师:对了,第二声。
你在读一遍!生:五岭逶迤(“五岭”仍然读成wǔlíng)师:停一下!(示范读“wú lǐng”)你再读。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本文是关于《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烟台孙健课前放长征组歌音乐。
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交流资料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
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学生交流3、出示毛泽东图片,教师简介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读课题。
5、师:读课题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长征?出示诗歌教师讲解七律特点。
学生交流对长征得了解。
生:有两万五千里……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自豪地读课题。
生读。
二、检查预习合作交流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检查一下词语。
出示词语:磅礴逶迤……生读词语2、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
学生自读指名读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
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
学生自读指读齐读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1、师:同学们读诗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尽开颜生:逶迤生:磅礴……师:谁来帮帮他?生:……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3、师:这是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出示乌蒙山与五岭山脉的图片。
生:高大……师:假如让你去爬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可怕了。
生:得克服多少困难?太难了。
生:可能一辈子也爬不出来,会迷路。
……师:可是在红军看来?生:走泥丸,腾细浪。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生……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图片。
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指导学生利用“解—连—增—理”的方法,结合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分小组完成诗意的理解;4、通过“观看视频、图片、阅读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远征之难”与“红军不怕”,从而感受到毛泽东及其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气概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5、引导学生了解七律诗的特点,感受全诗的结构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的巧妙之处;6、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征、磅礴”这两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2、体会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歌曲导入,了解单元单元导读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首歌,“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光辉多么慈祥,把咱农奴的心儿照亮!”这首歌曲在赞颂谁?2、交流:对是毛泽东,你对毛泽东有哪些了解?请你,请你,对,毛泽东是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二、学习课题,了解七律特征,初步感受长征之难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思考通过课题你能知道什么?1)请你,真是善于学习的孩子,“七律”也是一种文体,它规定每行诗有七个字,全诗共八行。
这八行、四句有不同的称谓,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请同学们迅速做上笔记。
2)了解长征背景,初步感知情感那关于长征你们又有哪些了解?①请你,看来你已经认真预习了,从资料袋中我们知道长征“经过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
经过了这么多山山水水真可谓是——对“千山万水”(板书)②毛泽东在诗中也为我们选择了几处山水来写了,用横线画出你找到的山水的名称。
来我们一起读出看来,五岭、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③同学们,1934年,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他们被迫实行大转移,天上每日有十几架战机在侦察轰炸,地上有十几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咱们的红军战士迈开两只脚便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长征!请你,对,难!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红军的印象!对,是勇敢,是了不起!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1)《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的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地为纸谱写的一首铁流滚滚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并齐读课题。
介绍诗的题目:(指着七律)这是一首七律诗也叫七言律诗,每行7个字,共8行,每两行为一句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以偶句句末押韵。
长征是它的题目,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呢?师:(展示长征路线图)这是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百姓党反动派的围歼北上抗日,保存本人的气力,他们从江西瑞金动身,一路跋山渡水(指图)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路程约二万五千里。
(引入作者)一代伟人仅用8行56个字便形象地概括了这史无前例、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并再读课题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位伟人一起走进长征。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2.检查词语:我们读诗的时候那些词语是我们要留意的?(老师展示这些词语:等闲五岭逶迤磅礴泥丸岷山)3.检查读诗4.师做范读:看同学们读得这么纵情,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学生鼓掌)5.齐读诗句:俗语说,三分诗七分读,请把书端好,我们一起来读。
3、细读感悟,理解首联诗句1.同学们,读通诗句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理解并朗读课文《七律长征》。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学习并掌握七律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重点•理解并朗读七律《长征》。
•学习七律的写作技巧。
3. 教学准备•课文《5.七律长征》•音频设备•黑板和粉笔•学生练习册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长征的相关图片和音频,引导学生回忆和感受长征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分享对长征的了解和感触。
第二步:朗读与理解课文1.教师大声朗读课文,让学生跟着阅读。
2.针对课文的意义和感情色彩,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读。
3.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其中的一些生词和难句。
第三步:分析七律的特点和写作技巧1.教师通过示范和解说,分析七律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如四句一首、平仄格律等。
2.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文《七律长征》的写作技巧,如运用对比和衬托、排比等修辞手法。
第四步:学生练习七律的写作1.教师给出练习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首七律诗。
2.学生在课本的生硬纸上进行练习,教师逐个点评和指导。
3.学生互相交流和欣赏彼此的作品。
第五步: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相关评价。
2.教师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继续练习七律的写作技巧。
5. 教学延伸•学生可进一步了解并研究七律的优秀作品,学习更多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实录本节课教师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按照设计的教学步骤进行了教学实录。
通过图片和音频的导入,准确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为后续的阅读和理解做好了铺垫。
在朗读和理解课文环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共同理解课文的含义。
在分析七律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时,教师以生动的案例和课文为例进行解析,引发了学生对七律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们通过练习七律的写作,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了写作的能力和文学素养。
课堂小结环节,教师通俗易懂地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肯定和评价。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一、放课件引入1、红军在一年的时间里,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翻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跃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渡过了激流奔涌的江河。
长征难不难?(难)面对艰难险阻,红军战士害怕了吗?2、让我们到诗中来学找答案,齐读这首诗。
(师指一行读一行,注意老师重读的地方。
)3、这些重读的地方,写出了什么?(红军远征难)二、学文1、面对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千难万险,红军战士的回答是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指导读出“不怕”的语气。
2、长征一开始,横在红军面前的就是这逶迤的五岭!谁来给大家介绍五岭的资料。
指名说。
看图,说说五岭的样子,理解“逶迤”一词。
(连绵不断,高低起伏)“逶迤”一词写出了五岭之长之大,可是这样长这样大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却是怎样的呢?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腾细浪)理解“腾细浪”。
指名说这句话的意思。
的五岭在红军眼里犹如。
3、红军跟随着红旗翻过了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又跟随着红旗越过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
乌蒙山在哪?它有多高?谁来说说?大家熟悉的金鹗山最高峰海拔97米,乌蒙山的高度是它的多少倍?看图,你理解“磅礴”的意思吗?(高大巍峨,气势雄伟)结合诗句第四行再观察图画,自己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可以跟前后的同学交流一下。
课件出示“走泥丸”的出处。
指名说,理解走: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
4、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是实际上的大,可在红军的眼里却是那样的小,你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这大与小来吗?(指导读出山的气势。
)前后的两个同学先互相试一试。
指名读。
评价后齐读。
男生读,女生读。
5、从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对比中,你看到了,你体会到了什么?(红军藐视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师小结:从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对比中,我们看到了红军战士对千难万险无所畏惧的豪迈气概。
(板书:豪迈)红军长征翻过的岂止是五岭和乌蒙这样的山,它们只不过是千山的代表罢了。
名师课堂《七律长征》彭才华教学实录整理:行者无疆一读长征——领袖的气势师:同学们好!请看屏幕。
认识这个人吗?生:毛泽东。
师:你们了解毛泽东吗?生:他是新中国的主席。
生:他带领人民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师:是啊,他是一个了不起的领袖。
同学们,声音可以传递情感。
(板书:声音)我们一起恭恭敬敬地呼唤他的名字!(师示范,字正腔圆,饱含深情)生:毛泽东。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写的——生:《长征》。
师:不对。
你们仔细看看题目。
生:《七律·长征》。
师:什么是七律?生:每一行都是七个字。
师:眼睛真亮。
这叫七言。
那么,“律”呢?古诗主要分两种。
有一种诗只有四句,例如我们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生接背诗句)师:这叫“绝句”。
另外一种由八句组成。
每句的字数一样,并且中间四句两两对仗。
这种诗就叫“律诗”。
这首《长征》属于——生:律诗。
师:是的,这是律诗,每句七言,合称——生:七律。
师:真好!读诗,一个字也不能马虎。
请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每个字,读通每一句。
(生自由读诗)师:看大家读得很认真,很好!谁来读?(生读诗)师:声音响亮,真好!这首诗里有些字是第一次出现。
比如这个“逶迤”。
我们一起看拼音读。
(生读)师:“逶迤”是什么意思?(生茫然)师:可见预习还要再认真些哦!现在,我们只好猜了。
你看这两个字,都是——生:走之底。
师:是啊,两个“走之底”。
走啊走,走啊走。
(板画长长的波浪线,以示曲折绵延)能猜出来吗?生:“逶迤”就是曲曲折折。
生:“逶迤”就是走了很远。
师:是啊,祖国的汉字最有智慧,它悄悄向我们传递了它的意义!你看,(呈现“逶迤山形图”)“逶迤”就是这样拐来拐去,曲曲折折,向远方绵延。
这里说的是什么“逶迤”?生:五岭逶迤。
师:既然五岭是逶迤的,那该怎么读?(生会意,读得绵长曲折)师:是啊,声音是可以表达意义的。
(出示“磅礴”)再看这个词——生:都是石字旁。
师:一下就发现了。
“磅礴”是什么意思?生:“磅礴”就是指山很雄伟,很高大。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20.12|执教|刘巧亮评析|李继东——《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及评析一、课前交流师:最近大家背了哪些诗啊?生:陆游的《示儿》。
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二、导入,引出诗文师:真厉害!大家背的都是四句的,称为“绝句”。
每句五个字,称为五绝,每句七个字呢?生:七绝。
师:诗还有八句的,如《春夜喜雨》,称为“律诗”,七律就是———生:每句七个字。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
(板书《七律·长征》)师:你们了解长征吗?生:红军克服了很多困难,过草地,爬雪山。
生:长征一共历时两年,走过了两万五千里。
师:大家了解的可真多啊!回顾漫漫征程,毛泽东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七律。
请听———(师播放音乐,生听朗诵。
)三、初读,读顺诗文(师出示)音读通诗文1.自主学习: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2.展示汇报。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读)师: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生读)师:律诗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这首七律押韵不?生:押韵。
“难”“闲”“丸”“寒”“颜”,押“倩n ”韵。
师:读诗时,读好这些字,就能读出诗的韵律美。
谁来试一试?(生读)师:好听多了吧!读诗还要读出节奏。
根据画好的停顿读。
(师指名读)师:读得怎样?生:停顿正确,有节奏,注意了押韵。
39. All Rights Reserved.教学主张|教学实录师:你真会评价!一起有节奏地读一读。
(生齐读)四、再读,找准诗眼师: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是基础,还要读懂诗意。
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
”默读这首诗,哪句诗能概括整首诗的意思?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到了。
(板书:远征难只等闲)师:这句诗怎么理解?生: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把经历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师:哪些山,哪些水?生: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
生:还有岷山。
师:对。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那么多的山山水水,诗人为什么只选了它们?生:因为它们是最难的,最有代表性的。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编者按:本课气氛活跃,探究活动较成功,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很好,但课堂结构略有瑕疵,但对教学过程影响不大。
希望大家阅读指正,谢谢。
更多本课作品,请查看:七律·长征目录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长征》这首诗。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
生:我读过《艰苦岁月》,写的就是长征中的故事。
生:老师,我还读过《飞夺泸淀桥》,写的是长征中红军与敌人抢时间,夺取泸淀桥的事。
生说:“这是我在中学历史老师那里借来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请看红色箭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边激战边挺进。
越五岭,打湘江,占遵义,过乌蒙,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过荒无人烟的地区,历尽千辛万苦,跨过万水千山,终于在1935年9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师:“介绍得好!”《七律·长征》中的词语和句子理解师: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这时毛主席挥笔作诗《长征》。
这首诗被视为毛泽东诗作之冠,是中国诗歌创作史上的不朽之作,全诗仅用56个字就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师:诗人是怎样高度概括地来写长征呢?请同学们首先读诗,按着“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的方法,先把诗读熟。
看谁能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情感?生自由朗读。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生:专注地听、看。
师: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
生:……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场面,红军真是不怕牺牲。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翻越崇山峻岭的情景,红军长征真难啊。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一路欢歌的情景,他们虽然很苦,但一点也不怕苦,非常乐观。
七律长征的教案5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演讲致辞、条据书信、心得体会、党团资料、读后感、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report encyclopedia,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fter reading,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七律长征的教案5篇教案在每位老师的教学生涯中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案是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文本,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七律长征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窦桂梅《七律·长征》课堂实录《七律长征》课堂实录窦桂梅第一课时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
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
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
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
有没有?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生:还有《金色的鱼钩》。
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
生:还有《丰碑》。
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
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
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
作者是谁?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
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生:磅礴。
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
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
(读正确了)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
(师挂挂图)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4篇)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七律·长征》)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
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
谁再来读?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他们一路跋山涉水,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了解了这些,谁能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师: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征途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二十五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
师:读得不错,你们看,这几个字音不容易掌握,谁来读?谁还想读?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岷山生读词语。
师: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
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诗的节奏来?生自己练读。
师:请你读。
生读诗。
师:读得不错,读诗就要读出节奏,我们一齐读。
生齐读。
师:预习时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解决。
生:“逶迤”是什么意思?师:谁能帮她解决?生:指山蜿蜒曲折。
生:“走泥丸”是什么意思?师:“泥丸”什么意思?“走”又当什么讲?师:“走”当什么讲?对,当跑、当滚过讲。
那“走泥丸”就是──生:小泥球从脚下跑过去滚过去。
(三)读悟结合,细读品味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二句,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生:红军岂会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认识两个生字:丸、岷;会写五个生字:礴、丸、崖、索、岷。
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名人介绍导入新课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请看大屏幕:PPT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谁?生:毛泽东师:那么你对毛泽东了解多少呢?生1:毛泽东是我国的开国领袖。
生2:他很喜欢读书。
生3:他还是一位诗人。
师:是啊,大家了解的毛泽东多是顶着伟人光环的领袖形象,我们通常都会称他是——(毛主席)当然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平凡的父亲。
从今天起,我们将走进第六组课文,一起去感受毛泽东同志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课,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七律·长征》。
二、理解课题了解背景师:“长征”从字面意思看,怎么理解?生1:很远的路途生2:路途很漫长师:嗯,这是从字面意思理解那么关于历史上的长征,你又了解多少呢?与大家分享一下你课前查的资料吧?生:长征中,红军走了二万五千里,经过11个省。
师:嗯,你了解长征的路线和距离生:长征是____年10月开始的。
师:什么时间结束呢?生:____年10月师:嗯,你知道了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10-1935.10)(板书起止时间)还有么?生:是由于红军反围剿失败,才长征的。
师:多了不起,他还知道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当年毛泽东率领的红军走过的长征路线。
课件出示路线图并简介: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在的青海西藏地区)、甘肃、陕西11个省,于____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第一篇: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实录】一、导入,引出诗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长征)师:你们了解长征吗?生:长征的路程非常的远,而且是很艰难的。
生: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
(板书: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来,一起齐读诗题。
生:《七律•长征》。
师:(出示:课文)毛泽东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他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
请听——(音乐起)朗诵。
师:想读读这首诗吗?二、初读,读顺诗文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
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来,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同桌互读)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啊!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师:读得真准。
来,像他这样我们一起读。
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师:很好,生词读准了,相信这首诗大家也一定会读了吧!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三、再读,理解诗文师: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这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
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
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师:(课件演示:诗句变色)你真的很会读书,很快就找到了诗眼。
是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远征难只等闲)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眼的理解吗?生: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把万水千山看成是只等闲。
师:看来诗眼中的一个词难住了大家。
哪个词难住了你?生:“等闲”。
师:“等闲”这个词语我们经常用到它,比如“我们绝非等闲之辈”,这句话中的等闲是什么意思?生:一般。
生:平常。
师:诗眼中的等闲也是平常的意思。
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生:红军把经历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师:对!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一画。
师:都找到了吗?来,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生:乌蒙。
师:对,还有谁有补充?生:五岭、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师:山有五岭、乌蒙、岷山,水有金沙江、大渡河。
红军在长征途中仅仅只经历了这几座山、几条河吗?能结合课后的资料来谈谈吗?(课件出示:长征资料)生: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18座山,24条河。
师:18座大山,24条大河,小山小河就不用说了。
长征途中,红军要经历这么多的山水,经历这么多的困难,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几条河呢?猜猜看?生: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它们只是万水千山的代表。
师:真不错,和诗人想到一块儿去了。
四、品读,感悟诗情(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是呀!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正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
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
(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生:我从磅礴一词看出翻越乌蒙的艰难。
师:对,你又从什么地方看出翻越五岭的艰难呢?生:逶迤。
师:(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座山岭。
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生:高大。
师:仅仅是高大吗?这五岭可是一座连着一座,伸向远方呀!你还会想到哪一个词?生:连绵不断。
师:诗人用的是哪一个词?生:逶迤。
师:逶迤就是连绵不断的样子。
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
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翻越它,难吗?生:难!师:(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
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生:高大。
生:高耸入云。
师:诗人用的又是哪一个词?生:磅礴。
师:磅礴就是气势雄伟,高大的意思。
知道磅礴的乌蒙山到底有多高呢?海拔在3000米以上。
黄石最有名的山是什么山?生:西塞山。
师:知道他有多高吗?海拔只有170米。
乌蒙山可是有20来个西塞山的高度。
它不仅高,而且山势陡峭,极难行走。
师:你能把翻越五岭、乌蒙的难读出来吗?(指名读)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评一评,读得怎么样?五岭的绵延,乌蒙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吗?生:还未完全读出来,还不够难。
师:来,请你读,边读边想象五岭、乌蒙的样子,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可是绵延千里的五岭呀!这可是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呀!谁再来读。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得真好,连绵不断的五岭,气势雄伟的乌蒙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如果此时此刻,让你来翻越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你会有怎样的感觉?生:难!师:在红军的眼里,这还不算难。
想象一下,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生:没有吃的。
生: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
生:天上有敌机的狂轰滥炸,地上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师:就是这样的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诗,想想看?生: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滚动的泥丸。
师:水面上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大家都看过;泥丸大家见过没有?生:很少见。
师:(手势比划)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丸”?生:鱼丸子、肉丸子,更小的还有药丸。
师:是啊,你逶迤的五岭有什么了不起,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细小的波浪;你磅礴的乌蒙又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
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师:评一评,读得怎么样?生:还未读出红军不把困难放在眼里的感觉。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是呀!逶迤的五岭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变成了滚动的泥丸。
(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变色,“腾细浪”“滚泥丸”加点)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非常坚强。
师:对,这就是无畏。
(板书:无畏)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师:好一个无畏的战士。
还有怎样的感受?生: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根本没有把困难放在眼里。
师:对,这就是乐观主义精神。
(板书:乐观)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好一个乐观的战士。
来,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好一群无畏、乐观的红军战士。
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啊!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读。
(课件出示:中心句)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
(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读读这句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了这句诗中有一对反义词“暖和寒”。
师:你真会发现,这一暖一寒又是一组对比,(课件出示:暖和寒加点)针对这一暖一寒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的山崖会是暖的,大渡桥上的铁索又会是寒的呢?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暖一寒的?生:水不断撞击云崖,磨擦生热,所以会是暖的。
师:大家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诗人用这一暖一寒是有他特殊的用意的。
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
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
(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师: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着鲜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觉,能说说吗?生:心里有点酸酸的感觉。
生:心里有点痛的感觉。
师:这就是“寒”,你能把这种“寒”的感觉读出来吗?生:“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是呀!这是浸染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请你读!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呀——请你读!这还是诗人缅怀战友的一句诗呀——一起读!师: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
他们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
此时此刻,战士们心里又有怎样的感觉?生:乐滋滋的、暖融融的、非常高兴。
师:能把这种高兴的感觉读出来吗?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真好。
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
所以红军战士感到——一起读。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
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看他把巧渡金沙江读得多欢快呀!你看他把飞夺泸定桥读得多悲壮呀!来,男同学一起读。
(男)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师:女孩子一起读。
(女)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易也好,难也罢,红军战士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
(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呀,来,读出这份欣喜,读出这份高兴吧!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呀!一个比一个喜悦呀!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读——(课件出示:中心句)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