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1章《2次根式》(第8课时)2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 格式:doc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2
1 / 11 / 1 第21章 二次根式
1. 二次根式的概念:形如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2. 二次根式的性质:
(1)=2)(a (a ≥0);(2a 0(a≥0);(3)⎪⎩
⎪⎨⎧<=>==)0___()0___()0___(____2a a a a
3. 二次根式的乘除:
计算公式:___(0,0)
___(0,0)a b a b a a b b ⎧≥≥⎪⎨=≥>⎪⎩
乘法运算:除法运算: 4. 概念: 1.2.⎧⎨⎩最简二次根式:(1) (2) (3)
同类二次根式:
5.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化,二找,三合并 )
(1)将每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2)找出其中的同类二次根式;
(3)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6. 二次根式化简求值步骤:(1)“一分”:分解因数(因式)、平方数(式);(2)“二移”: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把根号内的平方数或者平方式移到根号外面;(3)“三化”:化去被开方数中的分母.
7.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顺序与实数运算类似,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2)对于二次根式混合运算,原来学过的所有运算律、运算法则及乘法公式仍然适用.
(3)在二次根式混合运算中,如能结合题目特点,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选择恰当的解题途径,往往能事半功倍.。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一、学习目标 熟练应用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法法则及乘法公式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熟练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难点:混合运算的顺序、乘法公式的综合运用.
三、 自主预习
1.填空:
(1)整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 .
(2)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法则是: .
(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是: .
(4)写出已经学过的乘法公式:
① ②
2.计算:
(1)6·a 3·
b 31 (2)16141÷ (3)505
11221832++
- 四、合作探究
(3))52)(32(++ (4)2)232(-
探究2.观察下面:2221)211213=-⨯=-=-
反之,23211)-=-=
∴ 231)-=
∴ 223-=2-1
仿上例,求:(1)324+ (2)你会算124-吗?
(3)若n m b a +=±2,则m 、n 与a 、b 的关系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五、巩固反馈
1.计算:
(1)12)3
23242731(⋅-- (2)- (3)2)3223(+
(4))()3(33ab ab ab b a ÷+-(a>0,b>0) (5)20092009(3(3-+
2.已知121,121+=-=
b a ,求1022++b a 的值。
第21章二次根式21.1 二次根式【知识与技能】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利用a(a≥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2.理解a(a≥0)是非负数和(a)2=a.3.理解2a=a(a≥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过程与方法】1.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复习二次根式的概念,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出a(a≥0)是一个非负数,用具体数据结合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导出(a)2=a(a≥0),最后运用结论严谨解题.3.通过具体数据的解答,探究并利用这个结论解决具体问题.【情感态度】通过具体的数据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分类的数学思想,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有关性质.【教学重点】1.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2. a(a≥0)是一个非负数;(a)2=a(a≥0)及其运用.3.【教学难点】利用“a(a≥0)”解决具体问题.关键:用分类思想的方法导出a(a≥0)是一个非负数;用探究的方法导出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回顾:当a是正数时,a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即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当a是零时,a等于0,它表示零的平方根,也叫做零的算术平方根.当a是负数时,a没有意义.【教学说明】通过对算术平方根的回顾引入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概括:a(a≥0)表示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说,a(a≥0)是一个非负数,它的平方等于a.即有:(1)a≥0;(2)(a)2=a(a≥0).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注意:在a中,a的取值必须满足a≥0,即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思考:2a等于什么?我们不妨取a的一些值,如2,-2,3,-3等,分别计算对应的2a的值,看看有什么规律.概括:当a≥0时,2a=a;当a<0时,2a=-a.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x取什么实数时,下列各式有意义?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教学说明】可由学生抢答完成,再由老师总结归纳.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有关性质:(1)(a)2=a(a≥0);(2)当a≥0时,2a=a;当a<0时,2a=-a.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进行知识提炼和知识归纳.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1.1”中选取..本节课从复习算术平方根入手引入二次根式的概念,再通过特殊数据的计算,理解二次根式的有关性质,经历观察、归纳、分类讨论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活动的方法.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1.二次根式的乘法【知识与技能】a•=ab(a≥b,b≥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理解b【过程与方法】a•=ab(a≥0,b≥0)并运用它进行计算.由具体数据发现规律,导出b【情感态度】a•=ab(a≥0,b≥0),培养特殊到一般的探究精神,培养通过探究b学生对事物规律的观察发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a•=ab(a≥0,b≥0),及它的运用.b【教学难点】a•=ab(a≥0,b≥0).发现规律,导出b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1.填空:参照上面的结果,用“>”、“<”或“=”填空.2.利用计算器计算填空.a•=ab(a≥0,b 【教学说明】由学生通过具体数据,发现规律,导出b≥0).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学生活动)让3、4个同学上台总结规律.教师点评:(1)被开方数都是正数;(2)两个二次根式的积等于这样一个二次根式,它的被开方数等于前两个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的积.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为ba•=ab(a≥0,b≥0).:【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应用公式a•=ab(a≥0,b≥0).b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5cm和12cm,那么此直角三角形斜边长是()A.32cmB.33cmC.9cmD.27cm【答案】1.B 2.C 3.A 4.D【教学说明】可由学生抢答完成,再由教师总结归纳.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由学生小组讨论汇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a•=ab(a≥0,b≥0).2.教师总结归纳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b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2”中选取.a•=ab(a≥0,b 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数据,发现规律,导出b≥0),并学会它的应用,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对于事物规律的观察、发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积的算术平方根【知识与技能】a•(a≥0,b≥0);1.理解ab=ba•(a≥0,b≥0).2.运用ab=b【过程与方法】a•(a≥0,b≥0),并运用它解题和化简.利用逆向思维,得出ab=b【情感态度】a•(a≥0,b≥0)以训练逆向思维,通过严谨解题,让学生推导ab=b增强学生准确解题的能力.【教学重点】a•(a≥0,b≥0)及其运用.ab=b【教学难点】a•(a≥0,b≥0)的理解与应用.ab=b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a•=ab(a≥0,b≥0).反过来,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为ba•(a≥0,b≥0).ab=b【教学说明】引导让学生通过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二次根式的规定,利用逆向a•(a≥0,b≥0).思维,得出ab=b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例1化简:【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利用ab =b a •(a ≥0,b ≥0)直接化简即可. 例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改正: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化简:(1)20;(2)18;(3)24;(4)54.2.自由落体的公式为s=21gt 2(g 为重力加速度,它的值为10m/s 2),若物体下落的高度为120m ,则下落的时间是 s.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2.教师总结归纳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各因式算术平方根的积,即ab =b a •(a ≥0,b ≥0).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2”中选取.本课时教学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体形式,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提供学生创新的空间与可能,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训练逆向思维,通过严谨解题,增加学生准确解题的能力.3.二次根式的除法【知识与技能】 1.理解b a b a =(a ≥0,b >0)和bab a =(a ≥0,b >0),并运用它们进行计算.2.利用具体数据,通过学生练习活动,发现规律,归纳出除法规定,并用逆向思维写出逆向等式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3.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运用它把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化成最简二次根式.【过程与方法】1.先由具体数据,发现规律,导出b aba = (a ≥0,b >0),并用它进行计算.2.再利用逆向思维,得出bab a =(a ≥0,b >0),并运用它进行解题和化简.3.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运用它把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化成最简二次根式.【情感态度】 通过探究b aba =(a ≥0,b >0)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精神;让学生推导bab a =(a ≥0,b >0)以训练逆向思维,通过严谨解题,增强学生准确解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b a b a =(a ≥0,b >0),bab a =(a ≥0,b >0)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2.最简二次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归纳出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最简二次根式的运用.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及逆向公式. 2.填空:【教学说明】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阐述运算结果,最后教师点评.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刚才同学们都练习得很好,上台的同学也回答得十分准确,根据大家的练习和回答,我们可以得到: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b ab a =(a ≥0,b >0) 反过来,bab a =(a ≥0,b >0) 下面我们利用这个规定来计算和化简一些题目.例1 计算:【教学说明】 直接利用b aba (a ≥0,b >0) 例2化简:观察上面各小题的最后结果,发现这些二次根式有这些特点:(1)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2)被开方数中所含的因数(或因式)的幂的指数都小于2.【教学说明】利用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规定来化简,要求最后结果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化简:3.如图,在Rt△ABC中,∠C=90°,AC=2.5cm,BC=6cm,求AB的长.【教学说明】第1题可由学生自主完成,第2题、3题教师可给予相应的指导.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请若干学生口述小结,老师再利用电子课件将小结放映在屏幕上.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2”中选取.本课时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原则,即通过探究学习,指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具体数据得出规律,再让学生相互交流,或上台展示自己的发现,或表述个人的体验,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后,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21.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知识与技能】1.掌握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会判断同类二次根式,会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掌握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情感态度】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点】二次根式加减法的运算.【教学难点】探讨二次根式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快速准确进行二次根式加减法的运算.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1.合并同类项:(1)2x+3x;(2)2x2-3x2+5x2.解:(1)5x;(2)4x2.这几道题是你运用什么知识做的?加减法则.2.化简:3.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计算?先化简,再合并.4.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它们的被开方数相同,这些二次根式就称为同类二次根式,就是本书中所讲的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如22与32;28、38与58.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例1计算:例2计算:【教学说明】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时,必须先将其化简,是同类二次根式才可合并.例3计算:【教学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教学说明】这类计算的简便方法是先变形,再代入求值.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请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教师展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要点.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1.3”中选取.本章复习【知识与技能】掌握本章重要知识,能熟练运用二次根式的有关运算法则进行运算.【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本章知识,回顾解决问题中所涉及的类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的过程,加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在运用本章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兴趣.【教学重点】回顾本章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教学难点】利用二次根式的有关运算法则、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展示本章知识结构框图,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本章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边回顾边建立结构图.二、释疑解感,加深理解1.二次根式的意义: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注意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被开方数a≥0,a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它具有双重非负性,即a ≥0(a ≥0).2.二次根式的性质:主要要理解公式的应用.①)(2a =a (a ≥0),3.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1)掌握的应用.(2)掌握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ab b a =•(a ≥0,b ≥0). (3)掌握积的算术平方根的运算b a ab •=(a ≥0,b ≥0). (4)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b a b a =(a ≥0,b >0),反过来bab a =(a ≥0,b >0).(5)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先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进行合并,在二次根式的运算过程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最后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 例1 若21-+x 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分析】1+x 有意义的条件为x+1≥0,同时注意分母x-2≠0这一条件,所以x 的取值范围为x ≥-1且x ≠2.例2若5-a +(b+2)2=0,则a+b 的值为 .四、复习训练,巩固提高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本堂课你能完整地回顾本章所学的有关二次根式的知识吗?能熟练进行二次根式的有关运算吗?你还有哪些困惑与疑问?1.布置作业:从教材本章“复习题”中选取.本节课通过学习归纳本章内容,以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有意义的条件、二次根式的性质及应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等知识点为支撑,力求以点带面,查漏补缺,,加强对重点知识的训练,使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点的前提下抓住重点.。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复习整式运算知识并将该知识运用于含有二次根式的式子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知识间的类比,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难点:由整式运算知识迁移到含二次根式的运算.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1.计算(1)(2x+y)·zx (2)(2x2y+3xy2)÷xy2.计算(1)(2x+3y)(2x-3y)(2)(2x+1)2+(2x-1)2老师点评:这些内容是对整式运算的再现.它主要有(1)•单项式×单项式;(2)单项式×多项式;(3)多项式÷单项式;(4)完全平方公式;(5)平方差公式的运用.(二)、探索新知如果把上面的x、y、z改写成二次根式呢?以上的运算规律是否仍成立呢?•仍成立.整式运算中的x、y、z是一种字母,它的意义十分广泛,可以代表所有一切,•当然也可以代表二次根式,所以,整式中的运算规律也适用于二次根式.例1.计算:(1)(2)(分析:刚才已经分析,二次根式仍然满足整式的运算规律,•所以直接可用整式的运算规律.解:(1)解:(-3 2例2.计算:(1)+6)() (2)分析:刚才已经分析,二次根式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运算在乘法公式运算中仍然成立.解:(1)+6)()-)2(2)=2- 2=10-7=3(三)、巩固练习课本P 12 练习1、2.(四)、应用拓展例3.已知x b a-=2-x a b -,其中a 、b 是实数,且a+b ≠0,分析:由于((=1,因此对代数式的化简,可先将分母有理化,再通过解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得到x 的值,代入化简得结果即可.解:原式22=2(1)x x +-+2(1)x x+-=(x+1)=4x+2∵x b a-=2-x a b - ∴b (x-b )=2ab-a (x-a )∴bx-b 2=2ab-ax+a 2∴(a+b )x=a 2+2ab+b 2∴(a+b )x=(a+b )2∵a+b≠0∴x=a+b∴原式=4x+2=4(a+b)+2(五)、归纳小结本节课应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六)、布置作业习题21.3 T1、2、3.教材P12。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一、学习目标 熟练应用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法法那么及乘法公式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
二、学习重点
重点:熟练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
难点:混合运算的顺序、乘法公式的综合运用 .
三、 自主预习
1.填空:
〔1〕整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 . 〔2〕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法那么是: . 〔3〕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那么是: . 〔4〕写出已经学过的乘法公式: ① ②
2.计算:
〔1〕6·a 3·b 31 〔2〕16141÷
〔3〕50511221832++-
四、合作探究
探究1.根据整式运算进行计算:
〔1〕〔38+〕×6 〔2〕22)6324(÷-
〔3〕)52)(32(++ 〔4〕2)232(-
探究2.观察下面:222(21)(2)21212221322-=-⨯⨯+=-+=- 反之 ,2
3222221(21)-=-+=-
∴ 2322(21)-=
∴ 223- =2 -1
仿上例 ,求:〔1〕324+ 〔2〕你会算124-吗 ?
〔3〕假设n m b a +=
±2 ,那么m 、n 与a 、b 的关系是什么 ?并说明理由.
五、稳固反响
1.计算:
〔1〕12)3
23242731(⋅-- 〔2〕(2652)(2652) 〔3〕2)3223(+
〔4〕)()3(33ab ab ab b a ÷+-〔a>0,b>0〕 〔5〕20092009(310)(310)
121,121+=-=
b a ,求1022++b a 的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