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振动对纳米颗粒聚团流化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4
材料力学中的纳米颗粒聚集行为研究1. 纳米颗粒聚集的基本概念和原因纳米颗粒聚集指的是纳米级颗粒在空间中自发地相互靠近形成聚集体或聚集结构的行为。
在材料力学中,纳米颗粒聚集现象普遍存在于多种材料体系中,包括粉体、颗粒填充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等。
纳米颗粒聚集行为的研究对于理解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加工和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颗粒聚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范德华力:纳米颗粒之间的吸引范德华力使得颗粒相互靠近,范德华力主要来源于离子间相互吸引力、极性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以及氢键等。
(2)静电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的纳米颗粒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会使颗粒相互排斥,而不同电荷的颗粒之间静电相互作用会使颗粒相互吸引。
(3)包络作用:纳米颗粒表面的有机分子或胶体物质能形成覆盖层,使颗粒之间出现包络作用,促进聚集的发生。
(4)扩散:纳米颗粒由于热力学作用以及外加力的作用,会发生不受控制的扩散运动,最终导致颗粒相互接触和聚集。
2. 纳米颗粒聚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纳米颗粒聚集行为对材料性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关键的几个影响因素如下:(1)力学性能:纳米颗粒的聚集程度直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如材料的拉伸强度、抗压强度、硬度等。
(2)电子性能:纳米颗粒的聚集现象会导致电子的隧穿效应和载流子的限域效应,从而影响材料的电学性能。
(3)热学性能:纳米颗粒的聚集会导致材料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的变化,进而影响材料的热学性能。
(4)光学性能:纳米颗粒的聚集行为会对材料的光学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如吸光度、折射率和发光性能等。
3. 纳米颗粒聚集行为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为了研究纳米颗粒的聚集行为,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许多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和技术:(1)原位观察技术:利用原位观察技术,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可以实时观察纳米颗粒的聚集行为,揭示聚集机理。
(2)X射线衍射: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可以获得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等信息,从而探究纳米颗粒的排列和聚集形态。
试述纳米粉体制备过程中粒子的团聚及控制方法1. 纳米粉体制备过程中粒子的团聚现象是指纳米粉体在制备过程中粒子之间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团块或聚集体。
2. 粒子团聚的主要原因是静电作用、范德华力、表面能及溶剂挥发等因素的影响,使粒子间发生相互吸引。
3. 粒子团聚对纳米材料性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控制和消除。
4. 控制粒子团聚的方法之一是通过表面改性,如采用表面修饰剂对粒子进行包覆以增加粒子间的排斥力,从而减少团聚现象的发生。
5. 表面改性剂可以选择有机物、无机物等多种材料,通过吸附在粒子表面形成稳定的层以增加粒子间的隔离。
6. 表面改性剂的选择应考虑其与纳米粉体相容性的问题,以及对纳米粉体性能的影响。
7. 另一种控制纳米粉体团聚的方法是通过超声处理,超声波的作用力可以破坏粒子团聚,使之重新分散。
8. 超声波通过其高频振动和剪切力对粒子进行分散,从而有效地消除团聚现象。
9. 超声波处理时间和功率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纳米粉体的特性和制备条件来确定。
10. 在纳米粉体制备中,还可以通过添加稳定剂来控制粒子团聚。
11. 稳定剂的作用是通过与粒子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减少粒子间的吸引力。
12. 稳定剂可以选择阳离子型、阴离子型或非离子型等多种类型,具体选择需要根据纳米粉体的性质和要求来确定。
13. 在纳米粉体制备过程中,可以采用液固分离的方法来分离粒子团聚。
14. 液固分离是通过减小溶液中的中间质量浓度,使团聚体流失到液相中,从而实现团聚的去除。
15. 液固分离的方法主要包括离心、过滤和沉淀等,具体选择需要根据纳米粉体的性质和要求来确定。
16. 控制纳米粉体团聚还可以采用电场和磁场等外界力场的作用。
17. 电场作用可以通过施加外电压或使用电磁场来实现,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发生变化,从而减少团聚现象。
18. 磁场作用可以通过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使纳米粒子带上磁性,利用磁场的作用力来分散和控制纳米粉体的团聚。
纳米流体中的流动行为与传输性能分析1. 概述纳米流体是由纳米颗粒悬浮在流体中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流体。
由于纳米颗粒的尺寸和表面特性的变化,纳米流体具有与传统流体相比不同的流动行为和传输性能。
本文将对纳米流体中的流动行为和传输性能进行分析。
2. 纳米流体的流动行为2.1 纳米颗粒的表面特性纳米颗粒的表面特性对纳米流体的流动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
纳米颗粒的表面特性主要包括表面电荷、表面能等。
表面电荷的存在会引起纳米颗粒之间的静电斥力或静电吸引力,从而影响纳米流体的流动行为。
而表面能则决定了纳米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力。
2.2 纳米流体的黏度纳米流体的黏度是指纳米颗粒悬浮在流体中所引起的阻尼效应。
由于纳米颗粒具有小尺寸和大比表面积的特点,所以纳米流体的黏度通常会比普通流体更大。
纳米颗粒与流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了流体分子的受阻,从而增加了黏度。
2.3 纳米流体的浑浊度纳米流体的浑浊度是指纳米颗粒悬浮在流体中形成的浑浊程度。
纳米颗粒与流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使得纳米颗粒成团或形成胶体,从而导致流体变浑浊。
纳米流体的浑浊度会影响其在传输过程中的性能。
3. 纳米流体的传输性能3.1 纳米流体的传热性能纳米流体由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热导率,具有优异的传热性能。
纳米颗粒与流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够促进热量的传递,从而提高传热效率。
因此,在一些热传导应用中,纳米流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2 纳米流体的传质性能纳米流体的传质性能是指纳米颗粒在流体中的扩散和传输行为。
纳米颗粒具有较小的尺寸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其在传输过程中具有更大的扩散速率。
这种特殊的传质性能使得纳米流体在一些分离和过滤应用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3.3 纳米流体的传动性能纳米流体的传动性能是指纳米颗粒在流体中的输运行为。
纳米颗粒的输运行为受到流体流动状态和纳米颗粒自身特性的共同影响。
纳米颗粒的输运行为对于纳米流体在微流控和流体传输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纳米颗粒团聚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纳米颗粒团聚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摘要:分析了纳米颗粒团聚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指出了纳米颗粒的形成原因分别讨论了在气体介质和液体介质两种环境中纳米颗粒团聚的控制方法,并对几种特殊的团聚控制方法进行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纳米颗粒;团聚;形成机理;控制方法1 引言团聚现象是纳米粉体制备及收集过程中的一个难题,目前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有关人士的重视。
纳米颗粒由于粒度小,表面原子比例大,比表面积大,表面能大,处于能量不稳定状态[1],因而很容易凝并、团聚,形成二次粒子,使粒子粒径变大,失去纳米颗粒所具备的特性,给纳米粉体的制备和保存带来了很大困难。
在当今的纳米粉体制备工艺中,防止粒子团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就是收集粒度分布范围窄、分布均匀且无团聚大颗粒出现的高纯粉体。
颗粒的团聚可分为两种:软团聚和硬团聚[2]。
软团聚主要是由颗粒间的静电力和范德华力所致,由于作用力较弱可以通过一些化学作用或施加机械能的方式来消除;硬团聚形成的原因除了静电力和范德华力之外,还存在化学键作用,因此硬团聚体不易破坏,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控制。
2 纳米颗粒团聚的形成机理纳米粒子具有特殊的表面结构,其表面缺少邻近配位原子,具有很高的活性,因而很容易发生团聚。
颗粒团聚程度可以用团聚系数AF(50)表示:AF(50)=中等尺寸团聚体的直径/微粒的平均当量直径式中,中等尺寸团聚体的直径即为在粒度分析中50%累计质量的直径。
分析上式可知,团聚系数越大,表示粉体的团聚现象越严重。
一般情况下,未经特殊处理的超细粉末在水中的团聚系数的值在30左右。
研究发现,造成纳米颗粒团聚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颗粒细化到纳米量级以后,其表面积累了大量的正电荷或负电荷,颗粒形状极不规则造成表面电荷的聚集,使粒子极不稳定,因而易发生团聚;②纳米颗粒的表面积大,表面能高,处于能量的不稳定状态,很容易发生聚集而达到稳定状态;③纳米颗粒之间的距离极短,相互间的范德华引力远大于自身的重力,因此往往相互吸引而发生团聚;④纳米颗粒之间表面的氢键、化学键的作用也易导致粒子之间的互相吸附而发生团聚[3]。
纳米颗粒的团聚和解聚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力学、光、热、电、磁、吸附、气敏等性质,在传统材料中加入纳米粉体将大大改善其性能或带来意想不到的性质。
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纳米粒子粒径小,表面活性高,使其易发生团聚而形成尺寸较大的团聚体,严重地阻碍了纳米粉体的应用和相应的纳米材料的制。
纳米粉体团聚现象目前市场上很多纳米碳酸钙产品表征出来发现既含纳米级颗粒又含微米级颗粒,不能实现真正的纳米标准(1-100nm),主要原因就是粉体团聚现象严重,纳米级颗粒又团聚成了大颗粒。
1、纳米粉体为什么会团聚?所谓纳米粉体的团聚是指原生的纳米粉体颗粒在制备、分离、处理及存放过程中相互连接、由多个颗粒形成较大的颗粒团簇的现象,一般分为软团聚和硬团聚两种。
纳米粉体的团聚与分散性取决于其形态和表面结构等。
而纳米粉体的形态和表面结构又与其内部结构、杂质、表面吸附和化学反应、制备工艺、环境状态等诸因素有关,因而导致了纳米粉体团聚与分散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如何解决纳米粉体的团聚问题?解决纳米粉体的团聚问题,需要采用一定的手段将纳米粉体均匀分散开。
纳米粉体的分散方法主要有超声波分散、机械力分散和化学法分散。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化学分散,即表面改性。
表面改性是指通过采用表面添加剂的方法,使粒子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和物理作用,从而改变粒子表面状态,如表面原子层结构和官能团、表面疏水性、电性、化学吸附和反应特性等。
通过表面改性,可提高粉体的分散性、耐久性、耐候性,提高表面活性,从而使粒子表面产生新的物理、化学、光学特性,适用不同的应用要求,拓宽其应用领域,并显著提高材料的附加值。
纳米粉体表面改性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包覆处理改性、沉淀反应改性、表面化学改性、机械化学改性、高能处理改性、胶囊化改性、微乳化改性等。
(1)包覆处理改性包理处理改性也称涂覆和涂层,是利用无机物或有机物,主要表面活性剂,水溶性或油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及脂肪酸皂等粉体表面进行包覆以达到改性的方法,如包括利用吸附、附着及简单化学反应或沉淀现象进行包膜。
超声波分散纳米材料的原理
超声波分散纳米材料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的高频振动作用于材料中的团聚物质,从而将其分散成均匀的微粒悬浮液。
具体来说,超声波作用下的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空化效应: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会产生强烈的局部高压区和低压区。
在低压区,液体中的溶质分子会受到引力和压力的作用,造成微小的气泡产生。
当气泡迅速崩裂时,会形成所谓的空化效应,产生高温和高压的局部环境,有助于打破材料中的团聚物质。
2. 声流剪切效应:超声波的高频振动会产生声流,这种声流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会形成强烈的剪切力。
这种剪切力可以有效地打破纳米材料中的团聚结构,使其分散成小颗粒。
3. 声波流体化效应:超声波作用下,液体中形成的低压区和高压区会交替产生压缩性,这种压缩性会导致溶液中的分子间的距离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有效地拉开或推压纳米材料中的团聚物质,从而实现分散效果。
总之,超声波分散纳米材料的原理是通过超声波的高频振动产生的空化效应、声流剪切效应和声波流体化效应来打破材料中的团聚结构,使其分散成均匀的微粒悬浮液。
圆湍射流中纳米颗粒的团聚特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尤其是在水处理领域,基于纳米材料的技术已经投入应用,这些技术大大提高了废水处理的能力。
然而,在实验条件下,纳米材料可能会在圆湍射流中形成团聚,从而影响其处理效率。
因此,研究纳米颗粒在圆湍射流中的团聚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研究纳米颗粒在圆湍射流中的团聚特性,本研究采用流体力学理论,研究
圆湍射流中的空间变化特性,包括离心力的大小及其分布,以及沿水流方向,轴向流量,离心力和驱动力变化的特性。
此外,本研究还建立了基于离心移动方程,计算离心力大小及其分布,从而更好地揭示纳米颗粒在圆湍射流中的团聚特性。
同时,本研究结合试验,观察纳米颗粒在圆湍射流中的空间集聚特性,以及比表面积、纳米颗粒浓度以及加入物种类型等条件对纳米颗粒的团聚特性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当纳米颗粒以某一浓度分布在圆湍射流中时,它们在整个流动空
间中可能出现集聚现象。
离心力会将纳米颗粒在湍流方向和水流方向上向外排列。
当同类纳米颗粒间存在低粘度作用时,它们在湍流方向上团聚更为明显,而且随着纳米颗粒浓度和比表面积的增大,团聚现象会变得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结合试验和理论模拟研究,充分揭示了纳米颗粒在圆湍
射流中的团聚特性,发现了影响其团聚特性的主要因素,为实际圆湍射流中水处理应用奠定了基础。
静电场作用下微米颗粒流动行为在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微米颗粒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
微米颗粒是一种尺寸介于纳米和毫米之间的颗粒,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潜力。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微米颗粒在静电场中的流动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静电场是指由电荷积累产生的电场,与静电力相互作用的微米颗粒受到静电力的作用而在空间中发生运动。
在微米尺度下,由于静电力的强烈作用,微米颗粒的流动行为呈现出许多特殊的现象,如纠结运动、链状堆积等。
首先,静电场作用下的微米颗粒流动行为可以用独特的纠结运动来描述。
纠结运动指的是微米颗粒在静电场中的扰动下呈现出蜿蜒曲折的运动轨迹。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微米颗粒表面电荷的不均匀分布以及空气分子对微米颗粒的碰撞作用。
当微米颗粒受到静电场力的作用时,电荷会在微米颗粒表面积累,形成电位差。
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微米颗粒会受到额外的静电场力,从而发生运动。
在同一静电场中,微米颗粒的运动轨迹会随机地改变,呈现出纠结的特征。
这种纠结运动的存在对于微米颗粒的输送、搅拌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静电场作用下的微米颗粒流动行为还表现出链状堆积的现象。
链状堆积指的是微米颗粒在静电场中互相吸引形成链状排列的堆积结构。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微米颗粒之间的静电吸引力。
当微米颗粒受到静电场力的作用时,颗粒表面的电荷会引起相邻颗粒之间的静电吸引,使它们相互聚集在一起。
这种链状堆积的结构可以通过调节静电场的强度和微米颗粒的表面电荷来控制,从而实现对微米颗粒的分离、排列等目标。
静电场作用下微米颗粒流动行为的研究不仅仅具备理论意义,还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在制备颗粒材料方面,研究微米颗粒在静电场中的流动行为可以优化颗粒的分布和排列,从而提高材料的性能和性质。
在生物医学应用方面,微米颗粒的纠结运动可以用于药物输送系统,帮助药物更有效地传递到靶位点,从而提高药效。
此外,微米颗粒的链状堆积结构还可以用于微电子器件和纳米材料的制备。
纳米粒子的团聚形成机理及分散方法纳米粉体也叫纳米颗粒,一般指尺寸在1-100nm之间的超细粒子。
纳米粉体具有的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介电限域效应等各种效应,使得它表现出强吸光能力、高活性、高催化性、高选择性、高扩散性、高磁化率和矫顽力等特殊理化性能[1];使它具备独特的力学、光、热、电、磁、吸附、气敏等性质[2]。
在传统材料中加入纳米粉体将大大改善其性能或带来意想不到的性质。
目前已用于纳米固体的压制、纳米涂层、环境保护以及纳米粒子光催化上。
纳米材料科学及工业应用已成为国内外跨新世纪研究开发热点,并开拓发展成为高技术产业,在电子、化工、机械、生物医学等工业领域内,具有日益广泛发展的应用前景。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制备纳米粉体的方法越来越多。
在制备纳米粉体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纳米颗粒的团聚,这也是当今纳米技术领域内的一个普遍关心、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控制纳米颗粒团聚已成为制备纳米颗粒的一项关键技术,所以很有必要对纳米颗粒团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2 团聚分类所谓纳米粉体的团聚是指原生的纳米粉体颗粒在制备、分离、处理及存放过程中相互连接、由多个颗粒形成较大的颗粒团簇的现象。
由于团聚颗粒粒度小,表面原子比例大,比表面积大,表面能大,处于能量不稳定状态,因而细微的颗粒都趋向于聚集在一起,很容易团聚,形成团聚状的二次颗粒,乃至三次颗粒,使粒子粒径变大,在每个颗粒内部有细小孔隙。
纳米颗粒的团聚一般分为两种:软团聚和硬团聚。
对于软团聚机理,人们的看法比较一致,即,软团聚是由纳米粉体表面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范德华力和静电引力所致,由于作用力较弱,可以通过一些化学作用或施加机械能的方式来消除。
对于硬团聚,不同化学组成不同制备方法有不同的团聚机理,无法用统一的理论来解释。
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控制。
3 纳米颗粒团聚的形成机理颗粒细化到纳米级后,其表面积累了大量的正、负电荷,纳米颗粒的形状极不规则,这样造成了电荷的聚集。
均质机对纳米陶瓷的分散引言:纳米陶瓷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和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
然而,由于其微观结构的特殊性,纳米陶瓷的分散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应用的重要因素。
均质机作为一种常用的分散设备,在纳米陶瓷的分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均质机在纳米陶瓷分散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一、纳米陶瓷的分散问题纳米陶瓷由于其粒径小、表面积大的特点,往往会出现团聚现象,导致分散性能差,影响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纳米陶瓷的分散问题主要表现为团聚现象和粒径分布不均匀。
二、均质机的基本原理均质机是一种利用高速剪切力和压力作用于物料,使其通过狭窄间隙的装置,从而实现物料的分散和均质的设备。
均质机通过高速旋转的转子和固定的定子之间的相对运动,将物料剪切、冲击、挤压等多种作用力作用于物料,使其分散均匀。
三、均质机在纳米陶瓷分散中的应用1. 剪切力作用下的纳米陶瓷分散均质机通过高速旋转的转子对纳米陶瓷进行剪切,使其团聚结构破坏,颗粒分散均匀。
剪切力的大小与转子的转速、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等因素有关。
通过调节这些参数,可实现对纳米陶瓷的粒径和分散性能的控制。
2. 压力作用下的纳米陶瓷分散均质机在分散过程中还可以施加一定的压力,从而加速纳米陶瓷的分散过程。
压力的大小与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物料的流动性等因素有关。
通过合理调节这些参数,可实现对纳米陶瓷的分散效果的优化。
3. 其他作用力对纳米陶瓷分散的影响除了剪切力和压力外,均质机还可以通过冲击、挤压等作用力对纳米陶瓷进行分散。
这些作用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式与物料的性质有关。
通过合理选择和调节这些作用力,可实现对纳米陶瓷分散的优化。
四、均质机在纳米陶瓷分散中的优势1. 高效性能:均质机具有高速旋转的转子和固定的定子,可提供强大的剪切和冲击力,使得纳米陶瓷得到快速而均匀的分散。
2. 可调控性强:通过调节均质机的转速、间隙和压力等参数,可以实现对纳米陶瓷分散过程的精确控制,从而优化分散效果。
3. 适应性广:均质机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纳米陶瓷,可实现对不同粒径和性质的纳米陶瓷的分散。
静电场中纳米颗粒的行为研究静电场是一种常见的电场,由于其不产生电流,常常在电力设备绝缘和电子设备精密加工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在静电场中的纳米颗粒却表现出奇特的行为,对其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裨益。
静电场对纳米颗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纳米颗粒的聚集行为;另一方面是纳米颗粒的运动行为。
首先,静电场中的纳米颗粒常常会产生聚集现象。
这一点可以从一些实际的研究中看出,例如某些纳米颗粒在有静电场存在的情况下,会发生相对稳定的聚集,这种聚集的程度与静电场的强度和颗粒表面的电荷有关。
这种聚集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静电场可以使纳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
在正常情况下,纳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靠范德华力和电双层作用力来维持的,而静电场可以改变这两种力的平衡状态,从而促进或抑制纳米颗粒之间的相互吸附。
这种聚集现象对于纳米颗粒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很多研究者试图通过调节静电场的强度和各项参数来控制纳米颗粒的聚集行为。
其次,静电场中的纳米颗粒还表现出了一些特殊的运动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为静电响应。
静电响应是指纳米颗粒在静电场中经历非线性响应的现象。
一般来说,静电响应现象可以被解释为纳米颗粒受到了静电场的作用力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运动模式。
这种运动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纳米颗粒在静电场中呈现非对称分布并发生旋转运动。
另外,静电响应现象还表现为纳米颗粒在静电场中出现自驱和自旋行为。
这种纳米颗粒的特殊运动模式,不但在研究领域中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在生物医学工程、光学信息学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针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不仅需要对静电场的基本特性及其对纳米颗粒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还需要运用一系列新的技术手段,例如微观布朗粒子分析、单颗粒显微技术、电场控制技术等。
此外,还需要将纳米颗粒行为的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进行比较,从而深化对纳米颗粒在静电场中的行为及其机制的理解。
纳米二氧化硅结团效应纳米二氧化硅结团效应是指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聚集现象。
这种现象会导致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积减小,从而影响其性质和应用。
纳米二氧化硅结团效应的研究对于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二氧化硅结团效应的发生与纳米颗粒的表面性质有关。
纳米颗粒表面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都会影响其结团效应。
例如,表面带电的纳米颗粒会因为静电作用而聚集在一起,而表面亲水的纳米颗粒则会因为水分子的作用而聚集在一起。
纳米二氧化硅结团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纳米颗粒的分散性。
结团效应会导致纳米颗粒的分散性变差,从而影响其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2. 影响纳米颗粒的表面性质。
结团效应会导致纳米颗粒的表面积减小,从而影响其表面性质,如表面活性、吸附性等。
3. 影响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质。
结团效应会导致纳米颗粒的颜色和光学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在光学领域的应用。
为了避免纳米二氧化硅结团效应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选择合适的分散剂。
分散剂可以在纳米颗粒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纳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避免结团效应的发生。
2. 控制溶液的pH值。
溶液的pH值会影响纳米颗粒表面的电荷状态,从而影响其结团效应。
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可以避免结团效应的发生。
3. 采用超声波分散技术。
超声波可以在溶液中产生高频振动,从而破坏纳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结团效应的发生。
总之,纳米二氧化硅结团效应是纳米材料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选择合适的分散剂、控制溶液的pH值和采用超声波分散技术等措施,可以有效避免结团效应的发生,从而保证纳米颗粒的性质和应用效果。
纳米二氧化硅在环氧树脂中的分散方法一、引言纳米二氧化硅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纳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优异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在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
其中,纳米二氧化硅与环氧树脂的复合材料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向,该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可应用于各种领域,如涂料、粘接剂、电子工业等。
然而,由于纳米二氧化硅的高表面能和亲水性,使其在环氧树脂中的分散性较差,会对复合材料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纳米二氧化硅在环氧树脂中的分散方法,以期解决该问题。
二、纳米二氧化硅与环氧树脂的相容性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的羟基(OH)与环氧树脂中的环氧基团(Epoxide)可以发生反应,形成硅-氧-碳键,从而提升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然而,纳米二氧化硅由于具有高表面能和亲水性,容易在环氧树脂中聚集形成团聚体,导致分散性较差。
因此,需要采取相应方法来提高纳米二氧化硅在环氧树脂中的分散性。
三、表面改性法1. 表面修饰剂表面修饰剂是一种改善纳米二氧化硅分散性的常用方法。
常见的表面修饰剂包括有机硅偶联剂、硅烷改性剂等。
这些表面修饰剂可以通过与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反应,形成亲有机基团的修饰层,提高纳米二氧化硅与环氧树脂的相容性。
例如,硅烷改性剂可以通过其有机基团与环氧树脂中的环氧基团发生反应,形成化学键,从而增强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改善分散性。
2. 表面包裹法表面包裹法是一种将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包裹一层物质以改善其分散性的方法。
常用的包裹材料包括有机物、聚合物等。
通过将纳米二氧化硅包裹在这些材料中,可以有效降低纳米颗粒的团聚趋势,提高其在环氧树脂中的分散性。
此外,通过调节包裹物的种类和比例,还可以进一步调控复合材料的性能。
四、机械剪切分散法机械剪切分散法是一种通过机械力将纳米二氧化硅分散到环氧树脂中的方法。
常用的机械设备有超声波分散仪、球磨机等。
通过超声波的高频振动或球磨机中的球磨效应,可以有效破碎纳米颗粒的团聚结构,使其均匀分散在环氧树脂中。
声场作用下纳米颗粒的流化行为
李彦;刘会娥;郭庆杰;王铭华;陈爽;王杰武
【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1)005
【摘要】在56 mm的玻璃流化床中,对纳米SiO2和TiO2颗粒在不同频率和声压级声场辅助下的流化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在低频(40~60 Hz)和高声压级(高于100 dB)的声场条件下,沟流和节涌得到有效抑制,纳米颗粒形成均一稳定的聚团,实现平稳流化.随声压级升高,颗粒的最小流化速度减小,流化行为类似Geldart A类颗粒.在声场的其他条件下,纳米颗粒的流化行为与不加声场相似,无法实现稳定流化.【总页数】5页(P99-103)
【作者】李彦;刘会娥;郭庆杰;王铭华;陈爽;王杰武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东营,257061;西安长庆科技工程公司,陕西,西安,71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021.4
【相关文献】
1.化学当量比对声场作用下三区火焰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J], 钟英杰;沈忠良;邓凯;王明晓
2.声场作用下超细颗粒在气-固流化床中的流体力学研究 [J], 杨慧;曹长青
3.Fe/SiO2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和磁滞行为 [J], 郑勇林
4.声场作用下颗粒绕流液滴迁移行为研究 [J], 唐祚洲;冀秉强;刘嘉恒;时凯;宋蔷
5.粒径及声场对SiO_2超细颗粒流化行为的影响 [J], 刘会娥;郭庆杰;陈爽;张建;王铭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机械振动对纳米颗粒聚团流化的影响邓传杰 刘道银 王远保 梁财 陈晓平东南大学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摘 要: 在常温常压下, 通过测定SiO 2 , Al 2 O 3 和TiO 2 三种不同纳米颗粒的床层压降和床层膨胀曲线的方法, 研究 机械振动对纳米颗粒流态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振动条件下纳米颗粒临界流化速度和床层膨胀比略低, 且床层 压降和床层膨胀曲线较平稳, 纳米颗粒流化滞后现象减弱。
在恒定振频条件下, 振幅越大纳米颗粒流化效果越好。
在恒定振幅条件下, 振频对纳米颗粒流化行为的影响呈现两种趋势, 较低振频下随振频的增加流化效果变好。
当 超过某一定值时, 继续增大振频流化效果反而变差。
关键词: 纳米颗粒 聚团 流态化 机械振动Effect of Mechanical Vibration on the Fluidizationof Nanoparticles AgglomerationDENG Chuanjie,LIU Daoyin,WANG Yuanbao,LIANG Cai,CHEN XiaopingKey Laboratory of Energy Thermal Conversion and Control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Southeast UniversityAbstract: At normal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the influence of mechanical vibration on the fluidization of nanoparticles was studied by measuring the bed pressure drop and bed expansion curve of three different nanoparticles, SiO 2 ,Al2O 3 and TiO 2 .Results show that minimum fluidization velocity and the bed expansion ratio of the nanoparticles are slightly lower under the vibration conditions,and the bed pressure drop and the bed expansion curve are relatively stable,and the nanoparticle fluidization hysteresis attenuated.In constant vibration frequency conditions,the fluidization of the nanoparticles become batter with the increase of vibration amplitude;in the constant vibration amplitude,the effect of the vibration frequency on the fluidization behavior of nanoparticle presents two trends.At lower vibration frequencies,the fluidization effect becomes better with the increase of vibration frequency.When a certain value is exceeded,the fluidization effect becomes worse with the increase of vibration frequency.Keywords:nanoparticles,agglomeration,fluidization,mechanical vibration收稿日期: 201839作者简介: 邓传杰 (1992~), 男, 硕士研究生; 江苏南京东南大学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10096);Email:142768816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676042) 0 引言近年来, 纳米颗粒由于自身独特的性质,广泛应 用在各个领域 。
将纳米颗粒和流态化结合在一起, 既能实现纳米颗粒的高效混合、反应, 又能实现颗粒的 批量制备, 具有广阔的前景。
纳米颗粒间存在十分强烈的相互作用。
通常, 纳米颗粒以疏松聚团的形式存在并流化。
由于纳米颗粒流化时易出现不良现象, 添加一些辅助措施,可以一定 程度改善其流化的不良状态, 如声场 [3] , 磁场 [4] , 电场 [5]和机械振动 [6] 等措施。
机械振动作为改善纳米颗粒流化的有效措施, 得到了广泛研究。
唐洪波等 [7] 研究了微细粉体在振动流 化床中的流体力学行为和团聚行为。
王辉等[8]研究了 第38 卷第 5 期 2019 年5 月建 筑 热 能 通 风 空 调Building Energy &Environment Vol.38No.5 May.2019.25~28文章编号: 10030344 (2019) 50254[12]振动流化床中的振动与纳米颗粒的聚团的关系。
Noda 等 [9]研究了细玻璃珠粉末在振动床中的流化行为。
1实验与方法本实验系统主要由流化床, 过滤器, 流量计, 压差 变送器和机械振动台等组成 (图1)。
流化床安装在机 械振动台 (YSZDTF) 上, 流化床反应器为机玻璃材料 制成, 便于观察颗粒不同条件下的流化状态以及床层 膨胀比, 内径 50mm, 高约 500mm。
流体介质采用高 纯氮气, 在流化床进气口布置过滤器, 过滤流体介质 中的水分等杂质。
为使布风均匀, 在风室内填充满细 小玻璃珠, 并采用烧结板作为布风板。
流化床的出气 口位置装有颗粒过滤器, 防止了纳米颗粒被携带到环 境中。
a.颗粒过滤器;b.水洗瓶;c.差压变送器;d.流化床;e.多级过滤器;f.流量计;g.风室;h.机械振动台。
图1 纳米颗粒流化床实验台系统图实验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实验材料选取 SiO 2, Al2O3和TiO2三种颗粒材料。
在实验进行前, 对纳米颗 粒进行如下预处理:在流化实验前用 350滋 m网格筛 分, 除去较大颗粒聚团, 同时对纳米颗粒干燥, 除去表 面水分。
通过测量床层压降和床层膨胀曲线反映不同 条件下的流化特征。
2结果与讨论2.1有无振动对纳米颗粒流化的影响分别对 SiO2, Al2O3和 TiO2三种纳米颗粒进行流 化实验。
在有、 无振动条件下, 三种纳米颗粒的流化特 征曲线如图2。
从图 2中可以看出: 三种纳米颗粒的临界流化速 度差异明显, SiO2的临界流化速度约 1cm/s, Al2O3和 TiO 2的临界流化速度分别在3cm/s和7cm/s附近。
由 于纳米颗粒流化机理复杂, 目前尚未有合适的纳米颗 粒临界流化速度的公式, 本实验的临界流化速度与文 献中报道的值较为接近 [10]。
结合实验观察发现, 在纳米 颗粒初始流化时, 床层表面起伏不定, 大量小气泡在床 内产生并上升。
继续增大流化速度到一定程度, SiO 2纳米颗粒在流化时, 床内气泡近似消失, 床层表面平 稳, 床层上界面清晰, 处于均匀流化状态。
而 Al 2 O 3和 TiO2纳米颗粒在流化时, 床内大量气泡产生, 床层表 面起伏不定, 床层上界面模糊。
(a) VKSP30SiO2(b) VKL30Al 2 O 3(c) VKT30TiO2图2 纳米颗粒床层压降及床层膨胀曲线如图2所示, 在振动条件下, 纳米颗粒临界流化速 度和床层膨胀比略低, 且床层压降和床层膨胀曲线较 平稳。
相比于无振动条件, 在施加振动后, 当流化速度 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纳米颗粒床层同样出现裂纹导致 部分床层悬空的现象, 流化速度持续增加会使悬空床层突然塌落,且悬空床层升高的幅度也相对较低。
随2019年建 筑 热 能 通 风 空 调·26·流化速度继续增大, 床层压降逐渐增加, 波动幅度较 低, 床层也会短暂地出现沟流, 但沟流出现不久即会 消失。
振动促进了纳米颗粒的流化, 减少了床层沟流 的出现, 改善流化条件。
2.2振动幅度对流化的影响为了系统地了解振动对纳米颗粒流化的影响, 本 实验分别考察振动幅度和振动频率对纳米颗粒流化 的影响。
图 3表示SiO 2, Al 2 O 3和TiO 2三种纳米颗粒在 恒定振频 (f=20Hz) 不同振动幅度下的临界流化速度。
(a) VKSP30SiO 2(H 0 =10cm)(b) VKL30Al2O3(H0=10cm)(c) VKT30TiO2(H0=10cm)图3纳米颗粒临界流化速度随振幅的变化渊f=20 Hz冤从图 3中可以看出, 三种纳米颗粒均表现出临界 流化速度随着振幅的增大而降低的现象, 表明恒定振 动频率下,振动幅度越大纳米颗粒流化效果越好, 更 易于纳米颗粒流化。
由于振幅的增大, 提供了额外的 振动能量促进纳米颗粒及聚团之间的碰撞, 促使了大 聚团破碎, 气体分布更加均匀。
2.3振动频率对流化的影响图 4表示的是 SiO 2, Al 2 O 3和 TiO 2三种纳米颗粒 在恒定振幅 (A=1mm) 不同振动频率下的临界流化的 速度。
(a) VKSP30SiO 2(H 0 =10cm)(b) VKL30Al2O3(H0=10cm)(c) VKT30TiO 2(H 0 =10cm)图4 纳米颗粒临界流化速度随振频的变化渊A=1 mm冤从图 4中可以看出,在振动幅度 A=1mm时, SiO 2, Al 2 O 3和 TiO 2三种纳米颗粒的临界流化速度随 着振动频率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
振动频率对纳米颗粒流化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
在低于某一振频时, 随着振频的增加, 加速了纳米颗粒 及聚团彼此之间碰撞频率,利于流化改善。
在高于某 一振频时, 振频抑制了纳米颗粒的流化, 可能原因是: 振频的升高, 不仅提供了额外的振动能促进大聚团颗 粒的破碎, 还增加颗粒或聚团间接触重组的机会, 因此 对纳米颗粒流化产生不利的影响。
2.4不同粒径颗粒振动流化差异上述考察了振动能对原生粒径为 30nm的 Al2O3颗粒流化的影响,本文还考察了振动能对不同粒径的邓传杰等: 机械振动对纳米颗粒聚团流化的影响第 38 卷第 5 期 ·27·纳米颗粒流化的影响 (图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