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7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
它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另一种是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微信是属于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它是通过手机网络平台,以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与对方进行人际交流。
传输内容的丰富性。
微信用户可以利用文字和图片及显示地理位置等方式显示当前的用户状态,同时朋友圈的用户可以以语音、视频等手段即时发表评价,满足了人们个性化表达,这也可看作是人际传播方式的一种延伸,视频语音等同于面对面传播,但同时也是属于依靠媒介的非面对面传播。
2、信息沟通的即时性。
微信能够显示用户的地理位置,可以选择性的信息沟通,同时作为一种即时通讯软件,及时了解自己关注的人和事,同时它可以借用微博网站、即时聊天软件发布各种消息并对信息进行快速接收和反馈。
传播情境的明显性。
微信的传播实质上是作为一种人际沟通的方式,它会因为个人和环境因素,选择性地进行信息沟通,同时利用语音、照片、表情等隐藏或表露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利用软件功能显示地理位置,这就构成我们所说的传播意境交流内容的私密性。
微信具有密码保护功能能最大限度的保护用户的个人资料、聊天内容等。
他人很难盗取相关资料。
根据人际传播的动机,可以将人际传播分为两类:一是满足性人际传播,二是手段性人际传播。
微信作为一种人际传播,同时具备有两种动机,因而也可以分成满足性人际传播和手段性人际传播。
1、微信中的满足性人际传播。
满足性人际传播的重点不在于沟通的功利性或实用性目的而在于沟通行为本身以及由这种沟通所达到的一种自我满足,是一般的社会性需要。
尤其是人际感情需要的满足功能。
微信这种感觉满足性人际传播行为主要体现在问候、情感交流、闲聊、娱乐等等方面。
2、微信中的手段性人际传播。
手段性人际交流的根本着眼点在于把交流本身视为手段和工具以寻求某种功利性的结果或目的。
它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告知性的交流,这是一种以告知为主要目的的行为,目的在于使受众接受某种信息的交流,比如班长以微信形式告知同学们考试的相关信息;二是劝服性交流,以劝服为重点的交流,其特点在于不仅传播有关信息,而且还强调这些信息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使受众在信仰、行为、思想、价值观念上都受到改变。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一、名词解释
1、“镜中我”理论
2、人际传播
二、简答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镜中我”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的,它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2、人际传播
两者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借助简单媒介如书信、电话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处理活动。
二、简答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和意愿的“主我”,二是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期待的“客我”。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布鲁默认为,人是具有认识自己的能力,能够与自己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这种自我互动不是与他人或社会互动在人的头脑中的简单反应,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
换句话说,在自我互动中,人会考虑他人的社会期待,并判断这些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是,个人不会原封不动地接受这些期待,二是经过重新整合以后加以组合。
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自我。
第5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具有以下性质和特点: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④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它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等,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2.试述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答: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1)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
感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中传MJC考研笔记:传播学教程之人际传播编辑:凯程中传果酱老师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1、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库利“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
包括三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也就是“社会我”。
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的意义。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
4、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人际传播主要是建立在自愿和合意基础上的活动。
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
社会功能: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
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成果“镜中我”理论、“主我和客我”理论、“社会模仿”理论),二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成果“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普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