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和非理性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和非理性

[摘要] 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分析论证,可以看出德国古典哲学中既充满了理性主义的因素,也有非理性主义的因素。

[关键词] 德国古典哲学理性非理性

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近代或现代西方哲学,都充满了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分歧和碰撞,因此可以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对立统一的历史。本文拟就西方哲学史上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作一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十九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内容。从总体上说,德国古典哲学具有严密的理性主义色彩,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不少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德国古典哲学是启蒙思想在哲学理论上的高度概括和进一步发展,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哲学中彻底贯彻理性原则,建构庞大的理性哲学体系的过程。理性主义一直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主流色彩。

理性主义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第一,理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弘扬过程。理性是属人的,理性的确立与人的主体意识的确立密切相关。在近代,理性成为审视一切的至上原则,从笛卡尔的“我思”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其典型代表,因此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地建立起来,但由于片面强调理性的能力,传统理性主义逐渐将人们引向对理性的迷信,人沦为从属于理性的对象性存在,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对理性的极度夸大最终导致了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导致了人的危机。第二,将世界主客二分,即把世界分为“我”和“非我”两部分。笛卡尔的“我思”地位的确立,也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取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但另一方面,这种主客分离又割裂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导致理性的膨胀。传统理性主义往往更多借助理性思维来沟通主体与客体,而否定情感、意志等认识因素,这样人被抽象化为理性化的东西,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人的真正本性被掩盖起来。

自从有理性主义以后,就有非理性主义的存在。但一直以来,非理性主义更多作为陪衬“红花”的“绿叶”,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才出现转变,非理性主义开始兴起。德国古典哲学中也存在不少非理性主义的色彩。

非理性主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在本体论上,他们反对传统理性哲学的主客分立的二元论,反对以感性的实体或精神的实体作为世界存在的基础的理论;宣称自己的哲学是以超越于主观和客观的东西作为出发点的,把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看作是世界的本质。在认识论上,他们反对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宣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的体验、直觉,认为靠这种神秘方法和信仰才能把握世界的真谛。在人性问题上,他们反对传统理性哲学把人抽象化、理性化,而主张无意识才是人的本质。

在十七世纪唯理论和经验论确立的思辩理性观和经验理性观及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确立的政治理性观的基础上,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形成了一种大全的理性观。德国古典哲学使理性内在化、伦理化、本土化,企图在本体论、伦理学和历史观等领域建立一个理性王国,形成了一种大全理性观。康德是这一过程的开创者,他首先把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提到哲学高度加以阐发,从而在哲学中奠定普遍的理性原则,作为对一切事物进行批判的标准,建立起理性批判的哲学体系。他通过理性的自我批判,确立了理性的权威和能力,给理性在自然、伦理、审美、道德、历史领域以应有的地位。他认为理性是最普遍的人类理性,是最高的认识能力、道德律令和审美的反思判断力,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理性。理性不仅为自然立法,而且还使人具有自律的能力,正是人的理性才构成了人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康德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经过费希特和谢林的发展后,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最高的发展,他集大全理性观之大成,一方面把理性作为人的最高认识能力、认识手段和认识方法,认为理性能通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有限认识无限。另一方面又将人的理性及其能动性贯彻到一切领域,把理性看着无限权力、无限素材、无限形式的实体,把理性由人的认识能力提升到世界本体和历史主宰的高度。黑格尔把理性看作与绝对理念同一序列的概念,人类理性和宇宙本体理性是同一的。认为理性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主宰,理性就是上帝,人的理性是对宇宙本体理性的反思,宇宙本体理性扬弃了人的理性,也只有在人的理性中才能得到完成;整个宇宙,包括自然、人的精神和社会历史都受理性的支配,“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黑格尔语)从而在哲学中最彻底地贯彻理性原则,建立起庞大的、无所不包的理性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他把理性主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导致了理性崇拜。

但是,主张理性至上的德国古典哲学也包含了许多非理性主义的因素。康德在认识论上着力揭示理性的矛盾。认为理性越出现象而探求“物自体”时必然陷入二律背反,为信仰主义留下了地盘。在是历史领域,他把现实的社会历史运动都消解在理性概念的辩证运动中,使社会成为理性观念的王国。但他又认为人是具有两重性的存在。作为感性存在物,人总要满足自己的自然欲望;作为理性存在物,人又按理性原则去规范自己的行动。人的这种感性追求和理性追求的矛盾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就感性的个人和理性的社会的矛盾。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自我论”哲学也认为:人不加是感性生物,而且也是理性生物,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达到人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的过程。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倡导无意识的绝对精神的自我直观,认为“绝对”以客观精神的形式体现出人的意志的冲动。黑格尔则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借助辩证法把非理性和理性结合起来。他将激情、意志、欲望等非理性主义因素置于他的大全理性观中,视为绝对理性发展的一个必然环节。他还将热情视作在理性因素中的婢女,“它驱使热情去为它自己工作,热情从这种推动里发展了它的存在,因而热情受到了损失,遭到祸害——这可叫做‘理性的狡猾’”(黑格尔语)。黑格尔并没有回避社会历史中存在非理性的事实。他虽然主张历史是一个合理性的过程,却“从未宣布历史在一切细节上都是合乎理性的,恰恰相反,它充分的非理性明显的不需要付出哲学上的努力就能看清楚”。他认为从总体上看,历史是一个合乎理性的过程,理性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非理性的东西是历史中消极的否定性的方面,居于从属地位,但不能排除其存在。理性不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