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之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95.61 KB
- 文档页数:2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反复性和无限性、具体的和历史的在前面的几篇文章中,我们已经对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也即认识运动的两次飞跃分析完了。
接下来即是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的其他方面的论述。
在旧大纲中,“两次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都是各自列为知识点的。
在新大纲中,对知识的安排做了重新的调整。
把“认识过程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放置在了“第一次飞跃”之下;将“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单独列为一小节。
知识点的重新布置并没有否定这些知识点的重要性和考查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依然要对相关的概念和原理进行理解和掌握。
认识过程是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又是认识主体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
所谓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的等能力。
新版教材强调的重点在于“非理性因素”,“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非理性因素包括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习惯、本能等。
它的作用表现在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的发挥起控制和调节作用。
例如,美好的心境、坚韧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等往往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
具体说来,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动力作用。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第二,诱导作用。
“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激发作用。
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而直觉和灵感这种非逻辑力量可以弥补逻辑思维能力的不足,进而激发人的创造力。
这三点是原教材对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的分析。
在新教材和新大纲解析中,这三个作用被表述为“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表述的变化并不影响考试的内容。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关键词反映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本节教学目的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明确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握人类认识运动中的辩证过程及其意义,为进一步学习真理的有关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奠定理论基础。
本节教学要点及其重点·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本节分三个内容来讲: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人类独有的现象,科学地改造世界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世界为基础。
而要正确认识世界,则必须首先弄清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问题的导出:什么是认识?人类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对此,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理解。
先验论者柏拉图认为,知识是‚不死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孔子则说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存在。
不可知论的代表任务休谟和康德则断言‚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在唯心主义贝克莱看来,‚存在就是被感知‛。
就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则把认识理解为‚人对对象的感性直觉‛。
马克思、恩格斯则科学地说到,‚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为什么会有以上的分歧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认识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与否。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关键词反映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本节教学目的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明确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握人类认识运动中的辩证过程及其意义,为进一步学习真理的有关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奠定理论基础。
本节教学要点及其重点·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本节分三个内容来讲: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人类独有的现象,科学地改造世界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世界为基础。
而要正确认识世界,则必须首先弄清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问题的导出:什么是认识?人类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对此,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理解。
先验论者柏拉图认为,知识是‚不死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孔子则说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存在。
不可知论的代表任务休谟和康德则断言‚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在唯心主义贝克莱看来,‚存在就是被感知‛。
就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则把认识理解为‚人对对象的感性直觉‛。
马克思、恩格斯则科学地说到,‚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为什么会有以上的分歧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认识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与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1期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1999年3月20日本文于年月3日收到。
论理性和非理性问题吴先逵(广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教授,桂林,541001)摘要理性是以理性思维、逻辑思维为基础的认知;非理性是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因素。
西方哲学对理性、非理性及其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总的说来,其本质仍然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才能对理性和非理性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关键词理性;非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性和非理性的问题,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哲学的热点问题出现,既是哲学发展史长期存在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两种倾向斗争的继续,也是当代西方思潮与我国学术理论研究交汇影响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它不仅局限于哲学领域,而且扩展到了艺术、美学、心理学、教育学、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学科领域。
从哲学上说,这不仅是认识论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社会历史观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理性和非理性问题,认清和消除西方理论思潮中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
一、我国学术界讨论理性和非理性问题的背景好些年来,我国哲学界、心理学界、教育界等等对这个问题讨论得比较热烈,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这是为什么?首先,从国内的情况来看。
我国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对非理性因素意志、情感、性格、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作用重视不够。
对这种情况的反思,必然引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1983年就有一些教育界的同志写文章,批判过去对中小学生不重视智育以外的非理性范围的教育,比如不重视意志、性格的培养。
他们呼吁要重视德育、智育的同时,加强非理性方面的教育,以改变目前中小学生中智力越发达,意志越薄弱的状况。
接着,理论界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理性和非理性问题进行研究。
探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作用
汪慧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2(000)034
【摘要】认识活动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认识的深入发展,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主要从在认识活动中对非理性因素重视的原因、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及对非理性因素消极作用的引导几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求达到对非理性因素的正确认识,促进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总页数】1页(P33-33)
【作者】汪慧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73.1
【相关文献】
1.浅谈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重大作用 [J], 郎旭;翟波
2.略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J], 王铁丰
3.浅析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J], 段明艳
4.人类认识发展史中的一枝奇葩──对西方认识史中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中作用的考察 [J], 何颖
5.试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J], 王红艺;吕洪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理性因素和感性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非理性因素和感性认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非理性因素和感性认识的定义、作用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非理性因素指的是与理性思维截然不同的因素,在决策、行为、判断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人们通常将非理性因素归类为情感、信仰、直觉、经验等。
感性认识则是一种基于感觉、直觉和情感的认知方式,与理性思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在决策和行为方面,非理性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单纯的理性思考往往会使人们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反,非理性因素能够让人们更加细致入微地考虑问题,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不少成功的商人和政治家都认为,情感和直觉在他们的决策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此外,非理性因素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动力和激情,在工作和生活中带来更多的热情和创造力。
感性认识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个人层面,感性认识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通过感知自己的情感、直觉和体验,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并在与他人互动中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
同时,感性认识还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从而建立更为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层面,感性认识有助于培养共情力和理解力。
社会问题常常涉及到各种不同的因素和利益相关者,仅靠理性思维往往难以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效果。
相反,通过感性认识,人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和困扰,从而更好地关注社会问题,并找到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
感性认识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同理心和包容心,使社会更加和谐和稳定。
然而,非理性因素和感性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
盲目地依赖直觉和情感可能导致决策的主观性增加,使人们做出不理智的选择。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过于依赖感性认识可能导致不准确的结论,甚至造成无法预测的后果。
因此,我们需要在非理性因素和感性认识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充分利用非理性因素的优势,又能避免其潜在的风险。
马原公共课核心考题整理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1)什么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a)物质决定意识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有原文用原文)作用: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是我国的思想理论界充满活跃气氛的二十年。
中国似乎进入一个狂飙时代,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风暴。
在国门向西开放当中,人们张惶等待,希冀有新鲜的理念来荡涤激活僵化的中国。
尼采、柏格森、萨特、弗洛伊德、海德格尔……一潮接一潮的理论被介绍进来之后,人们如获“启蒙”,变得惊奇、兴奋、热情,源源不断的研究阐释它们。
在这追潮逐新当中,有一股非理性主义的丝线,时隐时现地游走其中,人们似乎对“永恒的沉默之乡”——“非理性”表现出极度的偏爱,以为只有非理性主义才强调人的存在,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在理论上抓住了根本,而马克思主义见物不见人,是“人学的空场”,是冷冰冰的理性主义。
其实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错误的甚至是带有情绪化的偏执。
所以我们有必要来澄清这种错误,还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性。
我们有必要厘清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非理性主义的涵义。
理性和非理性是一对多纬度的概念。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讲,理性指的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抽象思维形式和能力,它表现为清晰的逻辑;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认识世界。
具有自觉性、抽象性等特点。
但它不是一种超历史、超现实的先天能力,它存在于现实的活动和思考之中,带有历史、文化、社会和个体的特征。
从人性论的意义上讲,理性指人的思维能力所支配的人的理智的、合理的、自觉的、合乎逻辑的能力和存在属性,是人的精神结构上的非凡特质,表现出一种清醒的价值判断和自我约束等等。
而所谓的理性主义,就是将理性本体化,认为理性是先验的绝对的超时空的永恒原则,“理性在一切思维主体、一切民族、一切时代和一切文化中是相同的。
”1人是理性的动物,鄙视拒斥人的非理性因素,否认感性经验的可靠性和实在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强调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是在否定理性的基础上包含自身的特定的含义。
简单的说,非理性指不属于理性范围的直觉、无意识、情感、意志和欲望等认识形式和心理因素的总和。
理性与非理性贾湛扬州职大2020 -07二十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哲学慢慢形成一股壮大的哲学思潮——非理性主义,在西方这本来是对理性的反思,是人类思想进展史上的一个超级自然的台阶,但这种哲学对愚昧掉队的地域,却不自觉地阻碍了掉队的人们追赶先进民族的前进步伐。
许多掉队的文化因为人们缺少理性,且对非理性的本质熟悉处于原始时期,从而继续阻碍他们走向现代文明。
显然对理性与非理性的熟悉和如何处置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掉队地域远比发达地域重要,也关系到整个人类的文明可否持续进展,因为腐败很容易在科学素养不够高的人群中蔓延。
一、理性与非理性思维的概念尽管理性与非理性是人们最经常使用的词语,但是时期的进展尚未能让它们进入严谨的科学。
因此至今找不到超级严谨的概念。
百度中说:“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看、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归纳的一种思维。
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确实是一种成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非理性主若是指一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
”如此的概念大致能让人明白理性与非理性,但似乎仍是比较含糊,不象科学辞汇的概念那么确切。
思维指什么,与精神因素有什么区别,这些不清楚,那么没有知足出科学概念要求的“概念=种差+属”的条件。
下面咱们来尝试严格的概念。
咱们把所有大脑的活动称为精神,而思维是精神的一种,属于联想和判定和与判定有关的(如描述分析综合分类排序等)精神活动,判定包括真假(对错)判定、善恶(好坏)判定和审美(美丑)判定。
象喜怒哀乐等都属于精神现象,尽管常常与判定有联系,但它本身不是判定进程。
还有,仅仅是对事物的一样性的描述,没有自己的方式的精神活动,严格地说不属于笛卡尔意义上的思维概念。
把思维分成两大类,即严谨的和不严谨的思维两类。
严谨的思维方式常称理性思维,与它对立的不严谨的思维方式称非理性思维。
注意:喜怒哀乐等人的情绪反映属于非理性因素,不称之为非理性思维。
理性的非理性理性与非理性是人类思考行为中最为基本、最为关键的两个方面,也是代表着人类思维特点的两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考的关系是千变万化的,有时它们会相辅相成,有时联系不紧密,而在很多情况下,非理性反而成了理性的助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理性是指建立在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基础之上的推理和思考过程,是对客观事实的分析和判断,是人类思考的最高形态。
理性思维具有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实验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理性思维成为了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基础。
非理性思维是指建立在情感、信仰、直觉和跟随他人等方面的推理和思考过程。
它不排除直觉和主观倾向等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这样有时候也会导致判断失误和偏见。
由于非理性思维起点是个体的情感,所以它与理性思维的特点有所不同,但是它对于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事实上,人类并不是单纯的理性动物,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而言,非理性因素同样在起作用,并在很多情况下达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我们需要做出情感上的决策时,非理性的因素越来越显得重要,因为这些决策需要强调个人的感受和情感,包括喜好、偏好、情绪和生理需求等因素。
比如谈恋爱、选择朋友、购买商品、判断艺术、音乐、文学作品好坏等等。
这些方面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感情和体会,而不是只用理性去判断。
除了个人行为之外,非理性思考同样对于我们生活中的信息获取和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面对时事新闻、媒体报道、广告宣传等方面,由于信息过于庞杂瞬息万变,人们无法进行全面的理性判断,也就需要用到非理性思考的方法,依据一些提前设定的判断标准或因素来进行快速的判断和选择。
例如,看广告时我们会被众多的言语、图片、音乐等各种元素,导致我们情愫上的波动,而非常容易被广告方吸引走。
甚至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由于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和信息传播的迅速和广泛,人们也很难把所有的信息都加以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这时非理性因素也就变得非常重要。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关键词反映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本节教学目的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明确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握人类认识运动中的辩证过程及其意义,为进一步学习真理的有关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奠定理论基础。
本节教学要点及其重点·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本节分三个内容来讲: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人类独有的现象,科学地改造世界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世界为基础。
而要正确认识世界,则必须首先弄清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问题的导出:什么是认识?人类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对此,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理解。
先验论者柏拉图认为,知识是‚不死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孔子则说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存在。
不可知论的代表任务休谟和康德则断言‚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在唯心主义贝克莱看来,‚存在就是被感知‛。
就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则把认识理解为‚人对对象的感性直觉‛。
马克思、恩格斯则科学地说到,‚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为什么会有以上的分歧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认识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与否。
非理性因素的名词解释哲学在哲学讨论中,非理性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那些违背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因素,是人类行为和决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非理性因素的定义、分类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非理性因素的定义。
非理性因素指引我们的行为时,我们不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和推断,而是受到情感、直觉、信仰、偏见、传统、经验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能并不合逻辑,但它们在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非理性因素不同于理性因素,理性因素基于逻辑推理和合理思考来做出决策。
其次,我们可以将非理性因素进一步分为几个类别。
首先是情感因素,情感对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的欲望、喜好、愤怒、恐惧、爱和恨等情感都可能影响我们的行为。
例如,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个产品的广告宣传而购买它,尽管我们并不需要它,仅仅是因为广告激发了我们的情感。
其次是直觉因素,即那种不经过推理和分析直接从直觉产生的决策。
我们常常会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凭直觉做出决策。
这些决策可能是非理性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直觉有时也能够在复杂问题中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直觉在领域专家、创意人士和艺术家中尤为重要。
另一个非理性因素是信仰。
信仰是基于个人或群体对某种宗教、哲学或意识形态的深信不疑。
虽然信仰对个体和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有时它可能与理性冲突。
例如,一些人可能会因为宗教信仰而坚决反对科学证据。
此外,偏见也是非理性因素的一种表现。
偏见指的是对特定群体或个体持有的主观、不公正的看法。
这些看法可能是基于种族、性别、宗教、文化等因素,并可能导致不公正的对待和不平等。
偏见不是基于事实和理性思考,而是由主观和情感驱动的。
最后,非理性因素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个体在做决策时可能受到情感因素的驱使,选择不符合理性的选项。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后悔和短视的判断。
而社会中的非理性因素也会导致集体行为的非理性。
例如,因为种族偏见而产生的歧视,不仅是对个体的伤害,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损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点复习资料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三方面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2020长春市事业单位备考:哲学之理性和非理性因
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含义:理性因素是指认识的和逻辑的因素,包括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非认识、非逻辑的因素,如情感、意志、幻想、灵感等。
2.作用:(1)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主要的、主导的作用,因为人是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指导作用、以科学理论对现象做系统说明的解释作用、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预见作用。
(2)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发动与停止、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认识运动的飞跃上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现在:,动力作用。
人总是在一定情感、意志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第二,诱导作用。
它是指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极可贵的品质。
第三,激发作用。
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激发人的创造力,它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
3.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互补充,共同促成认识的发展。
非理性因素必须以一定的理性因素为基础;认识运动是理性的、逻辑的循序渐进过程和非理性的、非逻辑的跳跃上升过程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但反对非理性主义。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网。
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