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155.00 KB
- 文档页数:15
栓。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发生于微循环血管内,由纤维蛋白构成的半透明状、微小血栓称为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
栓塞embolus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栓子embolus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由血栓或血栓的一部分脱落成为栓子,引起的血管栓塞称为血栓栓塞。
空气栓塞air embolism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称为空气栓塞。
脂肪栓塞fat embolism循环血流中出现脂肪滴阻塞小血管,称为脂肪栓塞。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embolism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造成的栓塞称为羊水栓塞。
梗死infaction由于血管腔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引起组织的缺血性坏死。
一般由动脉阻塞引起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发生于组织结构比较致密和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器官,梗死灶贫血、苍白,故称为贫血性梗死。
也称白色梗死(white infarct)。
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infarct 发生于有双重血液供应或侧支循环丰富和组织结构疏松的器官,往往在淤血的基础上发生梗死,梗死处有明显的出血、呈暗红色,故称为出血性梗死。
也称红色梗死(red jinfarct)。
第四章炎症中文名英文名释义炎症inflammation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炎症介质inflammatorymediator炎症介质指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变质alteration炎症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渗出transudation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的过程叫渗出。
机制: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组织渗透压升高;血管通透性升高渗出液exudate炎症时渗出到血管外的液体叫渗出液。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病理学的研究方法:1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
试验病理学研究和方法:动物实验;组织和细胞培养;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和各种炎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趋化作用:白细胞游出血管后,沿着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定向移动的现象;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有特异性)炎症介质:在致炎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或血浆产生和释放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内源性化学物质。
又称化学介质。
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
血培养病原菌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肿:局部组织溶解坏死,并有充满脓液的腔形成肉芽肿: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细胞浸润和增生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恶病质:指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交界瘤:瘤细胞及其排列结构具有某些接近恶性的形态特点,但未显示明显的恶性证据,没有肯定的间质浸润,相当于其它器官如消化道上皮的重度非典型增生至可疑癌变这段良恶,性之间的交界范围。
原位癌:重度不典型增生累及全层,但未侵破基底膜。
不转移,疗效好。
间变:恶性肿瘤缺乏分化的状态即失分化未分化的状态不典型增生: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肿瘤的一些病变癌珠:镜下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的癌巢中,细胞间还可见到细胞间桥,在癌巢的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或癌珠。
...癌肉瘤:同时具有癌和肉瘤两种成分的恶性肿瘤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癌症:泛指所有的恶性肿瘤绒毛心:当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McCallum斑:由病变所致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受血流返流冲击较重,引起内膜灶增厚风湿小体:纤维素样坏死、风湿细胞、淋巴细胞形成圆形或梭形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病理学是研究动物患病时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变化为基础,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一般规律的一门科学家畜病理学:通过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变化,来阐明动物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
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等)的科学疾病: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损伤的复杂的斗争过程病因:是指作用于机体的各种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直接诱因:直接传递各种致病因子的媒介物(蚊,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间接诱因:内外因之间是否发生联系,还受一些条件影响,这些均属间接诱因修复:机体以各种方式补偿性生长,使受损的组织恢复原来的机能,使死亡的细胞由新生细胞来补充,这各过程叫修复。
修复包括清理、再生、机化、创作愈合再生:机体细胞或部分组织缺损后,由其邻近的健康组织细胞分裂增生出新的组织、细胞,以恢复原来的组织结构和机能,这种现象称为再生。
以细胞增生为基础。
生理性再生:组织细胞不断衰老消失,由同种细胞分裂增生补充,形态和功能与原来组织完全相同。
病理性再生:病理状态下缺损组织再生修复。
完全再生(病理性再生的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与原来缺损组织完全相同),不完全再生(不能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仅起填补损伤的作用)。
影响再生的因素:动物种类、组织种类、年龄、全身状况。
机化:各种病理产物和异物(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块、寄生虫、缝线等)以新生的肉芽组织来清除、取代和包裹的过程称为机化,又称纤维化钙化指局部组织中的钙盐沉积代偿:在疾病过程中,一些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受到破坏或机能发生障碍时,体内另一些组织器官加强机能,以适应新的条件,这种现象叫做代偿肥大:在代偿过程中机体某些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体积变大或数量增多,而使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肥大(如细胞数量增多,可称增生)。
肥大(增生)是机体代偿的重要表现形式。
充血:器官和组织内含血量增多,称为充血。
名词解释1.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科学。
2.活体组织检查: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称为活体组织检查。
3.病理变化:患病时,机体局部或整体在结构、机能和代谢方面出现异常的变化,总称为机体的异常。
病理学家将所观察到的结构方面异常称为病理变化或病理损害。
4.脱落细胞学检查:又称为临床细胞学检查,主要是从有腔器官和管道获取脱落细胞进行检查。
最常检查的器官如胸腔或腹腔积液、宫颈或阴道分泌物、尿道、气管及食道的刮取物或冲洗液等。
一些内脏器官和体表肿物还可采用细针穿刺,将细针吸取物涂片,进行细胞学检查。
其优点是把对人体的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
5.大体检查:也称肉眼观察,主要用肉眼,必要时也可借助放大镜,对病变的器官和组织进行解剖学的大体观察,注意大小、颜色、形状、硬度、质地等变化,大小有时可用尺寸或重量单位来表示。
此为简单而易行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有经验的病理学家和临床医生凭此可作出初步的诊断。
6.萎缩:已经发育正常的组织或器官,由于某种原因的影响而引起其实质部分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7.再生:是指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在病理因素作用下受损伤破坏后,由局部邻近的并有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发生增生,填补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
8.机化:较大的凝血块、血栓、炎性渗出物的纤维团块、组织坏死灶以及异物等,当其坏死不能完全被吸收时,则渐由周围组织新生的肉芽组织逐渐长入其中,最后使这些无活性的物质被有生命的结缔组织所代替,此过程称为机化。
9.增生:组织或器官内细胞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细胞数量增多,致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10.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其所处环境的某些因素影响,而转化成为另一种性质相似的分化成熟的组织,称为化生。
11.凝固性坏死:常因局部缺血引起。
表现为:坏死区肉眼的正常组织结构模糊或消失,呈灰白色或土黄色比较干燥的凝固体。
病理学知识点
什么是病理学?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组织和细胞变化的科学,主要通过观察和分析病理标本来了解疾病的发展和机制。
病理学的分类
1. 解剖病理学:研究疾病对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的影响和病变特征。
2. 细胞病理学:研究疾病对人体细胞的影响和病变特征。
3. 临床病理学:结合临床资料,对病理标本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病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病理学领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炎症:炎症是免疫系统对于损伤或感染的一种反应,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2. 癌症:癌症是指由于细胞的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失去正常生长
和分化控制机制,从而无限制地增殖和侵袭周围组织的疾病。
3. 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血液或组织中可以检测到的
与肿瘤相关的特定分子,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
4. 增殖和凋亡:增殖是指细胞数量的增加,凋亡是指细胞的有
序死亡过程,这两个过程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5. 血液病理学:研究与血液相关的疾病,如贫血、白血病和血
栓等。
6. 病理诊断: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确定疾病的确诊
和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7. 免疫组化:一种通过观察和分析抗体与细胞或组织中特定抗原的结合情况来识别病理变化的技术。
以上只是病理学领域的一小部分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病理学名词解释:1.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流式细胞分析术(flow cytometry,FCM):FCM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它可以快速定量细胞内DNA,用于测定肿瘤细胞的DNA倍体类型和肿瘤组织中S+G2/M期的细胞占所有细胞的比例(生长分数)。
测定肿瘤细胞的DNA 倍体和生长分数不仅可以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参考标志之一,而且可反应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
FCM还可应用于细胞的免疫分型,对临床免疫学检测起到重要作用。
3. 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4. 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 cell injury):较轻的细胞损伤是可逆的,即消除刺激血子后,受损伤细胞可恢复常态,通常称之为变性或是亚致死性细胞损伤。
5. 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6.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7.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称为增生,增生可导致组织、器官的增大。
细胞增生也常伴发细胞肥大。
8.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9.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能下降。
10.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或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浆。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病因学(etiology)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条件的一门科学。
发病学(pathogenesis)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病变(pathological changes)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变化。
超微病理学(ultrastructral pathology)由于电子显微镜问世和超薄切片技术建立,病理研究遂由组织细胞水平推进至亚细胞水平,进而研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逐步形成了超微结构病理学。
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①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化学的结合;②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
核浓缩(pyknosis)特征是核皱缩浓聚,嗜碱性增强。
核体积缩小深染。
核碎裂(karyorrhexis)表现为核膜破裂,核染色质呈碎块状分散在胞质中。
核溶解(karyolysis)由于非特异性DNA酶和蛋白酶活化,使得DNA和核蛋白酶溶解破坏,细胞内PH降低,和染色质嗜碱性减弱,核淡染,仅能见到核的轮廓,在坏死后一两天内,细胞核完全溶解消失。
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肥大(hypertrophy)由于功能增强,合成代谢旺盛,使实质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增生(hyperplasia)组织、器官内实质细胞增殖,细胞数量增多的现象,成为增生。
化生(metaplasia)是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变性(degeneration)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功能障碍,使细胞质内或细胞间质内呈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过度积蓄的现象,常伴有细胞,组织或器官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又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可逆性损伤的一种形式,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形态学改变,可由缺血,缺氧,感染和中毒引起,是钠-钾泵功能降低细胞内水分增多,胞质淡染、清亮,好发于肝、肾、心等实质器官。
第一节园林植物病害防治学的性质和内容一、性质:是一门研究园林植物生态系统内花卉、观赏树木病害现象、病原、致病与抗病机理、发生发展规律和综合治理的科学。
二、研究主要内容:病原学、症状学、诊断学、病理学、流行学、治理学。
•是一门与其它许多学科相交叉的学科第二节园林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性一、经济重要性:a新兴产业、但病害造成的损失很大,如松材线虫、木瓜环斑病毒b :1845年爱尔兰大饥荒c全世界因病虫草害造成蔬菜产量损失为27.7%,其中病害损失为10.1%.d:产量、质量、出口e:人畜中毒与环境污染二、社会、生态重要性第一章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园林植物病害的现象和本质一.园林植物病害概念•园林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外观表现反常现象,致使产量与质量下降,导致经济损失的现象。
植物病害要具备:基本要素:病原、感病植物、环境1.病原:引起植物生病的直接原因2.病程:病理程序,生理病变组织病变形态病变,连续功能失调的动态过程。
3.症状:对特定病原刺激后,其外部形态表现特征性的病理学反应。
4. 经济观点(黑粉菌―茭白)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一.症状定义:植物感病后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的不正常特征。
二.症状分类:病状病症•(一)病状:1、定义:植物外部形态的不正常表现。
•2、常见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1)变色:主要由病毒病或有些侵染性病害(如缺素症)常常表现这种类型。
花叶、黄化、腿绿(2) 坏死:细胞与组织的死亡。
•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种症状。
•叶斑:穿孔、轮纹、环斑、•叶枯:较大面积的枯死•猝倒或立枯:•疮痂:斑点表面粗糙,有的稍为突起。
•溃疡:病部稍凹陷,边缘常木质化。
(3) 萎蔫:指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凋萎现象。
•暂时性萎蔫:•永久性萎蔫:•多为全株性萎蔫:•主要由生理因素、青枯病、镰刀菌枯萎病引起•(4) 畸形:植物表现的异常生长•根肿、根癌•发根、丛枝•小叶、小果、矮化、矮缩•变态或变形:叶变、卷叶、皱缩、扁枝(5)流脂或流胶如何理解植物病害与人类关系?植物病害的本质是什么?•(二)病症:1、定义:在植物病变部位的病原结构。
病原物在寄住病部的各种结构特征•2、常见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煤烟状物、菌脓。
第三节植物病害的种类1. 按病原类型分类:(1)生物病害,也叫侵染性病害(2)非生物病害,也叫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能在植株间相互传染。
•非侵染性病害不能互相传染•2.根据传播方式:种传病害、气传病害、土传病害、虫传病害•3、根据发生时期:苗期病害、成株病害、仓贮病害。
一. 生物病害的病原物:•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植物病原寄生物:•痢疾细菌:单细胞生物•艾滋病、疯牛病、禽流感、流行性感冒病毒:非细胞生物•香港脚(足癣) 真菌:多细胞真核生物•蛔虫病线虫:多细胞生物(动物)•寄生藻、寄生性种子植物:植物•植物病原物的大小二.非生物病害(生理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不能相互传染,也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一)非生物病害的原因:•指阻碍或不适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温:高温、冻害•光:日灼、过于萌蔽•水:涝害、旱害•肥:缺素、肥害•药害:尤其生长激素•大气污染:二氧化硫•冻害水分失调营养失调1、缺素症:缺乏无素或元素比例不当;土壤物理性质不适影响元素吸收2、元素含量过高:植物营养诊断的方法•元素在植物体内移内性:•易移动的元素:N、P、K、Mg,当植物体内呈现不足时,就会从老组织移向新生组织,因缺乏症最初总是在老组织上先出现。
•不易移动的元素:Fe、硼、钙等,常在新组织上先出现。
•缺氮:老叶先开发始,叶子变成淡绿或黄白,干燥时呈褐色。
枝细弱顶梢新叶变小并落叶。
•缺磷: 老叶先开始,植株深绿,常呈红色或紫色,基部叶片黄色,干燥时暗绿,开花小而少且色淡,并易导致果实变小•缺钾:老叶严重时叶缘焦枯、叶片皱曲、叶缘卷曲呈黄色及火烧色并易脱落。
•缺镁:先在老叶的叶脉间发生黄化,逐渐蔓延至上部新叶,叶肉呈黄色而叶脉仍为绿色,并在叶脉间出现各种色斑。
•缺铁:缺铁顶芽仍活,先从新叶的叶脉间出现黄化,叶脉仍为绿色、继而发展成整个叶片转黄或发白。
•缺硼:顶芽死亡,嫩叶失绿、叶基起枯死,叶脉常肿大开裂,根系不发达,花而不实缺钙:顶芽易枯死•白菜干烧病•番茄脐腐病缺锌:小叶症发生药害的大豆与正常生长的大豆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一、原核生物的一般概念:•(一)定义: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它的遗传物质(DNA)分散在细胞质中,无核膜包被,没有明显的细胞核。
(二)类群:原核生物界的成员很多,通常以细菌作为原核生物中有细胞壁类群的代表,以植原体或螺原体作为无细胞壁但有细胞膜类型的典型。
二、植物病原细菌(一)植物病原细菌的基本特性•1、形态与结构:•植物病原细菌多为杆状,因此多称杆菌。
1-3 X 0.5-0.8um,一般无荚膜。
•鞭毛:有利于细菌的运动,其着生位置与数量是细菌形态特征之一。
(二)生物学性状:1、繁殖方式:二分裂,约20分钟分裂一次。
在培养基上产生菌落。
2、呼吸作用:多为好气性,少数为厌气呼吸。
3、生长温度:大多26-30℃最适宜,不耐高温一般植物病原细菌的致死温度是48-53℃/10分钟,而要杀死细菌的芽孢则需要120℃左右的高压蒸汽10-20分钟。
因此高压灭菌的指标是120℃,保持30分钟。
4、革兰氏:多为阴性•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是阴性(红色G-),少数是阳性(紫色G+),这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成分有关(先用结晶紫和碘液处理细胞壁,再用酒精或丙酮脱色)。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鉴别分类的重要依据,此外对抗菌素的反应也不同,青霉素对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细菌作用较大,但对阴性细菌作用则较小。
而链霉素对阳性和阴性细菌都有杀灭作用,因为植物病原细菌大多属阴性细菌,因此农用链霉素在防治植物细菌病害方面广泛应用。
三、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1、分类系统目前国际上大都采用“伯杰氏系统细菌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中的分类系统。
在这个手册的第二版中原核生物分成两个域(Domains):古细菌域(Archaea)和真细菌域(Bacteria)。
古细菌域包括一些极端嗜盐、嗜热和产甲烷的细菌。
•《伯杰氏系统细菌手册》(第一版,1984)•原核生物界通常分为4个门,7个纲,35个组群。
•薄壁菌门:有壁较薄。
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包括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
•厚壁菌门:有壁较厚。
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包括棒形杆菌属、芽孢菌属和链霉菌属。
•无壁菌门:菌体无壁。
包括类菌原体。
•疵壁菌门:属没有进化的原细菌或古细菌。
包括产甲烷细菌和高盐细菌。
《伯杰氏系统细菌手册》第二版中,建议把细菌分为三个表型亚群:•有细胞壁的格兰氏阳性细菌•有细胞壁的格兰氏阴性细菌•无细胞壁细菌2、细菌的命名:拉丁双名法(属和种)命名。
俗名:菊花青枯病菌,桉树青枯病菌病菌种学名:(Ralstonia solanacearum =Pseudmonas solanacearum)亚种: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Jones 1901) Hauben &al. 1999 emend. Gardan &al. 2003. 鸢尾细菌性软腐病菌致病变种: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3. 主要病原细菌(1) 假单胞杆菌属:剑兰球茎软腐病、丁香细菌性叶斑病(2)黄单胞杆菌属:常见的引起植物的腐烂或叶斑等症状。
如柑桔溃疡病(3) 土壤杆菌属:寄主范围很广,主要引起杨柳科、蔷薇科根癌病如樱花、丁香、桃、李、大丽花等根癌病(4) 果胶杆菌属:寄主范围广,引起组织的腐烂,多称为软腐病,尤其是在厌氧条件下。
(5) 拉尔氏菌属各种植物的青枯病四、无壁菌门植物病原生物(植原体、螺原体等):•1、植原体:•主要特征:•(1)外层无细胞壁,只有单位膜组成的原生质膜包围,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微生物。
•(2)植原体属形态具多型性,球形或椭圆形,繁殖期可以是丝状或哑铃状。
•(3)繁殖方式:以二均分裂,出芽生殖•(4)对青霉素不敏感,对四环素敏感。
这是区别细菌、病毒、类菌原体的方法•2、所致病害及症状:类似病毒病,引起症状主要有花变叶、变小、丛枝、黄化等,如苹果丛枝病,介体大多是叶蝉类昆虫。
五、植物细菌病害的症状与诊断(一)坏死(溃疡)(二)腐烂(三)萎蔫(枯萎)(四)变形、增生(畸形)(五)变色(斑点)2. 植物细菌性病害诊断(1) 症状诊断:a.常见植物细菌性病害症状:多数在病斑周围产生黄色晕圈, b.难培养细菌引起的病害症状:黄化、丛枝、畸形(2) 显微镜检查有否喷菌现象六、植物细菌病害的侵染循环1. 侵入途径:自然孔口(水孔、气孔、皮腺等)、伤口2. 侵染来源:种子、带菌繁殖体、病株残余、土壤、农具、昆虫等3. 传播:暴风雨、水流、昆虫、人类七、病害防治(一)植物检疫(二)农业措施1、选育和利用抗病作物品种2、轮作3、土壤改良4、肥水管理5、田园卫生(三)物理防治:热力处理(四)药剂防治1、化学药剂:汞制剂、铜制剂、硫制剂2、抗菌素制剂3、杀虫剂和杀线虫剂•第三节植物病毒•是一类比较原始的、结构简单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由核酸和保护性蛋白衣壳组成,又称分子寄生物。
按它们寄主的不同,病毒分为:寄生植物的植物病毒(PIant virus)、寄生动物的动物病毒(Animal virus)寄生细菌的噬菌体(Phage)等。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与结构•(一)形态特征:1不具备细胞结构的专性寄生物。
2个体极小,而电镜观察,以nm为长度单位。
3形状:大部分球形、杆状和线状植物病毒的形态植物病毒的基本形态为粒体(virion, virus particle),大部分病毒的粒体为球状、杆状和线状,少数为弹状、杆菌状和双联体状等。
球状病毒:直径大多在20~35nm,少数可以达到70~80nm;球状病毒也称为多面体病毒或二十面体(icosahedral particle)病毒。
大约一半左右的植物病毒科、属是属于这种形态。
•杆状病毒多为20~80nm×100~250nm,两端平齐;杆状病毒粒体刚直;•线状病毒多为11~13nm×750nm,个别可以达到2000nm以上,粒体有不同程度的弯曲。
(二)、植物病毒的结构•完整的病毒粒体是由一或多个核酸分子(DNA或RNA)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衣壳里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