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上教学课件:总复习:解决问题
- 格式:pptx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3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单元教案(详案)第1课时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P104~105第1题,完成教材P107~110“练习二十五”第1、2、16题。
教学目标:1.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进一步巩固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2.培养学生数数、读数、写数以及比较数的大小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20以内数的序数含义、数的顺序及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基数与序数含义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创建成长小档案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小学生活的第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
在这一学期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很多数学本领。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整理一下,创建自己的成长小档案,在小组内说说这学期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目录,先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预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目录,从中学会有条理地回顾整理的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学习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位置、认识钟表和认识图形。
师:想一想,在学习中遇到的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先复习20以内的数。
二、复习20以内的数师:学习数学离不开数,这学期我们认识了哪些数?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各数。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数。
【预设】学生可能会1个1个地按顺序或倒序读数,2个2个或5个5个地读数,按单数、双数读数等。
师:在这些数中找到一个数,你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这个数吗?【预设】学生选择一个数,可能用小棒摆出来,也可能画图表示,还可能用计数器拨出来。
(教师追问: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指导学生说说它的意思和组成。
)课件出示教材P105第1题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105第1题第(1)~(5)题。
指名汇报。
【预设】第(1)题:学生能清楚地知道一个数前面的数比它少1,后面的数比它多1。
第(2)题:指导学生准确数数,找到第几行,区分第几和几。
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第二行出示的“3、5、7、9、11”填出缺少的“2、4、6、8、10”;根据第三行出示的“4、6、8、10、12”填出缺少的“3、5、7、9、11”……学生可能有多种走法,要求学生一边读数一边画出路线。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9《总复习》教案3 课题:总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一年级数学上册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复习数学上册重点知识点。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3.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做到熟练掌握。
2.帮助学生消除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宣布今天的教学内容:总复习。
•请学生自主回忆上学期所学的知识点。
第二部分:知识点梳理(15分钟)
•复习1-9题内容,引导学生规范写数字。
•复习加法计算,让学生掌握加法的基本规则。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20分钟)
•布置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分组进行加减法练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第四部分:拓展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练习,如购物计算等。
•讨论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及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演练。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做铺垫。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基础加减法计算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加强练习。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增加相关练习和活动。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9《总复习》教案4一、教学目标1.复习本册所有知识点,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2.提高学生对加法、减法和数字组合的运用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二、教学重点1.复习加法和减法运算。
2.理解数字组合的概念和运用。
三、教学内容1. 复习练习•让学生回顾本册的加法和减法运算题目,进行复习练习。
•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解题,如物品对照法、竖式计算等。
•提示学生注意计算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如进位、借位等。
•多次练习巩固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掌握程度。
2. 数字组合•通过拼图游戏或数字配对游戏,让学生掌握数字组合的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数字组合方式,如相加、相减、相邻数字组合等。
•让学生描述他们所找到的数字组合规律,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老师通过示范解题,引导学生理解运算过程。
2.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形式引入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五、教学过程1. 第一阶段:复习练习(30分钟)1.让学生回顾本册的加法和减法运算题目,进行书面练习。
2.学生自主解题,老师巡视指导,批改错误并讲解正确答案。
2. 第二阶段:数字组合活动(40分钟)1.分发数字拼图或数字配对游戏卡片,让学生自由组合数字。
2.鼓励学生描述他们所找到的数字组合规律,与同桌分享讨论。
3.收集学生的成果,展示给全班,让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的数学练习。
2.自选3个数学题目,编写题解过程,写出答案和解题思路。
七、板书设计•复习加法和减法•数字组合方法•互动游戏、分享活动八、教学反思完成本课教学后,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总结:本节课主要以复习加法、减法和数字组合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浅谈小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现代教学论研究亦表明,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而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
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爱因斯坦说:“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的冲动。
”孩子开始学会说话时,总是围着大人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无穷无尽的问题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逐渐淡薄了,有些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性地解决问题,原因何在呢?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
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演讲时也说: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可是现在的学生只会做“学答”。
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有研究者对100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观察记录,统计结果是:教师平均每节课向学生提问37次,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平均每节课0.001次.当被听课教师根据我们的意图在课结束前留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只有极个别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但问题没有探索性。
可见,学生确实缺少问题意识,基本上课堂里是教师问学生答。
我认为:“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是造成学生“不能”提问的根本原因;教师的权威性是造成学生“不敢”提问的直接原因;一问一答,师讲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是造成学生“不会”提问的主要原因。
基于此,是不是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呢?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想问“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解决问题教学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策略的促进研究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贯穿于整个学习领域,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进展学生的思维策略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想脱离;漠视对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缺乏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意识培养;审题过程中存在的认知问题;在寻觅解题思路时出现不当现象等。
解决问题的步骤分为三个阶段是:领会题意、作答、反思总结,分别探究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整体思想、多元化思维、双向推理、举一反三、自我评价等思维策略。
通过解决问题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的增长,而且使学生思维策略得到促进,从而达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思维策略The Research about the Fact that theTeaching of Problem Solving Improve PrimaryS 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StrategyAbstractThe problem is the heart of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is the important goal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the "problem solving" throughout the study area, develop the students' thinking in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strategy is the important task of teaching,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for example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content is free from students’life ; Disregar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writing habits; Lack of awareness of students’thinking strategy training;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the topic of cognitive problems; Improper way choice, etc. The steps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understand the question and answer, summary, reflection, respectively, to explore in the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in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of the topic, the whole idea, diversified thinking, bidirectional reasoning, self assessment, common-sense thinking strategies, etc. Through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the students can gain not only the growth of the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to promote students' thinking strategy,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the solution actual problem ability.Key Words:primary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thinking strategy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目录.................................................................................................. I II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一)解决问题的含义 (1)(二)思维策略的含义 (2)(三)解决问题与思维策略之间的关系 (2)二、研究综述 (3)(一)国内研究综述 (3)(二)国外研究综述 (3)三、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调查 (4)(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离 (4)(二)漠视对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 (4)(三)缺乏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意识培养 (5)(四)审题过程中存在的认知问题 (5)(五)在寻觅解题思路时出现不当现象 (5)四、解决问题教学在促进学生思维进展方面的策略 (6)(一)领会题意阶段的策略 (6)(二)作答阶段的策略 (8)(三)反思总结阶段的策略 (11)参考文献 (13)附录 (15)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学习情况调查 (15)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教与学的重中之重,影响人类几乎所有的活动领域。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9《总复习》教案2一、教学目标1.回顾一年级数学上册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2.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1.复习加法、减法2.重点训练加减法运算技巧3.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回顾知识点1.1 加减法运算规则 1.2 加法口算 1.3 减法口算2. 教学方法2.1 通过举例让学生回顾加减法运算规则 2.2 组织小组合作练习,进行加减法口算训练 2.3 设计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知识点1.让学生回想加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
2.教师板书并讲解口算方法。
第二步:加减法口算练习1.小组合作练习,学生相互纠正。
2.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排难解惑。
第三步:实际问题解决1.设计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找出最佳解决方法。
第四步:总结教学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展示解题方法,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回顾了一年级数学上册所学知识,加深了对加减法的理解,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设计一个更加复杂的生活实际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氛围良好。
但需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确保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整理和复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P69,完成教科书P71~72“练习十六”第1、2、4、7题。
▶教学目标1.经历整理10以内数及加法算式表的过程,沟通各知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知识,提高加法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在观察、探索、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3.进一步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初步掌握整理和复习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主动探索和发现加法算式表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10以内的加法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第五单元了。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呢?请大家回忆回忆,也可以翻开教科书看一看。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到“6、7、8、9、10的认识以及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
师:今天我们就来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的知识,直接揭示本课时的学习内容。
二、自主整理,复习巩固1.复习基数、序数的知识。
课件出示教科书P69第1题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明明旁边小男孩的家在第6层,小女孩的家在第8层。
师:同学们真棒!如果老师住的楼层在最高层,你知道应该按几吗?为什么?【学情预设】学生说出:应该按10,因为按键中10是最大的数,说明第10层就是最高层。
【设计意图】借助情境,让学生自己读取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对基数和序数有进一步的理解。
2.复习数的组成。
(1)“找朋友”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来玩一玩“找朋友”的游戏。
说明游戏规则:同桌之间一人用手指出数,另一人用手指出的数必须与它凑成6。
学生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大家用这种游戏方式玩一玩7、8、9的组成的游戏。
(学生玩游戏)师生一起玩10的组成的游戏。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
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直尺教学过程⊙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
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
(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
(出示课堂活动卡)(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