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枫桥夜泊》英译本看补偿手段在汉诗英译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77.52 KB
- 文档页数:3
第39卷㊀第9期2018年9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OFHARBINUNIVERSITYVol.39㊀No.9Sep.2018㊀㊀[文章编号]1004 5856(2018)09 0100 04译者认知语境下的意象翻译分析以«枫桥夜泊»两英译本为例张嫚嫚(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ꎬ江苏南京㊀211816)[摘㊀要]意象是古代诗人内心丰富情感的寄托ꎬ也是当代诗歌翻译工作者们研究的中心ꎮ«枫桥夜泊»一诗意象丰富ꎬ对其英译本中意象分析的角度也各不相同ꎮ从译者认知语境角度出发ꎬ对«枫桥夜泊»较为典型的许渊冲及汪榕培译本中 乌啼 霜满天 钟声 和 客船 四个意象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ꎬ发现汪译本使用增译法ꎬ且采用与原诗相近的句式结构构建出与原诗意象蕴意较为贴合的译者认知语境ꎬ而许译本虽运用直译ꎬ保留原诗拟人手法ꎬ且采用英语语法中常见的伴随结构ꎬ但所构建的译者认知语境在意象含义传递层面稍有欠缺ꎮ对比研究«枫桥夜泊»中的意象翻译能够为提高诗歌再译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ꎮ[关键词]«枫桥夜泊»ꎻ译者认知语境ꎻ意象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8.09.026㊀㊀认知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ꎬ认知语境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ꎬ即语言在交际中的认知研究ꎮ斯珀泊和威尔逊在1986年出版的«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认知语境ꎬ他们从认知角度出发ꎬ把语境定义为 一个心理结构体 ꎬ是受话者头脑中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ꎬ不仅包括交际的具体环境和上下文的信息ꎬ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㊁科学假设或宗教信仰㊁长期或短期的记忆㊁总体文化概念以及受话者对说话人心智状态的判断等ꎬ这些都对话语的理解起重要作用ꎮ[1](P38)认知语境观的提出使学者们将传统意义上的静态语境研究转为动态ꎬ揭示了语义推理的认知心理依据ꎬ理解语义的过程是一个 认知 推理 的动态过程ꎮ肖辉和张柏然[2]认为认知过程是一系列的心理过程ꎬ是将新信息与大脑中的旧信息进行 匹配㊁类推㊁重组㊁转换等 的过程ꎮ认知语境的基本理论基础就是斯珀泊和威尔逊提出的关联理论ꎮ关联理论是一种有关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的认知理论ꎮ从认知角度来看ꎬ翻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涉及原文作者㊁译者和译文读者的复杂交际过程ꎮ[3]在翻译过程中ꎬ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㊁认知及推理所构建的译者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过程ꎮ译者要克服由认知语境变化引起的翻译困难ꎬ正确理解并传达原文信息ꎬ要以关联原则为基础ꎬ从认知语境角度进行推理以实现原文意义最大限度的传递ꎮ意象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ꎬ也是文学著作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ꎮ意象是指经过作者艺术加工之后的客观实体ꎬ被作者情感化并具有基于某种特定的语境意义ꎬ从而形成引起读者共鸣㊁思考的一种艺术形象ꎮ中国对于 意象 的认识源远流长ꎬ«周易»中就有 立象以尽意 的论断ꎬ后世的诗词歌赋也延续这种 立象尽意 的方式ꎬ作者在特定的情景中ꎬ提取某种客观事物ꎬ经过意识形态下的㊀㊀[收稿日期]2018-02-03㊀㊀[作者简介]张嫚嫚(1989-)ꎬ女ꎬ安徽阜阳人ꎬ硕士ꎬ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翻译研究ꎮ艺术加工ꎬ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ꎮ意象或渲染气氛以塑造意境ꎬ或情景铺垫以成为线索ꎬ或借物之意以喻己之情ꎬ从而实现与读者的交互ꎮ古代诗歌意象丰富ꎬ诸多学者对意象翻译进行了研究分析ꎮ«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后ꎬ途经寒山寺时所作的一首羁旅诗ꎬ因其意象丰富ꎬ学界不乏有对其的意象翻译分析ꎮ如吴静[4]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ꎬ将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ꎬ对«枫桥夜泊»英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揭示句式背后译者组织经验的认知倾向和塑造的意象效果ꎻ马胜楠[5]以«枫桥夜泊»的英译为例ꎬ分析了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过程中意象的处理以及意境的再现和传达ꎻ赵彦华[6]通过分析不同译者对«枫桥夜泊»的两个译本意象翻译的解读进而总结诗歌意象翻译的一般性原则ꎻ强慧云㊁王赋[7]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了许渊冲«枫桥夜泊»英译本中认知不对等和意象上缺失的问题ꎬ并提出诗歌意象翻译中一些可行的翻译方法的建议ꎮ众多学者虽对«枫桥夜泊»译本中意象做了诸多研究ꎬ但鲜有人从译者认知语境对«枫桥夜泊»英译本中的意象翻译进行分析ꎮ本文选取«枫桥夜泊»的许渊冲译本(以下简称 许译本 )[8](P27)和汪榕培译本(以下简称 汪译本 )ꎬ[9](P129)从 乌啼 霜满天 钟声 客船 四个意象进行译者认知语境层面的对比分析ꎬ探究译者认知语境在诗歌英译时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ꎮ一㊁乌啼之凄冷孤寂语境«枫桥夜泊»前两句有 落月㊁啼乌㊁满天霜㊁江枫㊁渔火㊁霜满天 六个意象ꎬ后两句中有 姑苏城㊁寒山寺㊁钟声㊁客船 四个意象ꎮ与许译本相比ꎬ汪译本很好地体现了原诗 乌啼 所传达出的环境凄冷孤寂之语境ꎮ原诗中 乌啼 字面指诗人耳朵所聆听到的乌鸦叫声ꎬ这一叫声低沉凄凉ꎬ暗含不祥征兆ꎬ而夜半时刻的乌鸦叫声则更加渲染出一种悲凉冷清的氛围ꎬ同时传递出诗人因乱世而无法归乡的那种难以言表的愁闷孤寂之感ꎮ 乌啼 在许译本中被直译为主谓倒装结构 crythecrows ꎬ这一拟人手法与原文对应ꎮ cry 一般用于表示人类伤心难过的情绪ꎬ是人类宣泄负面情绪的直接方式ꎮ许译本采用 cry 描述乌鸦难过的心情ꎬ呈现出一幅乌鸦哭泣的动态画面ꎮ这一直译法的优点是向读者传达出悲伤之感ꎬ但缺点是忽略了原诗中 乌啼 之隐意ꎬ即 cry 一词过于直白ꎬ从而未能体现原诗传达的苦楚孤寂意境ꎮ相反ꎬ汪先生巧妙选用了主谓结构 ravenscroak ꎮ一方面ꎬ就体型来说 crow 指体型较小的乌鸦ꎬ而 raven 指较大的 渡鸦 ꎻ就叫声来说ꎬ与 crow 相比渡鸦的叫声更加凄厉ꎻ就内涵来说ꎬ正如美国浪漫主义诗人EdgarAllanPoe的诗歌TheRaven[10]中借 raven (渡鸦)的到来表达气氛的压抑ꎬ从而使得诗人痛失所爱的伤感之情更加浓厚ꎬ同样汪译本借 raven 一词传递因乌鸦的出现而增强的压抑沉闷之感ꎮ此外ꎬ渡鸦的黑色羽毛也含有低沉压抑之意ꎬ暗示诗人当时的低落心情ꎮ另一方面ꎬ相比许译本中仅含哭泣之意的 cry ꎬ croak 传达了乌鸦低沉的啼叫声之意ꎮ在关联理论中ꎬ语言交际被视为明示 推理的过程ꎬ在此句中 乌啼 即为明示ꎬ 诗人内心愁苦 则为推理ꎮ croak 一词的使用体现出译者把握了原诗内涵ꎬ也即借乌鸦的啼叫声暗指不详预兆ꎬ烘托出环境背景凄冷之意ꎬ传达出原诗作者借此时此景抒发内心那种难以言说的愁苦孤寂之感ꎬ从而更加利于目标读者理解原诗意境ꎮ综上所述ꎬ汪译本运用了与原诗一致的主谓结构以及与原诗较为贴合的词汇加深了原诗意象所传达的意境ꎮ二㊁霜满天之清幽冷寂语境与许译本相比ꎬ汪译本很好地体现了原诗 霜满天 所传达出夜晚清幽冷寂之语境ꎮ霜是一种自然现象ꎬ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ꎬ霜的出现代表着已经到了深秋ꎬ也正是古代游子易于思乡的季节ꎮ 霜满天 不仅预示着寒冷的气候特征ꎬ而且渲染了游子的漂泊思乡之感ꎬ传达了清幽冷寂的语境ꎮ譬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 鸡声茅店月ꎬ人迹板桥霜ꎮ 描写早起赶路时所见之 霜 景同样传达了 客行悲故乡 的孤寂思乡之情ꎮ许译本将 霜满天 译为 streakingthefrostysky ꎬ意为给 给霜冻的天空加上条纹 ꎬ将原诗的主(霜)谓(满)宾(天)转换为现在分词短语(streaking-)ꎬ起伴随状语作用ꎮ结合整句译文可知ꎬ streaking 的主语是 crows ꎬ伴随状语所表达的动作与句中谓语动词的动作同时发生ꎬ即 streaking 和 cry 同时进行ꎮ由此ꎬ译者传达的是乌鸦在 哭泣 时所做的动作ꎬ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乌鸦身上反而忽略了原诗通过 霜满天 传达寒冷之语境ꎮ此外ꎬ译者运用词性转换将原诗中的名词 霜 转换为形容词 frosty ꎬ修饰名词 sky ꎬ传达的是一101第9期张嫚嫚:译者认知语境下的意象翻译分析幅静态画面ꎬ未能传达出原诗的清幽冷寂之语境ꎮ汪译本将 霜满天 译为 coldairsgrow ꎬ译文采用主(coldairs)谓(grow)结构ꎬ与原诗结构较为相近ꎮ译者将原诗拆分为 霜天 和 满 ꎬ运用意译法将其分别译为复数名词 coldairs 和动词 grow ꎮ一方面 coldairs 是 霜寒 内涵意义的转化ꎬ译者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ꎬ运用 coldairs 传达霜冻的寒冷之意ꎬ易于读者理解该意象内涵意义ꎬ另一方面译者选用表达数量之多的名词复数形式ꎬ传达出一层层的寒冷空气笼罩着天空ꎬ与原诗寒冷气候特征相符ꎻ grow ꎬ意为 茂盛ꎬ生机勃勃 ꎬ表面上看似乎会使读者误解为一派繁荣的景象ꎬ实则译者用它来修饰寒冷空气的不断增强ꎬ十分有力地向读者传达了厚重寒气层层结起的动态画面ꎮ同时也反衬出诗人内心孤寂的心境随着寒气不断增强ꎬ营造出清幽冷寂的语境ꎮ汪译本通过意译法且采用与原诗较为相近的句式结构ꎬ较好地传达了原诗意象所蕴含的丰富意境和深邃寓意ꎮ三㊁钟声之心灵慰藉语境与许译本相比ꎬ汪译本很好地体现出原诗 钟声 给人带来心灵慰藉之语境ꎮ钟声在中西方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ꎬ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ꎬ带有一种精神超脱㊁神清气爽的意境ꎮ原诗末句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运用拟人修辞法使主语 钟声 如同朋友或者客人来到客船拜访ꎬ与诗人聊天解闷ꎬ暂时化解其思乡羁旅的忧愁ꎮ许译本将 钟声 译为复数名词 bells ꎬ意味着从寒山寺传来一阵阵钟声ꎮ这一处理从写景叙事来说ꎬ与原诗寺庙中断断续续敲击的钟声相符ꎬ较好地传达了原意ꎻ但从寓意抒情来说ꎬ break 传达了 Bells 不期而至 之意ꎬ打破了 roamer sdream ꎮ这一 主(Bells)谓(break)宾(roamer sdream) 句型译法较为平铺叙事ꎬ重点在于传达 钟声惊扰了羁旅者的梦乡 ꎬ暗含责备之意ꎬ却不见 bells 带给人心灵的慰藉之意蕴ꎮ正是由于译文与原文关联性的缺失ꎬ才更加使译文读者难以体会原诗作者借 钟声 传达的深刻含义ꎮ综上ꎬ许译本对于原诗 客船 意象的传达与原诗所表达的意象内涵有所偏颇ꎮ汪译本以 tolls 指代 钟声 ꎮ牛津词典释义为 缓慢而有规律的钟声 ꎬ从描绘的景物来看ꎬ与原诗传达的悠扬 钟声 的含义相符ꎬ并且传达出与原诗一致的听觉意象ꎮ首先ꎬ时间状语 Themidnight 对叙述焦点 tolls 进行修饰ꎬ点明时间ꎬ烘托了凄冷的环境氛围ꎻ其次ꎬ两头韵词 resoundandreach 与 tolls 搭配使用ꎬ这一主谓结构表现了 寒山寺夜半钟声回荡着四散开来ꎬ到达我停泊的船上 ꎬ与原诗的 到 有异曲同工之妙ꎬ特别是 resound 一词属于神来之笔ꎬ将钟声悠扬且不断回荡之特点刻画得惟妙惟肖ꎻ最后ꎬ复数名词 tolls 不仅传达了钟声悠扬ꎬ而且暗含的 缓慢 之意更使译文将钟声悠扬㊁舒缓之感传达给读者ꎬ实乃点睛之笔ꎮ复数名词 tolls 以及动词 resound 无不传达了钟声来回荡涤在 我 的心中之意ꎬ营造了钟声似许久不见的挚友ꎬ给 我 以心灵的慰藉ꎬ使 我 从深沉的苦闷中解脱ꎬ进入到自由愉悦㊁超尘脱俗境界中的意境ꎮ除此之外ꎬ就关联性来讲ꎬ汪译本运用了具有丰富并与原诗意象相近含义的目的语词汇与原诗保持了较大的关联性ꎬ使译文读者深切体会到原诗作者寄托在此意象中的情感ꎮ四㊁客船之无奈漂泊语境客船在古诗中一直是 居无定所 的象征ꎮ诗人们喜爱借客船表达自己流离漂泊㊁内心无处寄托之情ꎬ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宿怀仁县南湖寄东海荀处士»一诗中 一水不相见ꎬ千峰随客船 中的 客船 也象征着流离漂泊之意ꎮ原诗呈现给读者的是钟声传到了客船ꎬ实则是传到了客船之上漂泊在外的诗人耳中ꎬ营造了一种诗人无法归乡㊁无奈漂泊的语境ꎮ与许译本相比ꎬ汪译本很好地体现出原诗语境ꎮ许译本将 客船 译作 theship-borneroa ̄mer (船载的漂泊者)ꎬ将作为客体的 客船 认知为作为主体的 船上漂泊者 ꎮ结合译文 theship-borneroamer sdream 可知ꎬ译者虽体会到原诗中 客船 指代 乘船之人 ꎬ但是译者更想要强调的是船上漂泊者的梦被钟声打破ꎬ由此看出 theship-borneroamer 为译者的认知ꎬ theship-borneroamer sdream 为译者的推理ꎮ认知角度的意象翻译强调的是译者要从原作者所处文化背景㊁认知观等角度全面理解原诗后构建与原诗较为相近的认知语境ꎮ因此ꎬ译者的推理改变了原诗意境且客船的意象含义也大打折扣ꎮ汪译本以 mymooringboat 指代 客船 ꎬ译者虽未直接传达客船指船上游子之意ꎬ但增译了所属词 my 和形容词 mooring 来修饰 boat ꎮ一方面向读者传递了自己与其他客子在外漂泊ꎬ一样怀着羁旅之思ꎻ另一方面ꎬ本该20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年继续赶路将游客送至归处的舟船却停泊在江边ꎬ传达了游子难以归乡的无奈漂泊之意ꎮ此译文传达了译者对原诗作者通过意象 客船 所抒发的情感的全面理解与认知ꎬ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合理推理ꎬ构建了 我无奈漂泊 的译者认知语境ꎬ与原诗语境较为相符ꎮ相比之下ꎬ许译本的 theship-borneroamer sdream 将重点落在 漂泊者的梦 上ꎬ稍逊一筹ꎬ而汪译本使用增译法不但表达了 漂泊游子 的含义且营造出游子无法归乡的无奈意境ꎬ忠实贴切地将原诗意象移植到了译文之中ꎮ五㊁结语本文基于关联理论的译者认知语境对比了«枫桥夜泊»两英译本中 乌啼 霜满天 钟声 客船 四个意象的翻译ꎬ分析发现许译本虽使用直译法保留原诗的拟人手法ꎬ并采用英语语法中较为常见的伴随结构将原诗意象字面含义形象传达出来ꎬ却未较好结合原文与译文的关联性ꎬ从而使译文忽视了内涵意义ꎮ相反ꎬ汪译本多运用与原诗相近的句式结构ꎬ并结合增译法将原诗中意象表层与内涵意义均较好传递给读者ꎮ关联理论下的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的结构系统ꎬ这就要求译者根据原文的背景文化选用恰到好处的译语来构建与原文较为契合的语境ꎮ意蕴丰富的意象翻译更是如此ꎬ译者不能直接照搬抑或堆砌原文意象ꎬ而是要结合具体意象隐藏的内涵重新创建易于读者理解的认知语境ꎮ由此可见诗歌意象翻译过程中译者认知语境的准确与否至关重要ꎬ同时本研究也能够为诗歌再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ꎮ[参㊀考㊀文㊀献] [1]Sperberꎬ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ꎬ1986. [2]肖辉ꎬ张柏然.翻译过程模式论断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ꎬ2001ꎬ(11).[3]周红民.认知语境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ꎬ2001ꎬ(11).[4]吴静.«枫桥夜泊»英译文的及物性和意向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ꎬ2006ꎬ(2).[5]马胜楠.中国古诗英译中的意象翻译 从«枫桥夜泊»的英译谈起[J].中国科技博览ꎬ2011ꎬ(2). [6]赵彦华.浅谈中国古诗中意象的英译 以«枫桥夜泊»为例[J].青年文学家ꎬ2013ꎬ(33). [7]强慧云ꎬ王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 以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英文译本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ꎬ2014ꎬ(11).[8]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英汉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ꎬ2007.[9]汪榕培ꎬ王宏.中国典籍英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ꎬ2009.[10]WalkerꎬIan.EdgarAllanPoe:TheCriticalHeritage[M].London:Taylor&Francise-Libraryꎬ2002.责任编辑:思㊀动AnAnalysisofImageTransl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Translators CognitiveContextExemplifiedWithTwoEnglishVersionsof TheNightofMaple ̄BridgeZHANGMan ̄man(Nan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ꎬNanjing211816ꎬChina)Abstract:Imagesarethesustenanceofancientpoets innerfeelingsaswellasthefocusintoday spoetrytranslationstudies. TheNightofMaple ̄Bridge togetherwithitsdiffer ̄entEnglishversionsꎬrichintheuseofimagesꎬhasbeenstudiedfromvariousperspectives.Translationsoffourimagesꎬ WuTi ꎬ ShuangManTian ꎬ ZhongSheng and KeChuan inXuYuanchong sandWangRongpei sversionsarecomparedundertheframe ̄workofthetranslator scognitivecontext.ItisdiscoveredthatWang sversionusesamplifi ̄cationandthesentencestructurethatbearsmuchresemblancetoconstructthetranslator scognitivecontextꎬwhichisthereforeconsistentwiththesourcetext.AlthoughXutranslatesimagesliterallyꎬandpreservestheoriginalpersonificationandthecommonstructureofac ̄companyingcircumstancesinEnglishgrammarꎬhiscognitivecontextisdeficientintransfer ̄ringimplicationsofimagery.Thestudycanprovidesomereferenceforimprovingthequalityofpoetryre-translation.Keywords: TheNightofMaple-Bridge ꎻtranslator scognitivecontextꎻimagetranslation301第9期张嫚嫚:译者认知语境下的意象翻译分析。
《枫桥夜泊》之许渊冲译文赏析摘要:《枫桥夜泊》是唐诗中的精品,全诗向读者展现了一副栩栩如生的寒秋霜夜风景图,字里行间凝聚着诗人的无限愁思。
气氛幽深感人,已经扣人心弦,文字独具匠心。
本文旨在赏析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对于《枫桥夜泊》的译作,分析他在翻译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而探讨如何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古诗原有的精髓,将其其展现给目标读者。
关键词:《枫桥夜泊》;许渊冲;押韵;直译一、《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籍的代表作。
虽然唐朝诗人群星闪耀,张籍或许和他们相比平淡无名,但是一首《枫桥夜泊》却能让他名垂千古,并且永远流传。
此诗的妙处在于高超的技艺和手法。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连用“月落”、“乌啼”以及弥漫着的“霜气”,来烘托出了诗人当时所处的凄清的氛围。
诗人饱经离乱,流落至此,他只能一个人坐在船上,观望“江枫”以及“渔火”,表现出了诗人深刻的内心感受,最后以“愁”点出,使愁绪蔓延在当时的意境之中。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音韵上来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一、二句对仗工整,但是三、四句却没有严格对仗。
前两句以落月、啼唔,霜气等意象开篇,一动一静,后两句意象疏宕:只有城、寺、船、钟声远离尘嚣,给人以空旷之感。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二、许渊冲《枫桥夜泊》译文赏析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 lit fishing boatsneath maples sadly lie.Beyond the city wall,form Temple of C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以原詩的题目“枫桥夜泊”为例,作者仅用四字便简单明了地交代了地点时间以及事情。
枫桥夜泊英译文经验功能作为唐代大诗人张继的代表作,《枫桥夜泊》深受诗歌爱好者的喜爱。
这首诗文字简练却意境深邃,让人从中感受到了诗人对境遇和自然的感悟。
随着时间的推移,《枫桥夜泊》也被翻译成了许多语言,并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其中,英译本也是备受欢迎的版本之一。
本文将探讨“枫桥夜泊英译文”的经验和功能。
一、经验1. 神韵翻译《枫桥夜泊》英文版的呈现,需要翻译者能够准确地传达诗歌的神韵。
神韵是诗歌的灵魂,是所有外表和形式上的描绘都不能表现的。
因此,《枫桥夜泊》英译本需要考虑一些微妙的语意变化和抒情技法。
译者需要出色的中英文双语功底,以及对东方文化的精通才能完成。
2. 当代实用性随着文化的发展和变换,当代英译本需要解决读者的实用性问题。
它必须在传达原作的精髓的同时,让读者感受到它的现代意义。
基于这种现实,枫桥夜泊的英译本应该更关注读者的需求和心理感受,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和诠释。
3. 独立性发展最后,英文版的枫桥夜泊应该在与原作的联系中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性。
好的翻译应该尊重原著,但同时,也必须在有限的翻译空间内具备自己的文学意义。
英文版枫桥夜泊的译者需要具备相当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以及对英语语言的认识,才能达成翻译和独立美学价值相结合的平衡点。
二、功能1. 文化交流枫桥夜泊的英译版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该翻译版有望将古代中国文化中,对诗歌的理解和传统美学价值,传达到全球的读者中。
这样,英语和其他语言的读者,也将更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难以忘怀的美。
2. 文学素养磨练英译版枫桥夜泊对于阅读和文学爱好者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用和具有启迪性的文本。
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的特色,并帮助我们通过解读来提高对诗歌和其他文体本质的理解。
3. 知识和思考的拓展最后,枫桥夜泊的英译版还可以为读者提供独特的思考游戏,让读者挖掘出他们所读到的文本和作者的更深层次意义。
这种思维上的拓展,可以激起读者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在阅读文本的同时拓宽自己的知识和思考领域。
江枫翻译思想在狄金森诗汉译中的应用狄金森是英国著名的女诗人,她创作的诗歌节奏紧凑、富于想象,本文从她诗歌翻译过程中主要的翻译方法——“同化”“异化”“补偿”“覆盖”“解构”与“重构”入手,运用狄金森在汉语诗歌译本中展现的汉语特点,对狄金森诗歌的汉语意象进行分析,并将狄金森的翻译思想应用于狄金森的诗歌汉译中。
1.“同化”的“异化”之间,存在一种悖论。
狄金森写出诗句来的目的就是让读者产生联想或者引起共鸣。
狄金森所选择的词汇也是极具想象力和凝聚力的。
比如“诱惑”“战栗”“优雅”“冰雪”“城堡”“愤怒”“火焰”等等。
而这些带有强烈狄金森特色的词语并不容易被其他文化群体接受。
比如德国文学界的格里格对这些词语很不满意。
他认为这些词语无法体现他们的民族文化和身份,因此他们拒绝了狄金森。
这就需要汉语译者具备自由和独立的思维能力,并且对英语文学作品具有充分的研究。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外国人完全适应汉语,但是至少我们要努力向外国人传达汉语的特点和魅力,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江枫认为,首先要让英语原作中的强势概念和表现手法在汉语译文中找到切入点,即把英语中表示类似意义的语言片段变成汉语中的相关词汇。
这样做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适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能够吸引读者。
狄金森对自己母亲的崇拜使她迷恋于那些美丽而善良的女性,所以她在诗歌中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
但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也促使译者进行“补偿”。
在她看来,中国人喜欢歌颂母爱,因此她选取了母亲和她孩子之间浓厚的情感,并且融入了大量的“我爱你,妈妈”之类的句子。
另外,狄金森写诗的时候年纪尚轻,因此在诗歌中涉及到许多童年时代的回忆,“不愿长大,永远不想长大”就是狄金森的心声。
正因为如此,她才将那些带有消极意义的词汇(“严厉的”“胆怯的”)去除,使诗歌更加美好。
2.“补偿”与“覆盖”:不能使原作者对汉语的态度和感情为我所用。
3.“解构”与“重构”:不能使原作者对汉语的态度和感情为我所用,不能传达出原作者的真实情感。
从译者解读看诗歌翻译——以《枫桥夜泊》为例罗云明【摘要】影响诗歌翻译的因素除文化、语言、诗歌本身的特点外,还有译者对原诗的解读.译者带着不同的先在知识、思维特性、文化认同感等对诗歌进行解读,解读结果将影响译者在翻译时对细节词语的选择和处理.在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中,为重现原诗人的特殊情感,译者有时也会带入自己的情感.【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7)006【总页数】4页(P98-101)【关键词】诗歌翻译;译者解读;词语选择【作者】罗云明【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诗歌是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和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来抒发思想情感,具有语言精炼、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感情色彩的特点。
诗歌翻译在各国的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通过诗歌的翻译也可以丰富世界各国文化。
影响诗歌翻译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因素,语言因素,诗歌本身的特点等。
“诗以意为先”,既是汉诗的传统,也是汉诗的本质特征。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无论诗词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转引自:穆诗雄,2005)我们由“诗以意为先”也可以得出,诗歌翻译“先译意”,这里的“意”则是指诗人要表达的意思。
诗歌翻译活动的本质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不同的诗歌翻译活动所存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比例当然是不同的。
(易经,2006)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扮演的角色有原文的读者、解释者,译文的作者、创造者,这也说明了翻译活动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诗歌翻译也不例外,而译者最终的落脚点是在翻译实践。
辜正坤教授认为,诗歌翻译的关键最终要落实到语言技巧处理问题上来,亦即形式与内容的协调问题上来,“与其他的翻译实践相比,诗歌翻译实践虽然有其特殊性,但由于诗歌语言形式最精炼、最复杂,最具代表性,所以比之其他形式的翻译实践能更集中地表现出对语言技巧的理解、把握与处理。
94古诗英译中的意象传递——以汪榕培先生《枫桥夜泊》英译本为例徐 炳 富(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苏州 215014)摘 要: 意象是文艺美学概念,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很多典型意象,意象是诗人感情寄托之物。
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象,是依靠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感染和沟通读者。
本文旨在分析古诗英译中的意象传递,体现其过程的实现及意义。
关键词:枫桥夜泊;意象传递;诗歌意境;诗歌意象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The Transmission of Poetic Imagery in Ancient PoemsTranslating——A Case Study of Mr. Wang Rongpei’s Translation of F engQianYeBoXU Bing-fu(Suzhou Tourism and Finance Institute, Suzhou, Jiangsu 215104)Abstract: Imagery is a concept in the literary aesthetics, which fuses the writer’s emotions and beings.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boast many typical imagery bearing poets’ emotions to express their inner world, dialogue with and infect readers. The thesis aims to analyze the imagery transmission to manifest its significance and implementation.Key words: F engQiaoYeBo ; imagery transmission; poetic conceptualization; poetic imagery 一、引言我国古诗中绝大多数,尤其是短诗,是作者自身情感或心境的抒发与表白。
古诗英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策略一.引言随着各国交往的频繁和密切,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想要了解中国,因此,大量的中国艺术作品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翻译。
许渊冲在《翻译的艺术》中提到:“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
”(许渊冲,2006:1)由此可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互相交流和沟通。
然而,尽管译者遵循各种原则,应用不同策略,但是由于文化的特殊性,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这就需要译者进行补偿。
尤其是对于古诗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其精炼的语言、大量的专有名词和典故以及严格的格律给译者带来很大的挑战。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利用文化补偿策略,使译文尽可能地忠实原文,而且可以被译文读者所接受,达到与原文相似的表达效果。
许渊冲,作为中国诗词翻译的领军人物,其译文和翻译思想受到中外学者的推崇,因此,笔者在拜读了许先生的《唐诗三百首》之后,以其中几首诗为例,从不同方面探索古诗英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策略。
二.文化与翻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了解一个民族必须要涉及的方面。
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影响并制约着语言的发展,可以说两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整体。
因此,翻译在转换两种语言的同时,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无论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如何精通,如果缺少对另一国文化的了解,在译作中就难免会丢失某些文化信息,而往往文化信息的损失会大大影响译文的可读性。
奈达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背景中才有意义。
从美学角度看中诗英译中补偿策略的运用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人民心中深深烙下了
一道永久的印记。
在这项深厚的文化传承中,把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英文时,也一定要经过恰当的补偿策略,使英译本保持原有的文学特色。
首先,要把握英译中诗歌翻译的句式结构特点,在翻译中尽量保留原文的句法
结构,以免审美特色的偏差。
以中国古典诗歌分句的整体比例为例,通常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为主,相隔的句型应该合理分配,英文翻译也应该保证诗句有良好的表达韵律。
其次,要注重英译中,创造性地利用词汇补偿策略。
就锦囊《咏鹅》这首诗来说,在翻译时,应当采取拟音的方式,以呈现原文的审美风貌,通过创新的利用单词来提供长短句的辨别感、句式变化的连贯性等。
再次,在英译中,要根据语言环境不同,施行多种略译策略。
比如拔句型法,
弄清原文重点,对句意轻微改动,体现原文特色;引述法,选取原文中一段重要语言,如成语、歇后语等,改写成英语,保持文字押韵。
最后,要在英译中多表达本文学中的文化特色,将文学及其文化内容浓缩展现
出来。
比如,中国有“三大美”的概念,“水书画”“松韵”等,英译时,应当在补偿句中运用英语词汇来体现这一文化特色,以突出文学特色。
综上所述,通过恰当的补偿策略,使英译古典诗歌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表达
出原文的审美风格,裨益审美素养,真正的实现中国古典文学的国际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