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目录的比较与分析报告一、前言1.团队成员:万剑、康梅琳、江莉娜、吴芳2.调研时间:2011年9月20日—2011年9月26日3.调研对象:五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目录,作者与出版社分别为(1)李艺、董玉琦,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2)应吉康、洪如蕙,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沪教版)(3)徐福荫、李文郁,广东教育出版社(粤教版)(4)祝智庭,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图版)(5)陶增乐,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教版)4.调研的缘由在国内,信息技术课程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进入中学学科体系,由于各个地区发展程度不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因此,“一纲多本”教材政策逐渐取代传统的“一刚一本”教材政策,成为我国中学教材编写的主流。
多元化的教材必然给学生和教师的选择提出了挑战,研究信息技术教材目录,可以使教师全面把握教材,为教师选择相关教材提供合理的参考。
“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是否体现信息技术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课改精神,教材编写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各版信息技术教材目录整体上反映了教材的编写特征、编写理念以及各自的侧重点。
教材的编写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研究信息技术教材,是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提高的前提条件。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为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其中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与义务教育联系最为紧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也是其他选修部分的前提。
因此,其重要性也可想而知。
并且,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五套信息技术教材通过了2004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初审,成为了首批进入试验区进行试验的教材,随着信息技术教材的推进,其适用性将变得越来越广泛。
本文主要选取“信息技术基础”为研究对象,对五个版本的《信息技术基础》的教材目录进行横向比较,挖掘各版教材的优势与不足,为各版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提供合理的依据。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备课;课堂管理【中图分类号】g633.67以信息技术大众化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当今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实力。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增强国家在全球中的竞争实力,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能快速地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进而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图,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具体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众多信息技术教师努力思考和探索的新问题。
本人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加深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理解,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以下是本人就信息技术教学细节问题提出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思考1:如何备课?备课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
相比其它学科教学,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会大得多。
在课堂上,老师是讲课内容的有知者,学生则是讲课内容的无知者。
简单来说,信息技术备课就是制定让无知者变成有知者的教学计划。
大致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方法成三个部分。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知识体系还处在不断完善之中,因此,备学生的关键在于要知道班里大多数学生处于哪种认知发展水平,例如必修模块3.3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小学和初中都已学过,学生水平如何,是否可以直接让学生用ppt制作作品表达意图?这些都是我们上课前一定要了解清楚的,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重新组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否则就会出现教学内容太难或者太简单,学生无所适从的情况。
二、思考2: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社会建构主义提倡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学习最为有效,但正所谓”众口难调”,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是否发觉,我们精心创设的一些教学情境,可能会出现有很多学生觉得没兴趣的情况。
教学设计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技术组:邵桂兰【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注重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渗透,采用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赏识教学等教学方法,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强调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渗透;设置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让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手段的同时,形成交流与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程内容是高一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3.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利用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是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之一,是继前一节对文本信息、表格信息处理内容的延伸和提高, 同时是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模块2《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基础。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Powerpoint软件,为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提供了实现条件,高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获取信息及对信息具有一定的处理加工的能力。
此外,高中生的独立能力强,但合作意识薄弱。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⑵了解多媒体作品的整体规划流程。
⑶学会根据主题设计多媒体作品的整体规划方案。
⑷能根据整体规划方案进行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加工。
2.过程与方法:⑴学生能确定信息的需求并有效地选择适当的方法去采集、存储、处理信息。
⑵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及其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表达自已的思想、观点,学会与人合作⑶通过对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初步了解评价的基本思想、方法,并形成反思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
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主题需求,设计多媒体作品的整体规划方案。
【教学难点】构思多媒体作品的栏目内容,表达主题。
3.3 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PPT遮罩动画的制作【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广东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三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内容为依据拓展开来讲授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PPT的“遮罩动画制作”。
作为拓展课,着重于学生对遮罩动画的原理理解以及制作简单的遮罩效果动画,进一步提升学生动画制作技能水平。
【学情分析】由于新教材上没有专门安排遮罩动画的这一章节,但是学生前面已了解了四种基本动画类型,但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拓展需要,学生在掌握了解PPT动画分类之后,渴望创新应用制作出更多更好的动画效果。
本课学生通过学习PPT遮罩动画的制作原理及基本应用,培养学生深入学习PPT动画的兴趣以及动手探究实践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遮罩动画的基本原理,明确遮罩层与被遮罩层之间的关系。
利用遮罩知识,学会遮罩动画的制作。
过程与方法借助两个实例对比以及两张纸模拟遮罩过程,分析遮罩动画的基本原理,掌握遮罩制作的步骤。
通过制作遮罩实例,加深对遮罩原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遮罩效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品创作,让学生体验运用PPT软件创造动画作品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深入学习PPT动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遮罩动画的原理及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遮罩的原理,明确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
【教法分析】抛锚式教学法:通过两种探照灯效果的实现方法的问题分析,深入理解遮罩动画原理。
任务驱动:通过基础任务和进阶任务递进的实践,学会遮罩动画的制作。
分层教学法:通过基础任务和进阶任务,参考选题和主拟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完成适合自己的实践探究活动。
学案导学+微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学法分析】探究性学习:给学生展示遮罩实例,创设一个探究情境——联系生活中遮罩“原型”并重现,让他们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实现学以致用。
自主学习:通过微课视频和学案导学实现个性化学习。
3.3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和表达一、教材分析利用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呈现主题及表达创意,是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本节主要讲述了如何利用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和加工文本、图片、动画、声音和视频等信息,并根据任务需求集成多媒体作品。
教材围绕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基本过程而展开,既有思想方法的提练,也有具体工具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既是继前面文本信息加工、表格信息加工等内容的延伸和提高,也是为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多媒体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部分同学已能运用PowerPoint及一些素材加工工具制作了多媒体作品,并具有一定的小组协作能力,能够自主独立完成较高要求的学习任务,喜欢具有挑战的任务。
同时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具有通过网络搜索资料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基本过程;(2)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3)掌握多媒体加工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1)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2)熟悉PowerPoint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观念,感悟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重点与难点分析1、重点(1)、能够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重新加工或组织素材,以符合主题表达的需要;(2)、掌握多媒体作品素材的制作与合成的基本方法,熟悉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素材的常用加工方法。
2、难点(1)、初步掌握多媒体作品的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2)、选择合适的软件制作多媒体制作;提升多媒体作品的鉴赏水平。
五、教学策略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思考,设计一系列学习活动的任务,采用自主尝试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分组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主动地探求知识,又可以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交流,实现知识的建构。
《我为母校作宣传——多媒体作品的规划与设计》教学设计广东汕头华侨中学周玳珈一、教学概况二、教材、教学对象分析本课节选《信息技术基础》3.3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中的“3.3.3规划与设计”。
从课前对教学对象的调查和对教材的分析中不难得出:高一学生在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已掌握了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技能,他们制作过电子报刊,已了解一般作品开发的基本流程,并具备了一定的作品版面设计能力。
但在本章《多媒体作品的加工与表达》中,更强调基本的软件工程思想,体现在本节内容中就是围绕需求在多媒体作品创作前期从整体上进行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及其运用,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规划学习工作及利用恰当的方法与工具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意识和能力。
进行数字文化作品创作时,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学生急于动手创作而忽略前期的规划与设计,导致作品制作后期工作不易开展或作品效果不理想。
为了让学生能够较轻松的且有重点地掌握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将原来内容较多的五个方面:整体规划、内容设计、结构设计、版面设计、工作计划,调整为:根据老师提供的任务情景和已分类的现成素材,规划作品的结构,即主题和栏目,以及设计作品的版面,即布局。
这样,学生可以从一个较高的角度去专心关注与构思作品的整体结构和版面而不是具体内容和其他细节。
三、教学思路开发一个内容丰富的多媒体作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怎样使学生在开发多媒体作品时不是急着动手制作而是把多媒体作品创作过程视为产品开发,从需求出发,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去构思作品的整体的结构与版面,并运用恰当的工具和技术实现,以此为后期工作打好基础,本人决定采用以下策略:以真实情景任务为驱动、以优秀案例分析为启发、以结构图、版面布局图、Powerpoint及其模板和母版技术为方法和工具技术,围绕以下线索组织学习活动: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在制作多媒体作品时进行前期规划与设计的必要性。
掌握对多媒体作品进行结构规划和版面设计的一般方法,如画结构图和版面布局图。
3.3 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测试
说明:本节测试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判断题,其中单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判断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总分100分;做完后,选择“提交”,可以查看测试结果;选择“答案提示”,可以显示答案;需要重做,选择“重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0分,共50分)
1.下列软件不能用于音频编辑的是()。
A.Cool Edit
B.Wave Edit
C.GoldWave
D.Ulead Gif
答案:D
2.多媒体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真伪性
B.时效性
C.交互性
D.价值相对性
答案:C
3.下列工具可以采集到音频信号的是()。
A.摄像头
B.录音笔
C.U盘
D.内存条
答案:B
4.以下不可以插入视频文件的软件有()。
A.Word
B.Excel
C.PowerPoint
D.记事本
答案:D
5.不属于音频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工具是()。
A.录音机
B.超级音频解霸
C.Photoshop
D.GoldWave
答案:C
二、判断题(每题10分,共50分)
6.音频文件在计算机内部是以二进制形式表示的。
()
对错
答案:对
7.只有包含音频和视频的文件才算是多媒体文件。
()
对错
答案:错
8.RM文件是一种主要的流媒体文件格式。
()
对错
答案:对
9.JPG格式的文件特点是文件非常小,而且可以调整压缩比,不失真,非常适用于要处理大量图像的场合。
()
对错
答案:对
10.用会声会影软件可编视频文件。
()
对错
答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