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专题四第三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导学案(无答案)人民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144.54 KB
- 文档页数:4
第3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阶段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了解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过程,认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中共十五大关于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认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国有企业改革、中共十五大等历史重大事件,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收集历史资料信息,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学会社会调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识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巨大贡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共十五大关于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和关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全面推向前进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习重点: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认识并正确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一、历史性的跨越1、背景(1)国际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第三课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认识文学领域中诗词曲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风格和特色,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提高鉴赏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和评论,了结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色。
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文学家、诗人的艺术创作,把学生带进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全面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了解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一定时代发展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经历的阶段1、先秦——诗经、楚辞2、汉朝——汉赋3、唐朝——唐诗4、宋朝——宋词5、元朝——元曲6、明清——小说一、诗的经典——《诗经》: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1.范围:它收录了自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
2.内容:分为、、三部分。
3.《诗经》的特点和地位:(1)特点:其句式以为主,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授课的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授课的班级和时间:高二十五班、高二十六班;2014年11月3日◆课堂类型及课时:讲授性新课,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来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教学方法✧方法:讲授法、对比法、图示法、讨论法✧工具:Microsoft Powerpoint◆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春天的故事》,通过多媒体方式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意境。
向学生提问:通过欣赏《春天的故事》,你们知道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吗?邓小平。
那1979年春天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指的又是哪里?这个圈指的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之后,在地图上圈定了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由此开始了我国经济特区建设的先河。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那邓小平理论内容和精髓是什么?它又是怎么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邓小平理论何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来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邓小平理论思想内容讲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邓小平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总要思想的讲解,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春天的故事》过渡到邓小平,简单介绍邓小平。
讲授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思想理论并不是凭空出世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产生的。
那么当时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一、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教:到底什么是宣言书呢?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教:这个讲话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呢?(学生根据课本归纳回答)学:1.文化大革命结束,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急切摆脱困境。
2.两个“凡是”方针3.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教:这个宣言书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学:1978年12月13日教:这篇讲话具体讲了些什么呢?学:教:一是解放思想。
二是经济体制改革。
在中国面临走向何处的关头,这篇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教: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是经过一定的时间的,请同学们看看这个时间轴,大家看看这些时间对应着中国那些大的会议,邓小平理论就是经过这些大事或者会议逐渐形成发展起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黄岩中学 陈杜鹃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过程与方法]以不同时期的《时代周刊》封面上的邓小平为线索,通过解读封面的主题,折射邓小平理论的演进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感受邓小平的创造性智慧和胆识;学习伟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叙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史实。
其中,邓小平理论是本课的精要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在新世纪的新发展。
本课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本课难点:南方谈话内容、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物(邓小平):《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类周刊,覆盖面遍布全世界。
自创刊以来,《时代》就对报道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
其中,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曾八次登上《时代》的封面。
时代周刊有着“邓小平之恋”。
学习新课: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引子:1979年《时代周刊》封面人物邓小平,标题:《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问题设计:邓小平为何能以“新时代”的形象当选《时代周刊》1978年度风云人物? (学生看书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何实现伟大转折?开辟哪些“新”?(引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为何在1978年能实现这样的伟大转折?(引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
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标要求:1、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含义、目的和影响。
2、认识影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6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学习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原因;理解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之间的深层次关系。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一、重农抑商1.含义:也称“重本弃末”“强本弱末”,强调发展农耕,限制的发展。
2.目的:(1)经济基础上:维护的经济基础。
(2)政治文化上: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内容:(1)提出: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提出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2)发展:汉武帝推行打击、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4.影响:(1)商人在社会上遭受鄙视,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
预习自测1.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了解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在探索中出现了重大失误,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了解“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学会分析与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组织小组讨论;收集历史图片,编辑专题墙报,通过沟通、讨论培养比较、辩析、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因此出现失误是难以避免的。
通过理性思考,学会以史为鉴,而不是单纯地局限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其中的历史教训。
学习重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学习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社会条件(1)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开展大规模的和。
之后,建立在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和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时间:年(2)任务:提出了和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一化三改)(3)实质:发展和变革同时并举3、制定和完成“一五计划”(1953—1957年)(1)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专题四第3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小班、火箭班使用)【学法指导】依托《世纪金榜》上的知识梳理部分勾画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
完成相关题目和知识体系归纳。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写入我的疑问一栏中,以备课上重点探究和讨论。
认真阅读课标要求和学习目标,结合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画出本课的知识树。
【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与“三个代表”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近八十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学会系统的梳理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的精神。
【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
【预习案】一、阅读以下资料(1、课本2、世纪金榜学习方略3、当代中学生报),完成对基础的填空,阅读后解决下面的问题,标明问题答案的参考来源。
【预习自测】(考查知识迁移运用能力)1、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者的根本共同点是()A.坚持党的领导B.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C.坚持民主集中制D.坚持继续革命的思想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①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②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要求③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④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不包括()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代表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壮大D.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下列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①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③都是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④是与时俱进的产物A.①②③④B.①②C.③ D.②③④5、邓小平的下列讲话或谈话,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的是()A.在1978年底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B.在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C.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D.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发表的一系列讲话6、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重要历史事件是()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7、“与时俱进”要求观念、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记住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止时间、重要任务)、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名字、性质);2、列举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3、分析三大改造的意义;【学习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学习难点】对1954年宪法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认识。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预习自测】一、过渡时期总路线1、________年提出,2、内容:一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改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任务:1953—1957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中心,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建立__________基础。
2、成就:农、______________ 工、____________________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崇伦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3、影响,初步建立工业体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奠定基础。
三、三大改造1、时间:_________年到1956年2、农业与手工业(采取生产合作社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形式)3、完成意义: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建立,进入初级阶段。
四、宪法(1954)1、时间:_________年2、______________大会,通过宪法3、性质:第一部_______________性质根本大法4、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积极参与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教学难点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一)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1.历史背景:文革结束之初,“左”的思想并未根本改变;中国人民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
2.标志: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3.过程:⑴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1978年12月,中共央在北京召开会议,邓小平作了的讲话。
他指出:首先是,其次他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邓小平还提出的任务。
⑵正式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二)邓小平理论的发展1.背景: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发展表现:⑴邓小平南巡讲话:主要内容:判断实践的标准; 发展才是硬道理.⑵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大的召开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全党的指导地位。
3.形成体系: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4.成为旗帜: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1.提出: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人关键时期。
2、主要内容:。
3.意义:回答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教材,规范完成导学案内容。
2、把导学案中自己的疑难问题和易忘、易出错的知识点,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 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教材助读(2)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
(3)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
2、三大理论探索民族发展之路的模式孙中山:走欧美式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从走俄国式道路到走自己的路(从国情出发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之路,是振兴中华、振兴民族的道路启示:从国情出发,走本国特色;理论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3、两大理论形成的共同因素:(1)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进行创新;(2)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3)吸取外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4)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4)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
(5)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6)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8)社会主义建设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依靠力量人民。
(9)在祖国统一问题,一国两制。
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确立。
⑴毛泽东:①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是在遵义会议。
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⑵邓小平:①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十五大。
⑶江泽民:①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开始形成于十三届四中全会。
②确立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十六大。
6、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⑴第一次:27年八七会议以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⑵第二次: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国时期。
⑶第三次: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预习自测1.(2008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观察右图,在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以后,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②“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③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D.①②④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集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创立的科学体系。
这一理论在1978--1984年我国经济领域的体现是( )A.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B.阐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C.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邓小平理论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要不要改革开放C.中国共产党如何进行思想和组织建设D.怎样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
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C.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本质特征是( )A.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内探究学始于疑质疑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请问它们与毛泽东思想有何联系?有何共同点?当堂检测1.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2、“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这一“诗篇”回答了当时的重要问题是( )A.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一国两制”3、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材料三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问题:(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课后训练1.完成教材第78页“自我测评”题。
2.完成教材第78页“材料阅读与思考”题。
3.完成本课练习册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