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歌剧发展史中的几点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20世纪中国与乌克兰歌剧发展的异同
20世纪是中国与乌克兰歌剧发展的重要时期,两者在歌剧创作、演出形式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二者进行浅析。
在歌剧创作方面,中国和乌克兰都充满了独特的艺术历史和文化背景,这对歌剧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歌剧创作在20世纪初起步,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尤其是意大利歌剧。
而乌克兰的歌剧发展则起源于19世纪,在20世纪初更加繁荣起来。
乌克兰歌剧创作受到俄罗斯和波兰等西方音乐的影响,兼具东西方风格。
两者在创作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演出形式上,中国和乌克兰的歌剧演出方式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传统的歌剧演出更多地采用户外演出的形式,如京剧等,而室内演出相对较少。
而乌克兰的歌剧演出则主要在剧院内进行,这种演出形式更接近于西方的歌剧演出方式。
这一差异也反映了两个国家在文化传统上的不同。
在发展方向上,中国和乌克兰的歌剧发展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歌剧在20世纪初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加上内战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得歌剧创作和演出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而乌克兰的歌剧发展则相对较为稳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发展机会。
乌克兰的歌剧创作和演出水平相对较高,并且经常有国际合作和巡回演出。
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之间在文化政策和艺术环境方面的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剧表演形式,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审美观念。
在欣赏和理解这两种音乐剧表演形式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感受它们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从历史和传统角度来看,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
西方歌剧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经过巴洛克、古典、浪漫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现代歌剧的基本模式。
歌剧强调音乐、舞台表演和舞台设计,通常由管弦乐队伴奏,演员们以歌唱和表演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情节的发展。
而中国戏曲则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戏曲包括京剧、黄梅戏、评剧、沪剧等多种剧种,它们在表演形式、音乐模式、角色扮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戏曲中的表演形式受到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影响,有着丰富的舞台语言和表演技巧,且强调对传统剧目的继承和创新。
从音乐和唱腔来看,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西方歌剧的音乐通常由作曲家根据剧本和剧情创作,运用丰富的和声、旋律和节奏,以达到展现角色情感和推动故事发展的目的。
歌剧演员们的演唱技巧要求高,需要有训练有素的歌唱和表演能力。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以二胡、琵琶、板胡等传统乐器为伴奏,以快板、慢板等不同的唱腔模式来表现角色的性情和境遇。
戏曲演员需要懂得如何运用唱腔来表达角色的心理和情感,体现出中国戏曲注重情感的艺术表现。
从舞台表演和戏剧形式来看,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也有不同的特点。
西方歌剧注重舞台布景、灯光、服装等方面的设计和表现,视觉效果丰富多彩,以增强戏剧氛围和塑造角色形象。
西方歌剧中的表演方式也较为自然和写实,角色形象更加注重外在的形体和情感展现。
而中国戏曲注重表演技巧和舞台语言的传承和创新,演员们需要掌握丰富的表演技巧和动作身段,以及具有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造型和化妆。
戏曲舞台上的表演方式较为夸张和寓意,通过身段、动作、音色等多种手段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引言在17世纪到20世纪,西方歌剧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从最初的意大利歌剧到后来的德国和法国歌剧,不断演变和丰富。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历史、文化和音乐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主题,以期对西方歌剧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一、17世纪:意大利歌剧的诞生和发展1. 奠基:意大利歌剧的诞生17世纪初,意大利的新威尼斯剧院为歌剧提供了舞台,莫札特的《多妮朵利嘉儿》等作品拉开了歌剧创作的序幕。
意大利歌剧以激情、表演和旋律为特点,为后世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发展: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在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著名作曲家普契尼的《里戈莱托》等作品在此时期涌现,对歌剧的形式和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期的歌剧注重音乐和舞台效果的结合,呈现出极致的艺术表现力。
二、18世纪:法国和德国歌剧的崛起1. 法国歌剧的独特魅力18世纪,法国歌剧开始崭露头角,以其优雅的舞台设计和丰富的剧情著称。
作曲家朗基耶等人的作品,使法国歌剧逐渐成为欧洲歌剧界的一颗耀眼明珠。
2. 德国歌剧的探索与创新与法国歌剧相比,德国歌剧在18世纪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探索与创新。
莫扎特和韦伯等作曲家的作品,为德国歌剧注入了更多的戏剧性和音乐性,将歌剧推向了新的高度。
三、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繁荣1. 情感表达的浪漫主义歌剧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戏剧性,作曲家梅耶贝尔等人的作品,将歌剧的音乐和剧情进一步结合,呈现出更为细腻和深刻的艺术表现。
2. 意大利歌剧的复兴:威尔第和普契尼在19世纪,意大利歌剧经历了一次复兴,威尔第的《茶花女》和普契尼的《图兰朵》等作品,使意大利歌剧再次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其悠扬的旋律和深刻的戏剧性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四、20世纪:现代主义的歌剧创作1. 探索新领域:20世纪现代主义歌剧20世纪,现代主义歌剧开始在欧洲和美国等地兴起。
其作品的题材更加多元化,音乐风格更加大胆前卫,对传统歌剧形式进行了颠覆和重新诠释。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文化背景、音乐形式、唱腔表现、舞台表演、剧情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首先,在文化背景方面,西方歌剧源于欧洲文化,其出现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
歌剧发展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欧洲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因此歌剧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欧洲文化的传统和发展密切相关。
而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经过不断的演进,中国戏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其表达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精髓。
因此,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的文化背景截然不同,这也是它们在表现形式和剧情内容上存在的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次,在音乐形式方面,西方歌剧以“声乐+管弦乐器”为主要形式,强调声音和音乐的美感,注重唱腔的演唱效果,有着高度的技巧性和表现力。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以“说唱+小曲”为主要形式,强调情感表达和腔调的恰当运用,更加注重唱腔和乐器的协调和配合。
因此,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音乐形式的表现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再次,在唱腔表现方面,西方歌剧注重歌唱技巧和表演技巧的培养,演唱时通常使用头腔、胸腔、腹腔等不同的呼吸方式,加强声音的细节表现,使唱腔更加贴合角色情感。
而中国戏曲则更加注重腔调的运用和调子的变化,强调情感表达的深度,通过唱腔的变化来揭示角色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因此,在唱腔表现上,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具有明显的差异。
最后,在舞台表演和剧情内容方面,西方歌剧通常采用立体化的舞台设计和高超的舞美技术,观众可以看到完美的视觉效果和。
西方歌剧的剧情通常以历史事件、爱情故事、神话传说等为素材,注重情节的紧凑和虚实结合。
而中国戏曲则更注重色彩鲜明的道具和服装,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剧情上以传统的历史事件、传说故事、神怪宝藏等为素材,强调情节的渲染和气氛的营造。
两者在舞台表演和剧情内容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中外歌剧的历史对比与文化传承歌剧,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传承,它是一种具有高雅艺术,演唱、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元素的完美融合,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歌剧的历史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在音乐创作、主题、表演手法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贯穿其中,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特点。
先看国外。
在欧洲,歌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自十七世纪开始,意大利就开始成为世界歌剧的主要中心。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歌剧逐渐走向了多元化。
法国歌剧以较重的视觉效果著称,德国歌剧大量采用合唱以及音乐技巧,至于俄罗斯的歌剧则更为浪漫热烈。
而中国的歌剧则起源丰富,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与历史背景。
早在唐朝就有“皮黄”的散曲唱腔,元朝花轿戏的出现,则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
到了清朝时期,满族的戏曲文化开始显露,从而形成了京剧、黄梅戏、豫剧、评剧等多种剧种。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也导致了中外歌剧在音乐创作上的差异。
西方歌剧大量采用旋律主题,发挥旋律的优越性和表现力,突出音乐演唱的主导地位。
相比之下,中国的音乐则强调节奏和韵律,打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视听效果。
表演手法方面,中国歌剧更为强调舞台表现。
京剧以注重动作、姿态、衣装、化妆等细节,去达到更加生动传神的表演效果,并以“唱念做打”四大技巧为特色。
相比之下,西方歌剧则更加注重声音的演绎,声乐和音乐成了西方歌剧的核心表现方式。
总的来看,中外歌剧的不同体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理念。
在现代,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异国歌剧作品被引入国内,并逐渐被普及。
例如,“杜鵑亭记”、“魔笛”等经典的西方歌剧已经有了中文版演出,而第四届国家京剧艺术节,则将全球京剧艺术届的优秀作品齐聚中国。
无论是中外歌剧,还是不同类型的歌剧,在其中我们都不难看到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
文化传承,是让一种艺术得到长久保存的关键。
它的传承一方面可以发掘历史的价值和人类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歌剧表演的历史与发展歌剧作为一种强调声乐和戏剧融合的艺术表演形式,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并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的表演形式。
本文将探讨歌剧表演的历史与发展,从早期的歌剧起源、到不同地区的歌剧特色、再到现代歌剧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歌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意大利的作曲家和歌唱家开始将古代希腊悲剧与现场表演相结合,创造了歌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最早的歌剧被认为是雅各布·佩里之作《迈第亚的绑架》,于1597年在弗洛伦萨上演。
而对于歌剧的真正推动者和奠基人,则是另一位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他的名作《茶花女》在17世纪上演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广泛的传播。
随着歌剧的兴起,不同地区也开始形成了各自的歌剧特色。
意大利的歌剧强调对声乐的重视,富有激情和戏剧性,主题大多来自历史和神话。
法国的歌剧则更加注重舞蹈和场面效果,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卡门》。
德国的歌剧注重音乐剧情的完整性,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如《魔笛》等。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歌剧表演逐渐传遍了欧洲大陆,并进入了英国和美洲地区。
这一时期,歌剧不再仅仅是上层社会的享受,也开始吸引普罗大众的参与。
歌剧院也在各大城市兴起,成为社交活动中的重要场所。
进入20世纪,歌剧表演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
创新和实验成为了现代歌剧的一大特点。
新的音乐风格、剧本题材的多元化、现代舞台技术的运用,都给歌剧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现代歌剧作曲家中,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是一位重要的代表,他的作品《费多拉》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戏剧性的创作手法成为了现代歌剧的经典之作。
歌剧表演对人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
通过歌剧,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历史,体验戏剧的张力和情感的冲击。
歌剧还是一个艺术家和表演者展示才华的场所,歌剧歌手、指挥家、演员、舞蹈家等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观众打开了欣赏艺术的大门。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的异同00648043 姚金宇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都是音乐与戏剧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们各自遵循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因此显现出了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美学特征。
一方面,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都是随着各自音乐的由低级到高级的成熟过程而逐渐形成、完善的表演体系,在音乐为主、多种艺术形式汇聚的形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在二者各自漫长的发展史中,具有本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东西方不同的发展环境都对戏剧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西方歌剧的历史概况西方歌剧的诞生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戏剧。
古希腊戏剧多半包含音乐和舞蹈的元素。
歌队和角色朗诵、吟唱的韵文都附加伴奏。
随后经历了中世纪的教仪剧【1】、15世纪的田园剧【2】、早期意大利牧歌剧【3】,以及15世纪末在意大利宫廷出现的幕间剧等形式。
其中,幕间剧这种在戏剧表演的幕间安插音乐演出,迅速成为比戏剧本身更受欢迎的节目,并影响了新的艺术形式——歌剧的发展。
西方歌剧的真正诞生,一般认为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最早的一部音乐戏剧诞生于1597年,名字叫《达夫尼》【4】。
西方音乐史上至今保存最早的,也是第一部对外公演的歌剧是写于1660年的《尤利迪斯》【5】。
随后西方歌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个不同风格的歌剧派别,包括佛罗伦萨歌剧、罗马歌剧、威尼斯歌剧、那不勒斯歌剧等,也出现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伟大剧作家,例如莫扎特、罗西尼等。
不难看出,西方歌剧传承了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的宗教、礼仪的内容,但却本质上是文艺复兴的产物,对自由的呼声体现在了歌剧创作的每一个环节。
西方歌剧的魅力在于它不是用单纯推理分析展开剧情和人物,而是通过音乐与戏剧的结合,把人物中最本质最原始的内心活动放在我们的视觉和听觉面前,通过感官的刺激使我们感到真正的戏剧力量。
因此会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剧”的因素在歌剧艺术中已经退居其次,而对音乐本身的追求成为了推动西方歌剧发展的主流力量。
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有什么不同
1.中国歌剧大多以农民反抗为题材,反映中国旧社会的阶级矛盾与斗争,以农民翻身做主,过上新生活为主题。
一般以悲与喜结合的方式,慢慢的进行故事的情节发展。
先悲,刻画人物之前悲惨的遭遇,到后来通过斗争赢得胜利,此为后喜,符合中国旧社会的背景及人们的愿望。
在剧中,结合音乐设计,歌剧表演、各种乐器演奏及人物的唱腔,来烘托环境的变化,重在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从而进一步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
带有很浓厚的民族主意色彩。
2.外国歌剧大多以浪漫爱 ... 彩为题材,描述年轻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其音乐细致地对场景的抒写和对戏剧矛盾的推动以及对各个角色性格和内心进行刻画,以浓重的交响乐和轻快的舞蹈展开人物性格及情节的勾勒,结合人物与环境,极具浪漫玄幻色彩,表现了诗一般的意境,刻划了主人公优美纯洁的性格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并以磅礴的戏剧力量描绘了敌对势力的矛盾冲突。
浅析20世纪中国与乌克兰歌剧发展的异同20世纪是中国和乌克兰歌剧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两国都经历了战争、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等多重挑战,为歌剧艺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
本文将就两国歌剧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歌剧题材及传承在歌剧题材方面,中国和乌克兰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的花脸、刀马旦等戏曲类型虽然广受欢迎,但与欧洲传统歌剧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相比之下,乌克兰的歌剧则更多地融合了欧洲传统的演出元素,如古希腊神话和历史事件等。
由此导致的问题是,中国在创作歌剧时缺乏传统的框架,难以在现代歌剧创作中有所突破。
而乌克兰则有着强烈的本土文化情感,其歌剧同样充满了地域特色和文化符号,这些特质常常为乌克兰歌剧与欧洲歌剧切割开了不同的独特发展道路。
就传承而言,两国遇到的问题却十分相似。
中国文化大革命对戏曲传承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不仅建筑、器物等文物遭到摧毁丧失,大批专业艺术家和相关从业人员被打入农村而不得不转行谋生,使得戏曲产业进入了一种低谷期。
乌克兰则因战争的反复,长期处于重建期,歌剧产业的稳定运营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此外,两国都曾面临着海外移民潮的困扰,如随着20世纪中期的苏联解体以及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大量艺术工作者纷纷出国移民,给歌剧产业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
不过,因为乌克兰歌剧与欧洲歌剧有着更多元的交流和互动,因此乌克兰歌剧产业恢复的速度相对较快,尤以近年来投入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争取更多的经济技术支持和资源整合。
二、音乐和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和乌克兰在音乐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存在诸多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韵律转换、视听东方美学等特质,其在现代歌剧创作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而乌克兰则完全脱离传统音乐,严格遵循欧洲的古典音乐格局,采用了更多现代技术手段,如敲击乐器、合成器等,使得乌克兰的音乐风格更趋现代化和国际化。
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中国的戏曲和舞蹈是一种综艺形式,在表现形式和动作上要求严格而复杂。
而乌克兰的歌剧则更多地偏向于传统歌剧演出形式,具备更为凝练的艺术气氛和情感表达力。
中外歌剧发展史中的几点比较
作者:陈莅菡
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2期
摘要:歌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载体,一直广受人们所关注。
西方的歌剧艺术起源较早,发展时间较长,而中国歌剧的起步较晚,正处于探索阶段。
对二者进行比较,能发现其中的异同之处。
在比较中也能对歌剧作出更深刻的理解,对歌剧的表演和观赏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中外歌剧发展史比较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其表演综合了伴奏、演唱、舞蹈等多种形式,融入了美术、文学等多种元素。
在歌剧的表演中,中西方因文化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历史发展不同,因此在歌剧的表演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对歌剧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国歌剧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中西方歌剧的发展史
西方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歌剧不同于西方以往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诞生在西方的音乐史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到了18世纪后,歌剧内容逐渐在生活中取材,并在创作中加入了喜剧元素,形成了诙谐质朴的形式。
后来,歌剧在法国得到改造,将多种舞步运用到歌剧的表演中,歌剧表演变得更加丰富立体。
19世纪以后,各国的音乐大师都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歌剧成为艺术作品的载体,音乐也更加通俗。
现代的西方歌剧已经十分成熟,并融入多种艺术形式和音乐背景,成为西方的高雅艺术代表。
中国的歌剧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那时的音乐剧作品主要和中国戏剧相结合,歌颂智慧、民主等精神。
在30年代后,我国歌剧出现了多种发展趋势,有模拟西方的艺术创作,也有依照我国本土特色形成的作品。
后来,我国也出现了对小歌剧类型的探索,这些小歌剧主要以话剧为基础,加入了对白形成歌剧。
到解放后期,我国歌剧开始蓬勃发展,并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较西方晚三百余年,但对中西方歌剧形式及内容的比较仍对我国歌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中外歌剧发展史中的几点比较
(一)创作方式的比较
西方歌剧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巴洛克风格的作品《达芙妮》的诞生到古典主义阶段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姻》,再到浪漫主义时期人尽皆知的歌剧《卡门》,亦或是近代音乐作品《真理之力》等,这段时期的作品都是由作曲家为一个脚本创作谱曲。
与西方歌剧相比,中国歌剧也经历了两个重要过程,一是先有曲后填词。
例如引用戏曲或者民歌的曲调为基准,对其进行填词创作。
或者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之上,加以改变后再进行填词。
如歌剧《岳飞》、秧歌剧《夫妻识字》等作品。
这些歌剧都是运用民间小调或戏曲进行改编,深受人们所喜爱。
二是专门为剧本创作曲谱,例如我国的新歌剧《白毛女》,是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自行创作的剧本并为之谱曲。
不仅将中国的传统艺术融入其中,而且吸收民间曲调,进行整合与创新,演绎成全新的作品。
这对我国后来的艺术创作也有很大的启发,出现了很多新的艺术作品。
中国歌剧虽然经历了两个过程,但最终也同西方一样,发展为专门为一个剧本进行创作谱曲。
(二)内容题材的比较
虽然西方歌剧出现时间较早,发展时间较长,但中外歌剧在内容和题材上的发展却十分相似,基本上都是以神话开始,逐渐加入童话、寓言,最后以普通的小人物为主题,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道理。
1.以神话、寓言为题材
西方歌剧的起源之作《达芙妮》,便是由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战胜巨蟒的故事所改编而成的。
在此之后,西方的歌剧一般都是以神话的形式出现,多根据希腊神话故事进行改编创作,作品中也都是神来拯救世人。
在意大利的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的主要形式仍然保持以神话为主,在其中也有一些历史故事,如《牡鹿王》等。
在中国歌剧的历史中,最早的艺术形式是儿童歌舞剧的形式,反映儿童的生活,并以童话、寓言故事等形式将团结平等等精神寓于其中,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2.以英雄、历史为题材
在早期的罗马歌剧作品中,《圣阿莱修》是第一部引用历史题材来展现内心的歌剧。
而英国的首部歌剧《围攻罗德》则是以当时的英雄形象为主题,不再重复早期的神话题材。
在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中,歌剧仍是围绕这些题材,但是在一些作品中也做出了相应的处理,体现出了人们对艺术理解的改变,和当时文化的严肃,如《奥菲欧与尤丽狄茜》等作品。
在这种主题下,人们之间的友情,舍己为人的精神都在作品中得以很好的发挥。
而后到来的浪漫主义时期,歌剧以法国为代表多为重历史题材的作品,如描绘反战的《普里阿摩斯》。
在战争年代的中国歌剧,通过与时代结合和借鉴西方的优秀作品,大多数也成为歌颂英雄与弘扬历史的作品。
在抗战爆发之后,许多许多的文艺工作者也都转移到了延安,他们根据当时的国情创作了歌剧《农村曲》,这部作品描写了农村人民面对家园被侵袭,积极投身于抗战的真实故事。
后来的《农军进行曲》,也是对战区人民觉醒和积极抗战的情形的展现。
在这之后创作的作品《大地飞歌》等,都是反映当地农民抗暴抗战的故事。
40年代的作品也多以抗
战生活为主要题材。
同事也有歌颂英雄的作品,在歌剧《岳飞》就是表现在抗战中英雄岳飞的事迹,这样的作品也很受人们所欢迎。
3.以小人物为题材
在近代的歌剧作品中,中西方很多作品都是以描写小人物的际遇和生活,来展现社会现状。
在18世纪早期,西方歌剧开始产生喜剧的形式,内容不再注重神话的改编和历史的重现,转而描写普通小人物的故事,表现其日常生活琐事,如莫扎特所创作的《费加罗的婚姻》等作品。
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歌剧中加入了甜美的旋律,也出现了很多抒情歌剧来表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卡门》、《浮士德》等代表作充分表现出了这些特征。
另外也有一些作品反映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的生活现状,《蝴蝶夫人》、《乡村骑士》等作品都是反映贫苦百姓的生活遭遇,重现了其生活环境。
20世纪后反映小人物的剧情也很多,如歌剧《仲夏的婚礼》等。
在中国歌剧中,有很多旧社会生活的作品,如著名歌剧《白毛女》就深刻地反映当时生活的现状,揭示了中国两大矛盾体中存在的基本矛盾。
借由农民的身份和悲惨遭遇,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解放区的光明,具有积极的意义。
后来创作的《赤叶河》等作品,也是描写小人物的生活投身抗战,最后翻身做主人的故事。
借由社会上的不同人来反省社会的现状,将道理渗透其中。
三、中外歌剧问题的比较结果
(一)比较结果
虽然中西方歌剧的发展时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但通过二者创作方式、题材选择等内容的比较,不难发现其中的异同之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都有相应的歌剧类型来反应社会现状,这是中西方歌剧的相同之处。
另外从创作方式上来看,中国经历了从为曲填词到谱曲创作的过程,但最终发展为与西方一样,都是为专门的剧本进行谱曲创作,从这点上看,二者在创作方式上最后也达成一致。
但中西方歌剧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在音乐表现上,西方更注重音色庞大的背景,整体化较强,中国的歌剧则结合民间戏曲,注重神情的演绎。
西方的歌剧注重音乐的演绎,很多成功的歌剧作品都离不开成熟的音乐作品,在音乐的表现上注重旋律的协调和结构的完整。
中国的歌剧在音乐上多吸收民间作品,曲风亲切质朴,更注重情感上的表达。
(二)对中国歌剧的展望
中国在歌剧的演绎中借鉴了西方的元素,并融合本土文化加以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尤为迅速,出现了一批流传很广的作品。
在作品风格上也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关注的角度更加新颖。
但毕竟中国的歌剧起步较晚,距西方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若想让歌剧在世界上立
足,就不能完全模仿照搬,必须要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将民族特色融入其中又不失大气的舞台特色。
在创作上要吸取以往成功的经验,也要充分发挥创造力,创作出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和剧本,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艺术的编排整合,并用现代化的手段加强作品的感染力。
加强人们对歌剧的认知,培养新的歌剧人才,发挥民族创造力,让中国的歌剧真正走向世界的舞台。
四、结语
通过对中西方歌剧发展史中问题的比较,使我们对歌剧的了解更加深入,并找到了中西歌剧中的异同点。
帮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完善我国的歌剧表演。
在借鉴西方歌剧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新的突破,找到符合我国歌剧的模式,将我国的歌剧事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张强.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1949-1966)[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2]盛雯.中国歌剧表演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戈晓毅.近代中国歌剧文学创作特性历史审视(1920年-1949年)[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4]胡敏.西洋歌剧的演唱方法在中国歌剧中的应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5]徐娟.从《白毛女》到《苍原》的创作比较看中国歌剧之发展[D].太原:山西大学,2009年.
[6]李壮.歌剧《苍原》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7]满新颖.中国歌剧的诞生[D].厦门:厦门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