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18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这之中,有很多经典唐诗宋词不仅成为了文学的经典之作,而且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精神寄托。
本文将为您精选100首经典唐诗宋词,希望通过这些诗词欣赏,能够带给您一些灵感和启发。
唐诗1.《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杜甫的这首《登高》写的是他登高观景的情景,写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和神秘,此诗句势恢宏,气势如虹,融入了杜甫的宏大思想,心潮澎湃。
2.《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杜甫的这首《春望》描绘了一个飘摇不定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疾苦,此诗语境苍凉,悲壮感人,引起人们对战火带来的苦难的深思,在表达疾苦和悲愤的同时,满怀温情与鼓舞向前的力量。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是一首流传最广的古诗之一,诗三句短小,词句优美,发人深思,其写述了对乡愁的怀念,对故园的思念,充满深情,引人咀嚼。
4.《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赏析:李白的《将进酒》句句富有激情,充满豪情,用词豪放,气势磅礴,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振奋。
此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属于辞格豪放体,表现了他豁达奔放的胸怀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5.《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涣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王之涣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离别之情,在诗写内容上深入触及了人生的忧艰和主人公的意志力,同时顺应变幻空气,揭示一个人自觉的非常态,内容妙趣横生,深刻人心。
唐诗宋词赏析唐诗宋词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诗宋词赏析,供大家参阅!唐诗宋词赏析1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赏析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
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
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唐诗宋词经典赏析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唐诗和宋词成为了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对几首经典的唐诗和宋词进行赏析。
一、《静夜思》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和含蓄的表达打动了很多读者的心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是《静夜思》的开篇,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奇特的景象,给人以一种神秘而空灵的感觉。
接着,诗人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情怀。
这种思乡之情常常在人们离乡背井之时产生,它带有浓郁的感伤色彩。
《静夜思》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景,更凭借诗人对故乡的深情表达,唤起了读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直接而深刻地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部分,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
二、《江南春》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江南春》是一首以描绘春天为主题的宋词。
它以其绮丽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而著名。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是《江南春》的开篇,通过描绘春天的鲜艳景象,给人以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
杨万里通过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令人感叹其中蕴含的无穷魅力。
在描绘春天的同时,杨万里还把目光投向了江南的山水田园风光。
他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这样的语言展示了江南风景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这种描述方式既贴近生活,又充满诗意,给人以一种亲切而温馨的感觉。
《江南春》通过对春天和江南风景的描绘,给人以一种宁静安详、自然而然的感觉。
它是一首具有浓郁田园风格的词作,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三、《登鹳雀楼》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沉的意境而闻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是《登鹳雀楼》的开篇,通过描绘高山和流水的壮丽景象,给人以一种豪迈和无穷的感觉。
接着,诗人采用了倒装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来表达对追求卓越的渴望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这种表达方式直接而深刻,给人以一种勇往直前的情感。
唐诗宋词鉴赏与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形象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通过对唐诗宋词的鉴赏与赏析,探究其艺术魅力、文化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唐诗的鉴赏与赏析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也是汉字表达艺术的巅峰之作。
从杜甫的《登高》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每一首唐诗都独具特色,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首先,唐诗以精炼的语言打动人心。
一字一句都经过深思熟虑,虽然字数有限,但情感却能传达得深入人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情的描写,令人怀念当年的辉煌。
这种精炼的语言艺术是唐诗独有的特点。
其次,唐诗以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受到广泛喜爱。
无论是饱含深情的爱情诗,还是描绘大唐盛世的政治诗,都能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歌,既有个人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折射出了唐朝的政治风云。
这种雅俗共赏的特点是唐诗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再次,唐诗以意境深远、引人入胜的特点而受到赞美。
通过丰富的象征手法、意象描绘以及和谐的韵律,唐诗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思考。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夜的幽静和人世的无常。
这种意境深远的特点让人陶醉其中,久久难以忘怀。
二、宋词的鉴赏与赏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与唐诗一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宋词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精确的笔触而著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
首先,宋词以情感真挚而打动人心。
无论是爱情、离别还是对自然的描绘,都能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细腻而深情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人动容。
这种情感真挚的表达让读者与词人产生共鸣,体味到生活中的点滴真情。
其次,宋词以婉约的艺术风格和抒情的笔触而著称。
宋词追求意境和音乐上的和谐,倡导情感化笔墨,使得词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婉转、柔美的情感。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以柔婉、抒情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独特情感,使读者仿佛沉浸在一串串动人的琴音中。
唐诗宋词赏析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瑰宝,代表了中国文学的巅峰。
诗人们以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爱情和自然的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唐诗宋词,让读者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两种文学形式的魅力。
一、唐诗欣赏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阶段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远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让我们欣赏一首唐诗,体味其中的美好和感悟: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用简练、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他对乡愁的深远思念。
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李白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自然景物中,使诗歌更具意境和艺术性。
二、宋词赏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而著称。
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宋词,感受其中的情感流露: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作品,通过对元宵节夜晚的描绘,展现了繁华和喜庆的景象。
辛弃疾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热闹和欢乐的画面中。
词中的细腻描写和绚丽的意象使其成为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三、唐诗和宋词的共同特点唐诗和宋词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但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它们都注重对自然的描绘和抒发内心情感。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作家们都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其次,它们注重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
唐诗和宋词都强调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远的意境和复杂的情感。
最后,它们都承载着诗人或词人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都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宣泄,更是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和反映。
总结: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瑰宝,它们以其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动着读者。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赏析。
让我们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感受那些千年的情感和思索。
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对比赏析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创作时期,两者在艺术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进行对比赏析。
一、艺术风格特点1. 唐诗的艺术风格唐诗以写景为主要特点。
唐代的诗人们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通过各种意象和形象的描写,给人以极强的感受力。
他们追求形象的艺术表现,通过具体的描写手法,力求将景物形象化、生动化。
同时,唐诗的艺术风格也注重音韵和节奏的表现,注重诗句的朗朗上口和韵律的和谐统一。
2. 宋词的艺术风格宋词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
宋代的词人们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词的写作风格更加自由灵动,不再受到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的严格约束。
宋词更注重音乐性与意境的表达,通过巧妙运用词牌、对仗和押韵,使词的表达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表现手法对比1. 描写手法唐诗以具体形象描写为主,注重表现景物的外在形态与特征。
常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诗句更加鲜活生动。
宋词注重抒发内心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词人的情感世界。
2. 音韵表现唐诗追求和谐的音乐感与韵律感,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排布,使诗行更加抑扬顿挫。
宋词更加注重对词牌名曲的使用,通过对仗和押韵的巧妙运用,使词的音乐感更为突出。
三、意境营造1. 唐诗的意境营造唐诗注重对景物的形象化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刻画出自然景物的美丽与壮丽,营造出宏伟壮丽、奇崛迷人的意境。
2. 宋词的意境营造宋词侧重于写人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描写,创造出温婉、细腻的意境。
同时,宋词也注重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主题情感相互烘托,使意境更加鲜明。
四、艺术价值对比1. 唐诗的艺术价值唐诗以其雄浑大气、自然真实的描写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诗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为后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宋词的艺术价值宋词以其细腻婉约的艺术表现和清新明快的音乐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明珠。
唐诗宋词赏析《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诗词君说】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
全诗用词精练,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和人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
《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词君说】诗人写梅花不惧严寒,凌寒独开,暗香沁人。
亦是以梅花比喻那些具有高洁品质的人,全诗语言朴素,写得非常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淮中晚泊犊头》北宋·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诗词君说】诗人一路行来,看着田野中绿草青青,繁花丛丛,散发着幽香,特别明亮美丽。
黄昏时,将船靠在古旧的祠堂里,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夜景。
诗人有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词君说】诗人站在瓜洲渡口,回望钟山,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
他知道,终有一日,他还是会回到让他依恋的故乡的。
经典唐诗宋词赏析及解释(经典唐诗宋词精选大全)《书湖阴先生壁》北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词君说】王安石来拜访朋友,友人的家洁净清幽,一如他高雅的生活情趣。
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
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词君说】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极富哲理,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唐诗宋词精选赏析1. 引言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进行精选赏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千年之作。
2. 唐诗精选赏析2.1 李白《静夜思》•内容简介:这首五言绝句描绘了一位寂静夜晚时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赏析:分析了李白独特的表达手法,探讨了作者通过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手法。
2.2 王之涣《登鹳雀楼》•内容简介:描述登上鹳雀楼后所见的壮丽景色,并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变迁之感慨。
•赏析:分析了王之涣娴熟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揭示人生哲理以及抒发爱国情怀。
2.3 孟浩然《春晓》•内容简介:描绘了春天早晨的美景和一系列自然现象,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赏析:通过解读诗中运用了对比、描写细腻等手法,分析了孟浩然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哲理的启示。
3. 宋词精选赏析3.1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内容简介:表达了作者在游猎中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豪情壮志。
•赏析:通过分析词中精巧运用夸张手法、寄托情感等修辞方式,揭示了苏轼内外交织的复杂情感。
3.2 李清照《如梦令》•内容简介:表达了女主角思念心上人的深情和无奈之情。
•赏析:结合李清照个人经历解读了这首词的浪漫主义情怀,展示了作者独特内心世界。
3.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内容简介:描绘了元宵佳节的欢乐氛围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探讨了辛弃疾运用典型寓意、形象描绘与音乐配合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和眷恋。
4. 结论通过对上述唐诗宋词进行精选赏析,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些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每一首诗歌都是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人们情感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和传承唐诗宋词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
唐诗宋词赏析唐诗宋词精选赏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
小编为大家提供了唐诗宋词精选赏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唐诗宋词精选赏析1、《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2、《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5、《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唐诗宋词经典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以优美的词藻、深邃的意境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以几首经典的唐诗宋词为例,进行赏析与解读。
1.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明月的光辉照在床前,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
诗人举头望着明月,倒影出他在异地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整首诗情感饱满,表现了一个远离故乡的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2.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戍鼓声和飞翔的孤雁,来形容一个人寂寞的心境和边关的凄凉。
他以夜月为连结,表达思念的情感。
诗中揭示了兄弟离散、战乱不断的社会现实,写实性和感伤之情相结合,使作品更具有震撼力和感人力。
3.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水调歌头》以其流畅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感染了一代人。
诗中通过描绘明月和把酒问青天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对天地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同时,诗中也折射出了人生的辛酸和离别的悲欢,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观点。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们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情感世界,留下了永恒的影响。
通过对几首经典的唐诗宋词的赏析与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学之美。
这些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发力,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思考。
经典唐诗宋词赏析《侠客行·赵客缦胡缨》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赏析:《侠客行》是诗人李白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仅二十个字,仿佛全是写物而不写人。
但当时游侠儿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目前了。
因为诗人并不是为物而夸张的写物,而是处处着眼于人的.精神气势而写物。
“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当时流行的任侠服饰,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纵、慷慨之气,把物都写活了。
《寄黄几复》【宋代】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赏析: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不那么容易。
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
“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
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荆轲歌 / 易水歌》【先秦】佚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赏析:“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
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风雨》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赏析:李商隐一生羁旅漂泊,宦海沉浮,不得重用,饱尝世态炎凉。
唐诗宋词元曲精选及赏析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
唐诗、宋词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而元曲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最后辉煌。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唐诗宋词元曲精选及赏析,希望你们喜欢。
唐诗宋词元曲精选及赏析1: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赏析这首咏史吊古,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唐诗宋词元曲精选及赏析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优美的唐诗宋词及赏析1:《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简析】: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
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
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说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
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确实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
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2:《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简析】:云阳,县名,县治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
韩绅,《全唐诗》注:一作韩升卿。
韩愈四叔名绅卿,与司空曙同时,曾在泾阳任县令,可能即为其人。
这是首惜别诗,但一开始却从上次的别离说起,接写此次相会,然后才写到叙谈和惜别,描写曲折,富有情致。
上次别后,已历数年,山川阻隔,相会不易,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正因为相会不易,相思心切,所以才生发出此次相见时的疑梦和惜别的感伤心情来,首联和颔联,恰成因果关系。
江海,指上次的分别地,也可理解为泛指江海天涯,相隔遥远。
几度,几次,此处犹言几年,下文的问年,正与此照应。
乍见二句是传诵的名句,人到情极处,往往以假为真,以真作假。
久别相逢,乍见以后,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会不易。
假设别后没有牵情,相逢以后便会平平淡淡,不会有翻疑梦的情景出现了。
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
即使说久别初见时悲喜交集的心情神态,尽见于三字之中,也是不为过的。
杜甫《羌村三首》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是写乱离中回家后和妻子儿女相见时的心情。
乍见二句,和杜诗的用意相仿。
唐诗宋词鉴赏第一部分《唐诗鉴赏部分》1、感遇十二首之一五言古诗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1.葳(wei1)蕤(rui2):草木枝叶茂盛下垂下的样子。
2.自尔:自然。
3.“闻风”句:闻到了风吹送过来兰桂的香气,而生爱慕之心。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武后神功元年(697)中进士后,曾任过左拾贵,是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
有《曲江集》。
后人评他的诗“首创清淡之派”,《感遇》诗12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感遇十二首之二五言古诗张九龄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注解】:1.“滞虑”一句:心中没有困惑才显得孤独清高。
滞虑,困惑。
2.飞:比喻身在朝廷。
3.沉:比喻闲散在野。
4.理自隔:朝野相去甚远,情势隔断不通。
【赏析】:此诗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隐士,虽然自己被贬官在外,没有尘世间的杂念,但是一片忠君报国的赤心不灭,仍然怀念远在朝延的君王。
诗中以“高鸟”比喻君王,以“飞”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象新颖。
3、感遇十二首之三五言古诗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解】:1.岂伊:岂唯。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
1.《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此诗以“登高一呼”的形式表达对壮阔自然和悠久历史的惊叹和感慨。
2.《静夜思》(唐代李白)
此诗以宁静的夜晚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内心情感。
3.《江雪》(唐代柳宗元)
此诗通过对冬日江雪的形象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和清净的向往。
4.《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此诗以山中秋日黄昏为背景,描绘了山林、飞鸟、流水等大自然景物的美好,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浪漫和宁静的思想情感。
5.《望岳》(唐代杜甫)
此诗以对祖先、家乡的怀念和对巍峨高山的敬畏感为主题,表达了作者的乡愁和人生感慨。
6.《水调歌头》(宋代苏轼)
此词以作者游历江南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天下万物的醉心和对生命的热爱。
7.《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代晏殊)
此词以对美酒的讴歌和对沉醉欢乐的诉说,融合了作者的感情和审美体验。
8.《清平乐·六盘山》(宋代辛弃疾)
此词以民间英雄白起和当代爱国志士岳飞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9.《滕王阁序》(唐代王勃)
此文以滕王阁为基础,通过对历史名人的研究和对治理国家的艺术的领悟,探讨了历史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
10.《论语》(春秋战国时期孔子)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思想经典,围绕“仁”的概念,阐述了孔子的人文主义理念和政治伦理思想。
唐诗宋词经典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代表了古代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
这些文学作品以其深远的意蕴、优美的语言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深受后人喜爱。
本文将对几首经典的唐诗宋词进行赏析,以期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
1.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以明月光辉作为描写的核心,通过床前明月的色彩和光线在诗人心中引发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句简洁明快,意境清新,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它成为了后世文人赞美月亮的经典之作,也流传至今。
2.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著名诗作,以黄河、高山、楼阁等元素勾勒出壮丽的景色。
诗人通过描述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人们追求卓越和进取的精神。
整首诗凝练而富有力量感,给人以回味和勉励,被广泛引用和传唱。
3.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青玉案·元夕》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抒情词作,以元宵节的夜晚为背景,描绘了繁华的场景和欢乐的氛围。
词人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将元夕的喜庆和热闹表现得淋漓尽致。
词中的宫灯、玉壶、鱼龙等形象都富有想象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视听的愉悦。
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名篇之一,以对明月的追问为线索,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词中的明月和青天成为了诗人心灵的寄托,通过抒发自己对时间和存在的思考,引发读者共鸣。
词牌独特,音韵悠扬,给人以深沉和悲凉的感觉。
5.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唐诗宋词精选赏析“唐诗宋词”一语,是唐诗与宋词的并称,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唐诗宋词精选赏析【通用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宫词篇一王建射生宫女宿红妆把得新弓各自张。
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
《望天门山》篇二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篇三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整体赏析篇四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
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豪迈情怀。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昨日”和接踵而至“今日”。
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
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政治现实感受。
他“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
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一个艺术概括。
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愈趋困窘。
理想与现实尖锐矛盾所引起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表现形式。
破空而来发端,重叠复沓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豪情逸兴。
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胸襟。
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
唐诗宋词赏析在狱咏蝉骆宾王P39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诗,属对工整,句法善变,语言精炼,音韵和美,格调深沉而不颓丧,给人以整齐活泼的美感。
首联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
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悲戚。
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颔联从“己”着笔,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
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诗人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而自己已经白发满头,两两对照,不禁自伤年老。
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颈联表面是写蝉,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
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方。
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进;受谗言诽谤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
诗句委婉,意在言外。
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替我平反昭雪呢!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象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
总之,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与人不即不离,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P66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
“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
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
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
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
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既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
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渭川田家王维P66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
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
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
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
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
在政治上王维深感失去依傍,进退两难。
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孟浩然P8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首先,情景交融。
全诗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胡地风雪之大,寒冷袭人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戍守胡地的将士们的生活的艰辛,也为表现武判官归京而设置了环境。
在诗歌中,极力描写环境的恶劣,同时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合其中,不但表现了对将士们的爱国精神的赞扬,而且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可以说,诗情内涵丰富,形象生动,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想象丰富。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把大笔挥酒与细节描写结合起来,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与“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结合起来,这样,不但从大的方面描写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也从小的方面刻画了环境的恶劣。
又如,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
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真实的描写,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浪漫奇妙的想象。
这样,不但再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也表现出诗人乐观主义精神。
再次,节奏鲜明。
这首诗歌由于主观因素明显,而韵脚的变化也是清楚地。
也就是说,诗人运用了换韵的方式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的方式,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在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跟着变换。
《出塞》王昌龄P8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
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
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诗人在三四句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P8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它侧面烘托、虚实相生的笔法。
诗歌所写的是唐军与敌人进行的一次激烈夜战。
对战斗进行的过程及战况之惨烈,作者全然避开,没作一笔正面描写,而是从三个侧面进行渲染烘托:一是以气候之恶劣烘托军情之紧迫;二是以唐军半卷红旗、戎装疾进的情景衬托其旺盛的士气和昂扬的斗志;三是以唐军前锋部队牛刀小试,已生擒敌酋的赫赫战果烘托其英勇善战,强大无比。
虚实相生而见空灵之妙。
以此诗而言,对唐军前锋部队“生擒吐谷浑”的辉煌战果,作者用“已报”二字化实为虚,由后续部队耳中带出,但却令人信服,全无疑猜,原因即在有“红旗半卷出辕门”的实写基础。
第二句对“红旗半卷”的细节描绘,写出了唐军军纪之严整、行动之迅猛、士气之强盛。
这样十支训练有素、威武强大的军队所向披靡,不足为怪。
因而,尽管前军生擒敌酋的捷报来得太快,快得出入意料,然而却合乎情理,合乎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
诗中的“半卷”二字极为生动传神。
其一,是写出了风沙的狂暴,唐军半卷红旗,为的是减少风沙的阻力,加快行军速度。
其二,是写出了唐军轻装疾进的状态,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和强烈的动感。
其三,半卷的红旗,形状犹如一柄利剑,似乎象征了这支唐军刺破风沙,直指敌营,又似乎象征了这支唐军斩钉截铁,锋利无比。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P96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
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
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
用了夸张的手法。
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
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
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
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
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登高》杜甫P13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登高》一诗通过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画面是惨淡的,同时也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写长年飘泊之苦;下句“百年多病独登台”写老病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