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18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这之中,有很多经典唐诗宋词不仅成为了文学的经典之作,而且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精神寄托。
本文将为您精选100首经典唐诗宋词,希望通过这些诗词欣赏,能够带给您一些灵感和启发。
唐诗1.《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杜甫的这首《登高》写的是他登高观景的情景,写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和神秘,此诗句势恢宏,气势如虹,融入了杜甫的宏大思想,心潮澎湃。
2.《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杜甫的这首《春望》描绘了一个飘摇不定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疾苦,此诗语境苍凉,悲壮感人,引起人们对战火带来的苦难的深思,在表达疾苦和悲愤的同时,满怀温情与鼓舞向前的力量。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是一首流传最广的古诗之一,诗三句短小,词句优美,发人深思,其写述了对乡愁的怀念,对故园的思念,充满深情,引人咀嚼。
4.《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赏析:李白的《将进酒》句句富有激情,充满豪情,用词豪放,气势磅礴,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振奋。
此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属于辞格豪放体,表现了他豁达奔放的胸怀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5.《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涣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王之涣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离别之情,在诗写内容上深入触及了人生的忧艰和主人公的意志力,同时顺应变幻空气,揭示一个人自觉的非常态,内容妙趣横生,深刻人心。
唐诗宋词赏析唐诗宋词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诗宋词赏析,供大家参阅!唐诗宋词赏析1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赏析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
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
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唐诗宋词经典赏析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唐诗和宋词成为了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对几首经典的唐诗和宋词进行赏析。
一、《静夜思》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和含蓄的表达打动了很多读者的心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是《静夜思》的开篇,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奇特的景象,给人以一种神秘而空灵的感觉。
接着,诗人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情怀。
这种思乡之情常常在人们离乡背井之时产生,它带有浓郁的感伤色彩。
《静夜思》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景,更凭借诗人对故乡的深情表达,唤起了读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直接而深刻地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部分,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
二、《江南春》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江南春》是一首以描绘春天为主题的宋词。
它以其绮丽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而著名。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是《江南春》的开篇,通过描绘春天的鲜艳景象,给人以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
杨万里通过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令人感叹其中蕴含的无穷魅力。
在描绘春天的同时,杨万里还把目光投向了江南的山水田园风光。
他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这样的语言展示了江南风景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这种描述方式既贴近生活,又充满诗意,给人以一种亲切而温馨的感觉。
《江南春》通过对春天和江南风景的描绘,给人以一种宁静安详、自然而然的感觉。
它是一首具有浓郁田园风格的词作,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三、《登鹳雀楼》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沉的意境而闻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是《登鹳雀楼》的开篇,通过描绘高山和流水的壮丽景象,给人以一种豪迈和无穷的感觉。
接着,诗人采用了倒装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来表达对追求卓越的渴望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这种表达方式直接而深刻,给人以一种勇往直前的情感。
唐诗宋词鉴赏与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形象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通过对唐诗宋词的鉴赏与赏析,探究其艺术魅力、文化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唐诗的鉴赏与赏析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也是汉字表达艺术的巅峰之作。
从杜甫的《登高》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每一首唐诗都独具特色,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首先,唐诗以精炼的语言打动人心。
一字一句都经过深思熟虑,虽然字数有限,但情感却能传达得深入人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情的描写,令人怀念当年的辉煌。
这种精炼的语言艺术是唐诗独有的特点。
其次,唐诗以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受到广泛喜爱。
无论是饱含深情的爱情诗,还是描绘大唐盛世的政治诗,都能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歌,既有个人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折射出了唐朝的政治风云。
这种雅俗共赏的特点是唐诗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再次,唐诗以意境深远、引人入胜的特点而受到赞美。
通过丰富的象征手法、意象描绘以及和谐的韵律,唐诗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思考。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夜的幽静和人世的无常。
这种意境深远的特点让人陶醉其中,久久难以忘怀。
二、宋词的鉴赏与赏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与唐诗一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宋词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精确的笔触而著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
首先,宋词以情感真挚而打动人心。
无论是爱情、离别还是对自然的描绘,都能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细腻而深情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人动容。
这种情感真挚的表达让读者与词人产生共鸣,体味到生活中的点滴真情。
其次,宋词以婉约的艺术风格和抒情的笔触而著称。
宋词追求意境和音乐上的和谐,倡导情感化笔墨,使得词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婉转、柔美的情感。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以柔婉、抒情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独特情感,使读者仿佛沉浸在一串串动人的琴音中。
唐诗宋词赏析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瑰宝,代表了中国文学的巅峰。
诗人们以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爱情和自然的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唐诗宋词,让读者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两种文学形式的魅力。
一、唐诗欣赏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阶段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远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让我们欣赏一首唐诗,体味其中的美好和感悟: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用简练、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他对乡愁的深远思念。
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李白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自然景物中,使诗歌更具意境和艺术性。
二、宋词赏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而著称。
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宋词,感受其中的情感流露: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作品,通过对元宵节夜晚的描绘,展现了繁华和喜庆的景象。
辛弃疾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热闹和欢乐的画面中。
词中的细腻描写和绚丽的意象使其成为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三、唐诗和宋词的共同特点唐诗和宋词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但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它们都注重对自然的描绘和抒发内心情感。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作家们都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其次,它们注重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
唐诗和宋词都强调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远的意境和复杂的情感。
最后,它们都承载着诗人或词人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都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宣泄,更是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和反映。
总结: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瑰宝,它们以其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动着读者。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赏析。
让我们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感受那些千年的情感和思索。
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对比赏析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创作时期,两者在艺术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进行对比赏析。
一、艺术风格特点1. 唐诗的艺术风格唐诗以写景为主要特点。
唐代的诗人们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通过各种意象和形象的描写,给人以极强的感受力。
他们追求形象的艺术表现,通过具体的描写手法,力求将景物形象化、生动化。
同时,唐诗的艺术风格也注重音韵和节奏的表现,注重诗句的朗朗上口和韵律的和谐统一。
2. 宋词的艺术风格宋词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
宋代的词人们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词的写作风格更加自由灵动,不再受到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的严格约束。
宋词更注重音乐性与意境的表达,通过巧妙运用词牌、对仗和押韵,使词的表达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表现手法对比1. 描写手法唐诗以具体形象描写为主,注重表现景物的外在形态与特征。
常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诗句更加鲜活生动。
宋词注重抒发内心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词人的情感世界。
2. 音韵表现唐诗追求和谐的音乐感与韵律感,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排布,使诗行更加抑扬顿挫。
宋词更加注重对词牌名曲的使用,通过对仗和押韵的巧妙运用,使词的音乐感更为突出。
三、意境营造1. 唐诗的意境营造唐诗注重对景物的形象化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刻画出自然景物的美丽与壮丽,营造出宏伟壮丽、奇崛迷人的意境。
2. 宋词的意境营造宋词侧重于写人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描写,创造出温婉、细腻的意境。
同时,宋词也注重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主题情感相互烘托,使意境更加鲜明。
四、艺术价值对比1. 唐诗的艺术价值唐诗以其雄浑大气、自然真实的描写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诗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为后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宋词的艺术价值宋词以其细腻婉约的艺术表现和清新明快的音乐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明珠。
唐诗宋词赏析《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诗词君说】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
全诗用词精练,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和人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
《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词君说】诗人写梅花不惧严寒,凌寒独开,暗香沁人。
亦是以梅花比喻那些具有高洁品质的人,全诗语言朴素,写得非常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淮中晚泊犊头》北宋·苏舜钦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诗词君说】诗人一路行来,看着田野中绿草青青,繁花丛丛,散发着幽香,特别明亮美丽。
黄昏时,将船靠在古旧的祠堂里,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夜景。
诗人有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词君说】诗人站在瓜洲渡口,回望钟山,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
他知道,终有一日,他还是会回到让他依恋的故乡的。
经典唐诗宋词赏析及解释(经典唐诗宋词精选大全)《书湖阴先生壁》北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词君说】王安石来拜访朋友,友人的家洁净清幽,一如他高雅的生活情趣。
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
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词君说】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极富哲理,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唐诗宋词精选赏析1. 引言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进行精选赏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千年之作。
2. 唐诗精选赏析2.1 李白《静夜思》•内容简介:这首五言绝句描绘了一位寂静夜晚时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赏析:分析了李白独特的表达手法,探讨了作者通过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手法。
2.2 王之涣《登鹳雀楼》•内容简介:描述登上鹳雀楼后所见的壮丽景色,并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变迁之感慨。
•赏析:分析了王之涣娴熟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揭示人生哲理以及抒发爱国情怀。
2.3 孟浩然《春晓》•内容简介:描绘了春天早晨的美景和一系列自然现象,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赏析:通过解读诗中运用了对比、描写细腻等手法,分析了孟浩然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哲理的启示。
3. 宋词精选赏析3.1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内容简介:表达了作者在游猎中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豪情壮志。
•赏析:通过分析词中精巧运用夸张手法、寄托情感等修辞方式,揭示了苏轼内外交织的复杂情感。
3.2 李清照《如梦令》•内容简介:表达了女主角思念心上人的深情和无奈之情。
•赏析:结合李清照个人经历解读了这首词的浪漫主义情怀,展示了作者独特内心世界。
3.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内容简介:描绘了元宵佳节的欢乐氛围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探讨了辛弃疾运用典型寓意、形象描绘与音乐配合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和眷恋。
4. 结论通过对上述唐诗宋词进行精选赏析,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些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每一首诗歌都是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人们情感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和传承唐诗宋词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
唐诗宋词赏析在狱咏蝉骆宾王P39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诗,属对工整,句法善变,语言精炼,音韵和美,格调深沉而不颓丧,给人以整齐活泼的美感。
首联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
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悲戚。
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颔联从“己”着笔,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
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诗人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而自己已经白发满头,两两对照,不禁自伤年老。
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颈联表面是写蝉,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
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方。
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进;受谗言诽谤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
诗句委婉,意在言外。
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替我平反昭雪呢!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象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
总之,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与人不即不离,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P66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
“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
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
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
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
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既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
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渭川田家王维P66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
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
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
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
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
在政治上王维深感失去依傍,进退两难。
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孟浩然P8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首先,情景交融。
全诗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胡地风雪之大,寒冷袭人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戍守胡地的将士们的生活的艰辛,也为表现武判官归京而设置了环境。
在诗歌中,极力描写环境的恶劣,同时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合其中,不但表现了对将士们的爱国精神的赞扬,而且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可以说,诗情内涵丰富,形象生动,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想象丰富。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把大笔挥酒与细节描写结合起来,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与“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结合起来,这样,不但从大的方面描写了边塞环境的恶劣,也从小的方面刻画了环境的恶劣。
又如,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
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是真实的描写,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浪漫奇妙的想象。
这样,不但再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也表现出诗人乐观主义精神。
再次,节奏鲜明。
这首诗歌由于主观因素明显,而韵脚的变化也是清楚地。
也就是说,诗人运用了换韵的方式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的方式,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在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跟着变换。
《出塞》王昌龄P8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
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
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
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诗人在三四句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P8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它侧面烘托、虚实相生的笔法。
诗歌所写的是唐军与敌人进行的一次激烈夜战。
对战斗进行的过程及战况之惨烈,作者全然避开,没作一笔正面描写,而是从三个侧面进行渲染烘托:一是以气候之恶劣烘托军情之紧迫;二是以唐军半卷红旗、戎装疾进的情景衬托其旺盛的士气和昂扬的斗志;三是以唐军前锋部队牛刀小试,已生擒敌酋的赫赫战果烘托其英勇善战,强大无比。
虚实相生而见空灵之妙。
以此诗而言,对唐军前锋部队“生擒吐谷浑”的辉煌战果,作者用“已报”二字化实为虚,由后续部队耳中带出,但却令人信服,全无疑猜,原因即在有“红旗半卷出辕门”的实写基础。
第二句对“红旗半卷”的细节描绘,写出了唐军军纪之严整、行动之迅猛、士气之强盛。
这样十支训练有素、威武强大的军队所向披靡,不足为怪。
因而,尽管前军生擒敌酋的捷报来得太快,快得出入意料,然而却合乎情理,合乎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
诗中的“半卷”二字极为生动传神。
其一,是写出了风沙的狂暴,唐军半卷红旗,为的是减少风沙的阻力,加快行军速度。
其二,是写出了唐军轻装疾进的状态,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和强烈的动感。
其三,半卷的红旗,形状犹如一柄利剑,似乎象征了这支唐军刺破风沙,直指敌营,又似乎象征了这支唐军斩钉截铁,锋利无比。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P96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
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
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
用了夸张的手法。
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
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
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
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
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登高》杜甫P13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登高》一诗通过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画面是惨淡的,同时也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写长年飘泊之苦;下句“百年多病独登台”写老病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