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鉴赏13到16
- 格式:docx
- 大小:91.06 KB
- 文档页数:13
巴陵赠贾舍人李白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
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鉴赏:贾至字幼邻,洛阳人,是与李白同时代的诗人和散文家。
唐玄宗幸蜀时,他曾任中书舍人,知制诰,在唐肃宗乾元年间,被贬为岳州司马(岳州即今湖南省岳阳市)。
此时李白正在巴陵游历,遇见了他,见他心情十分苦闷,便作了这首诗赠送给他。
诗中依然以他未贬前的官衔尊称他“贾舍人”。
因西汉的贾谊是洛阳人,能文,曾被贬长沙太傅,而贾至不仅与他同姓,而且同为洛阳人,也擅长作文,被贬岳州的地方与长沙也很相近,因此诗人开首就以贾谊来比贾至。
由于西汉和唐代的京城都在长安,位在岳阳、长沙的西北面,故诗中称“西望”。
而贾谊、贾至本来都是朝中京官,都是由京城被贬而出,但又时时关心朝政的状况,因此诗中又用上了“忆京华”三字,这一“望”一“忆”二字,实际上已将贾至当时被贬后的失意而又关心朝政的复杂心理揭示了出来。
正因为贾至当时失意怨望,却又时时地向往着京城,故而诗人在第二句中就开始劝慰起友人,既然已被南贬迁徙到湘浦这地方来了,就不要再去哀怨嗟叹了,次句中的“莫怨嗟”三字,完全是从首句“西望忆京华”中来的;因为“望”、“忆”之中有怨嗟意,所以才劝其“莫怨嗟”。
诗人想到:贾至虽然被唐肃宗贬至岳阳,但岳阳毕竟在长沙的北面,距离京城要比长沙近些,从这一点上来说,唐肃宗还不算太薄情,他至少没象汉文帝那样把贾至贬到长沙。
于是,末二句中有所谓的“圣主恩深”、“怜君”等,都是从这个意思上来说的,都是一些宽慰之词,并不意味李白认为唐肃宗就是明君。
相反,读者会觉得话中有话,那肃宗与汉文帝的作法实只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差,屈才则同。
这讽刺意味是十分委婉而深长的。
此诗语言质朴无华,叙述平易,却一气流走,天然成韵,既有着关切同情,又有着安慰宽解和委婉的措意,充溢着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真挚之情。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鉴赏:王八员外被贬长沙,因事谪守巴陵的贾至给他送行。
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经典唐诗宋词精选100首赏析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这之中,有很多经典唐诗宋词不仅成为了文学的经典之作,而且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精神寄托。
本文将为您精选100首经典唐诗宋词,希望通过这些诗词欣赏,能够带给您一些灵感和启发。
唐诗1.《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杜甫的这首《登高》写的是他登高观景的情景,写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和神秘,此诗句势恢宏,气势如虹,融入了杜甫的宏大思想,心潮澎湃。
2.《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杜甫的这首《春望》描绘了一个飘摇不定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疾苦,此诗语境苍凉,悲壮感人,引起人们对战火带来的苦难的深思,在表达疾苦和悲愤的同时,满怀温情与鼓舞向前的力量。
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是一首流传最广的古诗之一,诗三句短小,词句优美,发人深思,其写述了对乡愁的怀念,对故园的思念,充满深情,引人咀嚼。
4.《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赏析:李白的《将进酒》句句富有激情,充满豪情,用词豪放,气势磅礴,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振奋。
此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属于辞格豪放体,表现了他豁达奔放的胸怀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5.《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涣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王之涣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离别之情,在诗写内容上深入触及了人生的忧艰和主人公的意志力,同时顺应变幻空气,揭示一个人自觉的非常态,内容妙趣横生,深刻人心。
《唐宋词一百首》讲解唐宋词一百首,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词的经典之作。
这一百首词代表了唐宋时期文人的才情和感慨,而其内涵和艺术形式也深深影响了后世。
首先,我们来讲解一下唐宋词的背景和特点。
唐代是诗词鼎盛的时期,而宋代则是词的全盛时期。
唐宋词在形式上与宋词非常相似,都是以四行为一个段落,每行五、七、五、七个字,每首词通常由若干段组成。
而在内容上,唐词多以山水、爱情和世态人情为题材,宋词则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哲理。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对几首经典的唐宋词进行详细解析,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艺术之美。
让我们从一首深情款款的爱情词开始,它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以描写雨夜为背景,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气候的描绘,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现实的反思。
接下来,我们来讲解一首表达对故土思念之情的词,那就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红颜老,尚有几人同。
春风不度玉门关,二月山城半夜雪萧萧。
这首词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表述,表现了主人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词人通过描绘孤坟、红颜老去等形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离别之苦的思考。
整首词意境悲凉,令人回味无穷。
最后,再来看一首以山水为题材的唐宋词,那就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主人公对壮丽自然美景的向往。
作者借鹳雀楼高度的象征意义,寓意追求更高更远的人生境界。
短短四句之中,展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总之,《唐宋词一百首》是中国词坛的瑰宝,其中的每一首词都是词人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他们对生活、情感和人生的思考。
通过对几首经典唐宋词的解释,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唐宋词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唐诗宋词鉴赏精选
一、唐诗鉴赏
1.1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唐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洁清新的语言表达了思乡之情和对明月的景仰。
通过描绘床前明月光和低头思念故乡,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忧郁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1.2 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唐诗写了登高远眺时的壮丽景色。
通过描述风声、天空、倒映在水面上的画面等细节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并暗示了社会动荡带来的忧伤情绪。
二、宋词鉴赏
2.1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宋词以婉约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对明月的追问和对时间的思考。
通过描绘夜晚饮酒时凝望明月的场景,传递出作者对生命短暂和人生之无常的感慨。
2.2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开。
这首宋词描绘了元宵节之夜的喜庆景象。
通过具体描写花卉盛开、繁星闪烁、仪仗来往等场景,表达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节日气氛。
结语
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以上所列举的部分作品只是其中一个极小的片段,但足以展示唐诗宋词在韵味、意境上给人带来迷人之处。
我们应当珍视这些文化遗产,通过欣赏和鉴赏带来的美学享受,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千年文明。
唐宋词分类鉴赏-篇目与作品一、乡村风物(15首)1、竹枝(唐·刘禹锡)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2、南乡子(五代·欧阳炯)路入南中。
桄榔叶暗蓼花红。
两岸人家微雨后。
收红豆。
树底纤纤抬素手。
3、浣溪沙(宋·苏轼)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一)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睢盱。
糜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4、浣溪沙(宋·苏轼)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二)旋抹红妆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5、浣溪沙(宋·苏轼)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三)麻叶层层苘叶光。
谁家煮蚕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6、浣溪沙(宋·苏轼)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四)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7、浣溪沙(宋·苏轼)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五)软草平莎过雨新。
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8、蝶恋花(宋·范成大)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湾百转。
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
看看尝面收新茧。
9、浣溪沙(宋·范成大)江村道中十里西畴熟稻香。
槿花篱落竹丝长。
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
不须飞盖护戎装。
10、清平乐(宋·辛弃疾)村居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蛮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1、西江月(宋·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唐诗宋词鉴赏第一部分《唐诗鉴赏部分》1、感遇十二首之一五言古诗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1.葳(wei1)蕤(rui2):草木枝叶茂盛下垂下的样子。
2.自尔:自然。
3.“闻风”句:闻到了风吹送过来兰桂的香气,而生爱慕之心。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武后神功元年(697)中进士后,曾任过左拾贵,是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
有《曲江集》。
后人评他的诗“首创清淡之派”,《感遇》诗12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感遇十二首之二五言古诗张九龄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注解】:1.“滞虑”一句:心中没有困惑才显得孤独清高。
滞虑,困惑。
2.飞:比喻身在朝廷。
3.沉:比喻闲散在野。
4.理自隔:朝野相去甚远,情势隔断不通。
【赏析】:此诗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隐士,虽然自己被贬官在外,没有尘世间的杂念,但是一片忠君报国的赤心不灭,仍然怀念远在朝延的君王。
诗中以“高鸟”比喻君王,以“飞”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象新颖。
3、感遇十二首之三五言古诗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解】:1.岂伊:岂唯。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背诵篇目1、秋声赋(北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钅从)鏦(钅从)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2、后赤壁赋北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唐宋古诗词鉴赏名篇_唐宋诗词鉴赏辞典唐宋诗词巨细无遗、真切生动地展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情景,它们告诉我们祖先曾经是怎样生活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唐宋古诗词鉴赏名篇,供大家参考。
唐宋古诗词鉴赏1闺怨·赏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闺怨诗主要描写少妇登楼赏春时,见景而悲的心理变化过程。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这本是写闺中愁怨,但是诗人在开始却写少妇不知道愁,还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精心打扮自己,盛装登翠楼赏春。
这里没有一点闺怨的愁闷、抑郁气氛,反倒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妇形象,我们不禁想问,难道少妇真的不知道愁吗?不是的,诗人笔锋一转,在三四句写到少妇的愁。
“忽见陌头杨柳色”,这句是少妇感情变化的关键。
“忽见”表现的是少妇情感变化。
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少妇情感变化那一瞬间。
在古代,柳不仅是春季的象征,在亲朋离别时,人们经常折柳赠离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所以,柳树在这首诗里就显得不再寻常,它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
少妇看到柳树,突然就想到与丈夫的离别情形,想到曾经和丈夫在一起时恩爱幸福的日子,而现在无人和她共同欣赏大好春景,也可能会想到自己青春年华在孤寂中慢慢枯萎,想到征战丈夫在外的情况……总之,这普通的柳树,却勾起了少妇无限的愁绪,一发不可收拾。
难道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柳树就使少妇产生了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其实,这些离愁别绪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一旦受到外界柳色的挑动,内心积怨就汹涌而出了,所以,少妇心情发生突然变化也就在情理之中。
诗中的大好春光越发衬托少妇的孤寂,其中酸楚之情自然流露。
最后少妇发出“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深深的叹息,体现了少妇内心的惆怅,表达了少妇幽怨的情怀,也回扣了“闺怨”这个题目。
这首七言绝句,诗人巧妙地运用透过一层的写法,不直写悲,而由喜急转写悲,心理上急剧变化,使前后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产生极具震撼的效果,使悲情更悲。
唐诗宋词鉴赏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艺术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唐诗宋词进行鉴赏,欣赏其中的美丽与深意。
首先,我们来品味一首唐诗。
这首诗是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中描绘了秋夜的宁静与凉爽,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杜牧独特的魅力。
接下来,我们欣赏一首宋词。
这首词是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词中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城之中。
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精致的构思,展现了苏轼的才华和风采。
唐诗宋词的鉴赏需要我们对其中的意境和艺术表现有敏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在阅读时,我们应该注意诗词的韵律和语言的美感,同
时也要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内在含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欣赏到唐诗宋词的独特魅力。
总而言之,唐诗宋词鉴赏是一种艺术享受,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其中的美丽与深意。
通过对诗词的品味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卓越成就。
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宋词的世界,感受那些千古流传的韵味。
经典唐诗宋词赏析经典唐诗宋词赏析因为一首诗,记住一个人,能流传千年的经典诗词,一首诗足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经典唐诗宋词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唐代】李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赏析:《侠客行》是诗人李白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仅二十个字,仿佛全是写物而不写人。
但当时游侠儿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目前了。
因为诗人并不是为物而夸张的写物,而是处处着眼于人的精神气势而写物。
“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当时流行的任侠服饰,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纵、慷慨之气,把物都写活了。
《寄黄几复》【宋代】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赏析: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不那么容易。
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
“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
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荆轲歌 / 易水歌》【先秦】佚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赏析:“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
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风雨》【唐代】李商隐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唐诗宋词鉴赏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唐诗和宋词。
唐诗以其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而闻名于世,宋词则以其细腻婉约、唯美含蓄而享誉文坛。
本文将对唐诗宋词进行鉴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唐诗鉴赏1.《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孟浩然通过描绘早晨的自然景观,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清新与美丽。
诗中所传达的“花落知多少”也给人以思考,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变幻。
2.《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丽的景色和雄浑的气势展示了雁门关大道的壮丽景色。
作者以“更上一层楼”寄寓着对追求更高境界的呼唤,让人思索人生的意义和追求的目标。
二、宋词鉴赏1.《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表达了女子思念男子的情感,词中浓郁的意境和婉约的表达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描绘“纤云弄巧”、“银汉迢迢暗度”等意象,传递了深切的爱情和思念之情。
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首词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故国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范仲淹以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将秋天的壮丽和离愁融为一体,使读者感受到了浓烈的乡愁和思乡之情。
结语唐诗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
通过对唐诗与宋词的鉴赏,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墨客们的才华横溢和对生活、自然、情感的深刻理解。
希望读者在欣赏这些经典之作的同时,也能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美学价值。
唐诗宋词鉴赏第一部分《唐诗鉴赏部分》1、感遇十二首之一五言古诗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解】:1.葳(wei1)蕤(rui2):草木枝叶茂盛下垂下的样子。
2.自尔:自然。
3.“闻风”句:闻到了风吹送过来兰桂的香气,而生爱慕之心。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武后神功元年(697)中进士后,曾任过左拾贵,是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
有《曲江集》。
后人评他的诗“首创清淡之派”,《感遇》诗12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感遇十二首之二五言古诗张九龄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注解】:1.“滞虑”一句:心中没有困惑才显得孤独清高。
滞虑,困惑。
2.飞:比喻身在朝廷。
3.沉:比喻闲散在野。
4.理自隔:朝野相去甚远,情势隔断不通。
【赏析】:此诗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隐士,虽然自己被贬官在外,没有尘世间的杂念,但是一片忠君报国的赤心不灭,仍然怀念远在朝延的君王。
诗中以“高鸟”比喻君王,以“飞”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象新颖。
3、感遇十二首之三五言古诗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解】:1.岂伊:岂唯。
唐诗宋词鉴赏唐诗宋词鉴赏大全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参考意义和价值。
下面是唐诗宋词鉴赏大全,请参考!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整体赏析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
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豪迈情怀。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昨日”和接踵而至“今日”。
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
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政治现实感受。
他“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
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一个艺术概括。
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愈趋困窘。
理想与现实尖锐矛盾所引起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表现形式。
破空而来发端,重叠复沓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豪情逸兴。
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胸襟。
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
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
唐诗宋词鉴赏宋词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
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2、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3、骤雨:阵雨。
4、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5、方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6、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7、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即是“凝咽”。
8、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9、暮霭:傍晚的云气。
10、沉沉:深厚的样子。
11、楚天:南天。
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12、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13、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14、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风情:情意。
15、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16、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tiáo)。
翻译: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唐宋诗词鉴赏唐宋诗词鉴赏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是用汉字码成的文本中审美价值最高的一类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唐宋诗词鉴赏的内容,欢迎阅读!唐宋诗词鉴赏1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宋张孝祥)霜日①明霄水蘸空,鸣鞘。
②声里绣旗红。
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
③浊酒戍楼。
④东,酒阑。
⑤挥泪向悲风。
[作者简介]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四川人。
高宗时进士,殿试第一。
曾因触犯秦桧,下狱。
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
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
有《于湖集》。
[注释]①霜日:秋天。
②鸣鞘(shāo):响鞭。
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
③尊:通樽,酒杯。
④戍楼:军队驻守的城楼。
⑤阑:将尽。
[赏析]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张孝祥正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守荆州。
秋高气爽,约友登高,不由感叹中原沦陷,遂写成这首《浣溪沙》。
上片写景,烘托边塞气氛和作者心情。
时当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远处水天相接。
景是乐景,此处以乐景反衬哀情。
诗人登监的是荆州城,荆州本是祖国内地的一座城池,而今却成边塞之地,时时有被胡虏侵略的危险,这本身就是让人痛心的事。
诗人又有满腔爱国热忱,面对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危局,哪里还有心思欣赏秋日美景?更何况,极目远望,鸣鞘红旗,烟尘滚滚,金人的响鞭声声撕人心肺,作者心情就更加沉痛了。
而澹烟衰草,满目萧疏,自然衬托了诗人的心情。
下片抒情,表达对中原故国的怀念。
眼前遍地烽火,而大好河山,万里中原还在遥远的北方,受金人的践踏。
作者思念故土,思念中原父老,心情愁闷,只好借酒浇愁。
可一樽浊酒怎能消除满腔悲愤呢?酒尽愁不尽,面对萧瑟秋风,作者禁不住泪流满面了。
全词虽短短的四十二字,但写情真切,烘托巧妙,意境浑成。
过山农家(唐)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①焙。
②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作者简介]顾况,字逋翁,浙江海盐人。
肃宗至德进士。
曾任江南判官,著作郎、司户。
百舌吟刘禹锡晓星寥落春云低,初闻百舌间关啼。
花柳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
笙簧百啭音韵多,黄鹂吞声燕无语。
东方朝日迟迟升,迎风弄景如自矜。
数声不尽又飞去,何许相逢绿杨路。
绵蛮宛转似娱人,一心百舌何纷纷?酡颜侠少停歌听,坠珥妖姬和睡闻。
可怜光景何时尽,谁能低回避鹰隼?廷尉张罗自不关,潘郎挟弹无情损。
天生羽族尔何微,舌端万变乘春辉。
南方朱鸟一朝见,索寞无言蒿下飞。
鉴赏:百舌,鸟名,即“乌鸫”,全身黑色,唯嘴黄,善鸣,其声多变化,能效百鸟之鸣,故称“百舌”。
王维《题百舌鸟》诗有云:“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
”作了概括的描写。
刘禹锡这首《百舌吟》,则更为具体地写出了百舌鸟在春天的得意歌唱,讽刺了当时政治生活中那种巧言善变、自矜自炫之徒,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但也有善意的规劝。
全诗二十二句,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
前十四句为第一部分,后八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描写百舌鸟活动的季节和环境,生动地摹状了它们那种故意卖弄而得意鸣叫的声音和神态。
前六句侧重写季节、环境。
春天的早晨,在云低星稀之时,就开始听得它们“间关”(鸟鸣声)的叫声了。
寻声望去,只见花柳满空,繁花坠落如雨,它们的声音象“笙簧”(“笙”是一种乐器,“簧”是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的奏鸣一样从中传来,巧妙多变,连一向以鸣声动听的黄莺和燕子也自叹不如,不敢出声再叫了。
这六句中,写景有如秾艳的水彩画,设色浓丽,为突出百舌鸟的叫声作了衬托;其中“初闻”一句正面写百舌的叫声,“笙簧”一句是作比喻,“黄鹂”一句又进行反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百舌的善鸣,非常生动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接下来八句,诗人侧重写它们的自矜自炫,由初闻时的讨人喜欢,过渡到令人生厌。
也许是因为叫声太动听了吧,连东方的朝日也迟迟才升起,这时,它们更加得意了:“迎风弄景”,好象在自我夸耀;飞来飞去,出没在花柳丛中和绿杨路上;“绵蛮(鸟叫声)宛转”,似乎故意在讨人喜欢,耳里只听得它们纷乱的叫声。
唐代宋词赏析(完整电子版)导言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其中唐代的宋词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本文将对唐代宋词进行赏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形式。
唐代宋词的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代,文人雅士们的才华在思想、艺术和文学方面达到了高峰。
宋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的。
唐代宋词的特点唐代宋词以情感真挚、言辞简练、意境深远而著称。
它们能够通过短小的篇幅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几行之间领略到诗人的深情和哲理。
情感真挚唐代宋词对于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感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描绘。
词人能够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将内心的情感细腻地展现在词中,让读者感同身受。
言辞简练唐代宋词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词人常常运用寥寥数语,点到即止,却能给人以深思和联想的空间,这种简练的表达方式使词有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独特魅力。
意境深远唐代宋词往往能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勒出丰富的意境。
词人运用形象的语言,将自然景物与情感交融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宋词李清照的《如梦令》此词以唐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笔触,展现了爱情的温婉和浪漫。
描述了男女之间因为别离而产生的深深思念之情,文字简练而富有意境。
苏轼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此词以苏轼的才情,展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人生的感慨。
通过描写长江的浩渺和东去的逝水,表达了诗人对流年逝去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思考。
结语通过对唐代宋词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
唐代宋词以其情感真挚、言辞简练和意境深远的特点,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高中唐宋诗词鉴赏篇1:月夜朝代:唐代原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鉴赏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
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篇2:雨霖铃寒蝉凄切朝代:宋代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一作:美景)鉴赏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