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海寺壁画中的线描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Yi Shu Ping Jian法海寺壁画艺术风格浅析王卉河西学院美术学院摘要:法海寺壁画是中国壁画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法海寺壁画具有鲜明的明代特色,也蕴含着传统的创作。
法海寺壁画是晚期壁画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佛教艺术的瑰宝。
是唐宋时期色彩和线条的继承,也是艺术家追求卓越的体现。
笔者通过对法海寺壁画的艺术风格和矿物色使用进行探析,并做简要述评。
关键词:法海寺壁画艺术风格佛教绘画矿物色中图分类号:J2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048-02明代法海寺壁画是我国壁画晚期发展的高峰期,也是我国目前现存的明代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鲜明作品,是中国佛教艺术当之无愧的瑰宝,由明英宗朱祁镇赐名为“法海禅寺”。
法海寺建于明朝,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1],该寺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1988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海寺的壁画素以明代院体画的典范作品而著称于世,是现存明代壁画的杰出之作。
大雄宝殿内的六面墙上,至今完整保留有10幅完整的明代壁画,艺术风格独特而鲜明。
一、法海寺壁画的艺术风格法海寺壁画保存完好。
壁画内容包括佛像、菩萨、二十天、飞天仙女、动物、花卉、山水等。
无论是线条的韵律美或是色彩的厚重感,都使观者为之折服,而古代画师对颜料特性的驾驭更让后人叹为观止,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内容方面,法海寺壁画反映了中国古代绘画继承传统和时代创新的艺术特色。
壁画的构图布局山东地表现出恢弘的场景,体现了古代画工的严谨构思和巧妙设计。
例如,佛教绘画二十诸天《帝释梵天图》采用唐代形成的佛教主题模式,它具有典型的唐代传统,但在绘画方法上,它又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创造和表达了明代人物的气质和内涵,人物和动物突破了僵化的传统表达模式[3]。
从技术角度来看,法海寺壁画采用传统的重彩设色和高难度的沥粉堆金的技法。
其中,最突出的是采用贴金、混金、描金等装饰技术,这种沥粉堆金技法的运用使法海寺壁画成为当时同地区所有壁画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敦煌壁画绘画技法
敦煌壁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其绘画技法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敦煌壁画的绘画技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线描技法
敦煌壁画采用了线描技法。
线描技法是以线条为基础,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和交错等手法来表现形态、轮廓、纹理和明暗等因素。
敦煌壁画的主线条清晰流畅,线条交错有致,呈现出良好的韵律感。
二、颜色运用
敦煌壁画采用了鲜艳的颜色,其色彩饱和度高、色调多变,使人感到充满活力和生机。
敦煌壁画的颜色运用十分考究,不仅表现出物象的色彩,而且通过颜色来表达情感和象征意义。
三、造型技法
敦煌壁画的造型技法独特,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表现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高超水平。
在造型方面,敦煌壁画采用了各种手法,如平面造型、透视造型、半立体造型、浮雕造型等,使画面具有立体感和逼真感。
四、构图手法
敦煌壁画的构图手法精湛,画面分割合理、布局严谨,具有优美的比例和和谐的形式美。
构图手法对于绘画的整体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敦煌壁画的构图手法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
总之,敦煌壁画的绘画技法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
值,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赏析*****学号:*********系别:经管系专业班级:财管10.10指导教师:***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赏析法海寺位于北京市西部的翠微山麓。
据记载,修建于明英宗正德四年(1439年),历时五年完工。
寺院内建有大雄宝殿、护法金刚殿、钟鼓楼和云堂、厨库、寮房等,规模宏伟。
英宗朱祁镇赐名“法海禅寺”。
“法海”,《佛学大辞典》上解释为:“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
”进人寺院,顺着山势而建的三级平台之上就是大雄宝殿了。
灰色的湿雾中,在松枝的掩映下清楚地出现了大殿的轮廓。
及至跨人大殿,光线更加昏暗,500年前的壁画就这样斑驳地出现在眼前。
大殿四周,几面墙壁上是不同的人物和故事。
迎面是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的画面。
眼前的水月观音神色明净清澈,体形婀娜柔美,衣纹如春风中的卷草,又如晨曦浅滩上的细浪,轻纱罩体,纱细如丝,而勾勒的衣纹细线仿佛正在微微地拂动。
东西两壁的壁画是“赴会图”。
花卉山泉之中,各有三组菩萨及坐佛,在缭绕的祥云中端坐,南侧又各绘一个凌空的飞天。
两组画面形制相同,却在构图布局和人物神态上进行了看似随意却颇具匠心的不同处理,构图错落有致,布局变化呼应。
两幅画中观音菩萨和红衣坐佛三五成组,人物形象姿态各异,神情不一。
甚至东西两个飞天不仅舞姿不同,而且宝冠、飘带、托物都不尽相同。
观察仔细,还可以注意到更多的细节,比如西侧的飞天只有一足微露.东侧的飞天翻飞的裙据之下双足都是赤足外露的。
“会图”整幅画面清新明快,生机盎然,使观者想象出一个明净和谐、庄严肃穆的佛国仙境。
整个大殿壁画中最精彩的是北墙两侧的“帝释梵天图”。
画面表现浩浩荡荡的天神众鬼护法行列。
护法图分为两幅,左侧的人物有17人,从东向西分别出现的佛教人物有帝释天、多闻天王、广目天王、菩提树天、妙音天、月天、柯利帝母、散脂大将、金刚密进以及间摩罗王。
帝释天两臂合掌,高贵大方,很像唐代宫廷人物画中的帝后,身边三个女侍或持花,或捧盘,或掌蟠,皆高髻披帛、仪容端庄。
浅谈画圣xx 绘画的线条表现线条是画家的语言,是画面的骨架,也是作者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
画家对线条倾注了自己深厚的感情,使其成为自己绘画的鲜明特征,东晋的顾恺之,唐代的周肪、吴道子,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赵子昂,明代的陈老莲,清代的石涛,近代的吴昌硕等艺术大师都在线条的运用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风貌。
唐代画家吴道子(约686〜760前后),被誉为画圣”他曾学习过张旭、贺知章的草书,后改学画,“年末弱冠,穷丹青之妙”,吴道子的创作成就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他以旺盛的精力和不凡的创作热情,绘壁画300 余幅。
他在绘画中注意画面气氛的统一和具有运动感的表现,体现“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下笔有神”的效果,“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吴道子的宗教图像样式被称为“吴家样”,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曰:“吴之笔,其势圜转,而衣服飘举??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突破了北齐曹仲达以来“曹家样”的影响。
而成为与之对的样式,人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根据这些叙述,可以知道吴道子用笔迅疾,所描绘的线条特别的灵动和圜转,所画衣服,有一种象是被风吹动的感觉。
唐张彦远平曰:“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之法具令,几不容于谦素,笔迹磊落,随姿意于壁墙,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中国画最早就是用线造型,自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之后,色彩发展了一步,线条却相对地不够突出。
到了盛唐时代,线条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成为凌驾于色彩之上的因素,这是中国画风格上的转折点,吴道子对此是有杰出的贡献的。
傅抱石先生说:“他给中国绘画—特别唐以后的中国绘画以无比影响的是对于线的发展和提高,他认为应该把画上面的线提高到头等重要的位置,色彩应该服从线。
我们知道,六朝以来对于线的运用,虽说重视,但画家们—一例如顾恺之和阎立本,都还没有考虑到应该怎样进一步予以充实和变化。
吴道子则不同,他特别重视线的变化和力量,天才地把线发展成为一种富有生命,独立而自由的表现手段。
他认为绘画创作,线的速度、力度和节奏的有机联系是传达内容、情感的主要关键。
浅析敦煌壁画中的线描艺术作者:柳森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12期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敦煌石窟艺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运用举例等论证方式,从三部分:敦煌壁画线描范畴、敦煌壁画线描的演变过程及艺术特征、线描艺术对敦煌壁画艺术性的提升作用三部分对敦煌壁画中的线描艺术进行了解读。
旨在引起对敦煌壁画有研究兴趣的专家学者的再次思考和发现。
敦煌石窟艺术的辉煌主要是在壁画上得以体现的,壁画上的线描造型是其艺术风格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中国绘画不懈追求的“以型写神”的境界。
我们可以从敦煌壁画中充分感受到这一点。
1敦煌壁画线描范畴敦煌壁画线描艺术是在继承国画绘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合当时包括波斯(今伊朗)、印度(今印度和巴基斯坦)、西域(通常包括玉门关、阳关以西,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地域)在内的不同民族、地域的相关绘画知识,即人物体积、色彩、光影等内容,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国式佛教绘画艺术。
壁画线描包括:1.1白色线艺术白色线在敦煌壁画中是使用次数较高的一种线形,通过重复定性的形式进行体现,使用它地方包括壁画服装上的腰部的带子、壁画人物的底部等。
通过白色线能将壁画结构的形式美、层次感、质感表现出来。
还能将壁画内心世界的活动通过白色线进行反应,从而让敦煌壁画具有厚重感和节奏感。
1.2墨线艺术在将涂料对土红线进行覆盖后,再用浓淡程度不一但干湿掌握恰到好处的墨线来对壁画进行勾勒,这样可以使壁画不同轮廓都能突出表现出来。
使用墨线可以对壁画中需要强化的地方,如鼻尖等的轮廓线、嘴唇线、图案结构线来细细的描绘,从而将人物的神韵充分的表现出来。
所以墨线在敦煌壁画中以定型线的面孔出现在壁画绘制过程中。
1.3土红线艺术土红线在壁画中基本上起到起稿线的作用,担任着绘制壁画草图、进行壁画的整体布局的重要角色。
通过土红线可以达到对墙体人物、物品等方位进行确定。
其线条相对于一般线条具有粗大壮实、笔法表现较为灵活,使壁画欣赏者能切实感受到壁画独有的美感。
永乐宫壁画与法海寺壁画是我国古代壁画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
两者各有千秋,体现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高超的线描技术与鲜亮的色调传承了我国自古人物画的精髓,画匠用精细有力的线条构成了一幅幅磅礴大气的画面,无一不令人惊叹,赞美。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奇葩。
它位于山西省芮城的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大型壁画,它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
永乐宫壁画共有1000平方米,分别画在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里。
其中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内壁画共计403.34平方米。
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
三清殿内的壁画是有名的《朝元图》,壁画高4.26米,全长94.68米,总面积为403.34平方米,是永乐宫壁画中的重点。
这一铺《朝元图》,不仅反映了道教的完整体系,更反映着元代的社会阶级层次。
近三百身群像,男女老少,壮弱肥瘦,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在多样中取得和谐。
壁画中的神像虽然高度、朝向大致一样,但画面利用了不同的面部颜色、衣着和神态去表达不同神仙的身分、性格。
帝君的神情多半比较肃穆;武将则全身披甲,鬓发飞扬;玉女则含情地微笑,有的在对话,有的在沉思,也有些在凝神、在顾盼,形象各具特色。
每个神像大都只是寥寥几笔,以浓淡粗细的长线变化,就充分表现出质感的动势来。
袍服、衣带上的细长线条,更多的是刚劲而畅顺地“一笔过”画上去,好像一条条钢线镶在壁画上一样,造就了迎风飞动的飘忽感,加强了画中仙人的生动性。
这种画法不但承继了唐、宋以后盛行的吴道子“吴带当风”的传统,而且准确地表现了衣纹转折及肢体运动的关系,难度极高。
仔细揣摩永乐宫壁画,可以发现其绘画用笔十分讲究。
画中人物的胡须、云鬓在接近皮肤的地方用笔尖细,随着向两侧展开,笔画逐渐变粗、变淡,远远看去,人物的胡须仿佛是从肉里长出来的一样,即所谓的“毛根出肉”画法。
如此精美、准确、生动的画云鬓、胡须的用笔,反映了画工对解剖、透视学的理解,而笔的运行也做到了准确、舒张、刚健,不允许有丝毫败笔,显示了高超的绘画技艺。
线描的技法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线描是一种绘画技法,通过运用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主体的形态和轮廓。
这种技法可以追溯到古代,被广泛应用于美术和设计领域。
线描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能够传递出简洁而纯粹的视觉感受。
它以线条为基本元素,通过细腻的线条表达出物体的形状、质感和结构,使观者更加集中地关注于物体的轮廓和构造。
线描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线描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通过运用不同粗细、长短、曲直的线条,艺术家可以创造出各种丰富多样的效果和表达。
线的变化可以表现光影效果、纹理质感、物体的运动与形态变化,使画面具有生动感和立体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线描具有较强的简洁性和抽象性。
相比于其他绘画技法,线描可以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形状和轮廓,减少了冗余的细节和装饰,突出了主题的核心要素。
它能够抓住事物本质,去除干扰,使观者更直观地理解画面所传递的信息。
此外,线描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绘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创作目的运用线条,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线描不仅适用于纸上绘画,还可以应用于平面设计、插图、动画等领域,凭借其简洁而有力的表现形式,给作品增添了一种特殊的美感。
综上所述,线描作为一种绘画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形式。
其突出的特点包括强烈的表现力与艺术性、简洁性与抽象性以及灵活性与自由度。
通过线描,艺术家可以以简练的手法将物体的形态和结构表达得淋漓尽致,给观者带来别样的视觉体验。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编写: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顺序组织:引言、正文和结论。
每个部分的内容如下:1. 引言1.1 概述在这个部分,将介绍线描的概念和定义,并阐述线描在绘画和艺术中的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部分将详细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并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阅读脉络。
将分别介绍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1.3 目的在这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目的和意图。
强调探讨线描的技法特点以及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国画技法——线描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中国画的技法多种多样,其中线描是最为基础和常见的一种技法。
线描即以线条勾勒出形象和内容的绘画技法。
它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之一,也是其他画种中广泛运用的技法之一、线描可以简洁地描绘出形象的轮廓和结构,使画面更具有节奏感和生动感。
在线描中,要注重线条的运动和次序,力图在有限的线条中,表现出形象的行动和特征。
线条的形态和表情能够反映画家的思维和意图。
线条的粗细、长短、弯曲程度和方向的选择,可以表现出物体的质感、明暗关系和体态特征等。
线描的基本特点是“运笔迅疾,笔势利落”。
画家常使用细笔、厚墨,结合用笔的速度和力度来表现出形象轮廓的粗细、明暗、厚薄等。
画家通过精准的线条勾勒,将人物、山水等事物的形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富有动感和立体感。
在中国画的线描中,有些画家强调线条的幻化和变通,注重线条和墨色的结合使用。
通过控制墨的渗透和拉长程度,调整线条的质地和形式,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线描效果。
比如,用线条交错勾勒出山水的起伏和树木的繁茂;用线条交织描绘出花卉的繁复和纷繁;用线条延伸出人物的动作和姿态等。
中国画的线描还有一个重要的技法是“写意”。
写意即通过简练的线条和形象的构图,捕捉事物的神韵和意境。
写意线描注重表现物象的生动和气韵,超越形态的精确和准确,更加强调画家对事物内涵和表达感情的把握。
写意线描更加注重画家的个性和自由发挥,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线描作为中国画的一种重要技法,不仅在传统中国画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在现代绘画和绘画教育中得到重视和发展。
通过线描,画家能够捕捉事物的形成和流转,同时也能够表达画家对事物的感悟和思考。
在绘画教育中,线描是培养学生观察、绘画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一环。
学生通过线描,可以锻炼手眼协调和线条把握能力,提高观察事物的细致性和准确性。
同时,线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热爱。
总之,线描是中国画中最基础和常见的一种技法。
192016.5期线是我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也是画面结构和造型的重要手段,以线造型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
陶瓷绘画中的线条,不但要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而且强调线条自身的变化和美感。
我们的前辈把线归纳为十八种描法就是证明。
常用的是高古游丝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和兰叶描这四种。
高古游丝描的线条虚起虚收,整个线条纤细而流畅,如同蚕丝一般,常用来绘制流云或人物的飘带等等,这种描法追求灵动流畅;钉头鼠尾描的起笔处笔锋横切入线,微顿后再行笔,到收尾的地方轻轻送出,每根线条的头部如钉子,末端如老鼠尾巴,所以称为“钉头鼠尾描”,国内最擅长钉头鼠尾描的工笔画家是王道中;铁线描的线条粗细均匀,起笔收笔都藏头护尾,线条类似铁丝一般,粗细均匀而有力,常用来绘制竹杆、亭台楼阁等, 但不宜过多在花鸟中运用,多则易显得呆板;兰叶描的描法是在线条的转折处特别讲究粗细变化,就好像画写意花鸟的兰草叶子一般,花鸟画中的运用却很少,常用在人物的衣纹处理上,画家任伯年的人物画基本上就是采浅谈陶瓷绘画中的线条/杨 冰 余一鸾(景德镇陶瓷大学)用兰叶描来处理衣纹的。
这些程式化的描法都非常讲究用笔,其中线的粗细、浓淡、虚实、曲直、疏密、涩与流等笔法之变化,可以给人以刚直、柔弱、古朴、清新、抑扬顿挫、明晰单纯之心理效果,在灵活地描绘形体结构、刻画精神、风韵方面可突显其装饰情调。
传统的线条不仅要表现一幅画的构图及形体,而且经过提炼加工,能使其包含光色、空间、虚实、质感以及画面的气势和意境;同时,线的运用是作者感情及心灵的表现。
如永乐宫壁画,整个大殿众多神像,面貌各异,但整体风格统一和谐,统观壁画,众神之飘带衣饰均由挺拔舒展的长线条描绘,使整幅画统一在气韵贯通、流畅飘逸的线的韵律之中。
此外,汉代石刻,陈老莲水浒叶子的用线是一脉相承。
这些作品的线高度概括,有一种刀劈斧凿的粗犷,风格古拙。
八十七神仙卷与法海寺壁画的用线则有一种轻柔秀劲的动感,而民间年画圆润刚健的线则富装饰趣味。
法海寺壁画《帝释梵天图》的设色分析作者:宋晨雪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01期摘要:法海寺壁畫是我国壁画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壁画艺术的瑰宝。
《帝释梵天图》作为法海寺壁画的重要作品,其独特而鲜明的设色,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创造,本文分析了《帝释梵天图》的艺术风格,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朱砂的使用、雄黄色的布局、叠晕和烘染设色法等方面,具体论述了法海寺壁画《帝释梵天图》的设色技巧。
关键词:法海寺壁画; ;《帝释梵天图》; ;艺术风格; ;设色中图分类号:J218.6;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035-03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积淀与载体。
我国壁画文化源远流长,法海寺壁画作为我国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成为中国壁画史的瑰宝。
在法海寺壁画中,《帝释梵天图》的艺术形态鲜明而独特,设色的大胆而谨慎,让壁画的设色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
《帝释梵天图》壁画的艺术风格十分之独特且鲜明,设色技巧的应用,让壁画的艺术内容、艺术形态精彩而饱满。
以艺术视角,鉴赏法海寺壁画,是对文化的审视与思考,更是基于文化的重新认识,因此,本文从《帝释梵天图》壁画的艺术风格出发,就其设色技巧的应用,做了如下具体阐述。
一、《帝释梵天图》的艺术风格在我国壁画发展史中,法海寺壁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壁画发展的高峰期,法海寺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形态,成为我国佛教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帝释梵天图》作为法海寺壁画的重要作品,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从内容到技术,都是法海寺壁画之艺术典型,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壁画设色的重要载体。
因此,具体而言,《帝释梵天图》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一)内容方面:传统绘画的继承,艺术特色的创新《帝释梵天图》在艺术构架中,特别注重内容层次感的设计,从中可以反映出法海寺壁画在艺术创作中,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完美传承,也是在艺术特色的创新中,赋予壁画新的艺术色彩。
浅析法海寺壁画中的线描艺术
作者:阎诗菲
来源:《世界家苑》2020年第04期
摘要:法海寺位于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建成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寺内大雄宝殿壁画与建筑同期完成。
壁画不仅体现出创作者的严谨构思和巧妙设计,而且在线描、着色、贴金与勾金等各方面技巧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整体散发出一种富丽典雅的宫廷气息。
关键词:法海寺;水月观音;线描;神情;衣纹
1 法海寺
法海寺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耗时四年于正统八年1443年完成,位于北京西翠微山南麓,是明代佛道画中的极品、明代壁画之最、中国的西斯廷圣母,法海寺明代壁画与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敦煌莫高窟壁画并称我国三大壁画。
法海寺壁画以佛教为主题,由宫廷画师工笔描绘,因此从绘画原材料到绘制水平,都堪称明代寺观壁画之最。
法海寺壁画不但继承了古代传统艺术,形成了新的时代风格,也打破了我国壁画长期以来固有的模式,从人物造型到绘画技法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
法海寺壁画分布在大殿的三面墙,东西山墙和后山墙,壁面积达236.7平方米。
大殿所绘壁画十铺,共画人物七十七人,男女老幼、神佛鬼怪,神采各异。
表现的是梵天帝释等礼佛的情景。
壁画构图严谨,人物的主次、聚散、疏密布局巧妙富有节奏感。
人物刻画个性鲜明,不同类型的人物得到了很好的艺术表现。
壁画中人物解剖比例准确。
衣纹线条皆绵长洒脱。
运笔具有卷轴画中线描的特点,极富表现力。
在水月观音这幅菩萨像中,有人物,有树石,有禽兽。
材质上,有金属,织物,土木。
所以,用线上,是要有分别的,要表达出物像的质感。
比如:人物的皮肤,不能用粗重的线条去画;而画头饰和盔甲时,线条若是细而弱,那是撑不起来金属的质地的。
简而言之,每个物像,都会有自己专属的线条语言。
一般地说,画中的线是稳定简练、准确而有运动的感觉的。
这种绵长洒脱的线条,不仅显示了画家们的艺术修养,也体现了明代寺观壁画的传统和渊源。
2 线描特色
2.1 线描的传承
法海寺壁画人物线描和永乐宫壁画还有山西其它寺庙壁画线描的师承都是一脉相传的。
都是从唐代人物画圣吴道子的线描笔法传下来的。
他的笔法取形既准而又变化莫测。
苏轼曾说:“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
逆来顺往,傍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
得自然之数,不差
毫米。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处。
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古今一人而已”。
东坡又有赞美吴道子笔法的诗句:“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吴带当风”是后人形容他画的人物衣带凌风飘舞,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赞誉。
千百年来在人物和佛像雕塑方面,都一直继承吴道子的画法,形成了我国(吴装)吴道子画派人物画的正宗。
2.2 面部的描法与神情的刻画
我们知道,人物面部的线描主要是为不同人物面型,不同性格,不同表情而服务的。
从法海寺和永乐宫的壁画中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人物的善恶美丑,喜怒哀乐,慈祥、诡谲,肃穆、威武、柔媚、无不通过刚柔粗细,变化多端,提炼夸张的线描表现出来。
法海寺壁画中的“帝释天”面部用很简练的线勾画出天神肃穆的面容。
“广目天王”的面部,又用顿挫有力的线描来刻画天王面部肌肉的起伏,和圆睁的二目。
再用排列式的笔法画出天王飘动的胡须,形成天王威武神灵的形象。
人物面部线描中眼睛的线描最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整个面部的表情。
“广目天王”向前看的眼睛,“比丘”向下看的眼睛。
“水月观音”及“信女”,“帝释天”及“嫔从”,还有“拈花侍女”等眼部,都是用柔和细线勾描出人物慈祥、静穆、聪慧的各种不同表情。
晋顾恺之所说画人物必须要“传神阿堵”(阿堵是晋朝称眼睛的方言)是很有道理的。
2.3 衣紋的描法和其它线描
首先是结构合理,如臂、腿、肩、腰等部位均极准确合理。
法海寺人物衣纹多用铁线描和游丝描相结合的描法,也用些行云流水描和钉头鼠尾描。
较永乐宫的线描稍细,但以圆润柔劲见长,尤其是长带和飘带。
有的人物披肩的细带虽长达数尺,亦能一笔画到底。
飘带更是法海寺壁画人物衣纹中的特色。
这里的飘带比永乐宫的人物飘带为多,随风卷舒,屈曲转反,变化万端,大有“吴带当风”的神韵。
其它的描法如“广目天王”身上的甲叶用有力如写篆书的笔法勾画出甲叶铁的硬度。
又如头上戴的各种不同的冠冕,不计其数的宝珠,都能用轻重刚柔的线表达出来。
还有那一笔而成的佛光,和那冉冉升腾的祥云,令人拍手叫绝!普贤座下一头六牙象,用线顿挫柔劲而简练。
还有“金狮犼”的卷毛,用笔根根不乱,圆转有力。
更令人惊叹不已!
作者简介:阎诗菲(1995—),女,辽宁营口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