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献血法律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35
我国献血制度
我国献血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献血者资格要求:在我国,献血者必须年满18周岁,男性体重不低于50公斤,女性体重不低于45公斤,身体健康,没有传染病和慢性疾病等献血禁忌症,并且必须通过献血前的健康检查。
2. 献血间隔时间:为了保证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和血液质量,我国规定每次献血的间隔时间不少于6个月。
3. 献血量限制:我国规定每次献血量不得超过400毫升。
4. 献血者权益保护:我国规定献血者享有免费体检、免费血液检测、免费献血、免费领取献血证等权利,同时也享有隐私权和知情权等权利保护。
5. 献血后护理:为了保障献血者的身体健康,我国规定献血后应该注意饮食、休息和避免剧烈运动等,同时还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6. 献血宣传和教育:我国鼓励和支持献血宣传和教育活动,以提高公众对献血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献血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的献血制度是以保障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和血液质量为前提,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操作,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做
出贡献。
献血和临床用血法律制度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献血和临床用血在公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献血是指自愿将自己的血液无偿捐献给他人,用于医疗救治或科学研究。
而临床用血则是指医疗机构通过血液采供机构获取血液并运用于医疗目的。
为了规范这一领域的活动,各国纷纷制定了献血和临床用血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众的权益并促进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献血法律制度献血是一项公益性的活动,对于保障公民的健康和生命至关重要。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献血,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法律制度。
这些法律旨在规范献血的程序和条件,保护献血者的权益,确保血液资源的安全可靠。
首先,献血法律制度规定了献血者的资格和条件。
例如,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都是献血资格的基本要求。
法律还规定了禁止献血的情形,如有传染性疾病、疾病治疗期间、妊娠期等。
这些限制性条件的制定能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和血液的安全。
其次,献血法律制度明确了献血活动的程序和流程。
法律规定了献血者应当经过检测和审查,确保其身体状况符合献血条件。
同时,献血工作人员也应当接受专业培训,确保操作规范和血液采集的安全。
最后,献血法律制度强调了献血者的权益保护。
法律规定了献血者的权益,包括保密权、知情权、选择权等。
同时,献血者也应当享有免责权和医疗救助权,保证其在献血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二、临床用血法律制度临床用血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使用献血者的血液。
为了确保血液的质量安全和合理使用,各国纷纷制定了临床用血的法律制度。
首先,临床用血法律制度明确了血液采供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血液采供机构需要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并遵守医学伦理和专业规范。
医疗机构则需要确保血液的正确使用,合理分配,以提高疗效和减少风险。
其次,临床用血法律制度规定了血液的管理和标准。
法律要求建立健全的血液管理体系,包括采集、储存、运输、保管、分配等环节的监督和控制。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血液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二)引言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是我国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法规,旨在规范和促进献血活动的开展,保障献血者的权益,维护献血安全,推动社会公众对献血的认知,提高献血率。
本文将对《献血法》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际情况。
正文:第一大点:献血者的权益1. 保障献血者的人身自由权:《献血法》规定,献血者自愿参与,并有权拒绝或暂缓献血。
2. 维护献血者的健康权:《献血法》规定,献血者应符合一定的体检条件,确保其身体健康,同时规定医院应对献血者进行血液检测,防止献血者感染或传播疾病。
3. 保护献血者的个人信息安全:《献血法》明确规定,献血机构应严格保护献血者的个人隐私信息,禁止非法获取、使用或泄露。
4. 确保献血者的合法权益得到赔偿:《献血法》规定,献血者因献血造成损害的,有权依法获得赔偿。
5. 提供献血者的法律救助途径:《献血法》设立血液管理机构和血液管理机构下的献血者救助基金,为受伤或因献血事故致残的献血者提供救助和赔偿。
第二大点:献血的宣传和教育1. 加强献血的宣传推广:《献血法》规定,国家应加大对献血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播献血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提高公众对献血的认知:《献血法》要求献血机构应向献血者提供血液采集过程、献血后的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献血的了解和认知。
3. 加强献血知识的普及教育:《献血法》规定,学校、单位和社区应加强对献血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公民的献血意识和责任感。
4. 开展志愿者活动:《献血法》鼓励献血机构和相关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通过志愿者的参与,扩大献血活动的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5. 进行科普讲座和培训:《献血法》明确规定,献血机构应定期开展献血科普讲座和培训,提高献血者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大点:献血管理和监督1. 成立血液管理机构:《献血法》设立血液管理机构,负责血液管理、监督和协调工作,确保献血活动的安全和有序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1997.12.29•【文号】主席令[第九十三号]•【施行日期】1998.10.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安全与血液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1997年12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199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统一规划并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献血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献血工作。
各级红十字会依法参与、推动献血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广泛宣传献血的意义,普及献血的科学知识,开展预防和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的教育。
新闻媒介应当开展献血的社会公益性宣传。
第六条国家机关、军队、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动员和组织本单位或者本居住区的适龄公民参加献血。
现役军人献血的动员和组织办法,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对献血者,发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作的无偿献血证书,有关单位可以给予适当补贴。
第七条国家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为树立社会新风尚作表率。
第八条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
设立血站向公民采集血液,必须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血站应当为献血者提供各种安全、卫生、便利的条件。
献血与血液制品管理法律制度:法律责任(一)行政责任《献血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1)非法采集血液的;(2)血站、医疗机构出售无偿献血的血液的;(3)非法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
血站违反有关操作规程和制度采集血液,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献血者健康造成损害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临床用血的包装、储存、运输,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血站违反《献血法》规定,向医疗机构提供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造成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限期整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违反《献血法》规定,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的,责令改正;给患者健康造成损害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献血、用血的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民事责任《献血法》规定,血站违反有关操作规程和制度采集血液,给献血者健康造成损害的;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违反《献血法》规定,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给患者健康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
(三)刑事责任《献血法》规定,非法采集血液,血站、医疗机构出售无偿献血的血液,非法组织他人出卖血液;血站违反有关部门操作规程和制度采集血液,给献血者健康造成损害;血站违反法律规定,向医疗机构提供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血液,情节严重,造成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违反法律规定,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给患者健康造成损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一)引言概述: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立法机关根据国家血液管理制度的需要制定的一部法律法规。
本法旨在规范和推进我国献血事业的发展,保障供血安全,促进公众的献血意识和参与度。
本文将从法律法规的背景和目的出发,分别介绍献血的申请条件、献血的程序和规范、献血行为的激励措施、献血者权益的保护和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等五个大点来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正文:一、献血的申请条件1. 年龄限制:申请人需年满18周岁以上但未满60周岁(女性申请者未满55周岁)。
2. 健康状况:申请者不得患有感染性传染病等禁止献血的疾病,且处于健康状态。
3. 献血史:申请者需符合献血史的规定,未曾因服用禁用药物或为多次受到传染源接触而被禁止献血。
4. 法律限制:申请者不得因刑事犯罪受到法律限制,如禁闭、监禁等。
二、献血的程序和规范1. 承诺书签署:申请者需签署承诺书,确保有诚信献血的行为。
2. 预献血检查:申请者需接受体检,进行基本生理指标检测,以确保献血的安全性。
3. 献血场所:献血应在符合卫生标准的专业献血场所进行,并遵守相关惯例和规定。
4. 血液采集:根据需要采集合适的血液量,并保证血液采集过程中不对献血者造成过多的身体损伤。
5. 血液处理和保存:献血后,应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血液的处理和保存,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献血行为的激励措施1. 行政奖励:对于积极参与献血行动的申请者,有关部门将给予相应的行政奖励和荣誉称号。
2. 经济奖励: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激励和补贴,例如免费的健康体检、券等。
3. 社会关怀:社会各界将鼓励和支持献血者,提供心理和物质方面的关怀,以表达对献血者的感谢和肯定。
四、献血者权益的保护1. 个人信息保护:献血者的个人信息将被严格保密,不得泄露或滥用。
2. 合法权益保障:献血者享有依法获得的荣誉和奖励,并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