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之花绽放》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22
文明之花绽放校园中华传统美德在华夏史上源远流长,自古从今,从未间断。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荣耀与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莘莘学子遇见文明实小,他们也会如此朝气蓬勃。
作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我校的文明创建活动一直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扎实地开展、稳步地推进。
从草长莺飞的二月到绿意葱茏五月,从金桂飘香的秋季到银装素裹的冬季,实小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坚实有力地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印痕,那印痕是实小人用自己的心智和执着凝聚而成。
2019年9月2号,告别了骄阳似火的夏日,迎着清凉宜人的秋风,在这象征着收获和放飞梦想的季节里,新的一学期又扬帆起航。
迎着朝阳走进实验小学,它是如此的有魅力,不光只是她美丽的外表,更是因为文明的种子已然在校园内生根、开花、结果。
走进校园,不管是迎面、侧面、甚至是背面,也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孩子们会面带微笑,亲切地向你问好。
这一声声简单的问候,带来了温暖和愉悦,也开启了美好的一天。
如果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校园内有许多小小“检查员”,他们身戴红领巾、红袖章,他们负责学校各项文明行为的登记,是否讲普通、是否文明行走、是否路队整齐、是否保持卫生……如果你一不留神就会榜上有名了,所以一定要时刻注意让我们一起加入:“红领巾在行动!”——“文明礼仪从一言一行开始!”早上8:00,鄂州实验小学的全体师生迎来了新学期的升旗仪式。
"幸福种子播撒校园文明之花绽放精彩"的主题,旨在在校园中倡导一股文明之风,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素质和道德修养,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迎着骄阳,激昂的国歌,冉冉升起的红旗,庄严的升旗仪式让师生们深深地感受到新学期里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文明礼仪从庄严的仪式开始”阳光大课间,和煦的阳光撒了孩子的身上,孩子们笑靥如花,在绿茵场上,三三两两、或跳绳、或打板羽球、或丢沙包……嘻笑玩耍,掌声笑声,此起彼伏,他们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方灿烂,阳光见证了这最美的一刻!——“文明礼仪从健康快乐的活动开始!”最养眼的就是我们整齐的班级路队了,高高举起的班牌,整齐划一的列队,已然成为我们校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让文明之花绽放迎着温暖的春风,踏着厚实的大地,望着那冉冉升起的朝阳,正值青春的我们,浑身散发着迷人的生机和活力。
有人说:青春是快乐的源泉;快乐在这里流淌,痛苦也在对面徘徊。
有人写,青春是多雨的天空;雨露在这里蔓延,阳光也在天边等待……这就是我们,正值青春的少年。
文明,这个已经被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也继承了几千年,已经被中华民族刻进骨子里的,每时每刻不在恪守的字眼今天又被重新提起,成为被热议的焦点话题。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注重礼仪与文明的国家,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着称于世,获得了诸多赞扬。
而在科技发展飞快的社会,道路上的文明愈发重要。
在川流不息的车海中,不文明的现象越来越多。
超速、乱鸣笛、闯红灯、随意停车甚至于发展成路怒,这些现象将交通搞得一团糟,甚至于演变成威胁人生命的一大杀手!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每年都有超过万人死于车祸,平均每天有人死于闯红灯!多么惊人的数据啊!一场场车祸,一幕幕悲剧,让人潸然泪下。
一个个弥留的眼神,一声声呼唤,让人悲痛欲绝。
当你无视红灯,当你翻越栏杆,当你横穿马路,可曾想到下一刻会面临什么?在人群中有人在尖叫,有人在哭喊,眼泪与痛苦只因你的一时侥幸,这不可逆转的悲剧,成为了你美好生命的终点。
这一切的一切你能怨谁,能恨谁呢?当汽车呼啸而过,耀眼的大灯,急促的汽笛,你也许来不及思考,也许还没来得及尖叫,你刚刚开始的青春美好岁月,便成为了周围人记忆中的图像,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扑朔迷离……世界如此美好,你却如此焦躁,这样不好!放慢脚步,你总能得到欢笑。
眼下太阳正好,花儿正好,草儿正绿,风儿正柔,让我们伴着朝阳,关爱生命,文明出行。
让文明之花在我们的心田绽放。
《让文明之花在心中绽放》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则会影响自身形象,大则会影响国家声誉。
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
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
当然不会。
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
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
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讲呢。
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
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
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
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
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
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
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
”,“在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