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 格式:ppt
- 大小:14.75 MB
- 文档页数:79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是《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这一课讲述了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的统一蒙古和建立蒙古汗国,以及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的过程。
以下是这一课的主要内容:
1.蒙古族的兴起:介绍了蒙古族的历史渊源、地域分布、经济文化
特点等。
2.成吉思汗的统一蒙古:讲述了成吉思汗如何通过战争、政治手段
和改革,实现了蒙古各部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汗国。
3.蒙古汗国的扩张:介绍了蒙古汗国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通过连
续不断的征战,征服了欧亚大陆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4.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讲述了蒙古汗国如何演变为元朝,忽必
烈如何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5.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简要介绍了元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政
策和文化发展状况。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的笔记内容,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课题为《明朝的科技发展》:一、明朝科技发展的原因1.政治稳定:明朝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相对稳定,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经济繁荣:明朝经济繁荣,商业和手工业发达,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文化昌盛:明朝时期,文化繁荣,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二、明朝科技发展的表现1.四大发明:明朝继承并发展了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大发明,使其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航海技术:明朝时期的航海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郑和七下西洋是明朝航海技术的杰出代表。
3.医学: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编写了《本草纲目》,这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集大成之作。
4.农学:明朝农学家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总结了明代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
三、明朝科技发展的影响1.对国内的影响:明朝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对世界的影响:明朝的科技成就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四大发明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四、明朝科技发展的启示1.重视科技创新:明朝科技的发展告诉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2.培养人才:明朝科技发展的背后是大量的人才支持,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为科技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鼓励创新精神:明朝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我们要鼓励创新精神,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的笔记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深入理解明朝科技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和启示,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下册历史11课
一、元朝的疆域。
1.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 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3.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二、行省制度。
1. 在中央。
-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 在地方。
- 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
- 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
- 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 意义: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时期继续沿用,这一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三、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 台湾。
-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 西藏。
- 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
- 在中央设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教案教学设计之于课堂就如同建筑设计之于建筑,所以教学设计对于教学非常为之重要。
这是店铺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教案,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教案(一)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教案(二)【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
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教案(三)【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
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
七年级下册历史11课的知识点七年级下册历史11课是一节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课程,本文将向您介绍其中的知识点。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耕种、养殖和制作铜器,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古代文明。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文化、民俗和社会制度也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对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实际记载的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
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他是一位英明的政治家和治理者,通过在长期时间内的平定洪水、治理山岳和平抚叛乱,使中华文明的中心由黄河中游地区向南移动,这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夏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铁器,世界上最早的书面语言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三、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形成于夏朝衰落后。
商朝的最大特点是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发展,但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代表。
商朝的经济和社会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期大约出现了一半以上的六经(中国古代的经典书籍)。
四、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存在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与同期的商朝一样是奴隶社会,但周朝的文化和政治比商朝发展更加兴盛。
在周朝时期,依照长子继承制度,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哲学的辉煌时期,有《黄帝内经》和《论语》等具有重要人文价值的经典文献。
五、总结通过七年级下册历史11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夏朝、商朝和周朝等知识点,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度,这些历史和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