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家
- 格式:ppt
- 大小:96.00 KB
- 文档页数:20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翻译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P41-1? 试对中西传统译论作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之处。
西方(1)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撰写了《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区分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堪称西方译论之源。
(2)公元380?年圣哲罗姆的翻译集所作的序中,认为对词序、文采、辞格、韵味的处理存在着客观上的困难。
(3)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翻译家艾蒂安·多莱在1540年发表了《论佳译之方法》提出了五条翻译原则,都是从怎么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
(4)德国马丁·路德提出翻译的七条细则。
(5)以翻译《伊利亚特》与《奥赛德》而驰名译坛的英国翻译家乔治·查普曼提出了具体的译诗的原则。
中国?(1)陈福康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分为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2)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主张的翻译方法“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3)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翻译家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4)张思洁在《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一书中所言,自《法句经序》起,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大略经历了形成、转折、发展和鼎盛四个阶段。
(5)罗新璋从张思洁的长轴中理出四个概念,高度概括了传统译论的历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6)王宏印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五个特点:“一、以道德为本位,强调译者道德修养和敬业从业为本的主体性意识。
二、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
三、人文主义的语言观而不是科学主义的语言观,始终是中国传统翻译实践的潜在的理论导向。
四、人文社科类作为主要文本翻译的类型,在材料内容、语言类型和运思方式上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而不是科学翻译的科学性。
五、哲学的而非科学的,美学的而非宗教的,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始终如一的理论基础。
冯骥才简介冯骥才(1909年7月11日-1981年9月17日),原名赵定,字骥才,汉族,河北省安平县(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人,中国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系(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冯骥才曾师从李煜、李毓秀、熊藻、杨国维等诗人,他以古典诗歌抒发思想、抒写情怀,是当时最具有创造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深受文学史家魏晋宋玄评价,有新意、精练、结构严谨、语言生动,特别是带有豪放的性格,被世人誉之为“新诗四大家”之一。
冯骥才的散文也颇具特色。
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可以写作的题材,比如写他见过的文人墨客,写他乡村里的风俗、乡亲彼此之间的交往,写他对自然风景的感受,甚至写他梦里的幻想,等等。
他的散文题材新颖,内容幽默,视角独特,他的文笔流畅,叙述细腻,语言优美,是文艺复兴时期散文的精品,备受读者喜爱。
冯骥才还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他曾将英文诗、罗马史诗翻译成汉语,例如他对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伯特利传》一书进行了汉译,屡获文艺史家的赞赏。
同时,他也翻译了英国诗人威廉莎士比亚、英国作家乔治桑等人的作品,也得到了一致肯定。
冯骥才在新中国创办了《诗刊》,推动了当时的新诗运动,所以他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家长”。
1957年,他出版了《流浪者》一书,该书被修订成《冯骥才诗全集》,收录了其一生的著作,今日仍受到读者的欢迎。
冯骥才的一生是文的抒发,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流传甚广,在世界文化史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受到普遍的赞誉。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贡献者,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经典的一笔。
冯骥才是宋词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翻译家,他的诗歌翻译蕴藉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注入新思潮,培育了一大批诗歌爱好者;同时他也是一位有坚实文艺功底的作家,著有《冯骥才诗全集》、《洪水》、《流浪者》等作品。
他的文学作品抒发的是一位思想家的深刻思考,对社会风气的反思,对岁月流逝的深情;他的文笔简洁有力,每句都把情思灌注其中,令人流连忘返。
西方翻译史简单列表
西方翻译史
一、古代(公元前3世纪至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
二、中世纪(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至13世纪末)
三、文艺复兴时期
四、17至20世纪上半叶
五、二战以来
翻译理论:
布拉格学派——雅可布逊
伦敦学派——卡特福德
美国结构学派——Bloom field
交际理论——奈达
苏联翻译理论的文艺学派(作家和翻译家)和语言学派(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概要》,第一个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
其继承者多为语言学家和翻译教学工作者,认为翻译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文艺学派:翻译是艺术,属于美学范畴。
语言学派:翻译是一种语言行为,再现语言功能。
古今论衡ANCIENT AND MODERN -171-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学翻译活动研究*罗鸿伟(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1)摘 要:在欧洲发展史上,文艺复兴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它代表的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觉醒,对于人性解放以及突破教会的黑暗统治、反对封建体制等意义重大。
在文艺复兴时期,民族语言得到大范围推广,且基于推动社会变革的希望,文艺复兴的关键倡导者进行了大量的文学翻译活动,形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的高潮,对于民众思想启蒙以及社会变革而言,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在对西方文学翻译活动进行研究时,基于文艺复兴的时代特征,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文化翻译实践以及文化效应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在进行文学翻译活动时应把握的要点。
关键词:文艺复兴;西方文学翻译;文化效应中图分类号:K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9)02-0171-003根据多数史学界的观点,在对世界历史进行时间划分时,选择的分水岭一般为公元1500年。
以汤因比和斯塔夫里阿诺斯为例,两人分别在著作《历史研究》和《全球通史》中都将公元前1500年作为世界史的分水岭,在论述著作内容时,会分为前后两部分进行论述。
文艺复兴运动则是在14世纪末兴起的,起源于意大利,并于15世纪和16世纪波及西欧各国。
在文艺复兴时期,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文学翻译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对古希腊世俗文化的译介,助力思想启蒙,帮助实现社会变革。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重要的思想运动之一,大力倡导人文主义,并将其作为思想核心,提出的著名思想为“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
在人文主义指引下,文艺复兴运动反对神性而倡导人性,并且借助人权反对神权;以人为中心,对人的智慧以及人的力量进行充分肯定,赞美人性,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并对宗教的专横统治进行抵制。
文艺复兴思潮的出现,也使得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成为人们追寻的主要目标;文艺复兴更加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突破愚昧,承认现世幸福。
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地位与权益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地位和权益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过去,女性通常被视为弱势群体,被认为只适合在家庭中担负起家务和生育的角色。
然而,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女性开始逐渐获得更多的机会,包括接受教育、参与文化活动以及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将分析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地位与权益的变化,并探讨这一时期对现代女性权益运动的影响。
首先,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开始有机会接受教育。
在中世纪,女性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女性学者和作家开始受到重视。
例如,意大利的芭芭拉·皮克特拉(Barbara Pierronello)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和翻译家,她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并翻译了许多古代经典作品。
她的才华和学识确立了她在当时男性主导的学术界的地位。
这种对女性教育的重视也在其他国家出现,逐渐拉近了男女在知识获取上的差距。
其次,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也开始在文化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
许多女性艺术家和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意大利的阿米拉·贝尼尼(Amira Benini)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她的作品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不同角色。
她的作品通过绘画强调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并对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提出了质疑。
她的艺术作品不仅获得了国内外的赞誉,还启发了其他女性艺术家的创作。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也逐渐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女性开始在商业和政治领域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例如,意大利的卡塔里娜·德·梅迪奇(Caterina de' Medici)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她以自己的才智和能力成功地维护了她的家族利益,并在政治交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她的成功为其他女性证明了她们在社会中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并鼓励了其他女性积极参与政治和商业。
总的来说,文艺复兴时期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历史中的文学《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是英国历史上备受瞩目的一部传记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深入描绘了17世纪英国女性政治家罗兰夫人的生平和事业,展现了她在男性主导的政治世界中的非凡魅力和卓越成就。
通过对罗兰夫人的生活和思想进行深入挖掘,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她的伟大风采,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学遗产。
在介绍《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这位杰出女性本身。
罗兰夫人(Margaret Roper)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杰出女性,她出生于1505年,是英国知名学者、翻译家托马斯·莫尔的长女。
罗兰夫人自幼聪慧过人,酷爱学习,尤其擅长拉丁文。
她与父亲托马斯·莫尔关系亲密,两人在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学术研究上有着深厚的共鸣。
在莫尔被处死后,罗兰夫人将其父的作品进行整理和出版,同时她自己也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知识分子和学者。
罗兰夫人智慧过人,也是当时英国女性中的佼佼者,她热爱学习、勇于探索,对社会政治和宗教文化都有深刻的见解。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是由英国历史学家威廉·赫林(William Roper)于1557年撰写的一部传记文学作品,全名为《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托马斯·莫尔的生平史料,今编者亲历记》。
威廉·赫林是托马斯·莫尔的女婿,也是罗兰夫人的丈夫,他对罗兰夫人有着深厚的了解和亲密的关系。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一书充分展现了罗兰夫人的卓越才华和非凡魅力,同时也详细介绍了她的政治活动和社会地位。
这部作品的出版,为罗兰夫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学遗产,同时也为后世研究她的生平和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所展现的罗兰夫人形象也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文学遗产。
这部作品的出版不仅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罗兰夫人的生平和事业,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这部作品的出版也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股新的文化气息,它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独特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