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翻译家共2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11 MB
- 文档页数:20
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史约两千年。
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
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一)古代西方翻译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
首先是肇始阶段。
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
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
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在西方,宗教势力历来强大而顽固,基督教教会一向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为自身服务的宗教文化。
作为基督教思想来源和精神武器的《圣经》,自然成了宗教界信仰的经典。
《圣经》由西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普遍接受。
古今论衡ANCIENT AND MODERN -171-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学翻译活动研究*罗鸿伟(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1)摘 要:在欧洲发展史上,文艺复兴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它代表的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觉醒,对于人性解放以及突破教会的黑暗统治、反对封建体制等意义重大。
在文艺复兴时期,民族语言得到大范围推广,且基于推动社会变革的希望,文艺复兴的关键倡导者进行了大量的文学翻译活动,形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的高潮,对于民众思想启蒙以及社会变革而言,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在对西方文学翻译活动进行研究时,基于文艺复兴的时代特征,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文化翻译实践以及文化效应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在进行文学翻译活动时应把握的要点。
关键词:文艺复兴;西方文学翻译;文化效应中图分类号:K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9)02-0171-003根据多数史学界的观点,在对世界历史进行时间划分时,选择的分水岭一般为公元1500年。
以汤因比和斯塔夫里阿诺斯为例,两人分别在著作《历史研究》和《全球通史》中都将公元前1500年作为世界史的分水岭,在论述著作内容时,会分为前后两部分进行论述。
文艺复兴运动则是在14世纪末兴起的,起源于意大利,并于15世纪和16世纪波及西欧各国。
在文艺复兴时期,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文学翻译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对古希腊世俗文化的译介,助力思想启蒙,帮助实现社会变革。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重要的思想运动之一,大力倡导人文主义,并将其作为思想核心,提出的著名思想为“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
在人文主义指引下,文艺复兴运动反对神性而倡导人性,并且借助人权反对神权;以人为中心,对人的智慧以及人的力量进行充分肯定,赞美人性,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并对宗教的专横统治进行抵制。
文艺复兴思潮的出现,也使得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成为人们追寻的主要目标;文艺复兴更加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突破愚昧,承认现世幸福。
西方翻译简史一、西方翻译简史1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
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2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3第三次高潮(11-12世纪)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4第四次翻译活动高潮(文艺复兴时代晚期)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
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
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第五次次高潮(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6第六次高潮(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
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二、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翻译名家1最早的翻译家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1)翻译的定义(解释家和演说家---直译与意译)2)意义(开创翻译的先河)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翻译理论1.西方翻译理论发轫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1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x标志。
2.中世纪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曼里乌?波伊提乌。
3.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17世纪初止,代表人物: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马丁?路德和乔治?查普曼。
4.近代时期从17世纪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约翰?德莱顿,夏尔?巴托,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莱尔马赫,施雷格尔(AugustSxhlegel,1767--1815)和洪堡。
5.现当代翻译理论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至今。
“翻译范围之广,形式之多,规模之大,成果之丰,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谭载喜?《西方翻译史》1991),四大学派:a、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是马西休斯,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 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乔治?穆南、冉佩尔特、维内. 主要论点是:(一)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二)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b、伦敦派: 创始人是弗斯. 代表人物弗斯、卡特福德、萨瓦里和纽马克. 主要论点是: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c、美国结构派;d、交际理论派。
6. 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介绍有六大学派:a、语言学派:代表安德烈?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b、交际学派:现于7、80年代,代表奈达和雷伯恩。
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c、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d、文学—文化学派;e、结构学派;f、社会符号学派。
7.布拉格学派: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38)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k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 1896--1982)。
主要代表人物有解渴的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Jiri Levy)、法国的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德国的冉佩尔特(R·Jumpelt)、加拿大的维内(Jean-Paul Vinay),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罗曼·雅可布逊和列维。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化翻译一、引言史学界多数历史学家一般将公元1500年视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如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就持此观点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世界通史》中将该书内容分为公元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公元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部分来论述2。
虽然这些从事世界史学者的观点从国别来说无疑具有西方中心论的嫌疑,但从世界公元1500年前后的世界发展格局比较来说是不无道理。
对公元1500年前后的西方世界,随着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欧洲历经1000年中世纪的结束。
兴起于意大利14世纪末的文艺复兴运动,在15世纪、16世纪波及西欧各国。
而在16世纪初,随着马丁路德开启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先声,英国安里甘宗和瑞士加尔文宗等新教持续涌现。
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古典时期希腊罗马世俗文化的译介还是宗教改革时期对宗教经典《圣经》的诠释和解译,无不通过文化翻译实践来实现。
文化翻译实践在继承古典文化因子和改革与创新基督教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文化翻译实践置于公元1500年左右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下,对文化翻译实践和此时社会文化语境形成的互动效应做以追述和评价。
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化翻译实践及其文化效应(一)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基督教作为欧洲中世纪唯一和至高无上的精神形态,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表现出的种种社会矛盾都集中在基督教本身。
要改变中世纪晚期欧洲政治上分散、经济上落后和文化上凋敝的社会局面和改变基督教内在的矛盾(基督教冰清玉洁的唯灵主义理想与中世纪晚期教会的虚伪形成了尖锐的二元对立),只有对基督教本身实行改革才能改变西欧社会总体状况。
面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堕落和虚伪,以阿尔卑斯山为分界,南北欧洲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和应对方式。
南部欧洲以意大利为代表,主张给基督教中禁欲主义注入人性的因子,开始学习和借鉴古典时期希腊罗马感性主义文化。
1453年随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大批逃亡西欧的博学之士开始译介希腊罗马文化,另外意大利人本身具有的艺术天赋和创造才能,使西欧开始摆脱中世纪罗马天主教只讲神性而禁止人性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