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 格式:doc
- 大小:268.51 KB
- 文档页数:32
西方翻译简史公元前三世纪:72名犹太学者埃及亚历山大城《旧约》,即《七十子希腊译本》西方第一部译作: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拉丁语荷马史诗《奥德赛》西方翻译史上六次高潮1.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希腊弱,罗马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安德罗列柯,涅维乌斯,恩尼乌斯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宗教性)《圣经》希伯来文和希腊语→拉丁语译《圣经》公元四世纪达到高潮哲罗姆《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标志《圣经》翻译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3.11世纪至12世纪托莱多“翻译院”阿拉伯语→拉丁语4.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民族语得到巩固)(德)路德民众语言《圣经》(法)阿米欧译普鲁塔克《名人传》(英)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蒙田《散文集》詹姆士《钦定圣经译本》(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5.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大作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译入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宗教扩大到其他领域翻译事业发展:1. 兴办高等教育;2.成立翻译组织;3.打破成规,发展及其翻译(重要标志)西方最早翻译理论家:西塞罗翻译:作为解释员(没有创造性)作为演说家(创造性)→直译与意译西塞罗:直译、意译昆体良:与原作竞争哲罗姆: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奥古斯丁:凭“上帝的感召”波伊提乌: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但丁:文学不可译伊拉斯谟:不屈从于神学权威,依靠译者知识路德:民众语言多雷:译者理解原著内容,通晓两种语言巴特: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不删不减不改德莱顿:词译、释译、拟译泰特勒:优秀译作的标准(翻译三原则)施莱尔马赫:口译与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的区分洪堡: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奈达(Ninda)翻译即科学,翻译即交际,读者反应对等西方翻译两条主线1.文艺翻译理论线:第一古老,强调艺术效果,忽略语言操作。
2.语言学翻译理论路线:泰伦斯(始)至今飞跃标志:1947年奈达《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古代翻译《圣经旧约》希腊语,拉丁语3BC起西方古代第一步译作:希腊语翻译《圣经旧约》72犹太学者《七十子希腊文本》特点:多人合作;72译者非希腊人,而是耶路撒冷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与涅维乌斯、恩尼乌斯并称三大创业元勋)罗马最早翻译家译《奥德赛》特点:罗马神名代替(文化移植)西塞罗:(主张活译)《奥德赛》理论:《论最优秀的演说家》特点:1.使用符合语言习惯的语言表达;2.避免死译;3.翻译也是文学创作;4.声音与意思自然结合贺拉斯:《诗艺》“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死译”特点:1.坚持活译,摒弃直译;2.外来词丰富本族语昆体良(活译)“与原作竞争”翻译也是创作早期《圣经》翻译婓洛·犹达欧斯(死译)哲罗姆:第一部标准拉丁文译本《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翻译原则:1.灵活原则;2.区分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西方翻译简史第一部分历史分期追溯其历史,最早的有一定规模的翻译活动从古罗马开始,大量希腊文学作品被译成拉丁语。
也就是说,翻译发轫于西方,且翻译活动早于翻译理论的形成。
具体而言,广义上,西方最早译是约公元前3C由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的《旧约》,《七十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是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㈠按翻译活动阶段划分我国翻译家谭载喜从历史角度出发将西方翻译活动划分为六个阶段。
阶段一,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作品问世。
涌现出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三大罗马文学鼻祖,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等文人。
阶段二,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宗教色彩浓厚。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的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阶段三,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鲜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迎来第三次高潮。
阶段四,在14-16C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这场集思想与文学革命于一身的大运动中,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等不朽文学译作,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出《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出蒙田的《散文集》,硕果累累。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出版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的又一发展。
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1西方翻译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
到了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史诗和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后世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来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次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因此,在较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元四世纪达到高潮,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译本,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第三次翻译高潮中世纪中期,即11-12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也是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了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深远。
第四次翻译高潮14至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普遍展开的16世纪及随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国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语言,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西方翻译简史一、西方翻译简史1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
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2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3第三次高潮(11-12世纪)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4第四次翻译活动高潮(文艺复兴时代晚期)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
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
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第五次次高潮(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6第六次高潮(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
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二、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翻译名家1最早的翻译家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1)翻译的定义(解释家和演说家---直译与意译)2)意义(开创翻译的先河)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语言对比和沟通的桥梁。
西方翻译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为今天全球翻译行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是西方翻译的发源地之一。
在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开始将古代希伯来语的经文翻译成希腊语,这使得希伯来教派的主要经典《圣经》得以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
这种翻译活动为后来的翻译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罗马帝国时期,古希腊文化的翻译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罗马人开始翻译古希腊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将这些作品传播到罗马以及整个帝国。
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古代知识的积累,也对欧洲的中世纪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是翻译活动相对减少的时期。
由于各国间的政治和文化隔离,翻译的需求不再那么迫切。
然而,在此期间,阿拉伯世界的学者通过翻译,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和医学著作传入欧洲,为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翻译的高潮期。
在这一时期,伟大的文艺复兴人物如达芬奇、莎士比亚等被热烈翻译成各国语言,使他们的作品得以广泛传播。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活动也促进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为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近代以来,西方翻译得以迅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社会需要不断增长,翻译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翻译软件和工具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当今西方翻译行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和专业化的体系。
翻译机构、翻译公司以及自由翻译者纷纷涌现,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翻译需求。
各种翻译培训机构也积极地培养了大量专业翻译人才,提高了翻译的质量和专业水平。
总结起来,西方翻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到罗马帝国,再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每个时期都为翻译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如今,西方翻译行业已经成为全球翻译市场的重要一部分,为全球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西方翻译简史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一) 古代西方翻译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首先是肇始阶段。
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
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在西方,宗教势力历来强大而顽固,基督教教会一向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为自身服务的宗教文化。
作为基督教思想来源和精神武器的《圣经》,自然成了宗教界信仰的经典。
《圣经》由西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普遍接受。
因此在较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元四世纪这一译事活动达到了高潮,其结果就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译本.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罗马帝国和中世纪初期,教会在文化上取得了公断地位,《圣经》和其他宗教作品的诠释和翻译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西方翻译研究简述1.历时分类西方翻译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浩如烟海,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
从时间角度看,有人将其分成四个阶段,即古典译论期、古代译论期、近代译论期和现代译论期。
古典译论期包括古代到4世纪末这段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塞罗、霍拉斯等,译论以围绕希腊文化翻译为特征。
古代译论期始于欧洲的中世纪至l8世纪,以宗教翻译和人文著作翻译为特征,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等。
近代译论期始于l8世纪后期到l9世纪末,适逢欧洲工业革命、启蒙运动,马休·阿诺德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现代译论期始于l9世纪,一直到今天。
这个时期,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语言学发展很快,译论也和语言学研究紧密相连,而且学派纷呈,人物辈出,是翻译研究百花齐放的时期。
有关西方翻译研究的详尽论述可参阅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
2.学派分野从内容上分,西方翻译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基本学派: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理论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
语文学派关注原文的文学特征,这个学派比较注重原文而忽略读者。
语文学派翻译观早在希腊和罗马时期就很重要。
这个学派很早就提出了“到底是让信息适应人,还是让人适应信息”的问题,并且很早就围绕直译和意译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语言学派注重的是源语和译入语在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别。
该学派强调源语和译入语的对应规则,但这种对应基本上是在表层进行的,所以它对大部分实际翻译活动帮助不大。
然而,语言学派较为刻板的对应规则却对机器翻译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卡特福特(Catford),代表作是他的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交际理论学派从信息源、信息、信息接受者、媒体等方面研究翻译的问题,一下子就把语言学派狭窄的路面拓宽了。
这个学派认为应该突出信息接受者的作用,强调信息的交流而非语言的对等。
奈达(Nida)、卡德(Kade)、纽伯特(Neubert)、维尔斯(Wilss)等是这一学派中较为活跃的人物。
西方翻译史简单列表
西方翻译史
一、古代(公元前3世纪至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
二、中世纪(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至13世纪末)
三、文艺复兴时期
四、17至20世纪上半叶
五、二战以来
翻译理论:
布拉格学派——雅可布逊
伦敦学派——卡特福德
美国结构学派——Bloom field
交际理论——奈达
苏联翻译理论的文艺学派(作家和翻译家)和语言学派(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概要》,第一个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
其继承者多为语言学家和翻译教学工作者,认为翻译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文艺学派:翻译是艺术,属于美学范畴。
语言学派:翻译是一种语言行为,再现语言功能。
二、西方翻译研究简述1.历时分类西方翻译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浩如烟海,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
从时间角度看,有人将其分成四个阶段,即古典译论期、古代译论期、近代译论期和现代译论期。
古典译论期包括古代到4世纪末这段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塞罗、霍拉斯等,译论以围绕希腊文化翻译为特征。
古代译论期始于欧洲的中世纪至l8世纪,以宗教翻译和人文著作翻译为特征,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等。
近代译论期始于l8世纪后期到l9世纪末,适逢欧洲工业革命、启蒙运动,马休·阿诺德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现代译论期始于l9世纪,一直到今天。
这个时期,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语言学发展很快,译论也和语言学研究紧密相连,而且学派纷呈,人物辈出,是翻译研究百花齐放的时期。
有关西方翻译研究的详尽论述可参阅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
2.学派分野从内容上分,西方翻译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基本学派: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理论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
语文学派关注原文的文学特征,这个学派比较注重原文而忽略读者。
语文学派翻译观早在希腊和罗马时期就很重要。
这个学派很早就提出了“到底是让信息适应人,还是让人适应信息”的问题,并且很早就围绕直译和意译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语言学派注重的是源语和译入语在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别。
该学派强调源语和译入语的对应规则,但这种对应基本上是在表层进行的,所以它对大部分实际翻译活动帮助不大。
然而,语言学派较为刻板的对应规则却对机器翻译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卡特福特(Catford),代表作是他的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交际理论学派从信息源、信息、信息接受者、媒体等方面研究翻译的问题,一下子就把语言学派狭窄的路面拓宽了。
这个学派认为应该突出信息接受者的作用,强调信息的交流而非语言的对等。
奈达(Nida)、卡德(Kade)、纽伯特(Neubert)、维尔斯(Wilss)等是这一学派中较为活跃的人物。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主要体现在:兴办高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
(二)翻译理论的发展1.西方最早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首次把翻译区分为“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的翻译两种基本方法,并因此开拓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园地。
在古代:西塞罗的“直译”和“意译”;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奥古斯丁《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
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翻译考译者的语言知识;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词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
在17-19C:巴特“作者主人”(译者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德莱顿的“词译、释译、拟译”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泰特勒的优秀译作标准和“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施莱尔马赫的口译和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阿诺德的所谓“评判译作的优劣要看专家的反应”纽曼“评判标准在于一般读者而非学者”的观点。
在20C: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的观点;雅各布森“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的三类别;列维的“翻译应当使读者产生错觉”“翻译是一个抉择过程”;加切奇拉泽的“翻译永远是原作艺术现实的反应”、“文艺翻译是一种艺术创工作”的文学翻译理论;弗斯、卡特福德的翻译在于“语境对等”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奈达“翻译即科学”、“翻译即交际”和“读者反映对等”论;穆南关于翻译理论问题的现代语言学观;霍姆斯的“翻译研究学科论”;勒弗维尔、巴斯内特的“翻译受制于社会文化因素”的观点;斯内尔霍恩比“翻译研究即跨学科研究”观点;弗米尔、赖斯、诺德“翻译须为目的服务”的主张;纽伯特“翻译须以文本为中心”的思想;塞莱斯柯维奇、勒代雷把翻译视为一种解释过程的释意观;图里“翻译规范”与“翻译描写”观;韦努狄“译者在译文中必须有形可见”的“异化翻译”主张;哈蒂姆的“翻译必须重话语、语篇分析”的观点;赫曼斯的“文本由译者操纵”和鲁滨逊“轮到译者‘主事’的译者中心论;还有低地国家的“出声思维记录”等各式各样的翻译实证研究方法;等等。
2.西方翻译理论体系两条清晰可见的主要路线:1)文艺学翻译理论线第一古老,从泰伦斯等古罗马早期戏剧翻译家开始,到当代(捷克的)列维和(苏联的)加切奇拉泽,以及20-21C形形色色的文艺学派理论家。
翻译是一门文学艺术,翻译重点是进行文学在创作。
2)语言学翻译理论线第二古老,自古罗马后期奥古斯丁等传统语言学和语文学派任务开始,到20-21C形形色色的现代语言学派。
这条路线基本特点是:关注的核心所在,始终是语言。
3.20C中期二战结束以来的当代史迄今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最高峰。
翻译理论发展两大“质”的飞跃:1)20C40年代末、50年代初,随着现代语言学发展,特别是机器翻译成为现实,学者开始从科学、现代语言学的视角来探讨翻译问题。
这是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出现第一个真正“质”的飞跃。
这次飞跃起始标志是:奈达1947年《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即1964年成名作《翻译科学探索》早期版书,他在书中率先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对《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也可说是前苏联弗道罗夫1953《翻译理论概要》。
20C40—70年代,翻译研究的“语言科学”地位被稳稳地确定了下来。
2)美籍荷兰翻译理论家霍姆斯1972年发表的《翻译研究的名称和性质》,把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构想,标着着翻译研究又开始有了更新的目标。
到了“20C80年代,翻译研究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
4.翻译的两个主要作用:促进文化交流,传播思想观点。
5.西方翻译借鉴:1)在实践上不满足于现状,不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2)比较重视理论研究,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模式。
第二章古代翻译重要的早期翻译作品:1.公元前285-249,古代第一部重要译作:犹太教经典--希伯来语译成希腊语的《圣经.旧约》。
其特点是多人合作,开了翻译史上集体合作的先河,从而使译文的准确性有所保证。
但因立足点是译文必须准确,所以译文词语陈旧,太直太死。
2.公元前2世纪《阿里斯迪亚书简》(Letter of Aristeas),文章大体反映了有关翻译原则的传统观点,可以说是对《圣经》翻译所遵循的标准的最早阐述。
3.埃及发现的著名古代译作: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打开了翻译注释古埃及象形文字。
第一节早期翻译安德罗尼柯和西塞罗1. 公元前6C,罗马从原始公社进入了奴隶社会,对外扩张,占领了希腊。
当时罗马势力刚兴起,希腊文化高出一筹,罗马文化开始进入模仿希腊文化的阶段,希腊作品为罗马译者奉为至宝,在翻译中亦步亦趋,紧随原文,唯一目的在于传递原文内容,照搬原文风格。
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古罗马文学创作和翻译的三大创业元勋:也是罗马最早翻译家。
1)公元250年,选择荷马史诗《奥德赛》,翻译采用意大利粗俗的萨图尼乌斯诗体Saturnius numerus。
是第一首拉丁诗,也是第一篇译成了拉丁语的文学作品。
这部译作最大特点是在翻译希腊神学的名字时,译者不采用音译,而是用类似罗马神的名字取代原名。
这种文化移植,促进罗马神与希腊神的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起了丰富罗马神的性格以至丰富罗马文化的积极作用。
2)翻译悲剧九部,戏剧三部,通过翻译的媒介,罗马的舞台表演诞生。
第一个把古代希腊史诗和戏剧介绍给罗马社会并使希腊的诗体,韵律适合于拉丁语言。
了两出希腊剧合成一出罗马剧的手法,创作出新型的“混合喜剧”。
言简意赅的译作风格。
主要著作《编年史》,通过翻译把希腊的六步韵律法移植到罗马,改革了拉丁语诗的创作法,为罗马的诗作开辟了前景。
2. 当罗马人意识到自己是胜利者,一反常态,把希腊作品当做一种可以由他们任意宰割的文学战利品。
翻译主要目的不是译释interpretatio或模仿imitatio,而是与原文竞争aemulatio。
即翻译一不应以原文为中心,为原文说话。
二不应依样画葫芦,逐字照搬,而是一种创作,不仅要与原文相媲美,而且如有可能,还要在表达的艺术性方面超过原作。
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De optimo genere oratorum,关于解释员式与演说家式翻译区分,成为西翻史理论起源的标志性语言。
“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来进行翻译的,保留相同的思想和形式……,但却是用符合我们表达习惯的语言。
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没有必要在翻译时字当句对,而是保留了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
因为我认为不应当像数硬币一样把原文词语一个个‘数’给读者,而是应当把原文‘重量’‘称’给读者”。
在《论善与恶之定义》De finibus bonorum et malorum,强调译作必须采用灵活方法。
2.传播希腊人哲学思想,给罗马乃至整个欧洲引入了不少哲学词汇,为西方哲学发展做贡献。
3.自他观点发表以来,翻译开始被看做是文艺创作。
1.翻译理论:1)译者在翻译中应像演说家那样,实用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
2)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
应当避免逐词死译,保留词语最内层东西genus omne vimque 即意思。
译者的责任是给读者称出原词的重量而不是算出原词的数量。
3)翻译也是文学创作。
4)声音和意思自然相连,词与词义在功能上不可分割。
翻译可做到风格对等。
《诗艺》Ars poetica中:“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逐词死译。
”主张翻译必须坚持活译,摒弃直译。
本族语可通过译借外来语加以丰富。
《演说术原理》De institutione oratoria对翻译重要见解。
其中心思想是罗马人在一切翻译,写作中都必须与希腊人比高低:“我所说的翻译,并不仅仅指意译,而且还指在表达同一一意思上与原作搏斗,竞争”,即翻译也是创作,这种创作必须与原作媲美,译作应力争超过原作。
注:翻译同时创作最早由西塞罗提出,但具体提出与原作竞争的是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
第二节早期《圣经》翻译哲罗姆和奥古斯丁《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旧约》成书于纪元前,原系犹太教经典,原文希伯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