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 格式:wps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中国近代翻译史是一段极具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中,中国的翻译事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对这段翻译史进行历史演进的分析,以期向读者展现出这一时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一、如何定义中国近代翻译史中国近代翻译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中国翻译事业所经历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翻译事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仅翻译出现了大量的新题材、新领域,而且翻译内容的形式和语言等方面,也都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二、翻译的“穿越时空”特点1、近代中国翻译的国际背景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走上“开放”之路。
随着外国文化的涌入,使得中国人开始对外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也促使着中国人对这些文化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解,而翻译就成为了这种理解的重要途径。
2、翻译中的文化“传承”近代中国的翻译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传承”。
中国文化曾被许多外国人称为“成书制度最完善、内涵最厚实的文化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之于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不前。
而翻译,则是这种文化传承的“重器”。
三、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1、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界线是“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的划分。
境内翻译以翻译中国古典著作为主,而境外翻译则以翻译外国文化传入中国为主。
这两种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但在当时,由于境外翻译更能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现代化,更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2、从“名译派”到“实用主义”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著名的翻译派系便是“名译派”和“实用主义派”。
名译派主张将西方文化翻译成汉语,强调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学价值;而实用主义派则注重翻译的实用性和实际效果,更加重视对外流行、对内发展的利益。
这两种翻译观念在当时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但也为中国翻译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翻译的定义1.翻译的定义1980年,我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英汉翻译教程》一书的绪论中,从语言学的角度为翻译下了这样的定义:“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冯庆华先生在《实用翻译教程》一书中则从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双重角度界定了翻译的本质:“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2. 翻译的标准我国比较系统全面论述翻译标准的是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日:?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三条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实践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一百多年来,中国译界虽然对它的褒贬一直未断,特别是对其中的“雅”字多有异议,因而试图提出一些新的说法,如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刘重德提出“信达切”的标准,许渊冲提出“信达优”的标准,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说法能够替代“信达雅”,为大家所接受。
钱钟书先生于1964年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化境”说。
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定义:历史上⼈们对于翻译的定义分为三个阶段,并且对这三个阶段进⾏了研究:1)传统语⽂学研究阶段:借助实际经验来理解翻译,对于翻译的定义往往是⽐喻式的。
例如: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傅雷认为翻译如临画;2)现代语⾔学研究阶段:将⽬光集中在语⾔的对等上。
例如:卡特福德将翻译视为不同语⾔⽂本材料的替代,奈达认为翻译是原语信息的在现;3)当代多学科研究阶段:研究翻译的教的变得多元,从⽂化、社会、符号、⼼理学等多个⾓度对翻译做定义;由于翻译时⼀项极其复杂的活动,通过对翻译本质特征的简要归纳,尝试作出如下定义: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段,意义再⽣为任务的⼀项跨⽂化交际活动。
•翻译活动翻译活动不是⼀种置⾝于时空之外的静态活动,它是翻译主体在⼀定历史条件和⽂化背景中,通过具体的语⾔转换⽽进⾏的⼀种⽬的⼗分明确的实践活动,涉及众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
对内部进⾏纵向的思考和探讨——语⾔:三个层次1)思维:根本上翻译活动赖以进⾏的基础是全⼈类具有思维活动的事实,⼈类思维的共性构成了翻译的思维层次;2)语义:思维的实现需要语⾔,以达到传情达意的⽬的,⽤⼀种语⾔符号传达另⼀种语⾔符号的意义,构成了翻译的语义层次;3)美学:语⾔除传情达意之外,还具有审美功能,尤其是⽂学语⽂,更⾼层次的要求。
对外部进⾏横向的思考和探索——⽂化:三个层⾯1)意愿:翻译活动具有⽬的性,它总与某种政治、宗教、经济或社会需要紧密联系,因⽽翻译⽬的影响到了作品选择、翻译⽴场和翻译⽅法;2)现实:不同国家民族在语⾔、⽂学、⽂化、⼼理⽅⾯存在差异,阻碍翻译活动的顺利进⾏,促进⼈们对翻译可⾏性的思考;3)道德:翻译主体——译者受社会道德的约束,⽆法从⼼所欲;对翻译的评价也⽆法摆脱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表现之⼀的道德的约束;•翻译的特性:1)社会性:翻译活动存在是因为⼈之间的交流需要,⼈与⼈之间的交流所形成的关系具有社会性;2)⽂化性:翻译的本质作⽤——克服语⾔障碍的精神沟通,通过⽂化层⾯的交流得到;翻译活动也收⽂化语境的影响;翻译的实际操作——语⾔转换,不能不考虑⽂化因素;3)符号转换性:巴斯奈特》翻译是⼀种语⾔⾏为,本质上属于符号学范畴,翻译活动⾸先体现在符号的转换层⾯;4)创造性:翻译的全过程是参与原⽂创造的能动的过程——语⾔结构重建、⽂化语境重建、新的读者和解读;5)历史性:翻译随着历史发展不断丰富着内涵和形式;翻译能⼒随历史发展——新的翻译可⾏性;翻译⽆定本——翻译活动的历史局限以及不断超越局限不断突破的必要性;⼆、翻译的过程•中西翻译简史:1)西公元前三世纪中叶 / 古罗马对希腊作品的译介 / ⽤拉丁语翻译改编希腊作品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 / 圣经的翻译 ⽤拉丁语翻译圣经中世纪中期 / 典籍的翻译 / 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欧洲⽂艺复兴运动时期 / 翻译活动深⼊到思想、政治、宗教、哲学、⽂学各领域 / 民族语⾔的地位⽂艺复兴后 / 翻译古典著作和近现代作品 /⼆战后⾄今 / 机器翻译 / 翻译的规模范围形式都⼤变2)中东汉到宋 / 佛经翻译明末清初 / 西学翻译鸦⽚战争到清末 / 西学翻译改⾰开放⾄今 / ⼤规模的翻译活动•中西传统翻译观:1)西译者理解作品意思译者掌握两种语⾔译者不屈从逐字翻译译者遵守约定俗成的译法译者注意表达和谐、措辞连贯、衔接紧密,语⾔优美、赏⼼悦⽿缺点:未提及忠实——“信”的程度2)中译者的道德修养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主义的语⾔观倾向于⽂学翻译的艺术性理论基础——哲学和美学•翻译活动的丰富性:翻译类型多样性:雅各布森将翻译分为三类:语内、语际、符际翻译过程多样性:翻译形态多样》合作翻译、独⾃翻译、传教⼠翻译活动;⽂本形态多样性》1920前后译作的规范;翻译策略多样性》直译/意译、忠实/再创造翻译结果多样性:变译现象(翻译变体)•翻译的过程:指翻译的动态意义,有⼴义和狭义之分。
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当许多的国家还没有⾃⼰的⽂字的时候,我国的翻译事业就产⽣了。
据有关史书记载,周朝和秦始皇时代,语⾔中已有了外来语,说明当时已有翻译活动了。
但⽐较⼀致的看法,认为我国的翻译业始于东汉桓帝建和⼆年,即公元⼀四⼋年。
根据翻译的内容,可以把翻译史分为四个时期。
⼀ 东汉⾄北宋时期 这是以佛经翻译为主的时期,历时约⼀千四百多年。
后汉时安息国⼈安世⾼,他将梵⽂《安般守意经》等九⼗五部佛经译成汉⽂;过些时候娄迦谶来到我国,他也翻译了⼗多部佛经,他的学⽣⽀亮,⽀亮的弟⼦⽀谦,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望的⼈;还有⼀个名叫竺法护的⼈,他也译了⼀百七⼗五部佛经,对佛经的⼴泛流传作出了贡献。
从隋到唐,是我国翻译事业发达的⼀个阶段。
隋代的释彦琮,梵⽂造诣深,并总结出⼀些翻译理论来指导实践。
释彦琮以后,出现了⼀个翻译巨星⽞奘。
⽞奘于唐太宗贞观⼆年去印度求经,⼗七年后回国,带回佛经六百五⼗七部,译出七⼗五部⼀千三百三⼗五卷;并将⽼⼦著作的⼀部分译成梵⽂,成为第⼀个把汉⽂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
⽞奘在翻译理论⽅⾯也有所贡献,他提出的“既须求真,⼜须喻俗”的翻译标准,今天仍有⼀定的指导意义。
北宋时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派⼈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来传法。
宋太宗还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了译经院,从事佛经翻译,但盛况已不如唐初的极盛 时期,到南宋,则渐渐地⾛向衰落。
佛经的翻译 ,对中国影响的是思想和⽂化⽅⾯。
由于佛教思想是⼀种迷信思想,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如亚洲的国家和民族,迷信思想严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之中。
在⽂化上的影响有语⾔、⽂学、学术思想等,尤其在语⾔⽅⾯,⾮常显著,不仅吸收了梵语词,还利⽤汉语构词法创造了许多词,如菩萨、刹那、因缘、天堂、地狱等,语法的长定语、倒装句也多起来。
其他的如⾳韵学、雕刻、建筑、⾳乐、绘画等都有佛教的烙印,敦煌艺术就是明显的例⼦。
⼆ 明朝⾄五四运动时期 这是我国翻译事业进⼊⼀个新的转折性阶段。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浅谈中西翻译发展史及比较翻译,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过程。
无论中西都已有悠久历史。
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
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5次高潮。
而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可分为六个高潮。
在中国第一次高潮约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又出现不同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等。
这些代表人物对那时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与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约公元前3世纪,主要以翻译圣经为主。
这些可能是因为区域、文化而致。
其次中国的翻译第二次高潮是明末清初的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
其中主要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人物,此期间除徐、李二人在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上影响很大外。
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在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海,变法自强。
在此期间翻译受到很大重视,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
其中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影响至今。
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
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急剧扩大,有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翻译作品开始为普通人接受。
第五次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此期间,翻译理论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完善,上面已经提及到西方翻译史的第一次高潮,下面我们就了解下西方的其他几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为拉丁语。
中国文学外译历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文学外译是指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并在国际上传播的过程。
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引起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因此,中国文学外译一直是跨越国界、加强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中国文学外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后的汉朝时期,中国古代文学就开始出现译作,例如将佛教经典翻译成汉字。
而随着历史的演进,文学作品的翻译越来越多地引入了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译风格。
中国文学外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初期,中国文学外译主要集中在对佛教经典和历史文献的翻译上,这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各地对中国文学的了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到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外译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了古代文学作品,还包括了现当代作家的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
同时,随着翻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国际交流的加强,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文学外译的影响和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中国文学的外译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使得国际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
其次,中国文学外译也为中国作家和文化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推动了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
此外,中国文学外译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外译是一个漫长而又不断发展的历程。
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学外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翻译水平和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以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外译事业的发展,并为更多国家读者带来中国文学的魅力和智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可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篇长文的组织和安排方式,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所呈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1. 引言部分: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中国文学外译的历程和发展。
关于翻译的前世今生翻译,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角色。
“翻译”包括笔译和口译。
口译在香港一般称为“译员”或“传译”;台湾尊称专业人员为“老师”,所以他们称口译员为“翻译老师”。
周代称翻译为“象胥”(译官);汉代称为“舌人”;南宋以后改为“通事”。
无独有偶,拉丁语的“舌”字词根为“lingua”,称译员为“linguist”(与语言学家同字),与中文的“舌人”完全对应。
清代广州贸易时期(1700-1842)的“通事”一般译为“linguist”,不过按中文字面也许应该译为“Jack-of-all-trades”(行行通)。
日本17世纪江户幕府时代(1603-1867),荷兰语译员被称为“兰通词”;汉语译员为“唐通事”:前者只做语言翻译(包括笔译);后者下分“大通事”、“小通事”和“稽古通事”,除负责语言转译之外,还包括发放信牌(进口许可证)、海关、笔录、海外信息、清商管理等事务。
“广州通事”指的是“广州贸易时期”的通商或互市(外贸)中的翻译。
清初实施海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放海禁,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关闭泉州、漳州和云台山三关,仅留下广州互市。
1730至1830年间,为广州贸易的鼎盛期。
北宋以来,广州作为最早设立的市舶司,在很长时期内是中国对外的最大商港。
广州贸易时期不只以“行商制度”闻名,互市中“通事”所发明的混杂行话更是开“中式外语”之先河。
这种混杂粤语与英文和葡文的语言被称为“pidgin”英语,也就是我们后来称为“洋泾浜英语”的鼻祖。
有研究认为,“pidgin”一词的发音来自粤语的“business”的发音,中文音译为“皮钦语”。
为什么会出现pidgin英语呢?中文语境的“互市”主要指的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族,或通称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往来,渠道为陆上丝绸之路。
《周礼》中记载的“象胥”的工作是开化“蛮夷”远人,所谓“通其欲”和“达其志”。
而西汉时期的“舌人”不过是与未有书面文字的民族“通其声”的传声工具而已。
Unit One翻译概述关于翻译到底就是不就是一门学科,学者曾有过激烈得争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翻译就是一门艺术,有人认为翻译就是一门科学,也有人认为翻译就是一种技能。
但不论争论探讨得结果如何,有一点不容否认得就就是,翻译或翻译学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得重视。
在本单元,我们只涉及关于翻译最基本得几个问题,主要包括翻译得概念、标准、过程及中国得翻译史简介。
一、翻译得概念关于翻译到底就是什么,中外学者在不同时期曾给出不同得解释。
唐代贾公彦在《义疏》一书中写道:“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现代汉语词典》得定义就是: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得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前苏联语言学家巴尔胡达罗夫认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得连贯性话语在保持其内容即意义得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得连贯性话语得过程。
”而美国著名得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对翻译得阐述就是: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就是在译语中用最为贴切自然得等语再现源语得信息──首先就是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就风格而言。
) 上述各种说法不尽相同,但总得来说,翻译得概念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翻译这一活动涉及两种不同得语言,即源语(source language) 与译入语(target language);翻译得目得就是实现这两种语言之间意义得对应转换,即将SL表达得信息通过TL加以传递;在实现这种语际意义得对应转换中,要做到完整准确、不折不扣,不仅再现原文得意义,也要再现原文得风格。
翻译的历史和发展翻译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俗语传译,到当今全球化的翻译产业,翻译的历史和发展承载着人类的文化精华和交流智慧。
一、翻译的历史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左传》中有“子产移国,不得至析,与穆公连和,为穆公相”,这是一句“俗语”,因为子产所在的地方是与近地界相邻,穆公的地盘则位于远地界。
这句话的翻译也被视为最早的翻译之一。
在《史记》中,还有翻译工作的先驱者邹衍、司马迁等人的身影。
中世纪时期,翻译经文成为欧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拉丁文是欧洲各国最主要的文字,各国之间通用拉丁文的能力甚至被视作商业和政治上的竞争优势。
9世纪初,查理曼帝国开始推广拉丁文字母书写法。
在这一时期,翻译的工作主要以拉丁化为主,许多古代希腊、罗马和阿拉伯文学作品都被翻译成拉丁文,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到了近代,翻译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在16世纪,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的推动下,欧洲翻译界焕发出了无限活力。
意大利学者阿尔杜斯·马尼乌斯成为了当时翻译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他提出“译者应当以原文的思考方式和方法为依据,尽可能忠实地翻译和阐释原著”,这个思想一直流传至今。
二、翻译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译日益成为跨国交流的桥梁。
全球翻译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译员数量和翻译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产业也随之不断增长。
据国际翻译联盟(FIT)的数据显示,全球翻译市场已经达到1,350亿美元的规模,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1,560亿美元。
现代翻译的发展,也伴随着大量的译者、翻译机构和翻译软件的出现,这些新技术和新业态不断推动着翻译的发展。
像谷歌和百度这些互联网巨头,都在翻译技术领域拥有自己的技术积累和应用场景。
随着智能翻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在手机和电脑上的翻译软件,以快速翻译谈判、旅游、学业、社交等方面的需要。
同时,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双语字典和在线翻译工具让翻译变得更加快速、精准。
翻译的定义和起源
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可以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或其他形式的表达准确地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以便目标受众能够理解和使用。
翻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使用语言的时期。
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往的增加,人们开始尝试通过将一种语言的表达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来促进跨文化交流。
在早期的历史中,翻译主要是通过人工手工进行的,这需要翻译者具备精通多种语言的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翻译工作逐渐得到了自动化的支持。
机器翻译技术的出现使得翻译过程更加高效且可以批量处理大量文本。
但是,由于语言的复杂性和语境的多样性,机器翻译依然无法完全取代人工翻译的重要性。
当前,翻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职业领域,并涉及各个领域,如文学、商务、政府、法律、科技等。
翻译的目标是确保原文的意义和信息在目标语言中得到准确传达,从而实现跨语言和跨文化沟通的需求。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中国翻译历史概况以佛经翻译为主的古代翻译在我国,―翻译‖作为一个词出现,是在南朝的梁慧皎《高僧传》中:―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
‖但是翻译的工作开始得比这个时间早得多。
早在周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翻译的官职。
《周礼》中称当时的翻译官为象胥(―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喻说焉,以和亲之。
‖)《礼记》则对负责东南西北四方的翻译人员给予了不同的称呼:―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日寄,南方日象,西方日狄,北方日译。
‖东汉以前,我国的翻译活动主要是各民族为沟通交流所需要的口译。
佛教传人中国后,才出现了大规模的书面翻译。
这种佛经的翻译肇始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到唐代臻于极盛,至宋代逐渐式微,入元代已近尾声。
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翻译家,如东晋时期的释道安、唐代的玄奘等。
他们不但有大量的翻译实践,还提出了自己对于翻译标准和方法等方面的见解。
比如释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论,―五失本‖是指有五种情况可以允许译文不同于原文,―三不易‖指翻译工作中的三种难事:难得恰当,难得契合,难得正确。
―五失本‖与―三不易‘‘从理论上解决了―质‖与―文‖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表达原著的内容和义旨,又要力求译文简洁易懂。
开创佛典意译新风的是鸠摩罗什(344—413)。
他主张只要能存本旨,就不妨―依实出华‖。
后人称道他的译品―善披文意,妙显径心,会达言方,风骨流便‖。
到了唐代,佛典的翻译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
玄奘不但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而且还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诸如增补、省略、变位、分合、替代等一些在现代翻译教科书中常讲常练的翻译技巧,在玄奘的译经中已经运用得存乎一心,十分熟稔了。
中国近代的翻译中国近现代翻译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清末。
1894年,《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善译‖的标准,要求译者对原作―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能―心悟禅解,振笔而书‖。
翻译的总结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化进程中,翻译成为联系不同国家和地区、促进文化交流和商业合作的桥梁。
翻译的定义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
早期的翻译工作主要以口头表达为主,帮助人们进行交流和理解。
随着书写的出现,翻译工作也开始涉及文字的转换。
到了现代时期,翻译成为一门专业领域,有着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义差异。
他们需要将源语言的含义和信息准确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同时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语境。
为了做到这一点,翻译者可能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背景资料的调查。
翻译工作也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对于特定领域的翻译,如法律、医学或工程等,翻译者需要熟悉相关的专业术语和行业背景。
他们还需要掌握不同的翻译技巧,如词义转换、同义词选择、句子结构调整等,以确保翻译的准确和流畅。
在现代社会中,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全球化使得人们在商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变得日益紧密。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需要相互交流和理解,而翻译成为实现这种交流的关键。
翻译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公司需要将他们的产品说明、广告和合同等文件翻译成不同的语言,以便在全球市场上进行营销和销售。
翻译错误可能会导致误解和法律纠纷,因此精确的翻译对于商业合作至关重要。
文学翻译是另一种重要的翻译形式。
通过翻译,读者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文学作品。
文学翻译涉及到对作者的风格、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的理解和传达。
它要求翻译者具备优秀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以将源语言的美感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翻译也帮助人们保护和传承本国文化和知识。
将文化作品或学术著作翻译成其他语言,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
这对于传承文化遗产和推动学术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翻译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
语言之间的差异、文化差异和语义多义性都可能给翻译带来困扰。
1.简述翻译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
学者候林平将历史上人们对“翻译”定义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定义:
(1)第一阶段是传统语文研究阶段,这时候对翻译的定义是比喻式的,鸠摩罗什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有令呕秽也”,傅雷认为翻译“如临画”“如伯乐相马”
(2)第二阶段是现代语言学研究阶段。
英国的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将翻译视为不同语言文本材料的替代。
美国语言学家奈达,则如下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
(3)第三阶段是当代多学科研究阶段:
在《翻译语言学》理论中,卡特福德开宗明义,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的文体代替另一种语言的文本过程。
关于翻译的定义中国较为熟悉的有以下几种:
1)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了的东西准确而完整的表达出来。
2)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
3)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三世纪中叶罗马对希腊古典作品的翻译,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以形形色色的《圣经》译本的出现为标志。
第三阶段发生于中世纪中期,西方翻译家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其中有大量用阿拉伯文翻译的希腊典籍。
第四阶段发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
第五阶段发生于文艺复兴后,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翻译家不仅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和当代作品也有很大兴趣,如莎士比亚等,东方文学译品也相继问世。
第六个大发展阶段在二战结束至今。
二战后西方经济稳定为翻译事业提供物质基础,由于时代的演变翻译特点发生巨大变化,这一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代大不相同,取得很大进展。
机器翻译的出现是对几千年来传统手工翻译的挑战,也是人类翻译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
翻译事业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第一次翻译的高潮出现在东汉至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以佛经为主,佛经的翻译开启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翻译活动。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明朝后期至鸦片战争期间,翻译的内容主要涉及西欧各国的基督经籍、科技、哲学、文学等著作。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时期,期间翻译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第四次高潮是新中国成立至今,新中国的成立,使得我国的翻译事业得到了大解放,翻译活动也进而进入一个最兴盛,最繁荣的发展新时期。
2联系所学的商务翻译课程,阐述翻译的标准、过程及方法
1标准:一般而言翻译须遵从“信”“达”“雅”三个基本原则。
相对于文学翻译,商务翻译关系到贸易是否能够达成等重要事项,要求正确及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翻译中“信”最为重要,忠实的传达原文表述的意思,且,商务翻译中很多涉及法律法规翻译,应当严格照原文意思,不可随意添加自个人理解及意见。
其次,“达”即语句的通顺与流利,商务翻译要求各类文书的翻译符合本国语言,语句通顺,不得出现歧义等。
最后相对文学翻译的雅,商务翻译并不是特别注重。
2过程(1)分析原文,侧重文体,即通读全文,了解是信函还是法律文书等文体,进而确定翻译的基调。
(2)初稿翻译,初稿翻译前再通读全文,将不知道的词查阅,之后进行初稿翻译。
(3)认真检查初稿译文内容,特别注重准确性和连贯性。
检查语句是否通顺,商务翻译是否正式,是否符合汉语或本国语言的习惯。
(4)从问题上检查译文。
对照原文检查是否漏译,错译之处
(5)检查译文的拼写,是否有错别字,标点符号和格式。
(6)采纳他人的意见,交换意见,看别人的翻译中的优点,共同探讨,寻找最佳翻译3 方法:一般而言翻译有直译,意译,减译不译等方法
商务翻译用的最多的是直译,直接传达原文意思,因具某些文书有法律效力不可随意添加个人理解。
在商务翻译中要把源语言用准确、忠实的信息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让读者阅读时获得与原文内容相等的信息。
同时,不可随意减译、不译。
再者,正确使用贸易术语,正确使用商务翻译中专业术语、缩略语、以及出现在不同领域中的专业新词语。
最后,合同翻译因对贸易双方具有约束力,在翻译时对于不明确的地方明确后在翻译。
使得合同严谨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