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必修3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33
2021-2021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二战期间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研制成功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也原本是二战时用于空袭的。
以上史实说明()A. 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B. 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C. 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D. 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2.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
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
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
”下列与巴雷特的主张不符的是()A. 因特网推动全球化进程B. 因特网应受法律控制C. 因特网应立足部族化D. 因特网应受政府管控3.顺口溜是民生诉求的重要反映,往往凸显出重要事件的影响、老百姓的期盼。
顺口溜──“百货商店频打折,超市购物有赠品;不如网上淘淘宝,鼠标一点廉价美!”突出反映出这一“媒介”具有()A. 传播信息的功能B. 学习、办公的功能C. 娱乐的功能D. 高度互动、双向传受的功能4.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
”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A.受众面广,渗透性强B.保存信息的力量强C.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强D.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5.美国作家大卫·哈伯斯塔在创作《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时参观了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图书馆,结果发现书架上一共有88本有关越南战争的书籍,而有关朝鲜战争的著作却只有4本,这一事实多多少少概括了朝鲜战争在美国人心中的记忆。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 朝鲜战争令许多美国人不堪回首B. 冷战不同时期的战略态势有别C. 受不同时期信息技术条件的制约D. 越南战争比朝鲜战争影响深远6.航空航天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下列成就由美国率先取得的是()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②人类第一次登月③第一次载人太空航行④第一架航天飞机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7.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在他的心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其中的“两弹”是指( )A.原子弹、氢弹B.原子弹、导弹C.氢弹、导弹D.原子弹、核弹解析:“两弹一星”应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B2.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 )A.网络技术B.籼型杂交水稻C.“两弹一星” D.火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体现了人文精神。
答案:B3.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
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
”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解析:题干中“1970年”是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B项正确。
答案:B4.在“世界因你而美丽——2007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成为本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得主。
获得如此殊荣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 A.航天技术领域的贡献B.农业科技领域的贡献C.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D.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解析:袁隆平是著名的水稻专家,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农业科技领域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
答案:B5.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A.“东方红-1”号卫星B.“神舟”五号载人飞船C.“神舟”七号载人飞船D.“嫦娥一号”绕月卫星解析:由题中信息“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等可知题干说的是中国首次遨游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贯穿当代生活的高新科技的大致面貌和发展的情况,了解科技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并理解各种科学成就出现和发展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要把学习过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
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材料学习等方式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仔细探究。
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
感知科技发展的脚步。
既能独立学习探究,又能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高新科技特性的认识,渗透科技与人文精神并重、发挥科技积极作用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网络技术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信息时代的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人类不断探索自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20世纪,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航天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诞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整个世界。
一、电脑与网络(1)互联网诞生的背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产品不断升级换代。
未来的计算机将朝着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处于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加紧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
(2)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互联网是超大规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组成的信息与服务共享的网络。
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ARPANE,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全球信息网(WorldWideWeb),音译为万维网,顾名思义就是包罗万象的可存取信息的全球性网络。
第六单元·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一、选择题1.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次局部战争中,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从发现一个机动目标到发动袭击需要一天的时间,在科索沃战争中这个时间差已经缩小到一个小时,在阿富汗战争中仅需要10分钟的时间,这一状况与哪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直接相关() A.信息技术B.原子能技术C.激光技术D.宇航技术【答案】 A【解析】从发现机动目标到发动袭击的时间不断缩短,这显然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作用。
2.下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技术是()A.核反应堆B.电子计算机C.航天技术D.生物工程【答案】 B【解析】“最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技术行业,应该是其他技术行业发展的基础,故本题应该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又有新的进展,而人类飞天梦想的首次实现是()A.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B.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C.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D.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答案】 D【解析】人类第一次飞上太空是1961年,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4.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到2011年,我国已加入这一计划()A.12周年B.15周年C.20周年D.25周年【答案】 A【解析】中国在1999年加入这一计划。
5.目前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时代正在全面到来,把人类引入信息时代的重大成就是()A.遗传工程B.电子计算机C.航天技术D.电视机【答案】 B【解析】解题注意“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
6.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克曾经说:“因特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因特网能够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到实现B.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C.因特网具有其他三大媒介的传播功能D.电脑可以代替人脑【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六单元)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包括26课)(现代:中国)自查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标志、意义?建国初期民主法制的建设的内容?“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一国两制”的内涵、理论形成过程和实践表现?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的表现、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中央政府针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政策?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标志?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有哪些?新中国的民主建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责,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文化大革命主要原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表现:“文革”中,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典型的事例是刘少奇冤案。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空前地践踏,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教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平反一系列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XX年一系列法律的颁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1999年《行政复议法》的出台,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民主建设:最突出的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普及,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目标导航知识点一4.当人们陶醉于互联网这个虚拟的世界的时候,也要警觉它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②使人们沉迷其中不能自拔③促进了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④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影响,要注意把握材料内容,根据题干要求从中进行概括。
知识点二探索生命的奥秘5.20世纪,生物工程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不包括( )A.转基因农产品投放市场B.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C.人类基因组框架图完成D.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成功答案:C解析:1993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晚熟西红柿正式投放市场;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2000年,人类基因组框架图完成;1997年,人类第一次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成功。
故答案为C。
6.江泽民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 (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B.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公布C.细胞学说的提出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答案:B解析: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细胞学说是德意志科学家施莱登、施旺等提出的;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人法拉第发现的,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7.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是( )A.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B.分子生物学C.遗传工程 D.生物学理论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990年,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8.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是( )A.计算机技术 B.遗传工程C.生物化学 D.生物学理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遗传工程又称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
知识点三登上太空9.“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与成功返回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新高考普通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目录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第五单元货币与财税制度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第26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学习目标]一、电脑与网络1.电脑(1)产生: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
(2)发展方向:一个是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一个是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3)应用:生产、办公等各个领域,走进家庭。
2.网络(1)产生:在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基础上,网络技术诞生,并由此形成全球性信息网络。
(2)影响:打破了常规的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将世界联系在一起;人人都可以自由参与,资源共享。
问题思考1.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
”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的什么特点?提示受众面广,渗透性强。
2.材料观察下面图片互联网的应用展示思考图片反映了互联网有哪些功能?提示功能:浏览新闻、休闲游戏、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检索、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网上远程教育等。
3.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1)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
(3)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4)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探索生命的奥秘1.生物工程(1)20世纪70年代,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2)人们把它应用在农业、医药等行业。
2.遗传工程的重大发展(1)地位:遗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
(2)发展:1990年,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我国于1999年加入这项计划。
(3)成就:21世纪初,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1997年,人类第一次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成功。
三、登上太空1.历程(1)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创造了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
(2)1961年,苏联发射了“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课时作业27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
究其原因是( C )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C.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解析:1964年至1970年,中国与美、苏两国交恶,面对美、苏的威胁,尽管当时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不好,仍然积极研发国防科技,体现了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故C项正确。
2.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布拉马·切拉尼教授曾说:“毛泽东的‘两弹一星’使得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成为可能,也使中国赢得了大国地位。
”这表明( A )A.“两弹一星”的影响是深远的、重大的B.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军事科技的竞争C.“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改变了中国的外交原则D.“两弹一星”使中国走在世界科技的前列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两弹一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故A项正确。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B项错误;中国的外交原则始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项说法错误;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3.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
该突破可能是指( A )A.原子弹试爆成功B.掌握航天技术C.发射人造卫星D.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解析:材料时间是1965年,B、C、D三项均在1965年后,A项是在1964年,中国的科研与国防实力大为增强。
4.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
”当时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解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标志着中国科技水平进入到世界前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课程标准: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内容:①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②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成就: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①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②1955年,中国在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4)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突破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美关系的改善(1)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面临苏联的威胁;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中美上海公报》;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岳麓版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第2课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英国的制度创新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第11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2课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第15课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第17课*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20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第28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必修二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O 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25课 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7课 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必修三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孔子与老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4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 汉字与书法汉字与书法第8课 笔墨丹青笔墨丹青 第9课 诗言志歌咏言诗言志歌咏言第10课 从传奇到小说从传奇到小说第11课 梨园春秋梨园春秋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2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挑战教皇的权威第15课 理性之光理性之光第16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第17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18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诗歌、小说与戏剧第19课 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美术第20课 电影与电视电影与电视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第22课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第24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25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6课 现代科学革命现代科学革命第27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第28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第29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第30课 百花齐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第31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