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陵渡
- 格式:pdf
- 大小:146.37 KB
- 文档页数:1
题金陵渡的作者是谁
《题金陵渡》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客愁杰作,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前两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情。
后两句实写长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
全诗紧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灯火等景,以一“愁”字贯穿全篇,诗旨甚明,神韵悠远,在艺术结构方面更是独具匠心。
作品鉴赏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
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首句点题,轻灵妥贴。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毫不费力。
“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极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题金陵渡》古诗词鉴赏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
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孤独凄凉。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把奇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安静凄迷,淡雅清爽。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
“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借居之地。
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涯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欣赏到潮落之景。
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白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
所以,此句与其次句自然地沟连。
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耀,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
”将远景一点染,这幅奇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
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非常光明。
那个地方“是瓜洲”。
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到达首尾圆合。
此外,这三字还隐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安静之至。
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衬托,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张祜《题金陵渡》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张祜《题金陵渡》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题金陵渡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释】⑴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非指南京。
⑵津:渡口。
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作者当时寄居之地。
⑶宿:过夜。
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
可:当。
⑷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
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⑸瓜州: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翻译】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赏析】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
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此诗写诗人的旅夜愁怀,紧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灯火(渔火、星火)等景,以一“愁”字贯穿全篇,诗旨甚明,神韵悠远,在艺术结构方面更是独具匠心。
金陵渡是从镇江过长江的渡口。
诗写旅客夜宿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上,在月斜潮落的时候,远看对江有几点灯火光,知道这是瓜洲渡口,从而引起种种旅愁。
诗人并不说明瓜洲与愁的关系,我们也不便故作解人。
可能是他明天早晨就要过江到瓜洲上岸,也可能他是刚从瓜洲渡江来到这里。
从诗意所暗示的看来,瓜洲显然是引起愁绪的地方。
但诗人只在第二句中用“自可愁”三字略为透露,而以极平淡、极自然的一句“两三星火是瓜洲”来揭出旅愁的来处。
这种不着痕迹的抒情,可以说就是神韵之所在。
清初诗人王渔洋,就是主张诗要有神韵的。
他的绝句诗,也就专学这一路子。
不能体会其神韵的读者,把四句诗随便读下去,不会发现它们的逻辑关系,但也许能欣赏“两三星火是瓜洲”是写景佳句。
能体会其神韵的读者,就不会把这首诗看作是仅仅写江上夜景了。
张祜《题金陵渡》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作者简介】
张祜(792?—853?),字承吉,行三,郡望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南阳(今属河南)人。
晚年寓居丹阳(今属江苏)。
早年曾浪迹江湖,狂放不羁。
长庆、宝历中,曾两谒白居易。
大(太)和中,又为令狐楚所举荐,遭权贵贬抑,一生遂以处士而终。
张祜苦心作诗,宫词及五律中颇有名篇,当时即享盛名。
有《张祜诗集》多种传世,以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收诗最多。
【原文】
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 [1]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2] 。
【注释】
[1]津渡:渡口。
小山楼:傍山而建的楼房。
[2]星火:星星点点的灯火。
两三星火:谓灯火稀疏。
瓜州:亦作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县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与镇江相对。
本江中沙洲,积沙渐多,其状如瓜,故名。
【译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解读】
金陵渡,在今江苏镇江附近。
此诗写于诗人游历江南时。
这首小诗专意写景,而景中含情,“一宿行人自可愁”即是也。
诗写淡淡轻愁,起于无形。
而斜月映江,远处灯火稀疏,在这寂静美妙的月夜,那淡淡轻愁似乎尽都溶化了,化作朦胧月色,化作星星灯火。
诗作以轻灵的笔触,传达
出似喜非喜、似愁非愁的微妙心绪,韵致悠长,耐人寻味。
《题金陵渡》(张祜)评析原文:《题金陵渡》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评析:诗题表明,本诗是诗人在金陵渡口所写。
“金陵”,今江苏镇江,不是指南京。
唐时京口(镇江)也称“金陵”。
“渡”、“津渡”,都是指渡口,摆渡的地方。
张祜没有做过官,寄情于佳境胜迹之间。
他在《书愤》中写道:“三十未封侯,颠狂遍九州。
”他的写景诗颇受时人好评。
首句点明旅次所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上。
金陵渡是长江南北水运交通的要冲,诗人登山上楼,选择这样的住所下榻,可见其对山水有特殊兴趣。
这一句登高,为后面的望远作了铺垫。
次句写自己的忧愁。
这句诗的语序本该作“行人一宿自可愁”,这里将“行人”与“一宿”倒置,除了平仄的格律要求以外,还有强调“一宿”的意思。
“一宿”,意谓一旦住下、只要一住下。
“宿”,“住宿”之“宿”,动词,不是量词的“宿”(音“朽”)。
为什么“一宿”便“自可愁”呢?三四句作了回答。
后面二句所写,便是触动“行人”愁绪的望中景色:在斜落的月光里还在夜色笼罩下的长江正在落潮;闪烁着两三点微小火光的地方,那是瓜洲之所在。
“瓜洲”,今江苏邗江县南,在镇江斜对岸,是大运河流入长江的口岸,南北水运的通道。
也许那“两三星火”触动了诗人的乡思;也可能金陵渡口引发了诗人的身世遭遇的感慨。
诗中没有明说,只在第二句中笼统地拈出一个“愁”字。
张祜另有一首《瓜洲闻晓角》:“寒耿稀星照碧宵,月楼吹角夜江遥。
五更人起烟霜静,一曲残声送落潮。
”从内容看,两诗时间前后相连。
它可以作为《金陵渡》的注脚。
“寒”、“霜”,表明季节在秋冬。
“五更”,是“人起”和“落潮”的时刻,它们说明诗人在瓜洲同样彻夜不眠,直到“五更”。
“两三星火”,或许就是“月楼”上的灯光。
隔江相望,辨认依稀,所以用表示少而不确定的数字“两三”;天亮之前,当然不会万家灯火。
这是五更景象的真实写照。
张祜擅于写景。
他的诗句不但“不可刊置别处”,而且不能移用到别时,所以被称为“才子之最”。
张祜《题金陵渡》诗词赏析镇江,西津古渡。
清代以来,江水北退,古时江水的位置,如今已是街衢,石径幽长,老屋栉比,商贾云集,游客如织,人们穿行其里,寻觅着时间的光影。
历史上的西津渡曾几易其名,唐代时叫“金陵渡”,这里是一条重要的过江通道,摆渡过历朝历代无数的佳丽才子、时贤人俊。
唐代诗人张祜家世显赫、颇有才情,却终身不仕,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名山古刹,沉心诗文歌赋。
唐大和、开成年间,张祜漫游江南、行至西津古渡,准备渡江北上。
羁旅之人夜宿渡口旁的小山楼,寂寞凄凉,彻夜难眠,写下了《题金陵渡》这首小诗。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诗的前两句,交代了夜宿的地点,点出了诗人的心情。
诗人来自何方,去向哪里,我们不得而知,只能从诗的前两句叙述中,觅得一个心怀惆怅的旅人形象。
然而,诗人并不正面抒写愁怀的出处,转手宕开笔墨,描摹起眼前所见的夜色来。
斜月临空,正是潮落夜尽时分,黑暗中朦胧的景色,不知不觉间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远方星星点点的飘摇灯火,那就是对岸的瓜洲渡口吧。
诗人笔调潇洒灵动,不事雕琢,轻盈淡远,诗歌读来如闻江声,如在画中。
反观诗人的愁怀,这愁怀也变得飘渺起来。
是离情难舍,是身世自况,还是为了抒发旅途之情,而强说愁绪的艺术虚构?这种朦胧的感觉,很快被扑面而来的星星渔火驱散,代之以对其后旅程的些许期待。
诗人把情绪的转换控制得轻微精妙,恰到好处,让人读来意趣不尽。
想来,天明之后,张祜从此登舟,很快就会抵达对岸“两三星火”的瓜洲。
张祜走了,这首题咏金陵渡的小诗却留了下来,时至今日,这个曾经的繁华渡口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缩影,见证了镇江内外通达的时代变迁,丰厚着这方水土的人文积淀。
《题金陵渡》张祜唐诗注释翻译赏析>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这首诗的题目“金陵渡”,是唐代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渡江之处。
诗中描绘了诗人夜宿金陵渡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他的羁旅愁思。
首句“金陵津渡小山楼”,点明了诗人夜宿的地点。
金陵,即南京,是当时的都城;津渡,指渡口;小山楼,是诗人所住宿的小楼。
这一句简洁明了,为整首诗奠定了背景。
“一宿行人自可愁”,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愁绪。
“一宿”说明诗人在此地只是短暂停留,“行人”则暗示了他的漂泊身份。
“自可愁”三个字,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展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的两句“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景:潮水退去,夜江在斜月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平静;远处闪烁着两三点灯火,那是瓜州的方向。
这里的“潮落”“夜江”“斜月”等词语,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而“两三星火”则为这幅夜景增添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诗人通过对夜景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家乡的思念。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金陵渡的夜景,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思,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注释、翻译和赏析:注释: - 金陵渡: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长江的渡口。
- 津渡:渡口。
- 小山楼:指诗人所住宿的小楼。
- 自可愁:指诗人自己感到忧愁。
- 潮落:指潮水退去。
- 夜江:夜晚的江面。
- 斜月:倾斜的月亮。
- 两三星火:指远处闪烁的几点灯光。
- 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是长江北岸的一个渡口。
翻译:金陵渡口的小山楼,一夜的住宿让行人感到忧愁。
潮水退去,夜晚的江面上斜挂着月亮,远处闪烁着两三点灯火,那是瓜州的方向。
赏析: 1. 意境优美: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人通过对潮落、夜江、斜月、星火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而又温暖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张祜曾经夜宿小山楼留下诗作《题金陵渡》。
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金陵津渡小山楼”,首句点题,轻灵妥贴。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 字,毫不费力。
“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极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伫立在小山楼上眺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
用一“斜”字,好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这清楚地描述了行人那一宿羁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
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通。
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显得那么浑成无迹。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洲。
”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
“两三星火”,用笔潇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
那个地方“是瓜洲”。
此地名与第一句“金陵十字”相对应,达到一轮结束。
此外,这三个字还包含着诗人的惊讶和遗憾的叹息,传达着一种遥远的目光。
此诗境界之美,清之美,静之至。
那两三个星火与斜月,夜河光与暗的映衬,融为一体,如一幅淡淡的水墨山水画。
唐代诗人谁曾经夜宿小山楼留下诗作题金陵渡
《题金陵渡》是诗人漫游江南时所写的一首小诗,作者在诗中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
唐代诗人谁写下题金陵渡唐代诗人谁留下了题金陵渡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译文
夜晚宿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远处几点星火闪烁的地方便是瓜洲。
唐代诗人谁写下题金陵渡唐代诗人谁留下了题金陵渡
作者简介
张祜,字承吉,家世显赫,有“海内名士”之誉。
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他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
代表作有《题金陵渡》、《雁门太守行》、《送苏绍之归岭南》等。
张祜(约792年-约853年),字承吉,行三。
唐代诗人,清河(今邢台清河)人。
约(公元792年)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初寓姑苏(今江苏苏州),后至长安,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
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卒于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3年)。
张祜早年寓居苏州,常往来于扬州、杭州等都市,并模山范水,题咏名寺。
他的《题润州金山寺》诗,空前绝后。
他作的《宫词二首》之一:“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流行一时。
后来这首词传入宫禁,唐武宗病重时,孟才人恳请为上歌一曲,唱到“一声何满子”,竟气亟肠断而死。
这种至精至诚的共鸣,恰恰说明祜诗的魅力。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题金陵渡》意思|赏析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作者:佚名这是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
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
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
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
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
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
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
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
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
那个地方是瓜洲。
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
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
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唐代诗人谁曾经夜宿小山楼留下诗作题金陵渡
唐代诗人张祜夜宿小山楼留下了《题金陵渡》。
原文: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译文: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本篇前半叙事,详记时间地点,谓旅途中暂宿山楼,随即明点出一个“愁”字,此乃全诗立意处所在,后半部分实由这里生发。
不过,下面却并不接着“自可愁”抒写情感心绪,而别宕过一层,另就江上景物落笔。
于是,“潮落”、“夜江”、“斜月”“两三星火”、“瓜州”等一系列景象便涌进眼底耳边,涂染着某种朦胧神秘色调,带来了轻淡微妙的惆怅迷惘意味,通过听觉视觉的感受,引逗起深长的心头波动。
当然,从直观性表层角度说,上述种种只呈现出一派清丽悠远的客观境界,并不关予具体人事内容。
但是,情见句外,意迥言表而有馀不尽,正属其风神特佳处;潮落月沉的将晓未晓景色,已经暗示了时间的推移过程。
可以想象,“行人”是“一宿”未能成眠,只因旅途的孤寂难奈,乡思撩人啊!这种深层含蕴呼应了前面的“愁”字,还使“小山楼”活动起来,成为行人深宵徘徊瞻望的具体场境。
这样,全诗便前后映照,情景交融,自有一股轻灵之气贯穿始终,那份寂寞的愁思也像江上淡烟薄雾一样,不那么深重了。
张祜曾经夜宿小山楼留下诗作《题金陵渡》。
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金陵津渡小山楼”,首句点题,轻灵妥贴。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毫不费力。
“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极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伫立在小山楼上眺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
用一“斜”字,好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这清楚地描述了行人那一宿羁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
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通。
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显得那么浑成无迹。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洲。
”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
“两三星火”,用笔潇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
那个地方“是瓜洲”。
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
此外,这三字还包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神情。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
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古诗题金陵渡翻译赏析《题金陵渡》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祜。
古诗全文如下: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前言】《题金陵渡》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客愁杰作,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前两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实写长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
全诗紧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灯火(渔火、星火)等景,以一“愁”字贯穿全篇,诗旨甚明,神韵悠远,在艺术结构方面更是独具匠心。
【注释】⑴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非指南京。
⑵津:渡口。
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作者当时寄居之地。
⑶宿:过夜。
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
可:当。
⑷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
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⑸瓜州: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翻译】镇江附近的金陵渡口,静静地坐落着一幢小楼,夜宿的远行人,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无穷无尽的乡愁。
明月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尽,隔岸几点灯火闪烁,照亮的可能是对岸的瓜州。
【鉴赏】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
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
“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
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
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
赏析唐诗《题金陵渡》《题金陵渡》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如下: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金陵渡口小山楼上度过的一个夜晚,以及他在夜江中看到的景色。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首句“金陵津渡小山楼”,交代了诗人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上度过了一个夜晚。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津渡”指的是渡口,“小山楼”则是小山之上的楼阁。
诗人选择在这里度过一个夜晚,可能是因为这里的景色宜人,或者是因为这里是他在旅途中的一个临时歇脚之地。
接下来的“一宿行人自可愁”,表达了诗人在这个夜晚的感受。
“一宿行人”指的是诗人自己,“自可愁”则是诗人对自己独自一人在外漂泊的忧愁之情。
这一句诗中,诗人运用了“可愁”这个词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奈和孤独。
接着的“潮落夜江斜月里”,描绘了夜晚潮水退去后的江面景色。
“斜月”指的是斜挂在天空中的月亮,“夜江”指的是夜晚的江面。
在这一句中,诗人通过描绘潮水退去后的江面景色,展现了夜晚宁静的氛围,同时也为下文的描写做好了铺垫。
最后的“两三星火是瓜洲”,描绘了诗人在夜江中看到的远处的瓜洲灯火。
“瓜洲”是长江下游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
“两三星火”指的是远处瓜洲的灯火,虽然只有两三点,但在夜晚的江面上显得格外醒目。
这一句诗中,诗人运用了“星火”这个词语,表达了自己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之,《题金陵渡》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忧愁,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释】1、金陵:南京。
2、津渡:渡口。
3、瓜州:今江苏邗江县南边。
【译文】在镇江附近金陵渡口的小山楼,我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忧愁。
月光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落,隔岸几点星火闪烁可能是瓜州?【白话译文】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赏析】诗写偶见的江上清丽夜色。
首句点题,次句抒发感慨;三、四句写因怀愁而难眠,推窗远望,斜月朦胧,江潮初落,隔江瓜州,星火闪烁。
全诗画面清丽宜人,但却难免有孤寂之感。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作者至京求官不遂后所作,寄寓怀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
有人以为是写乡愁情思的。
寄愁是真,但什么愁?愁什么?也确实难断。
我们暂且欣赏这清美宁静的夜景吧。
【鉴赏】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
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首句点题,轻灵妥贴。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毫不费力。
“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极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伫立在小山楼上眺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
用一“斜”字,好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这清楚地描述了行人那一宿羁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
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通。
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显得那么浑成无迹。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州。
”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
“两三星火”,用笔潇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
《题金陵渡》原文及译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古诗文、作文大全、教学资料、试题大全、条据书信、公文素材、方案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ncient poems, essays, teaching materials, test questions, letter letters, official documents, project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题金陵渡》原文及译文《题金陵渡》原文及译文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题金陵渡》原文|翻译|赏析'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
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题金陵渡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注释⑴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
⑵津:渡口。
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⑶宿:过夜。
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
可:当。
⑷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
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⑸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
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
“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
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
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
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
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
”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
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
古诗赏析《题金陵渡》张祜唐诗宋词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鉴赏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
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
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
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
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
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
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
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
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
那个地方是瓜洲。
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
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
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