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人文楼调研报告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18
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95周年校庆临近,近日,我校与《厦门日报》联合开设“厦门大学走进世界”校庆特别报道专栏。
首篇于3月22日推出,题为“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
今起,该专栏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以“厦门大学走进世界”为主题,选取我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展现厦大一路走进世界的足迹和进程。
敬请关注。
(宣传部)附:《厦门日报》“厦门大学走进世界”95周年校庆特别报道解密厦门大学国际化办学之路陈嘉庚设计群贤楼群让世界一眼看到厦大楼群采用“一字形”设计,蕴含着带领厦大走进世界的决心陈嘉庚(左一)、林文庆(右一)等视察建设中的厦大校舍。
当年,外国的轮船来往厦门港时,能从海上一眼就看到一字排开的群贤楼群。
现在,群贤楼群仍是厦门大学的标志之一。
【开栏的话】1921年4月6日,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
今年4月6日是厦大建校95周年,今年校庆的主题是“厦门大学走进世界”。
厦大校方昨天说,今年的厦大校庆有两大特点,一是突出“国际性、学术性、文化性”,二是由师生校友唱主角。
从今天起,本报启动厦门大学建校95周年系列报道,介绍厦大国际化办学行进轨迹,并将及时报道校庆活动。
【手记】从“走向世界”到“走进世界”10年前的厦大85周年校庆,校方确定的主题是“厦门大学走向世界”,10年后的95周年校庆,厦大以“厦门大学走进世界”为主题。
从字面上看,过去十年,在办学国际化道路上,厦大只完成一个字的改变——从10年前“走向世界”到今年的“走进世界”。
不过,朱崇实认为,从“向”到“进”,虽然是一个字的改变,但是是大学的一大步。
他说,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从“走向世界”的起跑线,跑到了“走进世界”的另一个起跑线,开始国际化办学又一个新的旅程。
如果从更大背景的视角,或许可以更好理解厦大今年确定“走进世界”主题的意义——在著名的“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去年国家启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双一流”战略,这被认为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厦门——厦门大学建筑之我见嘉庚楼群设计时间:2012年8月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城市所在地区的地域综合环境,对当时当地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形态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这个域综合环境就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在内的三大系统构成,分别是中国传统城市发展和特征形成的一次、二次、三次决定因素,其实际上大体决定了当时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形态。
同时,某一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内的地域综合环境的变迁,会相应的影响依存于其中的传统城市的发展状态。
因此,一个地区的城市发展特征也是不断变迁的。
由于各地区城市发展的地域环境千差万别,导致其内部城市的发展和演进也是大有不同的。
本篇报告就是根据厦门之旅经过厦门大学看到的美丽建筑群在地域性和历史性上表现出的这种特征,本文通过对厦门大学校园及建筑特点进行分析,从建筑的传统性、地域性、时代性几个方面概括了厦大嘉庚楼群设计原则,并结合具体设计手法加以阐述。
一、厦门大学概况厦门大学地处厦门岛南端.万石山“五老峰”下,依山傍海,环境优美.从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21年建校至今,先后建成以群贤楼群、上弦场楼群、芙蓉楼群为代表的”嘉庚风格”的建筑。
上世纪80年代后又建成了逸夫楼和克立楼等新建筑。
整个校园形成了以嘉庚建筑风格为主导的多组建筑群体,山林、湖水、海滨相结合的自然环境,富有特色。
为改善科研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在教育部和爱国华侨的支持下,学校决定兴建具有现代化特色,又继承厦大嘉庚建筑风格的约50 000㎡的综合楼群,为纪念校主陈嘉庚先生该楼群被命名为“嘉庚楼群”。
该楼群由一幢21层主楼及四幢6层裙楼组成.主楼为学校科研及办公用房,裙楼为公共教学用房及研究室,该楼群选址于校园中心区底标高处的芙蓉湖畔,四周有山体和坡地。
二、建筑特征厦大校园依山傍海,建筑散映于湖光山色之中.绿树红顶,景色优美,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校园”之一.要在此环境中要建设如此大规模的综合楼群.设计难点突出表现为:校园中高层建筑与环境的协调问题:新旧建筑的相互关系问题;厦大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等。
厦门大学嘉庚风格建筑特征与分析
张燕来
【期刊名称】《福建建筑》
【年(卷),期】2007(104)002
【摘要】厦门大学嘉庚风格的校园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特征和空间形态,文章从整体布局、平面构成、材料细部等层次对这种嘉庚风格的校园建筑的特征和形态进行了理论分析.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张燕来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6
【相关文献】
1.传历史文脉承嘉庚风格——厦门大学嘉庚风格建筑楼群赏析 [J], 缪远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究与实践——基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实例分析 [J], 周功建
3.中德高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比较分析与对策——以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例 [J], 吴锡川
4.被嘉庚风格建筑记录的校史厦门大学:青春背后亦有沧桑 [J], 周森林
5.基于眼动实验的嘉庚风格建筑研究
——以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为例 [J], 邱鲤鲤;张锦鑫;刘佳桐;林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校代码: 10385分类号:研究生学号:1200705034密 级: 公开近代嘉庚建筑设计研究——以厦门大学、集美学村为例Research on Modern Jiageng Buildings Design:A Case Study of Xiamen University and Jimei Village作者姓名: 赵玉冰指导教师: 陈志宏实际单位导师:专业学位类别: 建筑学全日制专业学位专业学位领域: 建筑学研究方向: 近代地域建筑研究所在学院: 建筑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5年4月10日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果。
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他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
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侨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摘 要嘉庚建筑,是二十世纪初至六十年代,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投资并亲自主持建设的集美学村与厦门大学的校舍建筑。
以其建筑的中西合璧,具有浓郁的闽南地域特点,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
嘉庚建筑的建设经历了解放前与解放后两个时期,在不同时期,嘉庚建筑从设计到建成的方式是有所发展的,相应的所呈现出的嘉庚建筑亦有变化。
本文试图通过实地调查、书信文献分析、图像转移与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由设计主体、设计方式、设计图纸入手,分别梳理还原嘉庚建筑在不同时期的设计与建造过程,对设计与施工相互配合进行探讨。
然后由建筑实物入手,从群体布局、平面类型、立面特征三方面对不同时期嘉庚建筑设计特点的演变轨迹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嘉庚建筑的设计方法进行总结。
以嘉庚精神设计陈嘉庚纪念馆的过程体会及思考
洪雅玲
【期刊名称】《中外建筑》
【年(卷),期】2012()4
【摘要】通过陈嘉庚纪念馆的设计实践和对嘉庚精神的学习、对嘉庚建筑的剖析和探索,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好一项建筑设计,建筑师必须全身心的投入,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换位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所设计项目的特定条件并尽可能全面和细致地占有素材,对自己基础知识,专业设计技巧和审美品位的最彻底的发挥,并对所设计的虚拟目标中的特质进行不舍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心想事成,获得成功。
【总页数】4页(P86-89)
【关键词】学习;感悟;升华
【作者】洪雅玲
【作者单位】中元(厦门)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51.3
【相关文献】
1.“嘉庚精神”熠熠生辉——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座谈会侧记 [J], 陈根林;
2.嘉庚精神彪炳千秋——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在厦举行 [J], 卢
怡恬;
3.陈嘉庚精神遗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兼谈集美大学对嘉庚精神的继承与弘扬[J], 张培春
4.歌剧《陈嘉庚》展现嘉庚精神 [J], 蒋海瑛
5.嘉庚精神童校诚毅广州市陈嘉庚纪念中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嘉庚风格”建筑》龚洁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福建的东南部集美和厦门岛上,出现了一批既具传统的闽南红砖民居特征,又有西洋风格的建筑。
这些建筑中华文化与欧陆文化巧妙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大多在西洋风格的主体上,或在英国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上,加上传统的闽南建筑的屋顶,形成了个性突出、色彩鲜丽、整体十分漂亮的独特风格,人们称之谓“穿西装,戴斗笠”,这就是陈嘉庚先生在创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时发明的新颖建筑形式,后人称之为“嘉庚风格”的建筑。
陈嘉庚,厦门集美人,1874年(清光绪十三年10月21日生于集美社颖川世泽堂。
1890年,虚龄17岁时应父召到新加坡学商,后种植黄梨、橡胶,进而经营橡胶制造业,雇用职工约3万人,资产多达新币1000万余元,约值黄金百万两。
陈嘉庚经营成功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青少年,他说:当今中国,青少年没有文化是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的。
于是他把赚到的钱,全部携回集美、厦门,开始了艰辛漫长而又崇高的兴学之路。
一这条兴学之路是伴随他建造众多的嘉庚风格建筑而延伸的,他兴学到何处,嘉庚风格建筑就出现在何处,而且越建越漂亮,规模也越建越大,为我们留下了闽南的建筑瑰宝。
19xx年秋,陈嘉庚回到集美,召集各角房长幼劝其停办各房私塾,联合筹办集美小学。
19xx年8月起,到1927年,他在集美陆续建起许多座教学大楼,计有:小学楼(1940年8月)、尚勇楼(19xx年1月)、居仁楼(19xx年1月)、立功楼(19xx年5月)、立德楼(1920年3月)、立言楼(1920年7月)、德礼楼(1920年11月)、即温楼(1921年4月)、手工教室(1921年2月)、尚忠楼(1921年2月)、诵诗楼(1921年2月)、明良楼(1921年6月)、延平楼(1922年9月)、允恭楼(1923年8月)、文学楼(1925年8月)、敦书楼(1925年8月)、务本楼(1925年12月)、事务楼(1925年12月)、崇俭楼((1926年2月)、瀹智楼(1926年8月)、葆真楼(1926年9月)、养心楼(1926年9月)、敦业楼(1927年8月)等,计约23幢,作为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及商科、女子及女小、农林、幼师等学校的校舍,约45000平方米。
嘉庚纪念馆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作为一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近日,我们团队前往嘉庚纪念馆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参观和深入了解,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了嘉庚精神和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深远影响。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享我们在嘉庚纪念馆的社会实践经历。
二、实践活动概况1. 活动时间和地点我们的嘉庚纪念馆社会实践活动于2021年7月在福建省厦门市进行。
嘉庚纪念馆位于厦门大学校园内,是为了纪念我国近代教育家、教育家陈嘉庚而建立的综合性陈列馆。
2. 活动内容我们在实践中主要包括了参观嘉庚纪念馆的永久陈列馆和临时展览、听取讲解、参加主题讨论等环节。
在参观和讲解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嘉庚的生平事迹、教育思想以及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巨大影响。
在主题讨论中,我们就嘉庚精神对我们的影响、继承与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思考。
三、实践收获1. 对嘉庚精神的深入了解在嘉庚纪念馆的参观中,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嘉庚先生的思想、作为教育家的贡献,以及他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嘉庚坚信“教育救国”,提出了“实事求是、厚德载物”的教育理念,以及“兴则兴家、兴则兴业”、“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等理念,对我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嘉庚纪念馆的实践,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嘉庚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
嘉庚先生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己任,坚持为扶危济困、振奋中华的教育事业而努力。
我们深受其影响,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 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在嘉庚纪念馆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团队成员相互配合,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总结。
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在交流中共同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实践体会1. 对嘉庚精神的思考在嘉庚纪念馆的参观中,我们对嘉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嘉庚精神蕴含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奉献,鼓舞着我们努力学习、扎根基层、服务社会。
我们要秉承嘉庚精神,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嘉庚故里
这里与其他名人故居最大的不同,是这里不是单纯的一位名人或伟人的故里,在这相跨整整一个城镇的地盘上,每一处,都蕴藏着“一个精神三个文化”,基于这个特点,嘉庚故里中的嘉庚先生故居,似乎反而显得并不那么抢眼,为什么?
因为这里有非常精美的景色,和充分反映嘉庚先生人生轨迹、历史功绩、思想情操的一系列重要遗迹。
自然与文化的物质资源,与作为非物质的嘉庚精神完美地融合,构成最能体现人文集美特质的文化旅游资源---陈嘉庚纪念胜地(鳌园景区)。
具体地说,这里除了陈嘉庚先生故居、归来堂、归来园、毛泽东题词“华侨领袖民族光辉”、陈嘉庚纪念馆等建筑和遗物、史料等展品之外,还有:鳄鱼园、境外高校中国学习中心、大学城艺术街、文创产业园,嘉庚体育馆以及集美万达等等。
1。
散论厦大校园嘉庚风格建筑的特征[作者:学校办公室蔡虎堂|点击数:2172|更新时间:2007-5-21]校园建筑是一所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校风貌的重要标识。
厦门大学历经八十多载风雨,逐步形成了以群贤、建南、芙蓉等楼群为代表的“嘉庚风格”校园建筑,它们既蕴涵着强烈的乡土情结和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又体现着因地制宜的建筑构思和多元融合的创新精神。
这些中西合璧、恢弘大气的建筑样式一直备受各方赞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中国近现代校园建筑的一个典范。
为此厦大“嘉庚风格”校园建筑继2005年5月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2006年6月又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切都使得厦门大学这颗镶嵌在中国东南沿海之滨的晶莹明珠,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总体来说,厦大嘉庚风格的建筑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鲜明的地域特色。
厦门大学地处闽南地区,而作为校园建筑方案的实际指导者和设计者的陈嘉庚先生本身就是在厦门集美出生长大的,所以他的建筑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闽南建筑风格的影响。
首先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他充分利用有地方特色的材料作为校舍建设之材。
嘉庚风格建筑群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所用材料是以闽南当地的青石花岗岩为主,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前的建筑,这样使得建筑群不仅给人以素雅美观与坚固大气之感,又体现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另外一个典型的事例是嘉庚瓦的发明。
这种橙色带釉面的大瓦片是嘉庚先生利用当地材料,按照自己的要求让附近龙海等地的砖瓦厂生产的。
这种橙色瓦做屋面或装饰,配上清水花岗岩的墙壁和周围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就显得格外和谐;其次在设计上,嘉庚先生把闽南大厝红砖文化运用到建筑物具体设计上,如建筑物里的地板用有着浓厚闽南地方特色的红地板砖铺成,这样的设计使整个校园都洋溢着浓郁的地方文化韵味。
最后,在工匠选用上,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工程,嘉庚先生都坚持任用地方的建筑工匠,发挥地方能工巧匠的积极性、创造性,运用地方传统工艺砌筑,可以说嘉庚风格建筑是嘉庚先生的建筑理念和当地建筑工匠技术碰撞的成果,由此使地方建筑风格深深蕴含在每一座建筑里。
参加一处历史古迹或博物馆写一篇游记300字以上嘉
庚纪念馆
国庆节当日,我们一家人慕名前往陈嘉庚纪念景馆,参观游览这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陈嘉庚故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嘉庚故居是一座两层小楼房,珍藏有先生的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品,均按其生前原样陈设。
真让人感慨不已。
从故居向南,来到归来堂,大厅正面竖立了陈嘉庚先生塑像,铜像背后的墙上,刻有XX的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是对先生一生的精确评价。
我问导游归来堂名字的含义,导游说,陈嘉庚先生一直有个夙愿,希望散居海外的亲朋好友不忘祖国和家乡,回国出力,归来要有个聚会交流的地方,我想,“归来”这个命名既反映了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情怀,也是旅居海外的六万多名集美侨胞的共同心声。
观赏陈嘉庚纪念景区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和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感受陈嘉庚先生的热爱祖国之情,大兴教育之举,这可能就是全国各地来集美的游人为什么常年络绎不绝、流连忘返的奥秘所在吧。
嘉庚纪念馆社会实践报告嘉庚纪念馆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是为了纪念近代爱国人士嘉庚先生而建立的一座纪念馆。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加了嘉庚纪念馆的社会实践活动,下面是我的实践报告。
一、实践活动内容在嘉庚纪念馆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学习和参观活动。
首先,我们参观了嘉庚纪念馆的展览区域,了解了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其次,我们参加了嘉庚纪念馆举办的讲座和教育活动,听取了专家学者的讲解和分享。
最后,我们还参观了嘉庚纪念馆外围的纪念碑和雕塑,进一步了解了嘉庚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二、实践经历与感悟通过参与嘉庚纪念馆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嘉庚先生的伟大和他对国家的贡献。
嘉庚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他勤勉好学、勇于创新,不断为国家培养人才,推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他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令我深为敬佩。
在参观嘉庚纪念馆的展览区域时,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感受到了嘉庚先生的先见之明和领导才能。
他在困难的岁月里不畏艰险,坚持为国家寻求发展道路,为国家的独立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有责任有担当,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嘉庚纪念馆的讲座和教育活动也开阔了我的眼界,加深了我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解,我了解到嘉庚先生不仅在教育领域有很高的造诣,还在工商业和农业方面有着很多的成就。
他的多元才能和远见卓识令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激发了我在未来不断进取的动力。
三、实践体会与收获参加嘉庚纪念馆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增加了对嘉庚先生的了解,也深刻感受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同时,通过参观和学习,我也提高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素养,增强了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为祖国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嘉庚建筑”承载的文化
周红
【期刊名称】《中外建筑》
【年(卷),期】2006()3
【摘要】嘉庚建筑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具有人文的价值取向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建筑形式上来说,嘉庚风格建筑既具闽南红砖民居特征,又有西洋风格,它把闽南红砖民居与欧式建筑融合起来,将闽南传统的翘檐屋顶和欧式建筑的造型
柔和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表现出独特的魅力。
嘉庚建筑的人文精神也
反映了陈嘉庚先生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包括多元文化兼容的创新实践、追求人
与自然和谐的空间构成与“诚毅”、爱国的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
嘉庚建筑是爱国、为民的嘉庚精神的一个载体,也是一个特殊时代文化的见证。
【总页数】2页(P57-58)
【关键词】嘉庚建筑;文化内涵;建筑风格
【作者】周红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艺术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82
【相关文献】
1.创建与开发特色档案的王牌——从文化视角看嘉庚校园建筑的价值 [J], 齐建华
2.嘉庚建筑的文化内涵 [J], 常跃中
3.嘉庚建筑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征 [J], 周红
4.嘉庚建筑的文化内涵 [J], 黄平
5.嘉庚建筑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J], 陈佳挺; 刘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集美学村“南洋风格的嘉庚建筑”研究【摘要】近代集美学村以其独特的南洋风格嘉庚建筑而闻名。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意义入手,探讨了集美学村的历史背景,南洋风格的特点以及嘉庚建筑的典型特征。
通过分析南洋风格在集美学村的应用和研究方法,揭示了南洋风格对集美学村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南洋风格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为集美学村增添了独特魅力,也为中国传统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在研究中将继续深入挖掘南洋风格的价值和影响,为促进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集美学村、南洋风格、嘉庚建筑、历史背景、特点、典型特征、应用、研究方法、影响、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集美学村位于福建厦门市集美区,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名校,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摇篮。
近年来,集美学村以其独特的南洋风格建筑而备受瞩目。
南洋风格建筑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东南亚地区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热带风情。
而在集美学村,这种风格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该地区独特的文化象征。
1.2 研究意义研究近代集美学村“南洋风格的嘉庚建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南洋风格是20世纪初嘉庚先生在东南亚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创造出的一种独特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南洋风格在集美学村的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嘉庚先生对建筑风格的创新和追求。
集美学村作为闽南地区一座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群体,南洋风格的运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承先启后的作用。
研究南洋风格在集美学村的应用,有助于挖掘其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价值和影响,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南洋风格的研究,可以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
加深对南洋风格的理解,有利于推动当代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展,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研究近代集美学村“南洋风格的嘉庚建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集美学村的历史背景集美学村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是一个融合了东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群。
厦门嘉庚风貌建筑研究厦门双十中学王希高阳指导教师:连枫新闻背景嘉庚风格的校园建筑是20世纪上半叶的产物,是厦门大学最具魅力的特征之一,以其中西合璧、古朴大气、庄重恢弘和浓郁的闽南地域特点而深受建筑界同行和社会的普遍赞誉。
近日厦门大学决定将为校园内的十五幢具有嘉庚风格的历史建筑申报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十五幢建筑分别是:群贤楼群5幢(包括囊萤楼、同安楼、群贤楼、集美楼、映雪楼)、建南楼群(包括成义楼、南安楼、建南大会堂、南光楼、成智楼)、芙蓉一、芙蓉二、芙蓉三、芙蓉四和人类学博物馆。
序言建筑是人类不朽的骨架和灵魂,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建筑是必然而固有的文化,更是艺术的外延。
嘉庚建筑,作为厦门四大建筑之一,与它的创建者陈嘉庚先生一同在厦门的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页篇章。
并且同陈嘉庚的人格精神一样,经过时光的润饰,越发显出它崇高的内涵。
从它们身上,我们发掘着着过去,我们记录着现在,我们亦可以从这一砖一瓦中看到未来。
时间终归是公正的,在陈嘉庚先生挚爱的这片土地上,建筑散发着它独有的光彩,人性的美与灵魂的崇高也将承载于建筑之中精深博大……厦大嘉庚建筑群漫步厦大校园,沐浴在透过高大的凤凰木洒下的阳光中,穿梭于鳞次栉比的嘉庚建筑,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当年满怀憧憬求学于此的少年也已年过古稀,惟有别具一格的教学楼在经历了时间的摩挲后愈显它的光辉。
厦门大学中的嘉庚建筑主要包括了群贤楼群、芙蓉楼群以及建南楼群。
三者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构成了具有整体美感的建筑组群。
群贤楼群寓意“群贤毕至”的群贤楼群,是最早建设的嘉庚风格楼群建筑。
“一主四从”的五幢楼“一”字形坐北朝南排列在演武场上,具有巨大的张力和强烈的视觉效果。
主楼群贤楼与左右两边的同安楼、集美楼是外廊式建筑,东端的映雪楼和西端的囊萤楼属内廊式结构。
五幢楼的内廊形成一条几百米长的廊道。
中央主楼的屋顶采用闽南民居的大屋顶“三川脊”歇山顶建筑,高低错落,富有节奏感。
嘉庚纪念馆建筑风貌介绍嘉庚纪念馆的建筑风格凝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和现代建筑的精致,整体呈现出一种简洁、大气的美感。
在建筑的外观设计上,纪念馆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檐口造型,檐口下的木雕、彩画和楠木地板等元素凸显了传统建筑的特色,使整个建筑更显文化底蕴。
同时,建筑的整体造型采用了现代简约的风格,以鲜明的线条和立体感表现出了现代感,整个外观看起来既有传统气质,又不失现代时尚感,表现出了嘉庚先生对传统与现代的独特理解和演绎。
纪念馆的主体建筑为一座三层高的建筑,整体造型呈现出“日月同辉”之势,象征着嘉庚先生在工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和显赫地位。
建筑的外观采用了深灰色的花岗岩和玻璃幕墙材料,使整座建筑具有坚固与现代感。
同时,建筑内部还配备了现代化的采光设备和节能设备,体现了建筑的绿色环保理念。
整座建筑的外观设计简洁大方,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庄重与大气的感觉,符合纪念馆的主题,也表现出了嘉庚先生对工程学精益求精的态度。
纪念馆的室内设计也紧扣着嘉庚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展开。
一进入室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嘉庚先生的铜像,他端坐于正中位置,目光坚定,架子挺拔,展现了一位儒雅风度和高尚品质的形象。
铜像周围铺设着红色地毯,意在彰显嘉庚先生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学问的执着。
而室内的装饰也采用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使整个室内充满了庄重与典雅的氛围。
此外,纪念馆内还设有多个展示厅和学术讨论室,用于展示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以及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向社会传播嘉庚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貌。
在建筑周围,还有一大片绿化带和假山水景,使整个纪念馆环境优美,是一个非常适合举办文化活动和学术讨论的场所。
同时,纪念馆的建筑设计也体现了对嘉庚先生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的尊重与纪念,是一个集文化、学术和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总的来说,嘉庚纪念馆的建筑风貌体现了对嘉庚先生的敬意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座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建筑。
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线条流畅,既有传统气质又不失现代感,室内的装饰典雅庄重,整体氛围庄重高尚,使人不禁对嘉庚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品德魅力肃然起敬。
参观文确楼作文
起初是计划去参观集美大社的,文确楼可以说是意外的收获,就在大社的牌坊旁,低调却又十分鲜明,无法错过它!图为文确楼外观。
原本以为是要收费的,小心翼翼走进去之后,鲜少看到游客,几个小孩子在天井的位置玩耍着。
一颗心就放下来,慢慢地开始参观这个偶然间走进的建筑。
文确楼是陈文确和陈六使兄弟的故居,想必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他们都是陈嘉庚的老乡。
在五十年代,他们可也是南洋华人的精神领袖。
特别是陈六使,在新加坡可以说的上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陈六使名垂青史还是在于他毕生兴学助教,这一点不得不说是收到陈嘉庚的影响。
文确楼主要是由前后两座三层小楼围成的,既有闽南特色,也有西洋特色。
两栋楼中间则是由玻璃天顶封闭起来,天井的位置放有电视全天候循环播放他们的视频。
文确楼内有两个楼梯,天井的石梯陡而直,靠近正门处的木质楼梯宽且短。
对我来说,还是木质楼梯更为好些。
现在文确楼内主要是“华族翘楚乡贤楷模--陈文确、陈六使生平事迹”展览,一楼主要展示陈文确、陈六使的生平经历,二楼主要展示陈文确、陈六使兴资助学、办学,热心公益的事迹。
一楼还设置有嘉庚邮局,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侨楼的建筑风格,了解陈文确、陈六使先生的伟大事迹,还能体验写明信片、集邮的乐趣。
如果要想多了解、知道文确楼、华侨的故事,那么特别推荐你亲自来走一走文确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