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公开课共22页
- 格式:ppt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22
《《枣儿》课件(公开课)》xx年xx月xx日contents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目录01教材分析作品选自《枣儿》,该剧作于1999年,在戏剧日益困难的时期为老舍获得广泛赞誉,老人以北京为背景,运用朴实简练的笔墨为我们展现了现代社会传统与现代,发展与停滞之间的碰撞。
通过枣儿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慨。
课文背景课文中枣儿是乡愁与故土的代表,是亲情的象征。
全剧共有四场,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场,发生的时间是在老人和男孩因枣儿分手后的三十年,地点是乡间小路。
这一场交代了枣儿人物形象的塑造,老人的孤独以及老人与男孩之间的关系。
时代背景课文背景介绍VS枣儿是剧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代表着一种传统美德,一种生活和道德的底线。
同时他也是剧中的线索人物,与老人和男孩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在剧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个憨厚、朴实、诚恳、善良的小人物。
人物形象课文中情节结构紧凑且富有戏剧性。
老人与男孩的相遇是情节的开端,枣儿被男孩偷走是情节的发展,老人与男孩一起追枣儿是情节的高潮,最后男孩离去,老人独自等待枣儿的归来是情节的结局。
情节结构课文内容解析重点理解课文中枣儿所代表的意义,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课文的主旨。
难点理解课文中老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正确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以及其所表达的含义。
课文重点难点分析02学情分析1学生特点分析23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喜欢互动和参与。
活泼好动学生更善于通过形象的方式获取知识,如通过图片、视频等。
形象思维活跃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干扰,需要有趣的课堂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注意力易分散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如基本的词汇和语法。
学生学习基础分析语言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课文。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的口语表达和交流。
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学习兴趣分析对文化、历史类课程感兴趣学生对文化、历史类课程比较感兴趣,喜欢了解不同地域和时代的故事。
《枣儿》课件(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枣儿》这一课。
该内容位于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枣儿的生长过程,探究枣儿的不同品种和营养价值,以及如何科学保存枣儿。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枣儿的生长过程,认识到自然界生物的奇妙。
2. 培养学生探究不同品种枣儿营养价值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学会科学保存枣儿的方法,培养生活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枣儿营养价值的探究。
教学重点:枣儿生长过程的理解和科学保存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枣儿、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物枣儿,引导学生谈论对枣儿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第一环节:枣儿的生长过程(10分钟)利用PPT展示枣儿生长的图片,讲解枣儿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生物的奇妙。
3. 第二环节:枣儿的品种和营养价值(10分钟)分组讨论不同品种枣儿的营养价值,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4. 第三环节:科学保存枣儿(10分钟)讲解科学保存枣儿的方法,并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5.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一道关于枣儿营养价值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5分钟)出示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枣儿的生长过程2. 枣儿的品种与营养价值3. 科学保存枣儿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家中枣儿的品种并制定保存方法。
2. 答案:根据枣儿的品种,分析其营养价值,并采取科学保存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枣儿生长过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实验。
3. 学生对科学保存枣儿方法的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枣儿的生长过程。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水果的营养价值和保存方法,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枣儿》(课件(公开课专用)) xx年xx月xx日•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目录01教材分析本课作为一篇传统名篇,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通过学习能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文化本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鉴赏能力和道德修养。
培养人文素养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人物性格特点和主题思想。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中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内容《枣儿》是一篇以亲情和乡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通过描写老人和男孩之间关于枣儿的交往,表达了人们对亲情的渴望和对故乡的眷恋。
主要关系本课内容与单元主题紧密相关,通过学习本课能够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该单元主题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0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词汇和语法结构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本课学习,加以扩展和巩固。
学生对于一些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知识可能不太熟悉,需要适当补充。
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但是这些技能还需要通过本课学习,得到进一步提高。
学生对于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还需要加强,特别是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
学生对文化、历史、社会等话题较为感兴趣,需要将本课内容与这些话题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需要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动力03教学目标掌握课文中运用的象征手法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和鉴赏戏剧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中华民族传统的人际关系和文化心理04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传达给学生知识点和理论内容。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探究法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应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交流和协作,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枣儿》课件(公开课) xx年xx月xx日contents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板书设计•教具准备•教学反思目录01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枣儿》一文,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现代戏剧,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现实和传统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文化本课通过戏剧这种文学样式展现了亲情、乡情和传统价值观,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人文素养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点理解剧本的思想内涵,品味作品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难点把握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和戏剧冲突。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枣儿》一文是我国著名剧作家孙鸿的作品,曾获得全国戏剧小品大赛优秀奖等多个奖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教材的特色及优点选文经典本课融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综合性强本课设置了多个探究性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体智慧进行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探究性强0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理解剧情及其发展掌握人物性格及其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剧本结构和人物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鉴赏戏剧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通过演绎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表演和创作能力感受和理解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体会剧本所表达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03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内容解析本课以“枣儿”为线索,叙述了老人和男孩围绕“枣儿”展开的回忆和现实生活,展现了社会变革和家庭关系变迁背景下,故乡的情感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通过文本细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探究作品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小组合作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文本研习通过阅读文本,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枣儿》课件(公开课)《枣儿》课件(公开课)一、课程简介《枣儿》是我国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发表于1936年。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我国东北农村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枣儿》的深入解读,使学员了解萧红的创作背景、作品主题及艺术特色,进一步认识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二、教学目标1.了解萧红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认识《枣儿》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枣儿》的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3.领悟《枣儿》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灵感。
三、教学内容1.萧红与《枣儿》的创作背景(1)萧红的生平简介(2)《枣儿》的发表及影响2.《枣儿》的故事情节及主题思想(1)故事梗概(2)主要人物形象分析(3)作品主题探讨3.《枣儿》的艺术特色(1)叙事手法(2)人物塑造(3)语言风格4.《枣儿》与现实生活的关联(1)作品中的社会风俗(2)作品反映的历史背景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萧红的生平、创作背景及《枣儿》的艺术特色。
2.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枣儿》故事情节的剖析,引导学员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3.讨论法:组织学员就《枣儿》中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进行交流讨论。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员体验作品中的生活场景,感受作品魅力。
五、课程安排1.导入:介绍萧红及《枣儿》的创作背景,引发学员兴趣。
2.讲解:分析《枣儿》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3.讨论:组织学员就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交流讨论。
4.情境体验:创设情境,让学员感受作品中的生活场景。
5.总结:回顾课程内容,强调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六、课程评价1.学员对萧红及《枣儿》的了解程度。
2.学员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把握能力。
3.学员对作品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4.学员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表现。
5.学员提交的作业质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能全面了解《枣儿》这部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为今后的文学创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