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从《天净沙》学写散曲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曲。
此曲中诗人通过描写10种具有哀愁色彩的景物,表达出诗人厌倦羁旅漂泊,极度思念家乡的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由景物分析展开画面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此曲深含的主题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难点:掌握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此曲画面意境。
四、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刚由小学步入中学,他们的心智正在逐渐成熟。
但是初一的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普遍较差特别是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的欣赏上,大多的学生都不能深入的去体味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的意境美,以及古诗词中隐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于这一学情,对于具有极高意境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采用渗透式教学法,即积极营造意境氛围,在意境氛围的影响下感受诗词意境美以及深刻领悟作者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
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
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
即在朗读、描绘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画面美,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画面意境,激发深长的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课时:8分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引用。
1、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2、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讲解,古人写诗词,其中所写之景必定包含了作者心中之情,引出《天净沙。
案例名称群文阅读:从《天净沙》学写散曲科目语文教学对象七年级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者张毅一、教材内容分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学生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了帮助学生感受中国诗词曲的魅力,特选择一组《天净沙》曲牌名的散曲再让学生阅读,同时希望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自己能分析出《天净沙》这种曲牌名的特点,分析散曲描绘的景物和画面,力争让学生学会“填曲”。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一组散曲的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作者描绘的景物和画面、表达的感情,了解“天净沙”这种曲牌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阅读,分析“天净沙”这种曲牌名的特点。
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填”一首《天净沙》,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古典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天净沙》散曲的阅读,明确作者描绘的画面、感情。
学习《天净沙》这种曲牌名的特点。
难点:用学习到的方法写一首自己理解的《天净沙》。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对曲这种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要做到懂曲,真心喜欢“曲”还很难,希望通过一组《天净沙》作品的对比阅读,培养学生自己写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板书设计从《天净沙》学写散曲天净沙师备教授课辅娃,作业改卷访家,林密影单路滑。
夕阳西下,教学人在翻崖。
四个环节:读印象、说印象、仿印象、品印象。
一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圈点勾画出每首散曲的景物;二是通过对比阅读,说出四首曲的异同,初步掌握写曲的方法;三是学以致用,用《天净沙》这种曲牌填一首散曲,四是交流品读学生自己完成的作品。
六、教学准备选择一组散曲:白朴、《天净沙春》、《天净沙夏》、《天净沙秋》《天净沙冬》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我们在第一单元中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请同学们齐背一下,老师今天再与大家分享一组精彩的《天净沙》散曲。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和赏析
1、【整体感知】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3、【诗歌主旨】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陕西省岚皋县大道九年制学校何伯辉教材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课中的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是个形式,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散曲的独特魅力,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已经学了许多诗歌,但还没有接触过散曲,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似,都要品析意象、意境、领悟感情,赏析写法。
所以课前要引导学生预习,教给赏析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经历,查找相关资料。
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教学主要教给学生“五步赏读诗歌”的方法,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品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积极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首散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会背诵。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诵读2.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联想、想象法3.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多媒体播放《故乡的云》,创设情境,引出“乡愁”主题学生自由述说描写“乡愁”的诗句,导入课题板书并解题.《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天净沙,曲牌名。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及元曲的文学常识,扫清字词障碍,教师补充(课件展示)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
章节:人教版2011七年上第五单元课题:古诗赏析《天净沙·秋思》授课班级:一年四班授课时间:2010年5月18日授课教师:王丽丽语文七年上人教新课标第五单元赏析《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设计者:齐齐哈尔阳光学校王丽丽一、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学生新接触的一处诗歌形式,所以,这一课就显得尤其重要。
要让学生在学习名家名篇的过程中,领悟散曲的独特魅力,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经学了许多诗歌,但还没有接触过散曲,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似,都要品析意象,赏析写法,理解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
所以学生学习本课应该有一定基础,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会稍难一些,需要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的经历,查找相关资料。
三、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四、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是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临其境的感染。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2、资源准备:教学ppt、图片七、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二)创设意境,初步感知: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初读这首小令,赏析名家朗读,明确整首小令的感情基调及节奏,然后配乐朗读。
七年级语文上《天净沙·秋思》知识点及例题答案书籍应有助于到达以下四个目的中的一个:猎取智慧,变得虔诚,得到快乐,或便于运用。
下面是为您推举七年级语文上《天净沙秋思》学问点及例题答案。
一.文学常识。
1.马致远,元代散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号东篱,字千里。
代表作《汉宫秋》是元代杂剧中优秀作品之一。
2.文学体裁: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
3.写作背景: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脚印所到之处。
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结合在一起。
这首小令就是他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情调虽然消沉,但却反映了时代气息。
二.课文学问过关梳理㈠课下注释①选自《全元散曲》。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②[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③[断肠]形容哀痛到极点。
④[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内容理解】㈠主题思想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㈡写作特色1.对比衬托曲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光明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亮的对比衬托,增添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互相辉映。
落日余晖的光明,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
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的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困难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鲜亮对比。
2.巧用白描,言简意丰通篇只有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一幅诗情浓郁的画面,制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表现了一个羁旅天涯、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哀愁。
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暮色图。
㈢理解性默写⑴同样是咏秋,刘禹锡《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写出了秋天艳丽的景致,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天净沙•秋思》扩写(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走累了,他坐在青石上,休息着。
一阵秋风吹过,几片黄叶落在他冰冷的掌心。
又是深秋,不知为什么,秋天带给他的总是无尽的凄凉。
抬头望望天空,他已经很少这样做了。
远远的,有一株老树苍凉地矗立在天边,夕阳的余晖惨淡地笼着它,勾勒出一则古老而悠远的神话。
老树寂寞地站在那里,什么都不拥有,只拥有那条枯藤和这迷离的神话。
他想读懂它。
忽然,一群乌鸦,披着晚霞与满身的疲惫,在黄昏中划过长空,飞向老树,飞向它们的旧巢。
他愣住了。
是的,他读不懂老树的神话,读懂它的,只有这群寒鸦……独自走了好远,他进了一个偏远的小镇。
这里的一切都那么小巧、精致,空气中总含着淡淡的湿气。
他喜欢这里。
在黄昏中,小镇更显得唯美与朦胧。
小桥、流水、人家都镀上一层柔柔的金色,人们那样地平和,划着船,静静地远去,直至消失,回到他们应回的地方。
那地方是富丽堂皇还是破旧不堪,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份平凡又含蓄的牵挂。
他坐在桥头,看着这一切,潜然泪下,尽管告诉自己是游子的缘故。
他决定离开,这里不属于自己。
又踏上了征途,骑着这么多年惟一的伙伴—一匹瘦弱的老马,走在荒凉的古道上,走在这无际的荒原上。
一阵秋风迎面吹来,他闭上眼睛,仰起头,两行冰冷的泪水从眼角流出,他终于懂了,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寻求着心中那个美好的神话,那一片壮丽的风景。
但是,现在它们都碎了,彻底碎了,连残骸都不存在。
那株老树,就是最美好的神话,那个小镇,就是最永恒的风景,这么多年,他一直遗失了它们。
想到这里,他策马狂奔,想在风中使这一切都逝去。
但是,老马长啸一声,停了下来,哀怨地看着他,是的,马老了,已经再也跑不动了。
他牵着老马,慢慢地走着,走进夕阳里,与它一起消失在天边。
【老师点评】:这是一篇根据古代散曲扩写的散文。
文章以自己的理解阐释了这首名作的景、情、境,非常真切、具体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感。
仿写天净沙秋思散曲28个字
仿写《天净沙·秋思》七篇:
1、《天净沙·春意》
金阳和风嫩芽,青山喧鸟繁花,微雨炊烟万家。
明日朝霞,少年郎当奋发。
2、《天净沙·春行》
邈山清流若新,人间烟雨俱净,来者望此息心。
天山共行,静赏怡人春景。
3、《天净沙·星城》
青山书院凉亭,城墙老街古井,瓷窑汉墓园陵。
放眼江景,领军人在洲心。
4、《天净沙·雪钓》
塘边净雪孤影,竹竿卧冰斗笠,飘絮满地晶莹。
朝阳初升,只剩一声叹气。
5、《天净沙·江南》
烟雨山水江南,亭台楼阁湖畔,素衣纸扇长衫。
拂晓云潭,少年志在河山。
6、《天净沙·夜》
流水浮云孤雁,竹影清风明月,残花荒草空阶。
烛光摇曳,奋笔疾书整夜。
7、《天净沙·大理》
荒原山野泥虾,古巷石板人家,孔桥行舟三塔。
苍山之下,静观洱海清沙。
案例名称群文阅读:从《天净沙》学写散曲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七年级课时第三课
时
教学者张毅
一、教材内容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学生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了帮助学生感受中国诗词曲的魅力,特选择一组《天净沙》曲牌名的散曲再让学生阅读,同时希望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自己能分析出《天净沙》这种曲牌名的特点,分析散曲描绘的景物和画面,力争让学生学会“填曲”。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一组散曲的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作者描绘的景物和画面、表达的感情,了解“天净沙”这种曲牌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阅读,分析“天净沙”这种曲牌名的特点。
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填”一首《天净沙》,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古典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天净沙》散曲的阅读,明确作者描绘的画面、感情。
学习《天净沙》这种
曲牌名的特点。
难点:用学习到的方法写一首自己理解的《天净沙》。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对曲这种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要做到懂曲,真心喜欢“曲”还很难,希望通过一组《天净沙》作品的对比阅读,培养学生自己写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板书设计从《天净沙》学写散曲天净沙·师
备教授课辅娃,
作业改卷访家,
林密影单路滑。
夕阳西下,
教学人在翻崖。
四个环节:读印象、说印象、仿印象、品印象。
一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圈点勾画出每首散曲的景物;二是通过对比阅读,说出四首曲的异同,初步掌握写曲的方法;三是学以致用,用《天净沙》这种曲牌填一首散曲,四是交流品读学生自己完成的作品。
六、教学准备
选择一组散曲:白朴、《天净沙·春》、《天净沙·夏》、《天净沙·秋》《天净沙·冬》七、教学过程
学
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我们在第一单元中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请同学们齐背一下,老师今天再与大家分享一组精彩的《天净沙》散曲。
一、读印象
同学们,边听朗诵边看你们手中的材料,先看题目有什么不同,再根据要求观察四首曲,然后把你的阅读体验和大家分享。
(1、多少句?每句多少字? 2、动笔勾画景物。
)
二、说印象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论:
1、每一首曲都是五句,1、
2、
3、5都是六个字,第四句四个字。
(幻灯片演示《天净沙》格式)
2、强调天净沙作为一种曲牌,格式已经固定。
3、引导学生动笔勾画四首曲描写的景物,提示学生观察得到结论:题目是什么,描写的就是相应季节的景物。
4、带领学生体会《天净沙·秋思》的填曲过程。
三、仿印象
同学们,宋词和元曲的写作称为填,大家想填一首《天净沙》吗?我们一起填写一首《天净沙》。
1、引导学生总结填曲的步骤(幻灯片展示)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的作品都是自己生活体验和真实情感的反映,我是老师,就以“师”为题。
3、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幻灯片展示),请用两个字的词语形容你看到的内容。
(学生说,教师板书)
4、我们宋词和元曲都是根据固定的格式,把作者观察到的和表达情感填在固定的格式里,就得到了宋词和元曲。
5、把学生归纳的词语填进固定格式里,要求学生读,谈读后的感受。
6、要想读起来像四首材料那么顺口,我们该注意什么?把那个词语放在那里才押韵呢?
四、活动探究(品印象)四人小组合作-------- 交流学生作品
给学生展示练习用纸,然后谈要求。
1.想想自己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老师和同学相处、课外回顾第一
单元课文,
背诵教材
内容的同
时导入新
课
快速默读
四首散曲,
动笔勾画
出每首曲
中描写的
景物
学生用10
分钟到12
分钟详细
阅读四首
散曲、分析
散曲平仄
和押韵、突
破教学重
难点
调整词语
的位置和
顺序
通过回顾
第一单元
课文,让
学生回忆
教材内容
的同时引
导学生进
入新课
通过快速
默读这种
方式、掌
握散曲内
容,对四
篇散曲有
直观印象
交流心
得,自读
自悟
学以致用
生活,然后用两个字的词语归纳,填入练习用纸的分组里。
2.把你的词语填进固定的格式里。
3.朗读,看是否通顺、押韵,如果不够通顺、押韵,调整词语的顺序或换一个词语。
4.交流学生作品,然后展示老师当堂完成的作品
天净沙·校园
秋风花落叶黄,
云山老树暖阳,
食堂炊烟飘香。
教室操场,
校园书声朗朗。
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粗略地学习了元曲的写作,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同学们要想写出格律典雅,内容丰富的散曲,一定要多读书,老师相信在以后出版的诗集中,会看到你们更多精彩而有韵味的诗词曲。
仿照学习
的内容,学
填散曲
加深学生
学习的兴
趣
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学校通知我上一节传统诗词曲的群文阅读课,根据安排,我选择以200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中的《天净沙•秋思》为基础,再安排白朴写的四首《天净沙》课外散曲让学生对比阅读。
二、学情分析
本堂课安排在七(1)班进行教学,在第一单元的《天净沙•秋思》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应该对《天净沙》这种曲牌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填词、填曲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片空白。
三、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在这节课中我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读懂四首《天净沙》,知道什么是填曲,并会用《天净沙》这种曲牌填曲。
2、通过群文阅读这种教学,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3、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四、教学思路反思
根据本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群文阅读教学,我设计四个环节:读印象、
说印象、仿印象、品印象。
读印象环节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简单了解《天净沙》曲牌的格式,然后圈点勾画出每首散曲的景物;说印象环节是通过对比阅读,说出四首曲的异同,明白什么是“填曲”,初步总结出填曲的方法;仿印象环节是学以致用,小组合作,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用《天净沙》这种曲牌仿填一首散曲;品印象环节是交流品读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给学生及时的鼓励。
五、教学反思
1、这次群文阅读教学,我想把语文的听说读写都贯穿进去,群文阅读肯定重在读,但《天净沙》这种曲牌特点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而且四首散曲阅读理解不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既要重读,更要重写,因为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曲的兴趣和激发写作欲望。
但是在教学时,由于教学设备的问题,我录的四首天净沙配音朗读并没有得到展示,如果说能在古典音乐中让学生欣赏四首散曲,对学生兴趣的提升效果应该会更好。
2、这次教学生填元曲,就中国古典诗词曲来说,我认为元曲不像唐诗宋词那样更注重格律和典雅,它作为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的交融,主要是用唱的形式来体现,所以元曲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学生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3、就本堂课来说,我想要完成的重点是学生明白填曲是怎么一回事,通过填曲这一过程和品读学生作品来激发学生对中国的古典文化的喜爱,从而产生写作的欲望,因而填曲时没有着重强调平仄和押韵,只需要读起来通顺和上口即可,所以我们填出来的曲谈不上典雅和优美,要想写出格律和意境都优美的散曲,肯定是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反复打磨才行的,对于我们七年级学生来说,才刚刚接触曲这种文化,他们能在一堂课掌握《天净沙》这种曲牌格式,能填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已经值得我们为他们鼓掌了。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今天教学过程中,我在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时,指向不够明确,后来全体语文组教师在课后对我进行了指导,明确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指出在启发学生时应该把范围再扩大,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老师和同学、课外生活进行词语的归纳,这样学生更容易快速填出作品。
二是教师可以在学生填曲时也填一首,然后和学生交流,激发学生更深的学习兴趣。
特别感谢语文组同仁的这一精彩指导,让我这节课在环节上更完善,学生也更具有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