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72.46 KB
- 文档页数:2
经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
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某些药物渗出所致的静脉炎、静脉硬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PICC成本高,如置管失败,或置管后护理不当,会给患者造成躯体痛苦及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及其维护质量,减少并发症,是PICC专科护士研究重点。
现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PICC置管1.1置管前宣教与患者及家属讲解置管的优势、操作过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费用情况,使患者及家属对置管心中有数,消除紧张心理,配合置管,并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
1.2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首选贵要静脉,其直、短且静脉瓣少。
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左侧的静脉路径较右侧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故穿刺最好选择右侧肢体。
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两横指处,穿刺点过高可能损伤神经及淋巴管,穿刺点过低则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血流障碍和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1.3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
接触导管前尽量将手套上的滑石粉冲洗干净。
1.4置管注意事项置管前将患者床头抬高15度。
当导管送至腋静脉时需要让患者头部转向置管侧,下颌尽量贴近肩峰,低于置管侧锁骨下窝,或让助手协助用手压迫置管侧的颈静脉,防止导管向上进入颈静脉。
选择贵要静脉置管时,手臂外展90度为宜,选择头静脉置管时,手臂外展与身体角度小于30度,摆放体位合适,可减少导管异位几率。
穿刺时严禁来回探测血管,以免对血管内膜造成机械性损伤。
1.5避免PICC尖端异位导管进入静脉后不能准确进入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即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会引起血液不畅,并发深静脉血栓;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会引起心律失常、损伤心肌或瓣膜,甚至发生心包填塞。
为此,PICC置管后我科均进行DR胸片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一旦发现PICC尖端异位,立即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患者的化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PICC即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中心静脉,血流量大,能迅速降低液体的渗透压及药物浓度,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克服了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和组织坏死,减轻患者反复穿刺及化疗后静脉炎带来的痛苦,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静脉通道。
1 临床资料我院应用PICC58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乳腺癌19例,胃癌23例,肺癌19例,置管时间35~128天,平均65天,56例置管成功,经摄X线片后,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2例置管于颈静脉退出后置管锁骨下静脉。
2 方法2.1 术前宣教给病人及家属讲明PICC置管的目的及意义,讲述PICC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PICC的操作方法,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配合方法,置管后的维护及并发症等,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在病人了解PICC知识后,嘱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2.2 导管选择根据病人的经济条件,用药方案,血管情况来选择。
宜选择与对血管内膜机械性刺激少的导管,较小的导管型号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2.3 穿刺点及血管选择常规首选右上肢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第三条选择是头静脉,因贵要静脉管腔粗,直,静脉瓣较少,当手臂与躯干垂直时为最直,穿刺点以肘窝区肘下两横指处为宜。
穿刺前应了解静脉瓣走向及静脉情况,避免在疤痕及静脉瓣处穿刺。
2.4 导管置管长度的测量选择好穿刺点后,测量置管的长度及臂围,让患者平卧,穿刺侧手臂外90度,从预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为置管长度。
2.5 穿刺方法穿刺见回血后,立即放低穿刺角度,推进导引套管进入静脉,从导引套管内取出穿刺针,开始将导管逐渐送入静脉,用力均匀缓慢,当导管插入的15cm左右时,相当于肩部时,嘱病人将头转向穿刺侧,下颌紧靠肩以防导管误入颈静脉。
将管置入预计长度时,即可退出导入鞘,移去导丝,用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确定是否通常,连接肝素帽或正压接头,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固定导管,覆盖无菌敷料。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三种体外固定方式的比较研究共3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三种体外固定方式的比较研究1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三种体外固定方式的比较研究中心静脉导管(CVC)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可以实现对静脉系统的快速输液、输血、营养支持及持续监测等功能,是一种重要的中心静脉途径。
PICC作为一种新型的CVC,凭借其较少的并发症、插管操作简单快捷以及对患者的创面影响小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运用。
PICC的安全稳定与病人的舒适和有效固定密切相关。
近年来PICC的三种体外固定方式巩固了PICC的稳定性和修复时间,分别是利用外固定套、胶贴固定和带有保护套的三钩固定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三种固定方式的比较研究来探讨哪种方式最好地满足患者的安全稳定、舒适感和临床护理的需求。
一、利用外固定套固定的PICC外固定套是医用胶带、硅胶或绒布等材料设置的一种支架,可以缠绕在PICC上。
上下一段外侧固定胶布或盖帽以防止衣物、床上用品等的摩擦和绣球,从而保持PICC通畅和固定。
由于易于操作和快速固定,目前该固定方式在临床中较为常用。
在该固定方式下,PICC的刺入部位被完全暴露,易于维护,而且病人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可以轻松转动手臂,舒适性较高,缺点是:这种固定方式容易过紧,造成局部皮肤受压、挫伤、皮肤屏障受损;如果固定松动,会影响PICC的安全,使管路暴露于刺入部位之外,使患者容易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另外,固定带的绷紧程度应该适中,过紧会引起肢体水肿、获取血流和灌注压的障碍等。
二、胶贴固定的PICC胶贴固定即用细胶带或医用胶贴将PICC固定在公共位置,使其保持不动。
这种固定方式的好处是操作简单,能够更全面地固定于周围,不易松动,如按照合适的方法进行固定,可美化PICC固定状态,在观察取核时方便。
因此胶贴固定是适用于PICC长时间留置的患者。
但固定材料对皮肤损伤较大,如果胶贴用量不足或固定松动,也容易让PICC移动和病人感到不舒服。
经外周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中心静脉置管(CVC)是应用Seldinger插管技术,经皮穿刺中心静脉主要经锁骨下静脉、颈内或颈外静脉、股静脉或肘静脉,将导管插入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
中心静脉管径大,血流丰富,循环快,不论用于高浓度营养液或刺激性大的化疗药物以及休克病人血容量的补充,都能迅速被稀释达到重要组织器官,发挥疗效。
而由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穿刺是在直视下进行,故操作简便易掌握且安全迅速,并发症少,对抢救危重病人时需大量输血输液并做中心静脉压监测及需要静脉内高营养或长期应用血管刺激性药物等开辟了一条简便、安全的途径,深受临床欢迎。
我院于2010年11月起在手术室中选择了一部分病人应用这项新技术,主要选用的外周浅静脉为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颈外静脉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86人,食道癌切除术13例,肺癌切除术14例,胃癌根治术23例,肾移植10例,直肠癌切除术14例,其它12例。
2.中心静脉置管的操作思路及程序2.1适应证及禁忌证中心静脉置管一般较为安全,但如果操作者技术不熟练,也可能发生气胸和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极为重要。
2.1.1适应证:①各类重症休克、脱水、失血、血容量不足和其它重危病人。
②心肺功能不全,监测中心静脉压。
③各类心血管手术及其他大而复杂的手术。
④大量输血和换血疗法、静脉输液加药。
⑤静脉高营养疗法。
⑥恶性肿瘤疗法。
⑦抽取静脉血、放血或换血。
⑧插入肺动脉导管及经静脉放置起博导管。
⑨经静脉抽吸空气及急诊血液透析。
2.1.2禁忌症:①血小板减少或其他凝血机制严重障碍者避免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以免操作中误伤动脉引起局部巨大血肿。
②局部皮肤感染者应另选择部位。
③血气胸患者避免行颈内静脉穿刺。
2.2经外周浅静脉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方法2.2.1应用解剖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渐绕至前臂掌面并沿尺侧上行,经肘窝,继沿肱二头肌内侧上行,至臂中点稍下方穿深筋膜注入肱静脉,或伴随肱静脉向上入腋静脉。
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及进展作者:黄剑来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年第22期作者单位:542899贺州市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黄剑: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黄剑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3.22.052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一种经锁骨下静脉、颈内外静脉、股静脉或外周的肘部静脉插入并开口于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或右心房的导管[1]。
由于其具有置管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等优点,临床上常用于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补液输血、静脉营养支持、中心静脉压的监测等方面。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在导管材料、穿刺技术、护理方法、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都在不断改进,现将这些环节问题综述如下。
1CVC的历史和现状中心静脉导管技术最早是由Werner Forssmann 1929年报道的[2],Aubaniac于1952年通过下腔静脉途径发展了静脉通道技术,1973年Broviac等[3]报道了1种全硅塑右心房导管在前胸壁通过经皮锁骨下隧道放置。
80年代后CVC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上世纪90年代发起来的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简化了中心静脉穿刺过程,降低了穿刺风险和感染率,延长了留置时间,并将应用范围扩大到基层医院、社区和家庭。
2导管材料及种类目前,硅胶、聚乙稀、聚氯乙稀和聚氨酯类是中心静脉导管的常用材料。
有报道指出[4],应用聚氯乙稀导管其血栓静脉炎发生率为70%,硅胶导管为20%。
导管可分为单腔、双腔和三腔,多腔导管优点在于可满足不同成分液体同时输入需要,避免药物配伍禁忌,但同时也增加了接头污染的机会,单腔、双腔、三腔导管感染率分为8.3%,37.7%,26.92~42.59%[4]。
有作者建议使用加入抗生素的导管可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发生,但导管价格昂贵,为我们目前使用普通导管的2~3倍。
临床上导管的选择可根据治疗的需要及时间长短、患者经济承受能力、医护技能水平等来决定。
经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在NICU中的应用【摘要】经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全新的中心静脉置管术,操作快速简便、创伤小,可以长期保留,减少了反复浅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保护血管,为患儿的药物治疗及长期输液提供了安全、可靠、有效的途径。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理工作负荷,达到高质量的护理目标。
补充液体、静脉营养,可输注高浓度药物使药物快速进入人体。
动态监测中心静脉压,提供治疗依据。
特别是在nicu,为抢救危重新生儿及早产儿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关键词】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临床资料:我院nicu自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共进行picc 置管患儿12例。
其中早产儿4例,足月新生儿8例.从置入导管直到患儿出院,无一例出现脱管、感染,堵管等操作方法:操作前准备:1、评估患儿情况:包括患儿病情、意识状态,评估穿刺部位的皮肤及血管状况;操作前要洗手、戴口罩。
2、准备物品:picc穿刺包(包括带有可撕裂鞘套管针和硅胶导管)、输液器、5ml注射器无菌透明贴膜、无菌手套、肝素帽、皮肤消毒剂、生理盐水、肝素盐水稀释液、液体及药物、止血带等。
3、患儿体位准备:平卧位,手臂外展90°角,选择贵要静脉为穿刺静脉。
因该静脉比较粗直,静脉瓣少,为常选部位,此外腋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等也可选用。
4、插管长度的选择:导管尖端最终应位于上腔静脉远离右心房的外1/3处,并与上腔静脉壁平行。
5、环境要清洁、宽敞,操作前30分钟停止扫地和更换床单被罩等。
操作步骤:1、准备。
使患儿放松,必要时使用镇静剂,建议使用局麻方式,减轻病人痛苦和紧张,以确保穿刺血管的最佳状态。
2、消毒。
扎好止血带,消毒患儿整个手臂。
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
3、穿刺。
一手绷紧皮肤,一手持穿刺针在血管上方与皮肤约成20°直刺血管,见回血降低角度再进针少许,压迫导管尖端上方1cm 处的血管,松止血带,退出针芯,穿刺针芯拔出后不可再次放回鞘内,以免切断鞘管造成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