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学第一章(3)
- 格式:doc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8
第一章 运动学第1节 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一.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1.位置、位移和路程:位置指运动质点在某一时刻的处所,在直角坐标系中,可用质点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坐标(x,y,z )来表示。
在定量计算时,为了使位置的确定与位移的计算一致,人们还引入位置矢量(简称位矢)的概念,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位矢r 定义为自坐标原点到质点位置P(x,y,z)所引的有向线段,故有222z y x r ++=,r 的方向为自原点O 点指向质点P 。
位移指质点在运动过程中,某一段时间t ∆内的位置变化,即位矢的增量t t t r r s _)(∆+=,它的方向为自始位置指向末位置。
在直角坐标系中,在计算位移时,通常先求得x 轴、y 轴、z 轴三个方向上位移的三个分量后,再按矢量合成法则求合位移。
路程指质点在时间内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它是标量,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路程才等于位移的大小。
2.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平均速度是质点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和所用时间之比:t s v ∆=平,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s 的方向相同。
平均速率是质点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标量。
3.瞬时速度和瞬时速率: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是的速度,它定义为在时的平均速度的极限,简称为速度,即ts v t ∆=→∆0lim 。
瞬时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平均速度极限的方向。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4.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等于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即t v a ∆∆=,这样求得的加速度实际上是物体运动的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应为tv a t ∆∆=→∆0lim。
加速度是矢量。
5.匀变速直线运动:质点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的运动称为直线运动,而加速度又恒定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若a 的方向与v 的方向一致称为加速运动,否则称为减速运动。
匀变速直线的运动规律为: 20021at t v s s ++= )(20202s s a v v t -=-二、解题指导:例1:如图所示,物体A 置于水平面上,A 前固定一滑轮B ,高台上有一定滑轮D ,一根轻绳一端固定在C两段绳子的夹角为ɑ时,A 的运动速度。
微专题3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切推论公式也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2.竖直上抛运动是初速度方向竖直向上、加速度大小为g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全过程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列方程,也可分成上升、下降阶段分段处理,特别应注意运动的对称性.3.“双向可逆类运动”是a 不变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参照竖直上抛运动的分析方法,可分段处理,也可全过程列式,但要注意v 0、a 、x 等物理量的正负号. 1.(2023·河南濮阳市高三摸底)某同学想测一细绳的长度,手头没有刻度尺,只有停表,他找来两个相同的小球A 和B ,在楼顶自由释放小球A ,测得小球的下落时间约2 s .把A 和B 两小球分别拴在细绳两端,手持A 球,小球B 自然下垂,小球A 再次由第一次位置自由释放后,测得两球的落地时间差约为1 s ,不计空气阻力,取g =10 m/s 2,则细绳的长度约为( ) A .20 m B .15 m C .10 m D .5 m 答案 B解析 设楼顶距地面高度为h ,细绳长度为L ,A 自由释放过程,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h =12gt 12,细绳拴上两球后,有12gt 12-12g (t 1-1)2=L ,联立可解得L =15 m ,故选B.2.如图所示,A 、B 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地点的不同高度处做自由落体运动,结果同时到达地面,下列有关两球运动情况的描述合理的是( )A .若m A >mB ,则两球可能同时释放 B .若m A >m B ,则B 球可能比A 球先释放C .若m A <m B ,则两球落地时速度大小可能相等D .不管两球质量关系怎样,A 球一定比B 球先释放 答案 D解析 两球均做自由落体运动,则下落的加速度与质量无关,均为g ,根据t =2hg,可知A 球在空中下落时间较长,又因为两球同时落地,则不管两球质量关系怎样,A 球一定比B 球先释放,选项D 正确,A 、B 错误.小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v =2gh ,则不管两球质量关系怎样,落地时一定有v A >v B ,选项C 错误.3.(2023·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检测)升降机从井底以5 m/s 的速度向上匀速运行,某时刻一螺钉从升降机底板松脱,再经过4 s 升降机底板上升至井口,此时螺钉刚好落到井底,不计空气阻力,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螺钉松脱后做自由落体运动 B .矿井的深度为45 mC .螺钉落到井底时的速度大小为40 m/sD .螺钉随升降机从井底出发到落回井底共用时16 s 答案 D解析 螺钉松脱后先做竖直上抛运动,到达最高点后再做自由落体运动,A 错误;规定向下为正方向,根据v =-v 0+gt ,螺钉落到井底时的速度大小v =-5 m/s +10×4 m/s =35 m/s ,C 错误;螺钉下降的距离h 1=-v 0t +12gt 2=-5×4 m +12×10×42 m =60 m ,因此井深h =v 0t+h 1=80 m ,B 错误;螺钉随升降机从井底出发到落回井底的时间与升降机从井底升到井口的时间相同为t ′=hv 0=16 s ,D 正确.4.建筑工人常常徒手抛砖块,地面上的工人以10 m/s 的速度竖直向上间隔1 s 连续两次抛砖,每次抛一块,楼上的工人在距抛砖点正上方3.75 m 处接砖,g 取10 m/s 2,空气阻力不计,则楼上的工人两次接砖的最长时间间隔为( ) A .1 s B .2 s C .3 s D .4 s 答案 B解析 研究第一块砖h =v 0t +12(-g )t 2,即3.75=10t -5t 2,解得t 1=0.5 s ,t 2=1.5 s ,分别对应第一块砖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根据题意第二块砖到达抛砖点正上方3.75 m 处的时间为t 3=1.5 s ,t 4=2.5 s ,楼上的工人两次接砖的最长时间间隔为Δt =t 4-t 1=2 s ,故选B. 5.物体从某高处自由下落,下落过程中经过一个高为5 m 的窗户,窗户的上边缘距释放点为20 m ,已知它在落地前1 s 内共下落45 m ,g =10 m/s 2,物体可视为质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物体落地前2 s 内共下落80 mB .物体落地时速度为45 m/sC .物体下落后第1 s 内、第2 s 内、第3 s 内,每段位移之比为1∶2∶3D .物体经过窗户所用的时间为(5-3) s 答案 A解析 设下落时间为t ,最后1 s 内的位移可以表示为x =12gt 2-12g (t -1)2=45 m ,解得t =5 s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可得:落地前2 s 内共下落的高度为h =12gt 2-12g (t -2)2=12×10×52 m-12×10×(5-2)2 m =80 m ,故A 正确;根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可知落地的速度为v =gt =10×5 m/s =50 m/s ,故B 错误;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即下落后第1 s 内、第2 s 内、第3 s 内,每段位移之比为1∶3∶5,故C 错误;设物体到达窗户的上边缘的时间为t 1,则h 1=12gt 12,可得t 1=2h 1g=2×2010s =2 s ,设物体到达窗户的下边缘的时间为t 2,则t 2=2h 2g=2×(20+5)10s = 5 s ,所以物体经过窗户所用的时间为Δt =t 2-t 1=(5-2) s ,故D 错误.6.(多选)将一个物体在t =0时刻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t =0.8 s 时刻物体的速度大小变为8 m/s(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 m/s 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物体一定是在t =3.2 s 时回到抛出点 B .t =0.8 s 时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向下 C .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是20 m/sD .t =0.8 s 时物体一定在初始位置的下方 答案 BCD解析 根据自由落体规律有 v =gt =10×0.8 m/s =8 m/s ,则t =0.8 s 时,物体的速度大小变为8 m/s ,即物体此时的运动方向不可能向下,物体应该处于上升过程,此时物体一定在初始位置的上方,所以B 、D 错误;根据竖直上抛运动规律有v =v 0-gt ,解得v 0=v +gt =8 m/s +10×0.8 m/s =16 m/s ,所以C 错误;根据竖直上抛运动规律有,物体回到抛出点的时间为t =2v 0g =2×1610s =3.2 s ,所以A 正确.7.物块以8 m/s 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对物块施加一恒力F 使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此后物块在3 s 内的位移和5 s 内的位移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块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4 m/s 2B .物块在第1 s 内和第3 s 内的位移大小之比为7∶3C .物块在0~8 s 内的平均速率为0D .物块在0~8 s 内的平均速度不为0 答案 B解析 根据对称性,物块在4 s 末速度减为0,加速度为a =vt =2 m/s 2,选项A 错误;正方向的匀减速可以看成反方向加速度大小不变的匀加速,物块在第1 s 内和第3 s 内的位移大小之比为7∶3,选项B 正确;物块在8 s 内的位移为0,但路程不为0,根据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概念,物块在8 s 内的平均速率不为0,平均速度为0,选项C 、D 错误.8.(多选)(2023·宁夏青铜峡市开学测试)在足够长的光滑固定斜面上,有一物体以10 m/s 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始终为5 m/s 2,方向沿斜面向下,当物体的位移大小为7.5 m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时间可能为1 s B .物体运动时间可能为3 s C .物体运动时间可能为(2+7) s D .物体此时的速度大小一定为5 m/s 答案 ABC解析 以沿斜面向上为正方向,v 0=10 m/s ,a 1=-5 m/s 2,当物体的位移向上,且为7.5 m 时,x 1=7.5 m ,由运动学公式x =v 0t +12at 2,解得t 1=3 s 或t 2=1 s ,故A 、B 正确;当物体的位移向下,且为7.5 m 时,x 2=-7.5 m ,由运动学公式x =v 0t +12at 2,解得t 3=(2+7) s或t 4=(2-7) s(舍去),故C 正确;由速度公式v =v 0+at ,解得v 1=-5 m/s 或v 2=5 m/s 或v 3=-57 m/s ,故D 错误.9.t =0时,将小球a 从地面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上抛,t =0.3 s 时,将小球b 从地面上方某处静止释放,最终两球同时落地.a 、b 在0~0.6 s 内的v -t 图像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 =10 m/s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球a 抛出时的速率为12 m/sB .小球b 释放的高度为0.45 mC .t =0.6 s 时,a 、b 之间的距离为2.25 mD .从t =0.3 s 时刻开始到落地,a 相对b 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 D解析 由v -t 图像可知,a 球经0.6 s 到达最高点,则抛出时的速率为v 0a =gt =10×0.6 m/s =6 m/s ,故A 错误;由对称性可知小球a 落地时间为1.2 s ,两球同时落地,则小球b 从释放到落地的时间为t b =1.2 s -0.3 s =0.9 s ,则小球b 释放的高度为h b =12gt b 2=12×10×0.92 m=4.05 m ,故B 错误;t =0.6 s 时,a 到达最高点,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 a 1=12×10×0.62 m =1.8 m ,b 距离地面的高度为4.05 m -12×10×0.32 m =3.6 m ,此时a 、b 之间的距离为1.8 m ,故C 错误;从t =0.3 s 时刻开始到落地,两物体的加速度相同,则a 相对b 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 正确.10.(多选)如图所示,长度为0.55 m 的圆筒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在圆筒正上方距其上端1.25 m 处有一小球(可视为质点).在由静止释放小球的同时,将圆筒竖直向上抛出,结果在圆筒落地前的瞬间,小球在圆筒内运动而没有落地,则圆筒上抛的速度大小可能为(空气阻力不计,取g =10 m/s 2)( )A .2.3 m/sB .2.6 m/sC .2.9 m/sD .3.2 m/s答案 BC解析 由自由落体位移公式可得,小球落地的时间为t 1=2(l +h )g=2×(1.25+0.55)10s=0.6 s ,若此时圆筒刚好落地,则圆筒抛出的速度为v 1=g ·t 12=3 m/s ;若圆筒落地时,小球刚进入圆筒,则小球的下落时间为t 2=2h g=2×1.2510s =0.5 s ,对应的圆筒抛出的速度为v 2=g t 22=2.5 m/s ,则圆筒上抛的速度范围为2.5~3 m/s.故选B 、C.11.如图所示,将一小球甲(可视为质点)从距地面H 处自由释放的同时,将另一小球乙(可视为质点)从地面以初速度v 0竖直上抛,二者在距地面34H 处的P 点相遇,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则( )A .小球乙运动到P 点时的速度恰好为0B .v 0=gHC .若将小球乙以初速度2v 0竖直上抛,则甲、乙会在距地面78H 处相遇D .若将小球乙以初速度2v 0竖直上抛,则甲、乙会在距地面1516H 处相遇答案 D解析 两球相遇经过的时间为t =2×14H g=H 2g ,由于v 0t -12gt 2+12gt 2=H ,可得v 0=2gH ,则相遇时乙球的速度v 乙=v 0-gt =gH 2,选项A 、B 错误;若将小球乙以初速度2v 0竖直上抛,则2v 0t ′-12gt ′2+12gt ′2=H ,解得t ′=142H g ,相遇点距地面的高度h =H -12gt ′2=1516H ,选项C 错误,D 正确.12.(多选)(2023·湖北黄冈市检测)黄州青云塔始建于1574年,距今400多年.某物理研究小组测量出塔高为H ,甲同学在塔顶让物体A 自由落下,同时乙同学将物体B 自塔底以初速度v 0竖直上抛,且A 、B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v 0=gH ,则两物体在地面相遇 B .若v 0=gH2,则两物体在地面相遇 C .若v 0>gH ,两物体相遇时,B 正在上升途中 D .若gH2<v 0<gH ,两物体相遇时,B 正在下落途中 答案 BCD解析 若物体B 正好运动到最高点时两物体相遇,物体B 速度减小为零所用的时间t =v 0g ,得此时A 下落的高度h A =12gt 2,B 上升的高度h B =v 022g ,且h A +h B =H ,解得v 0=gH ;若A 、B 两物体恰好在落地时相遇,则有t =2v 0g ,此时A 下落的高度h A =12gt 2=H ,解得v 0=gH2,所以若v0=gH,则物体B运动到最高点时两物体相遇,A错误;若v0=gH,则两物体2在地面相遇,B正确;若v0>gH,则两物体在B上升途中相遇,C正确;若gH2<v0<gH,则两物体在B下落途中相遇,D正确.。
运动的快慢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
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难点:1、速度单位的换算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四、教法与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五、预习提纲1.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2.2.速度等于运动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我们用符号_____表示路程,用符号______表示时间,用符号_____表示速度,则计算速度的公式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其中路程的单位是______;时间的单位是_______;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另外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_________做速度的单位.4.4.1m/s=________km/h 20m/s=________km/h 108km/h=_______m/s六、教学过程(一)探究生活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问题思考:(1)在百米赛跑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14.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体积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B. 质量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C. 不论物体的质量多大,只要物体的尺寸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不略不计,就可以看成质点D. 只有低速运动的物体才可看成质点,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可看作质点6.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实际并不存在B.因为质点没有大小,所以与几何中心的点没有区别C.凡是轻小的物体,都可看作质点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就可以把物体3.下列情况中的运动物体,不能被看成质点的是()A.研究绕地球飞行时航天飞机的轨道 B.研究飞行中直升飞机上的螺旋桨的转动情况C.计算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的运行时间D.计算在传送带上输送的工件数量E.游乐场中,坐在翻滚过山车中的小孩 F.确定太空中的宇宙飞船位置G.研究门的转动 H.研究正在将货物吊起的起重机的受力情况I.研究地球的自转效应 J.研究乒乓球的旋转效应K.研究一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的时间L. 表演精彩芭蕾舞的演员M. 参加百米跑竞赛的运动员N. 在斜下推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的箱子5.有关参照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的物体不能做参照物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C.参照物可以不同,但对于同一个物体,运动的描述必须是相同的D.要研究某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定参照物2.关于参考系的选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参考系必须选取静止不动的物体 B.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联系在一起的C.在空中运动的物体不能作为参考系D.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考系1.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常常有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这通常是采用“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动作,在他的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同时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及下面的烟雾等一起摄入镜头.放映时,观众就感觉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这时,观众所选的参考系是()A.“孙悟空” B.平台C.飘动的白云 D.烟雾2.观察下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1.甲、乙两辆汽车均以相同速度行驶。
有关参考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两辆汽车均向东行驶,若以甲为参考系,乙是静止的B.如观察结果是两辆车均静止,参考系可以是第三辆车C.如果以在甲车中一走动的人为参考系,乙车仍是静止的D.如甲车突然刹车停下,乙车向东行驶,以乙车为参考系,甲车向西行驶8.甲、乙、丙三个观察者,同时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甲说“它在做匀速运动”,乙说“它是静止的”,丙说“它在做加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B.三人中总有一人或两人讲错了C.如果选同一参考系,那么三人的说法都对 D.如果各自选择不同的参考系,那么三人说法都对10.在平直的公路上,甲乘汽车以10m/s的速度运动,乙骑自行车以5 m/s的速度运动,甲、乙的运动方向相同,甲在前,乙在后,则()A.甲观察到乙以5m/s的速度靠近 B.乙观察到甲以5 m/s的速度远离C.甲观察到乙以15 m/s的速度远离 D.乙观察到甲以15 m/s的速度远离3.桌面离地面的高度是0.8m,坐标系原点定在桌面上,向上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如图所示,图中A、B的坐标各是多少?(其中A点离桌面0.44m,B点离桌面0.36m).18.如图1-1-1所示,物体沿x 轴做直线运动,从A 点运动到B 点.由图判断A 点坐标、B 点坐标和走过的路程。
图1―1―14.(湖南师大附中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在离地高3m 处将一个小球竖直向上抛出,球上升2m 后开始下落,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向上为正方向,则小球在最高点和落地时的位置坐标为( )A .2m,3mB .2m ,-3mC .5m ,-2mD .5m,05.如图所示,一物体沿三条不同的路径由A 运动到B ,下列关于它们的位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沿Ⅰ较大B .沿Ⅱ较大C .沿Ⅲ较大D .一样大6.(山师大附中2010年学分认定考试)关于路程和位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点沿某一直线运动,那么通过的路程就等于位移的大小B .质点通过的路程不同,位移可能相同C .质点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为零,说明物体没有运动D .质点通过一段位移后,7.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出租汽车按路程收费 ②出租汽车按位移的大小收费③在曲线运动中,同一运动过程的路程一定大于位移的绝对值(即大小) ④在直线运动中,位移就是路程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9.(云南昆明一中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从距地面5m 高处自由落下一小球,球接触地板后竖直向上弹起,升至距地面1m 高处被接住,则小球在全过程中的位移和路程分别为( )A .位移1m ,方向竖直向上;路程6mB .位移4m ,方向竖直向下;路程4mC .位移4m ,方向竖直向上;路程4mD .位移4m ,方向竖直向下;路程6m1.关于时间与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作息时间表上标出上午8:00开始上课,这里的8:00指的是时间B.上午第一节课从8:00到8:45,这里指的是时间C.电台报时时说:“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这里实际上指的是时刻D.在有些情况下,时间就是时刻,时刻就是时间2.一质点绕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了一圈,则其位移大小为 ,路程是 。
若质点运动了431周,则其位移大小为 ,路程是 ,运动过程中最大位移是 最大路程是 。
5.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位移大小和路程不一定相等,所以位移才不等于路程B .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方向由起点指向终点C .位移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路程描述路径的长短D .位移描述直线运动,路程描述曲线运动8.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为零,则该物体不一定静止B .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则该物体一定静止C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等于路程D .在曲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E .物体在沿直线朝某一方向运动时,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11.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在沿直线朝某一方向运动时,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B .几个运动物体有相同位移时,他们的路程也一定相同C .几个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但它们的位移可能相等D .物体通过的路程不为零,其位移也不等于零*15.一个质点在x(1)前 秒内的位移最大(2)第 秒内的位移最大(3)第 秒内的路程最大2.下列关于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平均速度tx ∆∆=,当t ∆充分小时,该式可表示t 时刻的瞬时速度 B .匀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C .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都可以精确描述变速运动D .只有瞬时速度可以精确描述变速运动3.下面几个速度中表示平均速度的是 ,表示瞬时速度的是 。
A .子弹出枪口的速度是800 m/sB .汽车从甲站行驶到乙站的速度是20 m/sC .火车通过广告牌的速度是72 km/hD .人散步的速度约为1 m/s4.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B .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大小的物理量C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D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路程和时间关系的物理量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C .火车以速度v 经过某一段路,v 是指瞬时速度D .子弹以速度v 从枪口射出,v 是平均速度10.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B .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大小的物理量C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D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的物理量11.对于各种速度和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B .物体运动的方向就是瞬时速度的方向C .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是标量D .平均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12.如下图所示,小明骑自行车由静止沿直线运动,他在第1s 内、第2s 内、第3s 内、第4s 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1m 、2m 、3m 、4m ,则( )A .他4s 末的瞬时速度为4m/sB .他第2s 内的平均速度为1.5m/sC .他4s 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D .他1s 末的速度为1m/s8.短跑运动员在100 m 比赛中,以8 m/s 的速度迅速从起点冲出,到50 m 处的速度是9 m/s ,10s 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10.2 m/s ,则运动员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 .9 m/sB .10.2 m/sC .10 m/sD .9.1 m/s7.一辆汽车以速度v 行驶了32的路程,接着以20 km/h 的速度跑完了余下的路程,若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8 km/h ,则v 是( )A .24 km/hB .35 km/hC .36 km/hD .48 km/h10、一辆汽车以速度v 1行驶了1/3的路程,接着以速度v 2=20km/h 跑完了其余的2/3的路程,如果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27km/h ,则v 1的值为( )A.32km/hB.345km/hC.56km/hD.90km/h11、一辆汽车沿笔直的公路行驶,第1s 内通过了5m 的距离,第2s 内和第3s 内各通过20m 的距离,第4s 内又通过了15m 的距离,求汽车在最初两秒内的平均速度和这4s 内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2、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 的速度运动60m ,又以2m/s 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 ,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3、一个运动员在百米赛跑时,50m 处的速度是6m/s ,16s 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7.5m/s ,则整个长跑过程中他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是( )A.6m/sB.6.25m/sC.6.75m/sD.7.5m/s4、一辆汽车沿着笔直的公路以速度v 1行驶了2/3的路程,接着以速度v 2跑完其余1/3的路程,则汽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A .122123v v v v +B .6221v v +C .221v v +D .2221v v +14.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110s 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下图所示,则小球在图示这段距离内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A .0.25m/sB .0.2m/sC .0.17m/sD .无法确定15、2005江苏南京模拟 某人爬山,从山脚爬上山顶,然后又从原路返回到山脚,上山的平均速率为v 1,下山的平均速率为v 2,则往返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分别是( )16.(2010·山师大附中学分认定考试)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开始以20m/s 的速度行驶了全程的1/4,接着以速度v 行驶其余的3/4的路程,已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6m/s ,则v 等于( )A .18m/sB .36m/sC .15m/sD .17.1m/s11.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沿直线的某一方向运动,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v 1 ,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 v 2 ,则全部时间的平均速度v t = ;若物体前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 v Ⅰ ,后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 v 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 x = ;比较二者大小有v t v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