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
- 格式:docx
- 大小:11.41 KB
- 文档页数:3
会计审计全国流通经济157 浅谈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和控制闫乃福 李凌宇(山东省丝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11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五、结语综上所述,不良资产的处理方式多种多样,但是笔者认为目前更加适应经济市场的处理方式还是以证券化为主要的手段进行较为合理高效。
与此同时,不良资产的处理涉及到了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市场投资人等的介入。
需要在保证良好市场自由度的同时保障市场监管的效力。
不能因为管控过度而丧失不良资产的流通性,更不能放任不管,防止在不良资产处置的时候出现过多的资产贬值以及非法的内部交易等。
总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会对银行、企业的运营和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许多影响,必须引起相关法律、金融部门的高度重视,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1]张泽平.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度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7.[2]张超英,瞿祥辉.资产证券化:原理·实务·实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姜建清.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从货币市场走向资本市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4]李勇.关于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初步探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5]杨海燕.论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J].金融法苑,2009,(02):124~135.[6]徐荣梅.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经验的国际比较及其借鉴[J].经济经纬,1999(04):68~70.[7]陈忠庆.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8]吴奕捷(Jeffrey Ng).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9]邱峰.探析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的时机与途径[J].吉林金融研究,2016,(01):26~31.[10]李雯.以转让方式转移拟证券化债权资产的相关法律问题探讨[C]//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出版单位不详],2008:612~620.[11]王志强.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直接动因与作用效果:理论与经验证据[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作者简介:苟洲旻,四川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浅析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措施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持续发生着变化,国内外公司不断爆出会计舞弊等丑闻,使人们对会计审计的公信力度与存在价值提出质疑。
审计风险理论的研究是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审计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风险,结合相关资料进行了总结,并且就预防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审计风险;风险控制;防范措施一、审计风险概念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的前提是了解什么是审计风险,目前国内外的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全一致的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审计风险指察觉出的重大错误的风险,这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指对审计事项的错误估计和判断,并且发表了与审计事实不相符的审计报告,从而使得有重大错误和重大舞弊的行为没能够被表达出来,而最后导致与此有关的利益人因此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从狭义的角度可以帮助审计分析人员更快的找到解决审计风险的办法,但是狭义的审计风险概念更容易让我们对于审计风险的判断片面化。
广义的审计风险是指职业风险,这说明审计风险是审计风险主体损失的可能性。
在审计工作的实践中,很难把审计风险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分离,所以必须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营业风险列入到审计风险之中,这就使得当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其利益关系而对审计人员存在过高要求,从而要求得到补偿的情况得到改善。
总之,在对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上的表述还是一致的,可以概括为: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所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特性审计风险有六大特性: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偶然性,可控性和过程性。
审计风险的客观性不难理解,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被完全消除的风险。
在现代的审计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便是抽样审计的方法,通过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特性来分析判断整体的特性,这样就会使得审计的结果存在误差,而使得审计报告存在风险。
普遍性是指审计风险的最后审计结论与审计工作预期的结果存在偏差,而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什么样的审计活动都会存在相应的审计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及防范一、引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及防范是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工作中必需面临和处理的重要问题。
审计风险是指因客户经营和管理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审计结论的不确定性,可能引起审计师事务所在出具审计报告时所面临的潜在风险。
为了维护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益,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全面了解审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1. 内部控制不完善客户机构内部控制不完善是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将导致审计程序的不充分和不可靠,审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中容易忽视一些重要的信息,进而影响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客户业务环境复杂复杂的业务环境也是审计风险的成因之一。
对于一些跨国公司或者复杂的金融机构,其业务规模庞大,业务范围广泛,业务结构复杂,这些都将增加审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风险。
3. 客户诚信度不高客户的诚信度不高是导致审计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客户会计人员可能出于私利而故意隐瞒一些重要的信息或者伪造一些数据,这些都将对审计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4. 新技术和新业务的引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审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审计对象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这将给审计师事务所带来新的挑战和风险。
5.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是审计风险的成因之一。
金融市场的波动、国家法律政策的变化、自然灾害等都将对客户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
根据审计风险的性质和成因,可以将审计风险分为以下几类:1. 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是指由于客户机构内部控制不完善,导致审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无法充分依赖客户内部控制,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2.检验风险检验风险是指由于客户业务环境复杂、会计记录不规范、客户会计人员水平不够高等原因,导致审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难以获得足够的审计证据,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3. 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指由于审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过程中所采取的抽样方法不当或者抽样过程中出现误差,导致审计结论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浅析审计风险的原因与防范方法摘要:审计风险一直普遍存在于各个企业之中,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不小的损失。
审计风险是如何形成的?当今企业又如何尽可能减少避免审计风险?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并且探讨的问题。
本文就从当今关于出现审计风险的各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原因进而探讨如何完善改进审计方面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审计风险独立性沟通要避免审计风险,首先必须了解何为审计风险。
所谓审计风险,指的就是在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在当今社会中,企业改革和发展与审计唇亡齿寒,不能分离。
审计于企业的重要性不易言表,因此审计风险永远是企业的敌人,是审计人员必须扼杀的对象。
必须从审计风险的本质出发,深入研究审计风险本身的起因、形成的因素,进而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治理,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一、审计风险的成因1.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首先,审计机构建立模式不合理。
审计机构的建立模式是整个审计机构的框架,建立模式不合理好比建筑的钢筋打的不对,会对后面的建造造成严重的质量以及外观影响。
同理,审计机构建立模式的不合理,会影响整个审计机构进而出现各种审计问题。
客观的来说,在我国,审计机构的不够独立,进而影响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在政府的引导推动下,我国的内部审计才逐渐发展起来。
由于政府的“一手带大”,因此审计机构对政府的依赖性比较强,政府对审计机构的影响也颇大。
久而久之,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被削弱。
而审计工作的核心就是独立性,只有独立性得到了保障,才能进一步避免审计风险。
其次,是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竞争,是市场经济下永恒的话题。
为了打败竞争对手使自身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企业竭尽所能推成出新,以至于造成企业环境中不确定的因素不断增加。
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大大加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审计人员不仅要从自身的专业出发进行基本判断是否有坏账,存货是否遭到破坏等,同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职业素质来判断一些信息的真实性。
审计失败的成因分析与防范措施关于审计失败的成因分析与防范措施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
审计失败的发生,轻者会使投资者经济利益受损,重者会影响整体经济市场的运行效率及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
当然,会计行业的发展也会因为审计失败的发生而不得不放慢脚步。
另一方面,审计失败的发生也影响着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的声誉,这不仅会导致事务所业务量的减少,严重的话甚至导致事务所的倒闭和解体。
一、审计失败的成因(一)内部原因1.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丧失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前提,离开独立性,审计质量几乎是不可期望的。
对事务所而言,非审计业务则是影响独立性的重要原因,大部分事务所在为同一客户提供审计业务的同时也提供非审计业务,而且非审计业务的收入高出审计业务收入,这就使审计人员主观上对被审单位相当信赖、放松警惕,使独立性受到影响。
另外,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不断增多,关系自然越来越密切,从而可能为了避免审计意见对被审计单位产生不利影响而放弃应坚持的原则。
2.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时间短等方面的因素,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承担审计业务的业务负责人的执业水平不高,缺乏专业胜任能力或行业经验,不能胜任审计项目的负责工作;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普遍专业能力较低,专业经验不丰富。
许多审计人员或对交易事项缺乏应有的专业怀疑,或收集的审计证据明显不足,或运用不当的审计程序,或过分信赖管理当局,或对客户舞弊的研究与重视不够。
3.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严密(1)大型事务所对下属分所的管理不力。
目前很多知名的事务所在本国甚至跨国建立了很多自己的分所,相当一部分客户是冲着主管事务所的招牌去的,然而,由于时间及审计成本等方面的因素,上级事务所对下属分所的管理仅停留在表面,这使分所的审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得到保证,进而导致审计失败。
审计风险的构成、评估以及审计风险的应对【摘要】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这里对审计风险的阐述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
【关键词】审计风险评估一审计风险的构成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组成要素可见,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
固有风险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
固有风险的特点是:(1)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的敏感程度;(2)固有风险的产生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而与注册会计师无关。
(3)固有风险水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
(4)固有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又客观存在于审计过程中,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
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
控制风险的特点是:(1)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有关。
(2)控制风险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无关。
(3)控制风险是审计过程中一个独立的风险。
检查风险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度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
检查风险的特点是:( 1)它独立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
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
(2)检查风险与注册会计师工作直接相关。
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期,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经营风险导向时代,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的原因与防范对策一、审计风险的成因(一)被审计客户的因素1、客户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客户内部管理制度存在问题,例如会计制度存在漏洞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财务报表本身不符合准那么要求,缺失公允性和真实性,从而增加了审计失败的风险。
在客户没有完整内部管理制度的情况下,客户内部的财务就是混乱和失真的,注册会计师根本无法发表恰当的意见。
2、客户管理层有意进展财务舞弊。
在现实业务中,更可能出现的是公司管理层为了掩饰其糟糕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成心编造虚假财务报表,调低亏损,虚增利润。
由于审计人员是站在事后的角度来审查这些业务,可能由于对业务不够了解、现场检查不够全面等各种因素而未能发现这些财务舞弊。
只有那些经营风险巨大、财务状况糟糕的公司才有进展财务舞弊的动机,这种公司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因为经营苦难、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宣布破产,从而暴露其财务舞弊。
(二)审计人员的因素1、自身业务能力缺乏。
现代公司开展速度很快,市场竞争剧烈,为了能在市场中占据优势,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出现了。
它们的业务更加复杂,规模更加巨大,这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审计人员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业务经历,很可能在审计过程中难以发现虚假信息,增加了出具不实报告的可能性。
2、审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必须时刻遵循的准那么,它影响着审计质量。
只有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履行职责,才能完成审计任务,出具真实可靠的审计意见。
如果审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与客户相互勾结,丧失独立性,便会严重影响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3、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除了上述审计人员自身的因素,在会计师事务所层面上,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也会增加审计风险。
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仅仅一个人的业务水平或者职业道德出现问题,也会被其他人发现然后改正,不会影响到最终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浅谈审计风险和其防范措施为了保证各个公司企业之间的经济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审计风险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有审计的地方就必然存在审计风险,审计的风险无法降低到零,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去防范将风险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所以我们了解审计风险的形成,以有效的方法去防范是我们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对审计工作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来帮助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来降低审计风险。
标签:现状;原因;措施1 审计风险的概述1.1 审计风险的概念《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可以定义为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
1.2 审计风险的特点1.2.1 客观性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
1.2.2 普遍性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
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
2 审计风险产生原因2.1 函证程序不规范2.1.1 未保持对函证的有效控制当实施函证程序时,不应失去对函证的控制,审计执业人员应该保持应有的职业素养,较高的警觉性,对函证保持有效控制。
例如某会计事务所审查一家集团,该集团发函工作从头到尾都有被审工作人员参与,且集团有直接回函的情况,发函与回函的真实性就有待考察,应重点关注。
国家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
国家审计是中国政府对财政收支及管理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验、评价和预警等活动的一项重要手段。
没有国家审计,政府在财政收支方面的行为就无从监管,也无从约束。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风险是必须重视的,因为它与财务管理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将从国家审计风险成因和防范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家审计风险成因
1.财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财务管理制度是审计的重要依据,因此如果财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或缺陷,就容易对审计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2.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容易
出现操作失误,导致审计工作出现问题。
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包括数据处理错误、档案管理不当或账务不清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审计工作受影响。
3.财务报告不准确。
财务报告是反映财务管理状况的重要
工具,因此如果财务报告不准确,审计机关就难以从中获得正确的信息,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4.审核内控不到位。
审核内控是指对财务管理机构的内部
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如果审核内控不到位,审计员就会难以对财务管理机构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正确评估,从而影响审计工作效果。
5.经济形势不良。
经济形势不良会导致财务管理机构的财
务收支状况恶化,从而增加审计员工作难度和风险。
此时,审计员需要更加谨慎,小心处理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的结果准确。
二、国家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财务管理制度是防范审计风险
的重要环节,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审计的准确性。
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仅
能够减少财务管理操作失误,更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正确的审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3.坚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财务报告是审计工作重要的依据,因此必须坚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杜绝虚假、欺诈等行为,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4.加强审核内控。
加强审核内控,能够有效提高审计工作
的准确性,减少审计风险。
此外,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5.关注经济形势变化。
关注经济形势变化,有助于审计机
关及时了解财务管理机构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
总之,国家审计风险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只有从国家审计风险成因入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而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坚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加强审核内控以及关注经济形势变化都是防范审计风险
的重要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国家审计工作正常运转,确保国家财务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