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等式与方程
- 格式:ppt
- 大小:269.00 KB
- 文档页数:9
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1.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重点)2.能根据“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问题.(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阅读教材P74~P74倒数第四行,完成下列问题.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的整式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1)ax2+bx+c>0(a≠0).(2)ax2+bx+c≥0(a≠0).(3)ax2+bx+c<0(a≠0).(4)ax2+bx+c≤0(a≠0).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与解集使一元二次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其解的集合,称为这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mx2-5x<0是一元二次不等式.()(2)若a>0,则一元二次不等式ax2+1>0无解.()(3)x=1是一元二次不等式x2-2x+1≥0的解.()(4)x2-x>0为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析】(1)×.当m=0时,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当m≠0时,它是一元二次不等式.(2)×.因为a>0,所以不等式ax2+1>0恒成立,即原不等式的解集为R.(3)√.因为x=1能使不等式x2-2x+1≥0成立.故该说法正确.(4)×.因为一元二次不等式是整式不等式,而不等式中含有x,故该说法错误.【答案】(1)×(2)×(3)√(4)×教材整理2 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二次方程间的关系阅读教材P74倒数第三行~P78练习A以上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三个“二次”的关系:1.不等式x2≤1的解集为________.【解析】令x2-1=0,其两根分别为-1,1,故x2≤1的解集为{x|-1≤x≤1}.【答案】{x|-1≤x≤1}2.不等式2x≤x2+1的解集为________.【解析】2x≤x2+1⇔x2-2x+1≥0⇔(x-1)2≥0,∴x∈R.【答案】R3.设集合M={x|x2-x<0},N={x|x2<4},则M与N的关系为________.【解析】因为M={x|x2-x<0}={x|0<x<1},N={x|x2<4}={x|-2<x<2},所以M N.【答案】M N4.二次函数y=ax2+bx+c(x∈R)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解析】可根据图表求得两个零点为x1=-2,x2=3,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略)求解.【答案】{x|x<-2或x>3}[小组合作型](1)x2-5x>6;(2)4x2-4x+1≤0;(3)-x2+7x>6.【精彩点拨】【自主解答】 (1)由x 2-5x >6,得 x 2-5x -6>0.∵x 2-5x -6=0的两根是x =-1或6.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x <-1,或x >6}. (2)4x 2-4x +1≤0,即(2x -1)2≤0, 方程(2x -1)2=0的根为x =12. ∴4x 2-4x +1≤0的解集为⎩⎪⎨⎪⎧⎭⎪⎬⎪⎫x ⎪⎪⎪x =12. (3)由-x 2+7x >6,得x 2-7x +6<0, 而x 2-7x +6=0的两个根是x =1或6. ∴不等式x 2-7x +6<0的解集为 {x |1<x <6}.1.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需求所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可借用求根公式法,或“十字相乘法”求解,根据数形结合写出解集.2.解不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1)化标准.通过对不等式的变形,使不等式右侧为0,使二次项系数为正. (2)判别式.对不等式左侧因式分解,若不易分解,则计算对应方程的判别式. (3)求实根.求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或根据判别式说明方程有无实根. (4)画草图.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画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草图. (5)写解集.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再练一题]1.解下列不等式:(1)2x2-x+6>0;(2)-12x2+3x-5>0;(3)(5-x)(x+1)≥0.【解】(1)∵方程2x2-x+6=0的判别式Δ=(-1)2-4×2×6<0,函数y=2x2-x+6的图象开口向上,与x轴无交点.∴原不等式的解集为R.(2)原不等式可化为x2-6x+10<0,∵Δ=62-40=-4<0,∴原不等式的解集为∅.(3)原不等式可化为(x-5)(x+1)≤0,∴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1≤x≤5}.【精彩点拨】因式分解→比较根的大小→分类讨论求解【自主解答】原不等式转化为(x-2a)(x+a)<0.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为x1=2a,x2=-a.(1)当a>0时,x1>x2,不等式的解集为{x|-a<x<2a};(2)当a=0时,原不等式化为x2<0,无解;(3)当a<0时,x1<x2,不等式的解集为 {x |2a <x <-a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a >0时,{x |-a <x <2a }; a =0时,x ∈∅; a <0时,{x |2a <x <-a }.1.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题步骤 (1)将二次项系数转化为正数;(2)判断相应方程是否有根(如果可以直接分解因式,可省去此步); (3)根据根的情况写出相应的解集(若方程有相异根,为了写出解集还要分析根的大小).2.解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1)若二次项系数含有参数,则需对二次项系数大于0与小于0进行讨论; (2)若求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需用公式,则应对判别式Δ进行讨论; (3)若求出的根中含有参数,则应对两根的大小进行讨论.[再练一题]2.解关于x 的不等式:ax 2-2≥2x -ax (a <0).【导学号:18082046】【解】 原不等式移项得ax 2+(a -2)x -2≥0, 化简为(x +1)(ax -2)≥0. ∵a <0,∴(x +1)⎝ ⎛⎭⎪⎫x -2a ≤0.当-2<a <0时,2a ≤x ≤-1; 当a =-2时,x =-1;当a <-2时,-1≤x ≤2a . 综上所述, 当-2<a <0时,解集为⎩⎪⎨⎪⎧⎭⎪⎬⎪⎫x ⎪⎪⎪2a ≤x ≤-1; 当a =-2时,解集为{x |x =-1}; 当a <-2时,解集为⎩⎪⎨⎪⎧⎭⎪⎬⎪⎫x ⎪⎪⎪-1≤x ≤2a. [探究共研型]集合分别是什么?这说明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有何关系?【提示】 y =x 2-2x -3的图象如图所示.函数y =x 2-2x -3的值满足y >0时自变量x 组成的集合,亦即二次函数y =x 2-2x -3的图象在x 轴上方时点的横坐标x 的集合{x |x <-1或x >3};同理,满足y <0时x 的取值集合为{x |-1<x <3},满足y =0时x 的取值集合,亦即y =x 2-2x -3图象与x 轴交点横坐标组成的集合{-1,3}.这说明:方程ax 2+bx +c =0(a ≠0)和不等式ax 2+bx +c >0(a >0)或ax 2+bx +c <0(a >0)是函数y =ax 2+bx +c (a ≠0)的一种特殊情况,它们之间是一种包含关系,也就是当y =0时,函数y =ax 2+bx +c (a ≠0)就转化为方程,当y >0或y <0时,就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探究2 方程x 2-2x -3=0与不等式x 2-2x -3>0的解集分别是什么?观察结果你发现什么问题?这又说明什么?【提示】 方程x 2-2x -3=0的解集为{-1,3}.不等式x 2-2x -3>0的解集为{x |x <-1或x >3},观察发现不等式x 2-2x -3>0解集的端点值恰好是方程x 2-2x -3=0的根.这说明: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bx +c >0(a >0)和ax 2+bx +c <0(a >0)的解集分别为{x |x <x 1或x >x 2},{x |x 1<x <x 2}(x 1<x 2),则⎩⎪⎨⎪⎧x 1+x 2=-ba ,x 1x 2=ca ,即不等式的解集的端点值是相应方程的根.若不等式ax 2+bx +c ≥0的解集是⎩⎪⎨⎪⎧⎭⎪⎬⎪⎫x ⎪⎪⎪-13≤x ≤2,求不等式cx 2+bx+a <0的解集.【精彩点拨】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两个端点值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自主解答】 法一:由ax 2+bx +c ≥0的解集是⎩⎨⎧x ⎪⎪⎪⎭⎬⎫-13≤x ≤2,知a <0, 又⎝ ⎛⎭⎪⎫-13×2=c a <0,则c >0.又-13,2为方程ax 2+bx +c =0的两个根, ∴-b a =53.∴b a =-53.又c a =-23,∴b =-53a ,c =-23a . ∴不等式变为⎝ ⎛⎭⎪⎫-23a x 2+⎝ ⎛⎭⎪⎫-53a x +a <0,即2ax 2+5ax -3a >0.又∵a <0,∴2x 2+5x -3<0.所求不等式的解集为⎩⎨⎧ x ⎪⎪⎪⎭⎬⎫-3<x <12.法二:由已知得a <0 且⎝ ⎛⎭⎪⎫-13+2=-b a ,⎝ ⎛⎭⎪⎫-13×2=c a ,知c >0,设方程cx 2+bx +a =0的两根分别为x 1,x 2, 则x 1+x 2=-b c ,x 1·x 2=ac ,其中a c =1⎝ ⎛⎭⎪⎫-13×2,-b c =-b a c a =⎝ ⎛⎭⎪⎫-13+2⎝ ⎛⎭⎪⎫-13×2=1⎝ ⎛⎭⎪⎫-13+12,∴x 1=1⎝ ⎛⎭⎪⎫-13=-3,x 2=12. ∴不等式cx2+bx +a <0(c >0)的解集为⎩⎨⎧ x ⎪⎪⎪⎭⎬⎫-3<x <12.已知以a ,b ,c 为参数的不等式(如ax 2+bx +c >0)的解集,求解其他不等式的解集时,一般遵循:(1)根据解集来判断二次项系数的符号;(2)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把b ,c 用a 表示出来并代入所要解的不等式; (3)约去 a, 将不等式化为具体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再练一题]3.已知不等式ax 2+bx +c >0的解集为{x |2<x <3},求不等式cx 2-bx +a >0的解集.【解】 由题意知⎩⎪⎨⎪⎧2+3=-b a ,2×3=ca, a <0,即⎩⎪⎨⎪⎧b =-5a ,c =6a , a <0.代入不等式cx 2-bx +a >0, 得6ax 2+5ax +a >0(a <0). 即6x 2+5x +1<0, 解得-12<x <-13,所以所求不等式的解集为⎩⎪⎨⎪⎧⎭⎪⎬⎪⎫x ⎪⎪⎪-12<x <-13.1.不等式6x 2+x -2≤0的解集为( )A.⎩⎪⎨⎪⎧⎭⎪⎬⎪⎫x ⎪⎪⎪-23≤x ≤12 B.⎩⎪⎨⎪⎧⎭⎪⎬⎪⎫x ⎪⎪⎪x ≤-23或x ≥12 C.⎩⎪⎨⎪⎧⎭⎪⎬⎪⎫x ⎪⎪⎪x ≥12 D.⎩⎪⎨⎪⎧⎭⎪⎬⎪⎫x ⎪⎪⎪x ≤-23 【解析】 因为6x 2+x -2≤0⇔(2x -1)·(3x +2)≤0,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23≤x ≤12. 【答案】 A 2.不等式2x +1<1的解集是( ) A.(-∞,-1)∪(1,+∞) B.(1,+∞)C.(-∞,-1)D.(-1,1)【解析】 ∵2x +1<1,∴2x +1-1=2-x -1x +1<0,即x -1x +1>0,∴(x -1)(x +1)>0解得x >1或x <-1,∴不等式2x +1<1的解集为(-∞,-1)∪(1,+∞). 【答案】 A3.二次函数y =x 2-4x +3在y <0时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导学号:18082047】【解析】 由y <0,得x 2-4x +3<0,∴1<x <3.【答案】 (1,3)4.若不等式ax 2+bx +2>0的解集为{x |-1<x <2},则实数a =________,实数b =________.【解析】 由题意可知-1,2是方程ax 2+bx +2=0的两个根.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1+2=-b a ,-1×2=2a ,解得a =-1,b =1.【答案】 -1 15.解下列不等式:(1)x (7-x )≥12;(2)x 2>2(x -1).【解】 (1)原不等式可化为x 2-7x +12≤0,因为方程x 2-7x +12=0的两根为x 1=3,x 2=4.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3≤x ≤4}.(2)原不等式可以化为x2-2x+2>0,因为判别式Δ=4-8=-4<0,方程x2-2x+2=0无实根,而抛物线y=x2-2x+2的图象开口向上,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R.。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3《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3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实数、方程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对学生来说,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实数、方程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对学生来说,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
2.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够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的讲解,以及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理解和运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实数、方程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练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巩固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理解和运用。
3.3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1、能熟练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不等式;2、根据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新课导学 ※ 探索新知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惯性的作用,刹车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一般称这段距离为“刹车距”.刹车距s(m)与车速x(km/h)之间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不同车型的刹车距函数不同.它是分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数据. 甲、乙两辆汽车相向而行,在一个弯道上相遇,弯道限制车速在40 km/h 以内,由于突发情况,两车相撞了.交警在现场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接近但未超过12 m,乙车的刹车距离刚刚超过了10 m,又知这两辆汽车的刹车距s(m)与车速x(km/h)之间分别有以下函数关系: s 甲=0.01x 2+0.1x, s 乙=0.005x 2+0.05x,谁的车速超过了40 km/h,谁就违章了. 试问:哪一辆车违章行驶?由题意,只需分别解出不等式0.01x 2+0.1x≤12和0.005x 2+0.05x>10,确认甲、乙两车的行驶速度,就可以判断哪一辆车违章超速行驶.这两个不等式有两个共同特点: (1) (2)像这样的不等式就是一元二次不等式。
定义:一般地,含有 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的 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表达式为 ,或 其中a ,b ,c 均为常数。
特点: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般表达式的左边,恰是关于自变量x 的 ,即 ※ 探究1:一元二次不等式:5x 2-10x+4.8>0 5x 2-10x+4.8<0 一元二次方程: 5x 2-10x+4.8=0 二次函数: y=5x 2-10x+4.8思考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一元二次函数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1)、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 =0的根即是 ;(2)、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bx+c ﹥0(a ﹥0)的解集即是 。
一元二次方程f(x)=0 (a ≠0)的解集,就是使二次函数f(x)为零时自变量x 的取值的集合。
3.3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去分母知识要点:1.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去括号:把方程中含有的括号去掉的过程叫做去括号. (1)去括号的依据:分配律.(2)去括号的法则:将括号外的因数连同它前面的符号看成一个整体,按照分配律与括号内各项相乘.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的各项符号相同;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的各项符号相反.(3)对于多重括号的,可以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若有大括号,最后去大括号,或由外向内去括号,有时也可用去分母的方法去括号 2.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1)定义:一元一次方程中如果有分母,在方程的两边同时乘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将分母去掉,这一变形过程叫做去分母.(2)去分母的依据:等式的性质2.(3)去分母的做法:方程两边同时乘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一、单选题1.小亮在做作业时,不小心把方程中的一个常数污染了看不清,被污染的方程为:527x x -=+■,他翻看答案,解为5x =-,请你帮他补出这个常数是( ) A.32B.8C.72D.122.已知2342A x x =-+,2351B x x =+-且0A B -=,则满足条件的x 值为( ) A .1B .-1C .13D .13-3.如果(5126x --)的倒数是3,那么x 的值是( ) A .-3B .1C .3D .-14.下列变形中,正确的是( ) A. 变形为B.变形为C.变形为D.变形为5.解方程时,去分母正确的是()A. B. C. D.6.解方程的步骤如下:解:①去括号,得.②移项,得.③合并同类项,得.④两边同除以,得.经检验,不是方程的解.则上述解题过程中出错的步骤是()A.①B.②C.③D.④7.方程的解是()A. B. C. D.8.解方程时,去分母正确的是()A. B. C. D.9.若关于的方程的解与的解之和等于5,则的值是()A.-1 B.3 C.2 D.10.方程10515601260x x+=-的解是()A.15x =B.20x =C.25x =D.30x =二、填空题11.定义一种新运算:a b ab a b *=++,若327x *=,则x 的值是________. 12.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2m-6)x │m│-2=m 2的解为___. 13.若x a =是关于x 的方程2152x b -+=的解,则+a b 的值为__________. 14.完成下列的解题过程: 用两种方法解方程:11(31)1(3)43x x -=-+. (1)解法一:去分母,得______________. 去括号,得_________________.移项、合并同类项,得________________. 系数化为1,得_____________.(2)解法二:去括号,得______________. 去分母,得________________.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____________. 系数化为1,得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 15.解方程:21534x x ---=- 16.解方程(1)7x ﹣4=4x+5 (2)2(10)52(1)x x x x -+=+-17.李娟同学在解方程21133x x a-+=-的过程中,去分母时,方程右边的1-没有乘3,因而求得方程的解为2x =,试求a 的值,并正确地解方程. 18.先看例子,再解类似的题目. 例:解方程:2(1)11x x -+=-.解:设1x y -=,则原方程化为21y y +=.解得1y =-. 所以11x -=-. 解得0x =.问题:用你发现的规律解方程:3(23)5(32)2x x -=-+.19.已知关于x 的方程2123x a x +--=. (1)当1a =时,求出方程的解; (2)当2a =时,求出方程的解.答案1.B 2.C 3.C 4.B5.D 6.B 7.B 8.B 9.C 10.A 11.6 12.x=34-13.11214.3(31)124(3)x x -=-+, 9312412x x -=--, 133x =, 313x =, 31111443x x -=--,9312412x x -=--, 133x =, 313x = 15.解:去分母得:4(x-2)-3(1-x)=-60 去括号得:4x-8-3+3x=-6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7x=-49, 化未知数x 系数为1得:x=-7. 16.解:(1)7x ﹣4=4x+5 ∴3x 9= ∴x 3=;(2)2(10)52(1)x x x x -+=+- 去括号得:2x-x-10=5x+2x-2,移项合并得:-6x=8, ∴4x 3=-17.解:李娟同学的解法:21133x x a-+=-, 去分母,得211x x a -=+-.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x a =. 因为错解为2x =,所以2a =. 再将2a =代入到原方程中,解得0x =.18.解:设23x y -=,则原方程化为352y y =-+.解得14y =,所以1234x -=.解得138x =. 19.(1)将a=1代入方程得:12123x x +--=,去分母得:6−3(x+1)=2(x−2), 去括号得:6−3x−3=2x−4, 移项合并得:5x=7,解得:75x =;(2)将a=2代入方程得:22123x x +--=,去分母得:6−3(x+2)=2(x−2), 去括号得:6−3x−6=2x−4, 移项合并得:5x=4,解得:45x =。
安徽初中数学教材版本篇一:2015.4.29安徽初中数学教材目录高中数学教材目录 1.1 正数和负数1.2 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1.3 有理数的大小1.4 有理数的加减 1.5 有理数的乘除 1.6 有理数的乘方 1.7 近似数本章复习与测试第2章整式加减2.1 代数式2.2 整式加减本章复习与测试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3.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3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3.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3.5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3.6 综合与实践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本章复习与测试第4章直线与角4.1 几何图形4.2 线段、射线、直线4.3 线段的长短比较4.4 角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4.6 用尺规作线段与角本章复习与测试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5.1 数据的收集5.2 数据的整理5.3 用统计图描述数据5.4 从图表中的数据获取信息5.5 综合与实践水资源浪费现象的调查本章复习与测试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新)第6章实数6.1 平方根、立方根6.2 实数本章复习与测试第7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1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8.1 幂的运算8.2 整式乘法8.3 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8.4 因式分解8.5 综合与实践纳米材料的奇异特性本章复习与测试第9章分式9.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9.2 分式的运算9.3 分式方程本章复习与测试第10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10.1 相交线10.2 平行线的判定10.3 平行线的性质10.4 平移本章复习与测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新)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1.1 平面内点的坐标11.2 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本章复习与测试第12章一次函数12.1 函数12.2 一次函数12.3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12.4 综合与实践一次函数模型的应用本章复习与测试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3.2 命题与证明本章复习与测试第14章全等三角形14.1 三角形全等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本章复习与测试第15章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15.1 轴对称图形15.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5.3 等腰三角形15.4 角的平分线本章复习与测试16.1 二次根式16.2 二次根式的运算本章复习与测试第17章一元二次方程17.1 一元二次方程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7.3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7.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本章复习与测试第18章勾股定理18.1 勾股定理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本章复习与测试第19章四边形19.1 多边形内角和19.2 平行四边形19.3 矩形菱形正方形19.4 综合与实践多边形的镶嵌本章复习与测试第20章数据的初步分析20.1 数据的频数分布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20.3综合与实践体重指数本章复习与测试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新)第21章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21.1 二次函数21.2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1.3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21.4 二次函数的应用21.5 反比例函数21.6 综合与实践获取最大利润本章复习与测试第22章相似形22.1 比例线段22.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2.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22.4 图形的位似变换22.5 综合与实践测量与误差本章复习与测试第23章解直角三角形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新)第24章圆24.1 旋转24.2 圆的基本性质24.3 圆周角2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4.5 三角形的内切圆24.6 正多边形与圆24.7 弧长与扇形面积24.8 综合与实践进球线路与最佳射门角本章复习与测试第25章投影与视图25.1 投影25.2 三视图本章复习与测试第26章概率初步26.1 随机事件26.2 等可能情形下的概率计算26.3 用频率估计概率26.4 综合与实践概率在遗传学中的应用本章复习与测试综合内容与测试人教A版数学高一上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1.1 集合1.2 函数及其表示1.3 函数的基本性质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2.1 指数函数2.2 对数函数2.3 幂函数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函数与方程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本章复习与测试综合内容与测试人教A版数学高一上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1.1 任意角和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5 函数y=Asin(ωx+ψ)的图象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本章复习与测试综合内容与测试人教A版数学高一下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1.3 实习作业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二章数列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2.2 等差数列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 等比数列2.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4 基本不等式本章复习与测试综合内容与测试人教A版数学高一下必修三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算法案例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2 用样本估计总体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三章概率3.1 随机事件的概率3.2 古典概型3.3 几何概型本章复习与测试综合内容与测试人教A版数学高二上必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3.2 直线的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本章复习与测试第四章圆与方程4.1 圆的方程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 空间直角坐标系本章复习与测试综合内容与测试(理科)人教A版数学高二上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曲线与方程2.2椭圆2.3双曲线2.4抛物线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本章复习与测试综合内容与测试,(理科)人教A版数学高二下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变化率与导数1.2导数的计算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定积分的概念1.6微积分基本定理1.7定积分的简单应用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数学归纳法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本章复习与测试综合内容与测试,(理科)人教A版数学高二下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 1.3二项式定理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2.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4正态分布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三章统计案例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本章复习与测试综合内容与测试(文科)人教A版数学高二上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2.2 双曲线2.3 抛物线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变化率与导数3.2 导数的计算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本章复习与测试综合内容与测试(文科)人教A版数学高二下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本章复习与测试第四章框图4.1 流程图4.2 结构图本章复习与测试综合内容与测试篇二:初中数学各省使用版本教材统计2012初中数学教材版本统计篇三:初中数学各个版本教材目录人教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1.2 有理数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5 有理数的乘方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1 整式2.2 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 从算式到方程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4.1 多姿多彩的图形4.2 直线、射线、线段4.3 角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 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2 平行及其判定5.3 平行线的性质5.4 平移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 平面直角坐标系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第七章三角形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7.4 课题学习镶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8.1 二元一次方程组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举例第九章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9.1 不等式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 统计调查 10.2 直方图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八年级上册第11章全等三角形11.1 全等三角形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1.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12章轴对称12.1 轴对称12.2 作轴对称图形12.3 等腰三角形第13章实数13.1 平方根13.2 立六根13.3 实数第14章一次函数14.1 变量与函数14.2 一次函数14.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 14.4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第15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15.1 整式的乘法15.2 乘法公式15.3 整式的除法15.4 因式分解八年级下册第16章分式16.1 分式16.2 分式的运算16.3 分式方程第17章反比例函数17.1 反比例函数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18章勾股定理18.1 勾股定理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19章四边形19.1 平行四边形19.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9.3 梯形19.4 课题学习重心第20章数据的分析20.1 数据的代表20.2 数据的波动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九年级上册第21章二次根式21.1 二次根式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22.1 一元二次方程22.2 降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22.3 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23章旋转23.1 图形的旋转23.2 中心对称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第24章圆24.1 圆24.2 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4.3 正多边形和圆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第25章概率初步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25.4 课题学习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九年级下册第26章二次函数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像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26.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27章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27.2 相似三角形27.3 位似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28.1 锐角三角函数28.2 解直角三角形第29章投影与视图29.1 投影29.2 三视图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北京课改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1.1 生活中的图形1.2 我们周围的“数”1.3 计算工具的发展1.4 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第一章复习第二章对数的认识的发展2.1 负数的引入2.2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3 相反数和绝对值2.4 有理数的加法2.5 有理数的减法2.6 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2.7 有理数的乘法2.8 有理数的除法2.9 有理数的乘方2.10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11 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2.12 用计算器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二章复习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 字母表示数3.2 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3.3 等式与方程3.4 等式的基本性质3.5 一元一次方程3.6 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第三章复习第四章简单的几何图形4.1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4.2 某些立体图形的展开图4.3 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4.4 点、线、面、体4.5 直线4.6 射线4.7 线段4.8 角及其表示4.9 角的分类4.10 角的度量4.11 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角的换算4.12 角平分线4.1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4.14 相交线与平行线4.15 用计算机绘图第四章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5.1不等式5.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5.3不等式的解集5.4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5.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单元综合第六章二元一次方程组6.1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6.2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6.3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6.4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6.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单元综合第七章整式的运算7.1整式的加减法7.2幂的运算7.3整式的乘法7.4乘法公式7.5整式的除法单元综合第八章观察、猜想与证明8.1观察8.2实验8.3归纳8.4类比8.5猜想8.6证明8.7几种简单几何图形及其推理单元综合第九章因式分解9.1因式分解9.2提取公因式法9.3运用公式法单元综合八年级上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10.1总体与样本10.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0.3数据的表示10.4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10.5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