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质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运用什么的性质可以解方程解方程是解决数学问题中常见的任务之一、方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问题中找到未知数的值。
解方程的方法可以基于方程的特定性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解方程方法。
1.等式性质:方程左右两边的等式性质是解方程的基本原则之一、等式性质指的是,如果一个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相同的数,那么这个方程仍然成立。
例如,对于方程2x+3=7,我们可以从等式两边同时减去3,得到2x=4,然后再除以2,得到x=2、这种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更复杂的方程中。
2.反函数性质:方程中包含函数时,利用反函数性质可以解方程。
反函数性质指的是如果一个方程中,应用一个函数f,然后再应用它的反函数f^-1,那么方程仍然成立。
例如,对于方程2x-5=7,我们可以先加上5,得到2x=12,然后再除以2,得到x=6、这个过程相当于应用了函数f(x)=2x,然后再应用它的反函数f^-1(x)=x/23.列方程法:有些问题中需要先列方程,然后再解方程。
列方程法可以帮助我们将问题转化为方程的形式,然后再用适当的方法解决方程。
例如,对于问题“一个数的三倍减去5等于17,求这个数”,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方程3x-5=17,然后再解方程得到x的值。
4.因式分解法:对于一些特殊的方程,可以使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解方程。
因式分解是将一个多项式表达式表示为若干个因子相乘的形式。
例如,对于方程x^2-4=0,我们可以使用因式分解得到(x-2)(x+2)=0,在解方程时,我们可以令(x-2)=0或者(x+2)=0,从而得到x的值。
5.换元法:有些复杂的方程可以通过引入新的变量来简化。
换元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复杂的方程转化为一个简单的方程,然后再解决。
例如,对于方程2x^2-5x+2=0,我们可以通过令t=x^2,得到2t-5x+2=0。
然后我们可以解决这个简化后的方程。
6.迭代法:对于一些无法直接求解的方程,可以使用迭代法来逼近方程的解。
数学解方程的基本原理数学中,解方程是一种常见的问题解决方法。
通过解方程,我们可以找到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解方程的过程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理。
本文将介绍数学解方程的基本原理,包括等式的性质、方程的等价变形和求解方程的方法。
1. 等式的性质在解方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等式的一些基本性质。
等式的性质包括:- 反身性:任何数值等于自身,即 a = a。
- 对称性:如果 a = b,则 b = a。
- 传递性:如果 a = b,b = c,则 a = c。
- 相等的两边加(减)相同的数仍相等,即如果 a = b,则 a + c = b+ c,a - c = b - c。
- 相等的两边乘(除)相同的非零数仍相等,即如果 a = b,则 a * c = b * c(c≠0),a / c = b / c (c≠0)。
- 若 a = b,c = d,则 a + c = b + d。
2. 方程的等价变形解方程的关键是通过等式的等价变形,将方程转化为更简单的形式。
方程的等价变形包括:- 增减法则:对方程进行加减法操作,将系数相同的项合并。
- 乘除法则:对方程进行乘除法操作,将系数相同的项合并。
- 移项法则:将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
注意移项时需要保持等式两边的值相等。
例如,对于方程2x + 3 = 7,我们可以首先将3移到等式的右边,得到2x = 7 - 3,然后再进行计算得到最终的解 x = 2。
3. 求解方程的方法解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方法包括:- 代入法:将一个变量的值代入到方程中,求解其他变量的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方程中只有一个变量。
- 消元法:通过消去方程中的某些变量,简化方程,然后求解剩下的变量。
常用的消元法包括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 因式分解:将方程进行因式分解,将方程转化为多个因式相乘得到的等式,然后单独求解每个因式得到解。
- 公式法:利用已知的特定公式,如二次方程的求解公式或三角函数的求解公式,将方程转化为使用这些公式求解的形式。
学霸笔记—苏教版2021-2022学年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同步重难点讲练第一单元简易方程1.2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习惯。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4.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重点剖析】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3.形如x ± a=b的方程的解法:x±a=b解:x±a∓a=b∓ax=b∓a4.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解形如ax=b的方程时,根据等式的性质(2),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a。
【典例分析1】解方程.x÷1.44=0.43.85+1.5x=6.16x﹣0.9=4.5.【分析】(1)依据等式性质,两边同时乘1.44求解;(2)依据等式性质,两边同时减去3.85再同除以1.5求解;(3)依据等式性质,两边同时加上0.9再同除以6求解.【解答】解:(1)x÷1.44=0.4x÷1.44×1.44=0.4×1.44x=0.576;(2)3.85+1.5x=6.13.85+1.5x﹣3.85=6.1﹣3.851.5x=2.251.5x÷1.5=2.25÷1.5x=1.5;(3)6x﹣0.9=4.56x﹣0.9+0.9=4.5+0.96x=5.46x÷6=5.4÷6x=0.9.【点评】此题考查了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即等式两边同加、同减、同乘或同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式的左右两边仍相等;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典例分析2】根据等式的性质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在横线上填数,如果2x+7=16,那么2x+7﹣7=16〇7。
等式的性质(一)和解形如χa=b 的方程一、知识点解读1.等式的性质(一)(理解识记)知识点: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要求:该知识点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老师演示天平实验,分别在天平两侧放上和拿掉同一质量的物体天平仍保持平衡,通过天平反复验证,得出: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重量的物体,天平还是平衡的。
并把实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列出数学式子;再让学生根据所列的式子,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一),然后再把等式的性质抽象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并表示出来,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形如χa=b 的方程的解法(掌握运用)知识点:解法:先写解,接着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或加上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下χ,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并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再求χ的值。
检验方程,把χ的值带入原方程,如果原方程左边等于右边,那么χ的值为原方程的解;如果原方程左边不等于右边,那么χ的值不是原方程的解。
教学要求:让学生在理解了等式的性质(一)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形如χa=b 的方程的解法,最后加以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验算,教师出示规范的检验过程,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3.区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
知识点:“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方程的解”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个具体的数值。
教学要求:掌握了检验方程的方法教师顺其自然的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并让学生思考归纳总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有何不同?(知道“方程的解”是一个结果,“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二、知识拓展根据图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也是通过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等式与方程 【知识要点】一、方程1、等式的意义: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如:25-5=202、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如:28-x =123、两者之间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方程成立的条件:(1)必须是等式; (2)必须设有未知数二、解方程1、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2、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3、解方程的方法:(1)等式的性质;(2)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3)移项。
4、等式的检验:将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看方程两边是否相等。
注意:解方程的时候要注意三点:1、要写“解”字;2、所有的等号要上下对齐;3、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经典例题】【例1.1】下面的式子中,是等式的在后面( )里画“√”。
x +18=36( ) x +2﹥10( ) 72-x ( ) x =3( )等式方程【例1.2】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填序号)①3+x=12②3.6+x③4+17.5=21.5④48+x﹤63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1】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2)等式都是方程。
()(3)方程都是等式。
()(4)10=4x-8不是方程。
()【例2】练习:1、解方程x-18=2020+3x=452x-4=133x+12=15x÷26=528x=33.6x÷25=1512x=108【练习2】解方程32+4x=4672-3x=181.2x-3=11.46.3x×3=22.6834÷3.2x=2.1255.6x÷1.12=10【例3】解方程并检验x -97=145 1.15+x =6.8 x ÷3=2.1 15x =240 -x【练习3】解方程并检验13.5-x =8.2 3x =3.9 28÷x =42 7.6+x =34.5【例4】填空。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案一、引言等式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两个数或表达式之间的相等关系。
解方程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解决方法,通过找到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从而解决问题。
本教案将介绍等式的性质以及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等式的性质1. 传递性:如果a=b,b=c,则a=c。
这意味着如果等式两边分别与同一个数相等,那么这两个数也相等。
2. 对称性:如果a=b,则b=a。
这意味着等式两边的顺序可以互换。
3. 反射性:任何数与自己相等,即a=a。
4. 加法性质:如果a=b,则a+c=b+c。
这意味着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5. 乘法性质:如果a=b,则ac=bc。
这意味着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等式仍然成立。
三、解一元一次方程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形如ax+b=0的方程,其中a和b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2. 解方程的步骤:a. 将方程化为标准形式:即将方程移项,使得等式左边为0。
b. 消去系数: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a,消去x的系数。
c. 求解:解得x的值。
a. 2x+3=7i. 移项得2x=4ii. 消去系数得x=2b. 3(x-4)=15i. 展开得3x-12=15ii. 移项得3x=27iii. 消去系数得x=9四、解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形如ax²+bx+c=0的方程,其中a、b和c是已知数,x 是未知数。
2. 解方程的步骤:a. 将方程移项,使得等式左边为0。
b. 判断方程的解的情况:i. 当b²-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
ii. 当b²-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
iii. 当b²-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解,但可以有复数解。
c. 求解:i. 当方程有实数解时,可以使用求根公式x=(-b±√(b²-4ac))/(2a)求解。
ii. 当方程有复数解时,可以使用复数的定义进行求解。
等式与方程、等式性质和解方程归纳总结1、表示数或算式相等的式子叫等式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的含义包括两点:一是要含有未知数,二是一定要是等式。
3、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就是等式的性质一。
4、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5、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6、解只含有乘法的方程(形如ax=b)时,要根据等式的性质二,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因数a(a≠0)。
课后巩固1、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1)一台电风扇,原价x元,降价76元后,售价398元。
这台电风扇原价多少元?(474)(2)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全长x米,九江长江大桥铁路桥比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长903米,九江长江大桥铁路桥全长7675米。
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全长多少米?(6772)(3)把X千克苹果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1.5千克。
一共有多少千克苹果?(12)2、已知X+5=13,求4x-2的值(30)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归纳总结1、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关键要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等关系2、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是:①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找准等量关系②设未知数x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③检验并写答课后巩固1、在括号里填写含有字母的式子(1)圆珠笔的单价是a元,钢笔的单价比圆珠笔的4倍多3元,钢笔的单价是(4a+3)元(2)小冬打一份2400字的文章,每分钟打n个字,打了6分钟,还剩(2400-6n)个字(3)果园里有m行桃树,每行25棵;梨树有120棵。
果园里的桃树和梨树一共有(25m+120)棵。
2、张大爷把一些食用油平均分装在6个瓶子里,每个瓶子里有油3.8千克。
这些食用油一共有多少千克?(22.8)3、鸿运商店今天卖出童话故事书96本,比昨天多卖出26本,是前天卖出本数的2.4倍。
等式的性质与解法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表示两个量相等的关系。
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等式的性质和解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讨论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具体解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等式。
一、等式的基本性质1. 传递性:如果等式A=B,B=C成立,则A=C也成立。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链式推理来处理复杂的等式关系。
2. 对称性:等式具有对称性,即如果A=B,则B=A。
这个性质对于证明和推导等式非常有用。
3. 反身性:任何数与自身相等,即A=A。
这条性质可应用于等式的化简和变形。
二、等式的解法1. 直接解法:对于简单的等式,可以直接通过运算得到解。
例如,对于等式2x=8,我们可以通过除以2的操作得到x的值为4。
2. 移项法:当等式中含有未知量的各项时,可以通过移项来求解。
移项法的关键在于将未知量的项移到等式的一侧,使其与已知量相比较。
例如,对于等式3x+5=20,我们可以通过将5移到等式左侧,再进行求解。
3. 因式分解法:对于一些复杂的等式,我们可以通过因式分解来求解。
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二次方程等特殊形式的等式。
例如,对于等式x^2-16=0,我们可以通过因式分解得到(x+4)(x-4)=0,进而解得x的值为±4。
4. 变量替换法:在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入新的变量来进行求解。
例如,对于等式3(x+y)-4(x-y)=7,我们可以引入新的变量a=x+y和b=x-y,将等式转化为2a-8b=7,进而求解a和b。
5. 取舍法:当我们无法通过代数方法求得等式的精确解时,可以通过取舍法来确定一个近似值。
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应用问题中,例如对于长度、面积等测量值的处理。
三、实例分析现在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展示等式的性质和解法。
1. 例题1:解方程组:2x + 3y = 104x + 5y = 20通过变量替换法,我们令a = 2x + 3y,b = 4x + 5y,得到方程组:a = 10b = 20从而推导出a和b的值,进而求得x和y的解。
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之方法及难点归纳重点概念: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详见“知识点汇总”)一、要点回顾:“解方程”就是要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进行运算,以求出“方程的解”的过程。
(方程的解即是如同“X=6”的形式)等式的性质(一):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数,等式应然成立,即:a=b ac=bc等式的性质(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解方程”就好像是要把复杂的绳结解开,因此一般要按照“绳结”形成的过程逆向操作(逆运算)。
二、过程规范:先写“解:”,“=”号对齐往下写,同时运算前左右两边要照抄,解的未知数写在左边。
三、注意事项:以下内容除了标明的外,全都是正确的方程习题示例,且没有跳步,请仔细观看其中每步的解题意图。
带“*”号的题目不会考查,但了解它们有助于掌握解复杂方程的一般方法,对简单的方程也就自然游刃有余了。
四、步骤:(一)、一步方程只有一步计算的方程,直接逆运算除未知数外的部分。
难点:当未知数出现在减数和除数时,要先逆运算含未知数的部分。
(二)、两步方程两步方程中,若是只有同级运算,也可以先计算,后当做一步方程求解。
注意要“带符号移动”,增添括号时还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则先逆运算减法(即两边同加),再逆运算乘法(即两边同时除以),依此类推。
难点:当未知数出现在减数和除数时,要先把含有未知数的部分看作一个整体(可以看成是一个新的未知数),就相当于简化成了一步方程。
例题中,“64÷x”、“7.2-x”和“6÷x”被看成新的未知数(y),因此原方程就可以看成是6+y=10,5y=6和10-y=8的形式。
(三)、三步方程1、应用乘法分配律,共同因数是已知数的具有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即两个有共同因数的乘积(或具有相同除数的除法式子)相加或相减,而共同因数(或除数)是已知数的,既可以逆用乘法分配律提取共同因数而将其简化为两步方程,也可以直接算出已知部分而化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