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六、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部优-导学案
- 格式:pdf
- 大小:61.24 KB
- 文档页数:2
《秋词(其一)-刘禹锡》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的学习主题是“秋词”,通过学习刘禹锡的《秋词(其一)》,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秋词(其一)》的生字词、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2. 诗歌理解评价: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背诵默写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评价学生对诗歌的记忆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秋天的自然风景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进而引入本课主题《秋词》。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 朗读感知:教师首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词语讲解:讲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6.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重点和难点。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生字词和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包括背诵默写《秋词(其一)》,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秋词(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秋词(其一)》的生字生词,理解诗歌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多音字、形近字和通假字。
3. 理解诗歌中的实词虚词,掌握诗歌的句式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感知。
2.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 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二)教学难点1. 诗歌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深层哲理的领悟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秋天的自然风光图片或播放秋景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秋天的景色变化,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认为秋天是怎样的季节?”以此激发学生对秋天话题的兴趣,为学习《秋词(其一)》做好铺垫。
2. 作者简介,背景铺垫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强调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讲述刘禹锡参与政治革新运动的经历,以及他被贬后的乐观态度,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打下基础。
3. 诗歌主题,引发思提出问题:“在古代,人们通常怎样看待秋天?”引导学生回顾传统观念中秋天的悲凉形象。
然后引出刘禹锡的《秋词(其一)》,激发学生思考诗人为何会有“秋日胜春朝”的见解,为深入学习诗歌主题做准备。
4. 诗歌朗读,感受韵律教师首先示范朗读《秋词(其一)》,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随后,组织学生跟读,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朗读方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变化,为后续的诗歌解析和情感体验打下基础。
(二)课文学习1. 课文朗读与韵律感受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一遍《秋词(其一)》,注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最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意,体会情感。
2、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出示:心头上的秋天(打一字)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文人墨客提到秋总是满怀愁绪。
请看(出示):“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这是惆怅、无奈之愁;“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这是思念之愁;“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离别之愁。
但是有这样一个人,他从不人云亦云,他总是独辟蹊径,他就是刘禹锡,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秋词》二、诵读,感知秋意1、学生结合屏显拼音自读,读准字音。
2、明体裁,结合体裁特点读准节奏。
3、点名朗读,其它同学点评。
4、学生结合关键词注释,译读诗文。
小组合作一人一句,再全班展示。
三、品读,感受秋气1、提问:哪句诗直接点明作者对秋天的看法?属于什么表达方式?2、从古至今,迁客骚人“逢秋悲寂寥”,诗人刘禹锡却直言“秋日胜春朝”,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禹锡?3、归纳:对比——乐观4、提问:诗人为什么觉得“秋日胜春朝”?你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中的景色吗?(提示:运用想象,多用形容词。
)5、议一议:“晴空一鹤排云上”中哪个词你觉得用得最妙?四、美读,感受秋韵1、晴空万里,凌云白鹤,那是多有诗意的秋天呀。
作者用极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让人读来不由对秋天心向往之,原来秋天不是“秋风秋雨愁煞人”,不是“万里悲秋常作客”,更不是“秋风萧瑟天气凉”,而是秋高气爽,诗情满怀。
秋天还有哪些美好的事物?老师收集了一些秋天的美图,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
拿上你的笔,仿照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一句诗。
提示:格式自由,突出秋的美即可。
2、看来你们也是一个个潜伏的小诗人,和诗人一样善于发现美。
如此充满自信豪情的诗句是诗人在什么时候写成的呢?请看背景介绍:写作背景: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秀教案动评分,测验模块设计的题型有:选择、填空、判断、论述等十种。
有了Moodle这个测试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适时安排在线考试或者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后,点击提交按钮,系统立刻向学生返回测试成绩、出错原因及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打开平板,输入网址,进入Moodle平台。
教师输入教师帐号密码,连接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学生输入学生帐号密码。
进入平台。
二、谈话导入,引入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明确:黄色,代表衰败;红色,代表丰收。
师: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秋色。
中国文人自古便有悲秋的传统,在他们眼中秋往往被赋予了悲凉的色彩,如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秋景寄托者诗人浓浓的乡愁,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诗人却一反悲秋传统,以昂扬的姿态来歌颂秋、赞美秋。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秋词》。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三、确立目标,了解作者1、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了解作者。
学生利用Moodle平台下载资料、查阅资料,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小组间相互补充,初步了解作者生平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设计意图】利用平台,明确目标、了解作者。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研读诗文,整体感知1.学生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注释a.寂寥:寂静;空旷。
b.春潮:初春。
这里可译作春天.c.排云上:冲云直上。
排:推开;冲出。
d.便:就;于是。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本绝句的主旨,体会其意象。
教学难点学习诗人遭谪时,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秋天的叶子的图片。
二、作者简介请学生展示预习时候查到的资料,展示后,教师加以强调记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被后人称做“诗豪”。
又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著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四、初读诗歌解诗意:1.播放范读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2.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重音;教师指导:前一句可读低沉,后三句逐句高昂。
3.请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师生共同解读诗意,体会诗境。
4.再读诗歌,读出情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五、合作探究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六、体会情感诗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默写检测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2.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板书设计秋词刘禹锡赞秋乐观豁达奋发进取。
《秋词(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秋词(其一)》,掌握生字、生词的读音和意义。
2.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能够翻译并解释诗句。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讨论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 学会运用关键词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悟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艺术魅力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秋词(其一)》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意象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体会。
(二)教学难点1. 对比古今对秋天的不同情感,理解诗人的创新思维。
2.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具体化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主题(1)同学们,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景色宜人的时候。
你们能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象吗?(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教师适时补充秋天的自然特征,如落叶、金黄的稻谷等。
2. 介绍诗人及背景(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他被誉为“诗豪”,与白居易齐名。
(2)简单介绍刘禹锡的生平,特别是他被贬朗州后,如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3. 引入课文,激发思考(1)展示《秋词(其一)》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刘禹锡是如何用诗歌来表达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的?4. 朗读课文,感受情感(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音语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
(2)邀请几名学生尝试朗读,教师给予即时的反馈和指导。
5. 初步解析,理解意象(1)挑选几个关键词句,如“我言秋日胜春朝”、“便引诗情到碧霄”,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
(2)讨论这些词句如何反映出诗人对秋天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以及与古人悲秋情绪的对比。
(二)新课呈现1. 课文朗读与语音指导我们来一起朗读《秋词(其一)》。
同学们要注意,这首诗的朗读要带有节奏感,体现出诗歌的韵律美。
秋词(其一)教学目标1. 背诵默写全诗,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 学习掌握描绘诗歌画面的方法。
3.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了解作者乐观豪迈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鹤”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诗句及生平经历,理解诗人的豪迈气概与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齐声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在马致远的眼中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秋天?面对这样的秋景,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悲伤凄凉的)(屏显描写秋天的诗句)战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唐·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南唐·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北宋·苏轼《和晁同年九日见寄》:病马已无千里志,骚人长负一秋悲。
学生齐读并回答问题:从这些诗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他们笔下的秋天是?(寂寥的、悲伤的、凄凉的)从古至今,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多是哀愁悲叹,“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有位诗人却说“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比那明媚的春日还要好呢。
他就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刘禹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赋秋之作《秋词》。
(板书题目及作者)二、颂诗句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与作家的对话,是走进作家的内心情感,那么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进刘禹锡的内心。
诗歌体裁:七言绝句,划分节奏为四三学生齐声诵读诗句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书写指导:诗句中“寂寥”“霄”两字的书写。
三、懂诗意(1)这首秋天写的七言绝句中,哪些内容是描绘秋景呢?你能发挥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那个优美的意境吗?自己动笔写一写。
方法指导:找出意象,抓住特点;发挥联想和想象;不偏离诗歌意境、主题和诗人情感;语言流畅生动利用同屏技术展示学生习作并点评讲解,赏析“晴空”“排”排:翱翔天际,矫健凌厉,冲破阻碍,体现作者的豪迈之情(2)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插入微课讲解“鹤”的文化内涵,教师进行补充说明①吉祥长寿(龟鹤延年)②清正廉洁、忠贞不渝的贤能之士(冲天一鹤)③隐士(闲云野鹤)这篇诗歌中“鹤”意象有什么文化内涵呢?答:成为贤臣的奋斗之志(板书“奋斗之志”)串讲“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总结赏析:诗人深深懂得悲秋的实质,其实是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所以在秋天只能看见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学设计《秋词》一、教材分析《秋词》原有两首,此为第一首,选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一首绝句。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课本中对于这首诗有比较全面的注释,学生易于自学。
二、教学设想通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诗词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学习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不怕困难,高昂进取。
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所呼唤所倡导的。
充分挖掘诗中诗人的进取精神,可以使学生在新时期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所具有的深刻思想意义,正是我应新课标改革的要求选取这首诗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阅读诗歌的方法,有一定的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但学生的思想是不成熟的,面对繁纷复杂的社会,他们总是睁大迷惘的眼睛观察着社会的人情世故。
作为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更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乐观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
1、知识与能力(1)能流利地朗诵诗歌。
(2)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在鉴赏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2、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吟咏,以讨论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3)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乐观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和意境美。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六、教学准备学生:充分预习诗文,初步理解诗意。
教师:制作课件。
七、教学课时一课时1八、教学流程(一)导入课文让学生回忆《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的感悟。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活动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认真观看并用心体会。
看完视频,在你脑海中闪现出的第一个词语是什么?这是你对秋的感觉,美人迟暮,诗人悲秋,自古以来关于秋的诗句数不胜数,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吗?学生观看视频学生回答:凄凉、悲凉、落叶......大多数的秋词都将秋的萧瑟寒凉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今天我们要学的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常态,开创新意。
学生回忆,回答问题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介绍古人语:“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要想真正意义上去理解一首诗,就要先了解一首诗的作者以及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作诗歌的,谁能说一说你所认识的刘禹锡?那他创作诗歌的背景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PPT展示)这就是文学史上的诗人刘禹锡,他作此诗时正值34岁,正感春风得意,却不料被贬到边远之地作官,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作出了“秋日胜春朝”的豪言壮语,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禹锡的《秋词》,去感受他的豪迈乐观。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浏览了解白居易的《金针诗格》中认为“诗有三本”,“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自主探究骨,以意格为髓”,诗性的学习在体会,而体会是无声的,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三读诗歌”,将无声化为有声,将体会表达出来。
一读:初次相识,精准阅读首先请同学们结合书中注释默读诗歌,把读不准的地方做上标记。
接下来我们听一遍录音,注意听字音和节奏。
听完录音,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并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给诗歌划分节奏。
齐读诗歌。
男女生分着读。
二读:再次相识,理解阅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了这么多遍诗歌,我们就接着来进行第二读:再次相识,理解阅读。
《秋词》其一说课文稿【前言】各位评委好,我是60号考生,我说课的课文是《秋词》。
【说教材】地位:《秋词》其一是选自部编版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一首。
内容:《秋词》其一,是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作者直接赞扬了秋天的美好,说秋天胜过春天,并借对鹤直冲云霄的描写,用短短28个字,否定了千古悲秋的老调,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作用:诗歌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领悟蕴含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诗歌的特点,我制定的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有关文学常识,学习对比的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有关文学常识,学习对比的手法。
难点:领悟蕴含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说课时安排】半课时【说教法、学法】教法:主要采用的教法是点拨法。
因本课诗歌语言浅显易懂,一些重点、难点需要引导、点拨学生。
学法:主要采用的学法是诵读法。
因本课是诗歌,需要学生进行诵读,并在课堂上背诵课文。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说一说:同学们喜欢哪一个季节?2、作家简介:(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他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
3、创作背景:(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秋词》就是诗人被贬朗州时写的。
二、朗读课文,把握大意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老师纠正字音,春朝(zhāo)2、快速读,比赛读。
3、把握大意,讨论,归纳,(大意:热爱秋天景色。
)三、研读课文,领悟内涵研读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新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
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准备1.课件2.学生预习《秋词》并查找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3.分组制作小红旗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同学们,诗歌中描写季节的千古名句数不胜数。
比如写早春季节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盛夏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雪花飞舞的冬天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那对于秋天,文坛诸多人物或聊发赞美之情(学生回答),或抒发萧凉悲伤之感(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作品:(请同学们把从课外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1.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世称刘宾客。
2.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有“诗豪”之称。
3.代表作品《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陋室铭》,《刘梦得文集》。
三、写作背景。
四、激情朗读一读:读准字音(个别读)如:寂寥(jìliáo)春朝(zhāo)碧宵(xiāo)二读:听范读(注意节奏)。
三读:结合注释,读明诗意,读出情感(分组读,集体读)四读:朝可以换成“天”或“日”吗?(老师明确)(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所写之景物有哪些,思考这些景都带有什么色彩?同时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意。
春朝: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排:推开。
引:引发。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学设计【课题】《秋词(其一)》【课型】课外古诗词诵读指导【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秋词(其一)》是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的第一首。
该诗是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直接赞扬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鹤飞冲天的景象,表现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情感强烈,意境优美。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诵读过许多优秀诗文,能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并且对诗文的学习有了恰当的方法和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七年级的诗文学习中,学生要多阅读诗歌,能够大体把握诗意,能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基本能够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意境,进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同时,他们对诗文的朗诵也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能够把诗歌的韵律美通过自己的声音传递出来。
能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人的心境,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
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学生也有差异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的意境。
3.培养学生积累诗词的习惯并培养学生根据意境创作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的意境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点拨法、鉴赏品析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钢琴曲《秋日的私语》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诗词,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学生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回答:在马致远的眼中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秋天?面对这样的秋景,的心情是怎样的?由悲秋引入课题板书:《秋词(一)》刘禹锡 1.背诵《天净沙·秋思》。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一、课题名称《秋词(其一)》二、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针对这一理念,本设计以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展开想象,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教材分析《秋词》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其一。
新教材强调课外诗词的积累,以及诗歌情感的探究与思索,意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之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秋词》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点,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的雄姿,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了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接触过古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应该不存在问题,再加上这首诗歌内容本身很简单。
但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诗句中凝练的语言难以理解,深远的意境不能深刻感受,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诗歌意境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五、教学目标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揣摩关键词句,把握和分析意象,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和诗人的情怀。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六、教学重点揣摩关键词句,把握和分析意象,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和诗人的情怀。
七、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八、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探讨法。
九、教学准备课件、朗读伴奏、微课十、教学时间一课时十一、教学过程(一)话悲秋,引诗文又是一年秋天,稀稀疏疏的叫人不禁感慨,都说“自古文人多悲秋",可偏偏有位诗人却不以为然,让我们欣赏他的作品,看看诗人刘禹锡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吧。
播放歌曲《秋词(其一)》师:歌声停了,但是我们同学依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歌声当中。
秋词(其一)教学目标1、焦距正确、流畅、有节奏诵读2、落实感悟,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4、以诵读积累千古名句为焦点,拓展阅读。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难点:体会诗情,爱上诵读与积累教学方法讲演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寻诗情同学们,初看大屏幕,是否发现中间位少了什么?下面跟着音乐,一边跟老师做动作热热身,一边猜一猜诗题吧!二、节奏诵读,知诗律(一)AB大组竞读:1、①本次比赛分为六个队,队员需要通过合作齐读、合作答题、单人答题为全队加分。
单人答题加1分,合作答题加2分;②当老师说出“加油吧,诗人”的口号所有的小诗人们需要立刻安静、坐好;③选出最佳诗人组合并颁奖。
2、学生交流难学字词。
师总结:刘禹锡、寂寥、一鹤、碧霄3、分节奏读词、读诗总结:相同内容,不同节奏诵读,效果也不同。
读诗词,节奏很重要。
(二)提醒学生七言律诗的韵律。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全班读2、大组接龙读3、互相评价三、了解方法,入诗情小诗人们,想要更深入的走进诗里,我们需要知晓一些小妙方:解诗题——通诗意——悟诗情。
(一)解诗题1、从《秋词》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生:交代了时间,写了秋天的景象。
(二)通诗意1、小组合作:①结合注释找出两种对比的景象;(抢答)②互相说说《秋词》的意思。
(小组推选代表开小火车说诗意)2、观看翻译动画,跟读并尝试理解识记。
(三)悟诗情1、破解情感“悲”①师范读课文提问: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有一种什么情感?——悲叹、悲凉。
②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呢?出示悲秋名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杜甫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③发挥自身能动性,自觉自愿为全班情感诵读,比评两次,教师方评价选一加分④总结:你看那愁字正是:心头上的秋天啊!这几句给我们描绘一幅幅空寂、萧条的景象,所以秋天会“悲寂寥”——悲叹空寂、萧条。
《秋词(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诗人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高尚精神。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品析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学习诗人的高尚品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走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对于每一个季节,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谈到春天,我们会想到生机勃勃;谈到夏天,我们会想到烈日炎炎;谈到冬天,我们会想到:白雪皑皑。
那么秋天呢?也许会想到秋风萧瑟的悲伤,也许会想到秋高气爽的爽朗……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赞美或悲伤,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常识介绍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所以,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朗读诗文学生自主朗读诗文,师加以指导。
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4.全班齐读。
2.解答学生质疑,扫清诗文词语理解障碍。
(五)赏析诗文小组讨论:1..你知道哪篇文章能够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点拨:《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2.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原因是什么?点拨:“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天充满生机,让人振奋,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
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我们所学过的诗文中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点拨:《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4.《秋词》中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抒发自己远大志向?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点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