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外汉语川方言称谓语
- 格式:docx
- 大小:17.37 KB
- 文档页数:3
Canadian TCSL Association加 拿拿 大大 中中 文文 教教 学学 学学 会会The 6th Canada-China TCSL ConferenceCollection of Papers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方言偏误及预应理论试说—以四川方言为中心A Study of Dialectal Error and its Prevention Theory in TCFL汪启明教授,中国西南交通大学摘要摘要: : 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国内外一门显学,但目前各种类型的教学组织都没有将汉语方言考虑进教学内容,也没有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更谈不上方言偏误的分析。
任何语言都包括标准语和方言,二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掌握任何一门语言均不可偏废方言,汉语也不例外。
既要重视对外汉语标准语教学,也要重视对外汉语方言教学。
运用偏误理论将标准语的消错和方言的消错置于同等地位。
偏误理论是一种事后的管辖,应该在对外汉语方言教学过程开始时就预见偏误点,提出相应的消错策略。
预应理论的核心是由普到方,找出对应规律,为高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方言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 : : 对外汉语方言教学对外汉语方言教学对外汉语方言教学 偏误偏误 预应理论预应理论1.0 1.0 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1.1 我国正在全力推行普通语,要求学校教师、公务员都必须讲普通话,在公共场合,人人都提倡讲普通话,这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以普通话为主,这是正确的,但并不全面。
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语言都包括方言和标准语,标准语不过是一种势力较大的方言。
各种语言都由它的方言组成,学习任何语言,也都应该标准语和方言并重,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交际的基本工具是方言。
汉语本身亦包括普通话和方言,没有方言就不成其为汉语。
根据赵春利(2005)的综述,结合最近几年偏误研究的情况,我们至今还没有见到以方言为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偏误分析成果。
浅议四川方言词汇及其规范问题学生:赵俊学号:20080204010摘要: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的壮大需要吸收融合有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方言词汇。
汉语各方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普通话相比他们的差异程度各不相同。
本文以四川方言为主要材料,研究方言的规范问题,对方言词与普通话词汇的关系,方言词汇的规范原则及方言词规范的方法分别作了具体阐述,文章的重点在于通过四川方言词汇的规范反映对中国各地方言词汇如何规范。
关键词:词汇四川方言词汇普通话词汇规范一、四川方言词汇规范问题研究的必要性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要高度发展就得首先规范语言,词汇的规范化是语言规范的基础。
吸收方言词的规范是词汇的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百年来普通话词汇发展得比较快,大量方言词汇涌进普通话里,这的确起了丰富普通话词汇的作用,但也给普通话词汇带来一些分歧和混乱,使得同一对象有几种说法,如:摆农门阵、冲壳子,闲扯等等都是普通话中“聊天”的意思;并且现在很多方言词汇在文学作品中滥用、乱用,造成了语言混乱。
因此方言词汇的规范问题已迫在眉睫。
以四川方言作为研究方言词汇规范的材料也有其必要性:从地域上来讲,现代四川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地域上涉及今天四川省全境;它在历史上被称为“蜀语”,包括今天云南、陕西、重庆、贵州的部分地方,占了较大面积。
四川方言词汇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方言中的一种,占了较大的比例。
从前人的研究成果看:大量的著名学者也曾把目光聚焦于四川方言词汇的研究,例如:王启涛《四川方言的佛教语词拾零》列举一些四川方言中出现但不存在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中的佛教语词进行了分析;杨小平《四川方言词义考释》提倡用方言考释的形式解释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使用的词语或者义项,把活的方言词语与古典文献用例两者结合,从而对汉语词义的发展演变提供活的方言证据;干红梅《浅析四川话中表示程度深的副词“少”》对四川话口语中表示程度深的绝对程度的副词“少”的一些用法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2011年7月第9卷第4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Jul ,2011Vo l 9No 4*收稿日期:2011-03-17作者简介:汪启明(1955-),男,四川三台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和编辑出版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方言偏误及预应理论试说*以四川方言为中心汪启明(西南交通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31)[摘 要] 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国内外一门显学,但目前各种类型的教学组织都没有将汉语方言考虑进教学内容,也没有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更谈不上方言偏误的分析。
任何语言都包括标准语和方言,二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掌握任何一门语言均不可偏废方言,汉语也不例外。
既要重视对外汉语标准语教学,也要重视对外汉语方言教学。
运用偏误理论将标准语的消错和方言的消错置于同等地位。
偏误理论是一种事后的管辖,应该在对外汉语方言教学过程开始时就预见偏误点,提出相应的消错策略。
预应理论的核心是由普到方,找出对应规律,为高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方言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 对外汉语方言教学;偏误;预应理论中图分类号: H 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06(2011)04-0001-10一、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我国正在全力推行普通话,要求学校教师、公务员都必须讲普通话,在公共场合,人人都提倡讲普通话,这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以普通话为主,这是正确的,但并不全面。
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语言都包括方言和标准语,标准语不过是一种势力较大的方言。
各种语言都由它的方言组成,学习任何语言,也都应该标准语和方言并重,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交际的基本工具是方言。
汉语本身亦包括普通话和方言,没有方言就不成其为汉语。
根据赵春利(2005)的综述,结合最近几年偏误研究的情况,我们至今还没有见到以方言为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偏误分析成果。
[1]这说明,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方言的教学及其研究还是一个空白点,更谈不上偏误研究了。
四川方言的研究及四川方言的分区四川方言的研究及四川方言的分区2003-11-10 9:56:21上古和中古时期,四川境内的语言或方言状况如何,前人没有给我们留下系统的论著,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仅仅是一些零星的记载。
但从西汉最大的辞赋作家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是四川人这一点来看,至少当时四川的一部分地区和四川的文化教育都已相当通行北方的“通语”。
《文选·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地理志》说,秦来巴蜀以后,“蜀人始通中国(按指中原地区),言语颇与华同”。
这个记载是可信的。
史籍多有秦移中原之民入川的记载。
我国现存第一部汉语方言词汇著作是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
《方言》有16条涉及到当时的四川话,其表述方式是“秦晋梁益之间”、“梁益之间”、“蜀汉”,这不是专指巴蜀,而是与其他地方尤其是与陕西汉中并举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词语在今天的四川话中已基本不使用,相反倒是《方言》所记载的其他地方的词,有些在今天的四川话中仍然通行。
例如,《方言》卷一:“自关而西秦晋梁益之间,凡物长谓之寻”,卷四:“襦,西南蜀汉谓之曲领,或谓之襦”,这些词今天的四川话都不说了。
又,卷一:“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今天的四川话普遍说晓得、懂得(党懂,声韵调皆相近),与楚同。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直接提到巴蜀名物风俗方言的有39处。
清代学者段玉裁为《说文解字》作注,段曾在四川作官,所以他的注文又引用了一些四川方言和名物作为《说文解字》的印证或解释。
此外,汉人注儒家经书,晋郭璞注《尔雅》,成书于南朝梁代的《玉篇》,唐代僧人玄应和慧琳分别编撰的《一切经音义》,宋代的《广韵》、《集韵》,对四川方言语词都有零星记载。
例如:郭璞注:“树小似桅子。
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
蜀人名之苦荼。
”《玉篇·土部》:“坝,蜀人谓平川曰坝。
”这些尽管分量不多,但对于我们探寻四川方言的历史还是很有裨益的。
四川方言中“兄弟”的称呼研究陈旭摘要:“兄弟”经过词汇化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大多以偏义复合词出现,其语义偏指向“弟”;在语用上,有自谦用法。
在四川方言中,各个地区对现代汉语中“兄弟”一词的称呼,在不同的方言中表现不同,主要表现为自贡地区的幺弟、宜宾地区的幺哥、南充地区的弟娃、雅安地区的兄弟(弟)等四种称呼方式。
随着普通话的宣传与普及,在各地青少年群体中,对“兄弟”的称呼都呈现出逐步向普通话称呼看齐的趋势。
关键词:兄弟;四川方言;词汇化;称呼赵元任先生曾说:“称呼语不仅是一个语法单位,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它強烈地反映出人的社会属性,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与整个社会的文化政治背景、传统习惯密切相关。
”随着时代的发展,“兄弟”一词语义偏指向“弟”,并且在四川方言中呈现了差异化的称呼。
一、“兄弟”的词汇化发展“词汇化”(lexicalization)最早由 Kurylowicz(1965)提出。
李金满、王同顺将词汇化定义为“组合性句法结构演变为整体性词汇单位的过程。
”本文“兄弟”一词就属于由词组性句法结构变成词的词汇化现象。
“兄”和“弟”在产生之初就可以作为独立名词连用,其语义演变历经了分指、泛指和偏指不同现象,但是各种现象之间并不是孤立或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共存共生的。
现代汉语词典中,“兄弟”有两个义项,一是名词,表示“哥哥和弟弟”,例如“兄弟二人”;二是偏义复合词,专指“弟弟”或称呼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同时有自谦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兄弟”一词大多以偏义复合词出现,其语义偏指向“弟”,“兄”的语义逐渐脱落,只起到陪衬作用,不表示任何意义。
二、四川方言中对“兄弟”的差异化称呼通过对四川各地区“兄弟”一词称呼调查,在义项一表示“哥哥和弟弟”时,各地区基本都是说“兄弟”或“弟兄”,此时的“兄”和“弟”有实际意义;在义项二专指“弟弟”或称呼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同时有自谦用法时,每个地区就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自贡地区的“幺弟”在四川方言中,“幺”一般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排行最小或者表示年龄最小。
四川方言中常用表达熟练掌握一、问候与寒暄:1.你好(nǐ hǎo):常见的问候用语,表示对对方的问候。
2.吃了吗(chī le ma):用于问候对方是否已经吃了饭。
3.喂(wèi):用于打电话时的招呼。
二、常用口头禅:1.嘛(ma):用于强调语气,表示陈述事实或引起对方注意。
2.哇(wa):表示惊讶或赞美。
3.那个(nèi ge):用于暂时卡壳时的填充词语。
三、家庭与人际关系:1.爸爸(bà ba):对父亲的称呼。
2.妈妈(mā ma):对母亲的称呼。
3.哥哥(gē ge):对年长的男性兄弟的称呼。
4.姐姐(jiě jie):对年长的女性姐姐的称呼。
5.弟弟(dì di):对年幼的男性兄弟的称呼。
6.妹妹(mèi mei):对年幼的女性姐妹的称呼。
四、日常用语:1.吃饭(chī fàn):进食。
2.睡觉(shuì jiào):休息、睡眠。
3.上学(shàng xué):去学校上课。
4.工作(gōng zuò):从事工作活动。
5.买东西(mǎi dōng xī):购买物品。
6.去旅游(qù lǚ yóu):到旅游景点旅行。
五、道别与告别:1.再见(zài jiàn):用于告别,表示下次见面。
2.拜拜(bài bài):用于离别,表示道别。
六、感谢与道歉:1.谢谢(xiè xie):对对方的感激之情表示谢意。
2.对不起(duì bù qǐ):向对方道歉。
七、其他常用表达:1.好的(hǎo de):表示同意或答应。
2.不好意思(bù hǎo yì si):表示歉意或尴尬。
3.没关系(méi guān xi):表示不在意或宽慰他人。
4.有事吗(yǒu shì ma):用于询问对方是否有事要处理。
四川方言词汇研究作者:陈欢欢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4期摘要:本人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四川方言和普通话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四川方言既属于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又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各种风俗习惯、服饰的文化都在方言中体现了出来。
本文以简单的语言,概括介绍了四川方言形成并定型的历史;并以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丰富的四川方言词汇,介绍了与四川人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各种称谓词语。
本文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四川方言为什么属于北方方言以及其形成并定型的历史。
第二部分:介绍与四川人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基本又有地方特色的词汇,了解这些基本四川方言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合。
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与四川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称谓词语,用对比的方式分析了这些社会称谓词语与普通话中社会称谓词语的异同。
关键词:四川方言词汇社会称谓语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098-02一、四川方言的形成四川话属于北方方言。
四川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和北方相差那么远,怎么又会属于北方方言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四川的社会历史和人文构成来看,也不能脱离清朝之前的1000多年里的深厚积淀,这是巴蜀文化包容吸收其他来源的根基。
巴蜀地区历史上有过多次北方人的涌入,在文化上产生的影响非常重要。
第一阶段,秦国灭巴蜀后,曾有大量北方人迁移到蜀国。
例如:吕不韦就是被秦王流放入蜀的。
第二阶段,曹魏灭蜀汉。
三国时期是外来人涌入巴蜀的高峰。
蜀汉后主刘禅还流传出一个“乐不思蜀”的典故。
第三阶段,是奠定巴蜀文化最重要的时期,即唐朝安史之乱至唐末军阀大乱导致大批北方权贵入蜀。
如初唐四杰,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王维、孟浩然、杜甫等全都有入蜀经历。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入蜀避难,北方文人士子入蜀走向高峰。
唐宋时期是巴蜀文化基本形成的阶段。
正是大批北方精英人群与巴蜀地方文化的融合,造就巴蜀地区在文学、习俗、艺术等方面既“阳春白雪”又“下里巴人”的特色。
晓得——知道婆娘——老婆、或者骂女人的意思妹崽——女孩的意思,如“潭妹崽”就指姓潭的女孩要台——临时加餐,不是正餐。
如“打要台”,“要台”不等于“宵夜”,要台上午吃,宵夜是晚上吃的。
乡音——便宜的意思,如“这东西很乡音”,意思是这东西卖的很便宜脑壳——脑袋酸寒菜——泡菜背时——倒霉,如“该背时”,就是何该倒霉的意思稀客——就是很少来的客人新姑央儿——新娘哄人——骗人的意思传传、锤子、鸡八——都是指男人的性器官,也是骂人的语气词语。
龟儿——语气词,带有埋怨的意思。
如“他龟儿不吃饭”意思是他不吃饭。
龟儿子——骂人的词语摆龙门正——就是闹家常的意思,通常几个人一起哦屎(屙屎)——拉屎杀个了——完了。
如“锅里的饭杀个了”,就是锅里的饭完了。
爪子——做什么。
如“你要爪子嘛”意思是“你要做什么”幺——最小的意思。
如“幺爸”,就是最小的叔叔的意思打摆子——症状是全身发抖,很怕冷,喜欢盖很多被子。
并不是得痢疾的意思,得痢疾主要是上吐下泻,是肠胃疾病。
摆子——就是瘸子的意思。
如“周摆子”,就是姓周的瘸子。
但摆子的程度没有瘸子严重,摆子只是走路一拐一拐的。
桑怕儿——桑葚。
桑树上的一种果实。
打梦脚——走神哈巴儿——傻子的意思客嘛儿——青蛙。
干客嘛儿指在陆地上生活的蛙紧到说——就是一直在说,唠叨的意思。
摇裤儿——内裤,指短的内裤靠沙罐儿——枪毙犯人棱叶子——指生活作风不正派的女同志(慎用!!).嘎嘎——肉。
一般小孩子常用这个词语。
包谷——玉米。
“搬包谷”指收割玉米。
追(zhui)娃子——指入室盗窃者摸包儿匠——指小偷。
一般指大街上的偷窃者。
鬼迷日眼—— .形容人行为怪异仙人板板——祖宗。
“日你仙人板板”就是操你祖宗的意思。
有时也做语气词语。
茧八浪——说话口吃的人。
耙(pa)耳朵——指怕老婆的男人。
耙就是软的意思,意思是耳朵让老婆拧软了。
耙——软。
如“这肉煮得黑耙”,意思是“这肉煮的很软”。
笔开水——倒开水。
一般指从容器中倒出液体。
四川方言词语(一)四川方言词语(一)一、称谓。
1、大爷----是对男性老人的尊称;2、婆婆----是对女性老人的尊称;3、老巴子----是对男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4、老姆姆----是对女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5、孃孃----是对父辈女性的称呼;6、幺儿(女)----是对子女的爱称。
二、称呼。
7、老子(我)----在别人面前称老子是占对方便宜;8、虾子(你)----奚落对方是胆小鬼;9、(他)娃子---小子;10、龟儿子----骂对方;11、讨口子----乞丐,叫花子;12、瓜娃子----傻子;瓜兮兮的;瓜眉瓜眼的;13、瘟猪;笨猪;哈儿;憨包等。
三、生活用语。
14、杀割、(煞果)----是指结束或没有了,用完了;15、打锤----是指打架;16、扯筋(皮)----是指吵架或闹纠纷;17、屙痢、(龌沥)——吃饭;18、乞饭——吃饭;19、冲壳子----是指吹牛皮,说大话;20、算坛子----是指开玩笑;21、吃莽莽——吃饭;22、吃尜尜,吃嘎嘎——吃肉;23、打滥仗----是指不务正业或无法按常规办事;24、弄归一----是指把事做彻底;25、弄巴实----是指做好;26、没来头----是指没有关系;27、光胴胴----是指赤条条的。
28、摆龙门阵----是指漫无边际的闲谈;四、形容词。
29、悬吊吊的----不稳当(妥);30、红扯扯的----红得难看;31、粑兮兮的、粑稀稀的----烂得很;32、淡哇哇的----平淡无味,莫盐味;33、瓜不兮兮的----傻里傻气;34、温度度的----温热合适35、香喷喷的----形容很香;36、甜咪咪的、甜蜜蜜的----形容很甜。
五、歇后语。
37、一坛子萝卜----抓不到姜(缰);38、丁丁猫(蜻蜓)想吃樱桃----眼都望绿了(办不到);39、下雨天出太阳----假晴(情);40、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脱不了手,脱不倒手。
41、安逸:词有“安闲舒适”之义。
简要探析川东话人的特殊称谓川东话在四川方言中非常有特色,关于人的称谓或形象、或风趣,在交际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文逐一释词义、探来源、造句子,试图传承即将被边缘化的川东方言。
1、夹闲人释词义:与事无关的人。
探来源:“夹”,夹边,旁边。
与某件事关系不大的人可以称夹边人,也可以称夹闲人。
造句子:我是夹闲人,你们是当事人。
我早点离开,你们把事情谈好。
2、棒老二释词义:强盗。
探来源:旧时,土匪手拿棒槌抢劫财物。
方言中“老二”、“家伙”是人的通称。
所以叫强盗为棒老二。
也是骂人的话。
造句子:你个棒老二、砍脑壳的,光说我的坏话。
3、菜疙瘩儿释词义:称自己的女儿,也称自己的女儿“丫头”。
探来源:川东对女儿有一个蔑称“锅边转”,意思就是在家烧火做饭的。
从这里可以隐约知道“菜疙瘩”就是在灶台边炒菜的人。
“疙瘩”有对人的贱称的意味。
这是男权思想的表现。
造句子:你老婆生了个啥子?又生了个菜疙瘩儿。
4、二道贩子释词义:做低买高卖生意的人。
探来源:从其他商贩手中接来货物再转卖出去,故称“二道”。
造句子:这些蔬菜是二道贩子的,价钱要高一点。
5、广尔迈释词义:指说话带有外地口音的人。
探来源:“广”指外地,外地口音。
比如,他老婆是河南人,说话广里广气的。
称外地人为“老广”。
“迈”,跑的很远的意思。
“尔”,衬音词。
“广尔迈”意思就是从老远的地方到这里来的“老广”。
造句子:他带了个广尔迈回来,已经结婚三年,娃尔一岁多了。
6、旱鸭子释词义:指不会游泳的人。
探来源:鸭子本是能游水的,“旱鸭子”指不下水的鸭子。
在地里、山坡上长大的鸭子水性丧失不下水,借此比喻不会游泳的人。
造句子:我是旱鸭子,怎么能参加游泳比赛呢?7、夹舌子释词义:口吃的人。
探意义:说话时,有的人舌头好像很大,不能在口里转动自如,舌头似乎被什么东西夹住。
这个词非常形象。
造句子:夹舌子、謇巴郎只吃干食不喝汤。
喝了清汤要遭呛。
8、农豁皮释词义:农民的蔑称。
探来源:“豁皮”,木头割开后与外皮相连的部分,这一部分用处不大,有被边缘化的可能。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称谓语作者:吴萌刘伟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10期[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都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他们会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去学习汉语,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就会产生学习障碍。
称谓语的学习便可以说明这一点,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及民族特性的“输入”对学生的掌握异常重要。
本文便以跨文化交际角度来探讨汉语称谓语的特性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称谓语[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231-01一、汉语称谓语的特点(一)亲属关系称谓词语在中国的历史社会,自古是一个宗法等级社会。
封建的宗法、宗族、伦理观念具体反映在汉民族的家庭、亲戚的称谓关系上。
因此,要了解汉语的亲属称谓关系,首先应该了解汉民族的亲属关系。
汉族的亲属称谓有血亲和姻亲两大系统。
血亲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系列,它又分为宗亲和外亲。
宗亲是指与自己同姓的亲属系列,其中又可分为直系宗亲和旁系宗亲。
直系宗亲是指与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如曾祖父、祖父、兄弟、姐妹、女儿、儿子等。
旁系宗亲是指与自己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如伯父、叔父、堂兄弟、侄儿、侄孙女等。
外亲包括与自己有间接血缘关系,但不同姓氏的亲属,如外祖父母、舅舅、姨妈、表兄弟姐妹、外甥女等。
姻亲是指建立在婚姻关系的基础上成立的,包括配偶及其兄妹,婶婶、妹夫、小姑子等。
以上这些亲戚关系都是至亲,此外还有许多远房亲戚。
(二)社会交际称谓词语汉语的社会交际称谓又分礼俗性亲属称谓、职衔称谓、职业称谓及其他称谓。
礼俗性亲属称谓语是一种广泛的非亲属的亲属称谓,为了表示礼节和亲切,人们常借用亲属的称谓词语来称呼对方。
比如称呼相亲邻居,虽然没有亲属或亲戚关系,但人们总是按性别和年龄,分别称呼对方为王大爷、李大叔等。
小孩子称不认识的妇女为姨、阿姨,问路人称陌生的老人为老大爷、大娘、大叔等。
苍溪方言词汇(一)表示动物名称的普通话苍溪话蚕蛹蚕蛹子蜘蛛车蛛子蚯蚓曲蟮子蝗虫蚂爪子跳蚤虼蚤子(二)表示房屋器具名称的普通话苍溪话后门后门子厦子偏厦子蚊帐钩罩钩子被面铺盖面子被里铺盖里子(三)表示身体名称的普通话苍溪话眼珠眼儿珠子口水口水子手指手指拇子脚趾脚指拇子汗毛苦毛子(四)表示时间名称的普通话苍溪话那年那年子当年前年子去年昨年子头回头回子这回这回子二回二回子在苍溪方言里,一般情况下,带“子尾”的词多为名词,也有在动词后用“子尾”作补充成分的,如看一下看下子走一下走下子站一下站下子尝一下尝下子方言词汇例举(一)人际称谓用语外爷外祖父外婆外祖母祖祖对祖父母以上各代人的称呼老丈人岳父老丈母岳母老人公媳妇对夫公的称呼老人婆媳妇对夫母的称呼后爹继父后老汉儿继父媳妇儿儿媳干儿子对女婿、寄子的一种俗称上门汉儿女方死了丈夫后,自愿到女家为夫的人舅老官儿妻兄弟老挑姊妹的丈夫间的互称兄儿哥哥姐姐对弟弟的爱称□后兄或弟的妻子的互称(妯娌)屋里夫妻的互称男的社会上称已婚男人男客社会上称已婚男人男将社会上称已婚男人女的社会上称已婚女人女客社会上称已婚女人女将社会上称已婚女人放牛娃儿在他人面前谦称初生下的男孩挂面篼儿向他人谦称初生下的女儿抱女子童养媳水猫子捕鱼的水獭;拟指水性好的人讨口子乞丐;骂人的用语(如:你看他一个讨口相) 黄棒不懂行的人乡里妹儿城里人对乡下人的鄙视黄泥巴脚杆儿对农民的鄙视学娃儿学生摸哥儿小偷(二)身体用语脑壳头、脑袋脸包子面颊耳刮子耳朵鼻蛋子鼻子嘴巴子嘴巴嘴头嘴巴额闹额头后啄子后脑壳腰干腰部勾墩子臀部勾子臀部螺丝拐踝骨脚搭子脚掌脚板儿脚掌手板儿手掌倒拐子胳膊肘隔窝腋下精巴郎儿光着身子汗爬水流大汗淋漓(三)学生用语(衣、食、住、行)袄子棉衣架儿背心对门襟儿旧式对襟衣服满大襟儿旧式女便衣小衣裤子摇裤短裤或内裤衩衩裤开裆裤汗褂子汗衫摇汗衣汗衫或内衣帕儿手巾汗帕子手巾随便饭便餐夜饭晚餐打幺台三顿正餐外的加餐打牙祭吃肉或加餐吃酒出席红、白喜事火巴面子煎炕的面皮肉煎饼肉片裹上面糊煎熟的饼肉和尚同肉煎饼鮓肉粉蒸肉口淡很淡、无味弄饭做饭扯挂面做手工挂面孔干饭蒸干饭□□(玉米)包谷灰菜魔芋果木子水果火巴和指食物煮得很软熟;指人太软弱歇房屋寝室转阁正房和偏房之间的转角处阶檐房前或周围的台阶铺盖面子被面套子棉絮罩子蚁账灶屋厨房茅坑厕所笼床蒸笼蓝子锑锅品碗特大的碗灶滤子滤勺龌水桶潲水桶撑花儿伞割肉买肉偏一会儿小睡一会儿扯鼻卜鼾打呼噜痞耍癞皮凉着嗒感冒了冻着嗒感冒了跑肚子腹泻屙肚子腹泻钉着嗒食物未消化,引起肠胃不适寒老二伤寒不好嗒生病了下街农村人进城盯的很指人很吝啬狗指人很吝啬走人户走亲戚、串门成圆儿子为儿子办婚事打发女子为女儿办婚事咬人诬陷;发痒仰板儿仰面朝天孤嗒蹲下立愣愣装傻捏砣子握拳头吵场合吵架翻话吵架不甩视不理人不暖人不理人打忘光不干正事,消耗时光打广子不干正事,消耗时光扯把子说谎,说空话笃脚跺脚决人骂人仆爬向前摔倒成卧状址皮无理取闹,无原则的纠纷方人给人难堪关住合伙、共同抵黄揭对方的短占欺头儿占便宜下火巴话求情、说软话堂搅纠缠不休扯火闪闪电戳拐偶发事故打呗儿接吻日白说谎话展哈子移动一下,挪开一下亻叟起缩手缩脚火票人火浪袭人板动弹、挣扎展板儿舒适、安逸焦人急人伢嘶指小孩在亲人面前撒骄或哭闹赖脓包多指小孩怯弱爱哭搂不起输不起(四)生产用语辖牛用牛□□农村用来搂草,搂柴的竹制用具弯刀篾刀头□家养或野生的兽类泥巴匠泥水工赶秧母田给秧田施肥赶秧子给秧田施肥打帮捶央人帮工打挤时的用语;帮人打架(五)待人接物用语巴实指事物结合稳固、贴切巴瓢指儿女对父母的真诚与亲热瓜精指小孩长得乖巧劳谓向人道谢海窖循规蹈矩夹舌子吐词不清局面体面、漂亮日怂人支使人上当麻人哄人把能(联)全部火巴和软弱脱论重新、另外无疏(恶悚)惧怕不得拐不会错两抓红萝卜两只空手不要醒不要试偏分儿偏偏、硬要不日哉不成器、不合要求不展劲不够好丧门星不吉利落时巴儿最后尖馋贪吃、嘴馋麻溜行动敏捷矫连(矫捷)行动敏捷撩巴单指妇女能干瞌看谨防千繁多指青少年不守规矩,任性调皮的行为翻斤不守本分,胡作非为翻玩不守本分,胡作非为嗯来口语,“是”的意思□子干什么泡和丰富;常指使用财物大手大脚西□差点儿小家子小气圆范周全水客多指办事不实在,对人虚伪,不守信誉的人例边故意得楞幸好岔生怕见陌生人岔铺睡在别人的床上不易入睡取是完全、确实撇脱干脆、随便暮啄啄愚笨黄□□没本事数灭人不吉利;害人曲洽做事很绝麻倒蒙骗、欺哄出趟大方捡喝皮占便宜老否无知,言行轻浮一买子一下子,一股劲口黄信口开河张花什佯狂、不实在楞骨指人长得端庄、标致弯酸故意刁难白呵什没本事,说大话白事求没本事,说大话临时巴儿当时活舌罢儿没礼貌不要射失不要脸面咋块怎么办架势专指人在某种场合下的行为举止为愿祝愿、希望青叫唤高声乱叫咸溅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昨儿哥昨天该阴注定报应谚语(一)生活谚语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称谓语研究 -摘要:称谓语是书面表达和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
汉语中称谓语明目繁多,这些纷繁复杂、灵活多变的称谓语,许多人使用起来也会感到困惑。
又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方方面面,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称谓语也有一定差异。
称谓语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从称谓语的本体知识出发,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知识,从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称谓语教学.关键词:对外汉语称谓语课堂教学称谓语是书面表达和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汉语中的称谓语明目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汉语称谓语的数量大约在三千以上.在这些纷繁复杂、灵活多变的称谓语中,可能有些称谓语连人自己使用时,也会觉得有些困惑,对外国留学生来说,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称谓语是留学生掌握汉语的难点之一,也是教师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一、留学生学习称谓语困难的原因分析称谓语的学习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即汉语称谓语的复杂性、留学生母语文化的影响以及教材的编写和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ﻭ(一)汉语称谓语的复杂性ﻭ汉语称谓语系统庞大,明目繁多.首先,亲属称谓语中,由于血亲和姻亲的不同,称谓语有很大差异,再加上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留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困难。
其次,称谓语不仅数量繁多,在实际使用时还要遵守一系列的使用规则。
再次,随着经济的不断、的不断进步,称谓语系统还在不断发生变化,也增加了学习使用的难度.这些都会使留学生学习称谓语时感到困难。
(二)留学生母语文化的影响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与世界上大多数语言存在着很大差异。
同时又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许多传统文化在人们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而大部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前对的文化和称谓语系统了解很少。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尤其是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很容易受到母语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英语1401 组员:韩玉兰刘锐锐亢丹丹浅谈中西称谓语一.中国称谓语: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汉族的亲戚关系条理例分明尊卑有序:比自己长一辈的称呼有姨父叔伯姑舅,同辈的有兄弟姐妹嫂等等,下一辈有侄甥等等。
中国人由于姻亲而产生的亲戚关系相当庞杂。
其派生出的各种称谓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
1.家族方面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爸妈)。
男的自称男儿子;女的自称女儿子。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爷爷奶奶)。
男的自称孙或孙男(孙子);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太爷爷太奶奶)。
男的自称曾孙男;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男;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大爷大娘),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叔爸叔妈)。
对父亲的姐妹、姐夫妹夫称姑母姑父(姑妈姑爸)。
男的自称侄男;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谓令伯父、令叔父、令姑父、令伯母、令叔母、令姑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谓家伯父、家叔父、家姑父、家伯母、家叔母、家姑母。
如果叔伯父很多,称几伯父、几叔父、几姑父、几伯母、几叔母、几姑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姑祖父、伯祖母、叔祖母、姑祖母,男的自称侄孙男;女的自称侄孙女。
四川方言常用词大全四川方言作为中国方言中的一种,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它丰富多样的词汇使之成为四川人民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四川方言常用词,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这个独特的语言。
一、人物称谓1. 哥们儿(gē men er):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朋友”或“哥们”,常用于男性之间的亲密称呼。
2. 姐们儿(jiě men er):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朋友”或“姐们儿”,常用于女性之间的亲密称呼。
3. 老板(lǎo bǎn):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老板”,用于称呼店主或负责人。
4. 大妈(dà mā):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阿姨”,用于年长女性的称呼。
5. 大叔(dà shū):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叔叔”,用于年长男性的称呼。
6. 心肝儿(xīn gān er):用于表示亲近和喜爱之情,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宝贝”或“心肝宝贝”。
二、日常用语1. 行嘛(xíng ma):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可以吗”,用于表示同意或允许。
2. 没事儿(méi shì er):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没关系”或“不要紧”,用于安慰他人或回应道歉。
3. 哎呀(āi yā):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哎呀”,表示惊讶、失望或痛苦等情感。
4. 搞嘛(gǎo ma):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弄什么啊”,用于询问对方正在做的事情或者对方的意图。
5. 嘚啵(dē b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说话”或“说一下”,用于请求对方让自己说话。
6. 阵(zhèn):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一会儿”,用于表达一段时间的短暂。
三、食物与饮品1. 辣子(là zǐ):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辣椒”,用于形容辣的食物。
2. 火锅(huǒ gu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火锅”,四川地区的特色美食。
3. 麻辣烫(má là tàng):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麻辣烫”,四川地区的另一种特色美食。
浅谈对外汉语川方言称谓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汉语越来越受到重视。
同时,中国的地域文化也备受瞩目,方言作为中国独有的语言形式,也成为许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条窗口。
川方言作为中国众多方言之一,也有其独特的称谓语。
一、川方言概述川方言,又称四川方言,是中国汉语方言之一,分布在四川省及其周边地区。
川方言区域的特点是地形复杂,自然条件差异大,导致不同地区的方言存在较大的区别。
相比于普通话和北方方言,川方言具有一些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二、川方言称谓语的特征在日常交流中,川方言有许多独特的称谓语,下面列举出一些。
1. 祖、老祖、仔祖、孙子在川方言中,称呼父亲爷爷时可以分为四个级别。
首先是“祖”,这是对父亲爷爷的一般称呼;其次是“老祖”,表示对长辈的尊重;第三个是“仔祖”,常用于称呼父亲爷爷的弟弟或同代的兄弟;最后是“孙子”,是对父亲爷爷的亲戚的称呼。
这些称谓语有着严格的分级,代表了川方言中对家庭伦理的尊重和重视。
2. 阿谁、哪个川方言中常用“阿谁”、“哪个”来代替普通话中的“他/她”或“那个人”。
这些词汇用法相对随意,有时也用于不记得具体人名的情况下,例如:A:你认识他吗?B:阿谁?3. 睬、养、崽川方言中的这些词汇一般用于称呼儿童或动物,有时也可以用于成年人,表示亲切或喜爱。
其中,“睬”在川方言中有“喜欢”的意思,可以用于形容物品或人物;“养”则强调对儿童或动物的照顾和关爱;“崽”用于称呼儿童或动物的后代,常常表示亲切。
三、川方言称谓语的使用虽然川方言的称谓语比较独特,但在使用时仍需要相应的语境。
下面就列举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称谓语的合理运用。
1. 家庭成员的称呼在川人的家庭中,往往要求子女尊重长辈,孝敬父母。
在这种情况下,称呼父亲和母亲的方式非常重要。
一般而言,川人会称呼父亲为“爹”、“老爹”、或“阿爹”,而母亲则会称呼为“娘”、“老娘”或“阿娘”。
对于祖辈的称呼,一定要使用相应级别的称谓语。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对照搜集整理抓子嘛干什么神蹉蹉的神经兮兮的脑壳脑袋日疯倒癫的故意的作弄人光董董儿一丝不挂好球意思下不要脸拖海拖鞋措箕灰箕二回下一次垮竿儿了倒闭了啷多那么多哈批蹉蹉的傻子鼻搭龙老是挂着两条鼻涕懒批懒鬼先人板板把别人的老祖宗搬出来骂批罗嗦做事慢花包谷杂种骂人的,野种的意思,也是形容被骂的人做人不地道日不弄耸,猫儿钻灶哄形容一个人灰头士脸的幺儿长辈对晚辈的昵称保保干爹保妈干妈扯东盖西形容一个人即将秃顶时,用右边仅有的一点头发来遮盖左边己秃了的部位枝青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的称呼跳三儿财来财又去,存不住钱的人窑裤儿内裤古到起强迫开黄腔不懂装懂乱说话抠鼻子屎吃的形容小气、吝啬不摆了指某样东西或事安逸几爷子些同伙砍老壳骂人的话街娃儿混社会的小混混舔盘子的讨饭的猴急急的一副小人的嘴脸暴露出来舀屎瓢别人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就瞎打岔皮陀拳头安逸爽拢了到达倒拐转弯日股弄棒的不务正业好耍好玩屁相干不关你的事吃莽莽吃饭悬吊吊的七上八下的风扯扯的疯癫客膝头儿膝盖牛脚窝窝儿鸟不拉屎的地方鸡母母鸡鸡公公鸡鸡儿子小鸡板澡洗澡丁丁猫蜻蜓癞格宝蛤蟆二杆子、二不挂五的不务正业扭到费抓住一件事不放冲壳子吹牛肥咚咚的形容很胖假巴意思假装打王逛走神涮坛子开玩笑撇他龟儿两耳屎打他两耳光子接到起:一杂乱篇装模作样,叫装处;值得同情,叫造孽;聊天,叫摆龙门阵;懒惰,叫懒眯日眼;强行,叫估到;邋遢,叫日不拢耸;很少,叫滴丁嘎嘎;笨,叫哈ha;什么,叫啥子;鞋子,叫还子;做什么,叫爪子;纠纷,叫扯皮;骗,叫豁;便宜,叫相因;好,叫巴适;憨厚,叫莽粗粗的;角落,叫卡卡;一个人,叫一块人;一条狗,叫一根狗;挪动,叫展;怕老婆,叫耙耳朵;经常,叫扯常;没有事,叫莫得事;加油,叫雄起;虚伪,叫假打;竹条打屁股,叫竹笋炒做炖肉;什么都没有了,叫洗白;土里土气,叫老坎;做表面功夫,叫扯幌子黑不说墨,要说区qu黑;白不说白,要说讯白;甜不说甜,要说抿甜;苦不说苦,要说焦苦;重不说重,要说梆重;轻不说轻,要说捞轻;软不说软,要说溜粑;硬不说硬,要说梆硬;酸不说酸,要说溜酸;湿不说湿,要说焦湿;咸不说咸,要说寡含;淡不说淡,要说寡淡;烦不说烦,要说球烦;烂不说烂,要说稀烂;哭不说哭,要说惊叫唤;嫩不说嫩,要说嫩蒜;耳光不说耳光,要说耳死;上面不说上面,要说高上;下面不说下面,要说下收;很不说很,要说黑门子;故意不说故意,要说利边;蠢不说蠢,要说瓜兮兮的;一会不说一会,要说哈蛤儿;没有不说没有,要说没得;头不说头,要说脑壳;够意思不说够意思,要说落教;不爱说话,叫闷生;爱吵闹,叫喳精被迫结束,叫下课;精力旺盛,叫干精火旺;冷嘲热讽,叫洗脑壳;脱不了干系,叫麻不脱;人脾气怪异,叫怪眉音迷怪眼的;做迷藏,叫逮猫躲猫猫;出现问题,叫扯拐;故意刁难,叫装疯迷窍;老婆或中老年妇女,叫老妞婆娘;奇思异想,叫想精想怪;不知道如何下手处理,叫没得抓拿;事情棘手,叫烫爪爪;哄小孩子睡觉,叫诓;祖宗,叫先人;父亲,叫老汉老后;便宜,叫欺头;贪婪,叫卧捞卧象;蚊帐,叫罩子;被子,叫铺盖;撒谎,叫扯把子;小偷,叫贼音咀娃子;炒菜的辅料,叫俏忒;屁股,叫沟子;得痢疾,叫打摆子;一、二动物篇蜻蜓不说蜻蜓,叫丁丁猫;蝙蝠不说蝙蝠,叫檐老鼠;老鼠不说老鼠,叫耗子公鸡不说公鸡,说鸡公;母鸡不说母鸡,说鸡母;公鸭不说公鸭,说鸭青母鸭不说母鸭,说鸭母;公猪不叫公猪,叫脚猪;阉割猪不叫阉割猪,叫青猪鸟不说鸟,叫雀雀;喜鹊不说喜鹊,叫丫雀雀;蝌蚪不说蝌蚪,叫秧么音me蝉不说蝉,叫鸣吖音a子;蟑螂不说蟑螂,叫偷油婆;蟾蜍不说蟾蜍,叫赖克宝青蛙不说青蛙,叫咳圭田鸡;秕谷鸟不说秕谷鸟,叫咚音dong鸡蛐蛐不说蛐蛐,叫灶鸡子;翠鸟不说翠鸟,叫点水雀;蜗牛不说蜗牛,叫天螺蛳螳螂不说螳螂,叫猴子;蚯蚓不说蚯蚓,叫蛐馅线;二、三方言篇;结婚不说结婚,叫讨婆娘;吹牛不说吹牛,叫冲壳子;厨房不说厨房,叫灶屋媳妇叫丈夫的妈不叫妈,叫老人婆;红娘不叫红娘,叫老红爷;嫁女不说嫁女,叫打发;生气不说生气,叫怄气;争吵不说争吵,叫扯筋;烫不说烫,叫癞;传统的四川方言里应该没有日气这个词至于现在发展出来的就难说了;日气如果是形容一个人的话,应该是表达对方很蠢,很傻的意思;类同于“日不拢耸”“日风倒点”等形容的词语如果表达动作的话应该是跟对方发火的意思,类同“日燃火” 可参考以下方言汇总鹦鹉=恩儿蜻蜓=丁丁猫儿蚯蚓=曲蟮儿蟋蟀=叫鸡鸡东西少=滴点儿脸上有斑点=麻炎儿/苍蝇屎老婆叫=老妞儿厕所=矛私/矛房自己面前=档面前内裤=遥裤\火炮儿风筝=风兜儿形容一个人不修边幅=脱笼垮西/丝笼垮裤/日不笼耸/鬼迷日眼大声说话=叫唤厨房=灶房吃饭=吃莽莽不讲理的人=歪人手肘=倒拐子膝盖=客西头儿小腿:连儿杆肋骨=列巴骨别人家的饭菜味道好=隔锅香非常黑=区马打黑爱打扮=妖艳儿天气冷=冷飕飕不懂事的人=广耳石骂人的话=刘前进\梭椰子\秋瓣儿\豁皮\挂挂钱\球逛逛小纸条=飞飞儿全部=一哈一种游戏=抓揪儿一只眼=边花儿一只脚有问题:掰掰儿兔唇=豁花形容词=惊风火扯,惊爪爪弄不懂=搞求不醒豁闪电=火闪结束=杀割恶心=蛙连牛奶=牛ber ber 蝴蝶结=咂卷二冲天炮=扎揪揪儿内裤=摇裤/火炮儿耍朋友=山蛾蛾每次=盘盘接吻=啃兔儿脑壳一巴掌=一耳屎地方=踏踏里面=吼头场面宏大=进丈之吓人青蛙=切猫儿赖蛤蟆:赖格宝形容人傻=瓜西西/瓜迷日眼/瓜戳戳/憨贝儿/瓜丝袜子形容满=扑秋闷沿固执的人=咬嗷卵匠/牛黄丸冷=冰欠温热=温嘟嘟有点多=旺实提=DIA 有点脏=灰巴拢耸实在=靠实看=雀捏=RUA 农民=豁皮/弯脚杆/峦民登毒=拽实很瘦=干芯儿/浪呗儿扎=ju,老子遭蚊子ju了好了=归意费头子=战花儿/站灵子打架=过孽/打锤/颗到身上/涨人吵架=扯经/撕皮瓜=桥护肤品=香香文胸=胸罩螃蟹=盘海虾子=虾爬小便=屙扒尿/改小手大便=屙扒屎/改大手不好=稀瞥/好戳没戏=摸搞调皮=费头子面前=跟前冷=非冷把冷热=非热把热干什么: 爪子嘛小时候玩耍的=掺牛牛儿/跳房/滚儿铁环活该=背时死人了/钱输完了=洗白了糟了=喔豁很急了=憋慌了装神=装闷.打昏可怜=兆捏胖子-闷墩儿拖鞋:杀板孩毛巾:帕子丢脸=丧德玩的很疯狂=风斯嘛木轮子=滚滚儿没关系=莫来头石头剪刀布=石砌儿石qie'r 左撇子=左刮刮衣服穿的紧=鼓丁暴涨干净=清花亮色嚣张=胀的很/拽的很赃=夹夹晾衣架=叉叉扭搔=扭到废不爱卫生:投怂/陋馊/挖廉一直走再转弯=抵拢倒拐大腿内侧=胩胩里面:=吼头形容词=鬼撮鬼撮的阴区区美女=粉子说话: 开腔优柔寡断=棉扯棉扯的/死皮两个女婿的关系=老挑两兄弟的老婆=妯娌老爸=老巴子/老汉儿东西煮得很软=稀溜耙形容一个人长得很刻薄=清水寡脸形容做事情很投入= mi到脑壳洋盘=提劲=杀杠中间商=川川儿酒喝的很慢=蓑衣酒老白干酒=跟灯酒换一个东西=左一个闪电:火闪速度很快=撵趟趟儿/跟斗儿扑爬飞叉叉没/擦屁股=开屎打乒乓bing bong 球的术语有=惨球/翻山奶提/抬抬板/慌板er/栽栽球/神插/ 打麻将:胡牌了=guo了听牌=下叫吃多了不消化=丁到了爱出切晃的=梭爷子没办法了=莫奈何挠痒痒=扣甲子窝/哈急gue 东一下西一下=做过场敷衍了事=走过场东西少,小气=挖连不踏实=里扯火形容人肚子没啥墨水=白伙食 / 王cua cua 自认为自己很了不起=金包卵拖鞋=杀板儿孩打哈欠=打huohai 捉谜藏=逮墙墙猫儿刺/穿=夺/居装怪=der啊当的吵架时当一方没有还嘴了对方还继续闹时=嘴嚼屁儿酸肚子=肚啷皮后脑=后zhuazhua 拖拉机=梆梆车板车=甲甲车三轮带棚的车=抱鸡婆偏三轮车=耙耳朵弹弓=弹蹦子乞丐=讨口子土匪=梆老二便宜=乡因=欺头还没有想好如何解释:耍掌了/拉稀摆带差劲=撇火药/西撇/瓦塌编谎话=扯慌俩白赶快=搞紧豌豆叶=弯豆颠东西很多很满=鼓丁暴站=扑秋闷掀形容闭合的很好捆的很紧=清死严缝/帮紧经常=环胜反而=颠转很可能=多半贪小便宜或者抓住漏洞=捡耙淹儿回来=转来猜一下=胚一哈鄙视人=踏雪人/转人定点打架=甩点形容看到喜欢的人或东西想站为己有=起打猫儿心肠把规矩定好商量好=夫起这盘夫下盘行三盘四盘等赢零感叹词=握豁吃中午饭=吃少午帅气=称展肯定词=鳖鳖/批死了不正经=散眼子故意=力边不懂事=不罗教形容份量多:吭hang时带了很多零闪的东西=包的匝杯儿狼吞虎咽=穷劳饿瞎一贯吃欺头=缠头儿看得出别人的用意=醒眼/闪板吝啬=抠=舌家子丰满=泡少。
浅谈对外汉语川方言称谓语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5-24 14:19:01 点击:1一档从韩国引进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以亲子互动真人秀的节目形式引发了大众对于家庭教育的思考,其间那些天真无邪的萌娃萌语,更是掀起了一番番的追捧热潮。
就爸爸这一称谓而言,用韩语称为,英语国家称作daddy 等,而五组星爸萌娃中,小女孩常以娇嗔的语气叫粑粑,男子汉们则习惯于爽快地喊声老爸或老爹,来自宝岛台湾的小宝贝则唤爸比。
由此可见,仅“爸爸”这一个称谓都并不简单,不仅反映了男女之间的角度差异,也横跨了地域文化差异,还区别着不同年龄层的处世差异。
称谓词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别具地域特色的方言称谓词汇也别有一番风味。
外国友人生活在四川,品尝着四川地区麻辣鲜香的川菜,欣赏闻名天下的蜀锦蜀绣,围观变脸喷火的川剧,坐在到处能见的茶馆,听着那有腔有调的四川话,处处都为浓烈的四川地方味道所影响。
了解承载地域文化的语言载体,既有助于在川国际友人更好生活,也有助于其接触到方言中蕴含的地域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
虽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并不提倡方言教学,但了解简单的方言称谓也是培养入乡随俗的生活技能和增强语言学习的兴趣和乐趣的必要手段。
一、川方言称谓词汇的分类1.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按使用范围中的交际对象是否具有血缘宗亲的关系来说,大致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这是称谓词汇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本文多以“”。
( 1) 亲属称谓亲属称谓就是那些存在亲属关系的对象间对于指称对方的称呼方式。
根据这类称谓所涵盖的不同亲属关系,分类的方式众多,这里仅简略说说四川方言里三代人之间的相互称呼,这包括祖孙之间的称谓有奶奶naǐnai [lai53 lai]、孙女婿sūnnǚxù[sun55 ly53 i213]等,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称谓有老丈人lǎozhàngrãn [lɑu53 tsɑ 213 z n21 ]、幺女yāonǚ[iɑu55ny53]等,父系亲属间叔伯姑父辈与侄儿侄女辈相互之间的称谓有幺伯yāobó[iɑu55 per21 ]、幺妹yāomâi [i ɑu55 meir213]等,于母系亲属的大姨爹dàyídiē[ta213 i21 tiε55]等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嫂嫂s ǎosao [sɑu53 sɑu]、三妹子sānmâizi [s 55mei213 ts ]等等。
浅谈对外汉语川方言称谓语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5-24 14:19:01 点击:1
一档从韩国引进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以亲子互动真人秀的节目形式引发了大众对于家庭教育的思考,其间那些天真无邪的萌娃萌语,更是掀起了一番番的追捧热潮。
就爸爸这一称谓而言,用韩语称为,英语国家称作daddy 等,而五组星爸萌娃中,小女孩常以娇嗔的语气叫粑粑,男子汉们则习惯于爽快地喊声老爸或老爹,来自宝岛台湾的小宝贝则唤爸比。
由此可见,仅“爸爸”这一个称谓都并不简单,不仅反映了男女之间的角度差异,也横跨了地域文化差异,还区别着不同年龄层的处世差异。
称谓词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别具地域特色的方言称谓词汇也别有一番风味。
外国友人生活在四川,品尝着四川地区麻辣鲜香的川菜,欣赏闻名天下的蜀锦蜀绣,围观变脸喷火的川剧,坐在到处能见的茶馆,听着那有腔有调的四川话,处处都为浓烈的四川地方味道所影响。
了解承载地域文化的语言载体,既有助于在川国际友人更好生活,也有助于其接触到方言中蕴含的地域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
虽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并不提倡方言教学,但了解简单的方言称谓也是培养入乡随俗的生活技能和增强语言学习的兴趣和乐趣的必要手段。
一、川方言称谓词汇的分类
1.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按使用范围中的交际对象是否具有血缘宗亲的关系来说,大致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这是称谓词汇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本文多以“”。
( 1) 亲属称谓亲属称谓就是那些存在亲属关系的对象间对于指称对方的称呼方式。
根据这类称谓所涵盖的不同亲属关系,分类的方式众多,这里仅简略说说四川方言里三代人之间的相互称呼,这包括祖孙之间的称谓有奶奶naǐnai [lai53 lai]、孙女婿sūnnǚxù[sun55 ly53 i213]等,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称谓有老丈人lǎozhàngrãn [lɑu53 tsɑ 213 z n21 ]、幺女yāonǚ[iɑu55ny53]等,父系亲属间叔伯姑父辈与侄儿侄女辈相互之间的称谓有幺伯yāobó[iɑu55 per21 ]、幺妹yāomâi [i ɑu55 meir213]等,于母系亲属的大姨爹dàyídiē[ta213 i21 tiε55]等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嫂嫂s ǎosao [sɑu53 sɑu]、三妹子sānmâizi [s 55mei213 ts ]等等。
其中有类特殊的从他称谓和拟亲属称谓,前者通过第三人为关系中介来称呼另一对象,间接表达存在的相互关系( 如他老汉儿) ,后者是用属称谓来呼那些没有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一类人,比如哥子gē
zi [ko55 ts ]、老兄lǎoxiōng [lɑu53 y 55]; 还有一类结为义亲的干亲家,称为干妈gānm ā[kan55 ma55]等,也有称干妈为保娘,叫干爹作保保,由于有拉保保的习俗,四川广汉将每年正月十六定为地方节日保保节,不少人被唤作保保。
( 2) 社会称谓社会称谓,即除去亲属称谓所剩下那些具有社交作用适用于社会场合的称谓,大致可分为关系称谓、职衔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等多个层次。
a.职衔称谓由于行业众多,每一行业有不同职业分类,同一职业中也有职位高低和头衔差异,所以人们将这一大类词汇叫做职衔称谓,而这一类称谓词汇可以再次细分,它包括职业性称谓( 诸如医生yīsh ēng[i55 sen ]、老师lǎoshī[lɑu53 s 55]等) 、头衔性称谓( 二把手ârbǎshǒu [ r21pa53 sou53]等) 和关系称谓( 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某些相互关系而产生的称谓,例如师傅shīfu[s 55 fu]等) 。
b.亲昵称谓所谓亲昵称谓,大致是因为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熟悉或者十分密切,所以通过某些形式上的变化加以表达,这些形式一般包括在姓氏前面加上老/大/小或是在名字后边加上儿/子、名的重叠形式瓜瓜guāguā[kua55 kua55]以及诸如淘宝体“亲”一类的称谓。
c.戏谑称谓通常人们用称谓来表达关系密切或是相互尊重的礼貌用语,但戏谑称谓这类用语则显得不够正式或尊重,有些开玩笑调侃的意味,通常在诙谐的语言氛围内还含有贬义的色彩,如麻子mázi[ma21 ts ]等。
d.其他称谓由于社会称谓涉及和涵盖的范围太过宽泛,其他没有详细分列出来的类别统归于此,包括名字和指代称谓( 如姓刘的xìngliúde[ in213 liou21 li]) 、社交称谓( 如女人家nǚrãnjiā[ny53 z n21 t ia55]等) 和社会评价称谓( 如耙耳朵pā’ěrduō[p ‘a55 r53 to55 ]) 、贬称和骂称( 如乡坝佬xiāngbālǎo [ ia 55pa55 lɑu53]) 等。
2.面称和背称按对象是否在场来分类,则有面称和背称的区别。
直接当面使用的称为面称,具有口语的语体色彩,运用灵活,随意性较强; 反之则为背称,一般来说被称呼的对象不在场或是不直接被称呼,所以就包括了旁称和叙称,相较于面称来说就具有书面语的严谨和正式。
就像背称教师,面称老师,很好理解。
3.谦称和尊称从对人的谦卑尊重的角度来说,分为谦称和尊称与上述诸类多是强调他人的称谓词汇相比,谦称多是主要是谦逊的自称。
二、川方言称谓语的语音特征、构词特征以及语法语用特征
1.语音特征四川方言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别于普通话的语音: 在声母方面,四川话一般无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区别; 鼻音边音往往不分,它既不分z [ts]/c [ts’]/s [s]和zh [t ]/ch [t ’]/sh [ ],也不分n [n]和l [l]、f [f]和h [x],且r [ ]无卷舌音,变为[z],这些音都是一定程度上的音位变体,不区别词的意义,在使用时两种读音均可; 在韵母方面,将以n [n],ng [ ]为韵尾的字词混合,并通常都念作n [n] ( 除ang [ɑ ]外) ,且由于声母平翘舌不分,所以基本上[- ]音全部由[- ]代替,而部分零声母音节还有增音的情况。
四川话中ān[ 55]的读音不同于普通话[an],在发音开始前有[ ]辅音的延迟,唇形的不圆唇程度更甚,音色更扁; 从声调来看,四川方言的声调同普通话一样,也有四个,其调值分别为55、21、53、213,阴平与普通话无差别,阳平低于普通话的35 调值且为降调,上声无曲折变化,只有降调且调值高,去声则类似普通话的上声声调,先降后升。
2.构词特征富有四川地域特色的称谓词汇主要以“老、幺、子、儿、家”等词头词尾为标志,再加上方言词加以组合,足以将四川方言的语音、用字及语义等方面的特征体现得一目了然。
从这些词缀标志来看,词头老一类的称谓词汇覆盖面较广,既有亲属称谓老人婆等表示年岁较大并略带敬老意味,以及老幺仅表排行和辈分的释义,也有社会称谓老庚等表示关系近、时间久、程度深之意,这些词在语音、语义和用字方面都具有四川方言的特色; 词头幺等同于普通话里的小,如幺妹即是小妹; 词尾子这类的称谓有姐子这样的类亲属称谓,也有叫花子等社会称谓,当直接用来表示一类人( 如贼娃子) 时,部分可以和词尾儿划为一类并进行互换。
需要注意的是,字尾为儿,有儿化和儿尾两种情况,且某些在普通话中带-儿的词在四川方言中并不儿化,而有时为了表示亲近熟悉或表述随意,有些不带儿化音的词却儿化了; 以家为字尾的称谓词汇多为叙称或自称,不直接用于面称,女人家这类派生词并不因为增添了字尾而改变意义,却体现了四川方言的语言习惯与特色,更加亲和贴近。
3.语用特征语用方面,四川方言中的称谓词汇比起普通话的语用环境不会因为太过正式而显得死板没活力,反而营造更加随意舒适的交际氛围。
此外,在语言意义和话语意义上,四川方言中的称谓词汇往往也有额外的言外之意,但普通话是用含蓄影射的方式来表达弦外之音,相比之下四川方言却是更为直白地揭示和泼辣地弯酸,这也是四川的人文环境和四川人的性格所决定的。
三、总结
川方言称谓词汇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系统,分类方法不胜枚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川方言称谓语教学适用于在川长期生活的中高级学生,亲属称谓一类称谓内容的教学点到为止即可,教学内容应以社会称谓和类亲属称谓为主。
在语音教学时可参照普通话,结合普通话来对比,用五度标音法进行声调教学,同时结合平翘舌不分的特点,注意声韵母的方言特征教学。
词汇教学可着重列举具有川方言地域特色的词头词尾,使学生感受其与普通话的区别。
参考文献:
[1]李劼人.大波[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蒋宗褔.四川方言词语考释[M].成都: 巴蜀书社,2002.
[3]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