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篇1【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下列词语。
(1)牺牲:________________(2)衡: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句回答)4.找出甲文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以及乙文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5.从甲文或乙文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比照阅读2021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10. (12分)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洛阳处天下之中,挟靖、龟①之阻,当秦、陇之襟喉②,而赵、魏之走集③,盖四方之必争之地也。
天下当无事那么已,有事那么洛阳必先受兵。
予故尝日:“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④ 之候⑤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
及其乱离,继以五季⑥之酷。
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⑦,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
予故尝日:“园囿⑧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褒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
那么《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注]①淆(xiao):山名。
邕(mian):古隘道名。
②襟喉:喻要害之地。
③走集:出入必经的要地。
④治乱:即太平和动乱。
后文的“治忽” 同“治乱”。
⑤候:征兆。
⑥五季:指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⑦蹂蹴: 蹂蹒。
⑧囿(y6u):饲养动物的园地。
(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人恒过②衡于虑③予故尝日④化而为灰烬(2)选出以下句中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A.国恒亡/去国怀乡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皆以美于徐公C.欲退享此/欲报之于陛下也D.盖四方之必争之地也/何陋之有(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一)(满分20分)班级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试题。
(共20分)【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成就。
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
(2分)故知创业之难。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分)①傅说举.版筑之间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③创业与守成孰.难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⑤征与吾共安.天下: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A.国恒亡.今亡.亦死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知守成之难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D.征与吾共安.天下安.求其能千里也4.翻译下面语句。
(6分)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5.【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㈠】1.故/知创业之难。
2.①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②指国外;③哪一个;④通“横”,梗塞,不顺;⑤安定,管理。
3.B。
4.①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②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
5.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
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城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乙译文】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比较阅读一、《鱼我所欲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呼尔..而与之(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3)所以..动心忍性(4)困于心,衡.于虑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2)4.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更重要。
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的道理。
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D2.(1)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2)为了(3)用这些来……(4)阻塞,不顺畅3.(1)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使人们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死亡(关键词:是、已、本心、然后、生、死)4.人的尊严(骨气)逆境造就人才5.示例: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
孟子二章(二)答案(一)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二)参考答案: 5、(4分,意思对即给分)(1)任用,选拔(2)了解(3)通“弼”,辅佐(4)确实,实在。
6、(2分)A7、(6分,每句各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及给分)(1)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8、(3分,意思相近即可,每处1分)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居安思危(三)参考答案: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
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
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18.(1)经常(1分)(2)违背(3)明白,了解(4)通“返”,返回(共4分)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3分)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分)21、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名言略22.(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
共2分)例如:隋炀帝因其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惨酷猜忌,远征高丽,开凿运河,赋役繁苛,最终败国。
商纣王耽于酒色、暴敛重刑,遂导致民怨四起,最终亡国。
(只要事例符合即可)23、示例一: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时,多次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全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牙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群书治要》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人恒过______________(2)而后作______________..(3)鲍叔终善遇之______________(4)及小白立______________..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停两处)(2分)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文告讲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2022·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天下》)【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1.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必无受/利地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征于色.言和而色.夷B.百里奚举于市.东市.买骏马C.孙叔敖之知.五十而知.天命D.请.寝之丘战则请.从3.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A.以.其境过清B.咨臣以.当世之事C.可以.一战D.属予作文以.记之4.下列对两段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阐述了忧患意识对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乙文叙述了孙叔敖之子听从其父劝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
C.甲文以议论为主,辅以记叙;乙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做人做事要有忧患意识”的主题。
5.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答案】1.A2.C3.B4.B5.(1)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1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乙】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举元符三年进士。
〔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
”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①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②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曹:辈,等。
②旌:表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入那么无法家拂士______②内侍请上易衣______〔2〕翻译以下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卿能如此,朕复何忧?〔3〕乙文中的______〔原文〕与甲文中的主旨句异曲同工。
乙文中的“上”是一个______的人。
【答案】同“弼”,辅佐;换;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知错能改【解析】〔1〕此题考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才能。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在国外假如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
拂:通假字,同“弼”,辅佐。
②句意为:内侍请皇上换衣服。
易:换。
〔2〕此题考察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标准,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展适当调整,到达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通假字,同“增”,增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比较阅读(一)【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九重:深宫之内。
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划分停顿(标一处)若损百姓以奉其身,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必先苦.其心志②行拂.乱其所为③犹割股.以啖腹④若耽嗜.滋味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句子。
人恒过,然后能改。
5.【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的中心论点。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6.【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与【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说明。
答:(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5、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比较阅读4 《孟子》三章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
C.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先贤的经历,目的是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4.结合链接材料回答:“选文”中,孟子具体论述的观点是怎样在“链接材料”中体现出来的?请分析回答。
(链接材料)吴既赦越,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置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2)行拂乱其所为()(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越王句践反国()1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一些词的翻译。
(3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在上文中的哪些说法?请你再举一则事例来证明本文的观点(4分)二、(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kuài)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è jī)行成②,为质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
吴士民罢③弊,轻锐④尽死于齐、晋。
而越大破吴。
[注释]①会稽:古地名。
②成:讲和,和解。
③罢:同“疲”,疲惫。
④锐:精锐部队。
1.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C.勾践伐吴,吴师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D.女忘会稽之耻邪两狼之并驱如故(《狼》)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 题。
(6分)陇西行[晚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②边骨,犹是春③梦里人.[注释]①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②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③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4.阅读前两句,说说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2分)5.诗的后两句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试对其写法作简要分析。
(4分)(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6~10题。
(18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晋献公灭虞,以璧马赂于虞,假借道灭虢国故也。
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
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①于秦。
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②执之。
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③羊皮赎之。
”楚人遂许与之。
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
穆公释其囚,与语国事。
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
”固问,语三日,穆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百里奚让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
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④人,蹇叔收臣。
臣因而欲事齐君,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
遂之周,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⑤之。
及颓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诛。
事虞君,蹇叔止臣。
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
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
是以知其贤。
”于是穆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
(选自《史记·秦本纪》)【注]①媵(ying):古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
②楚鄙人:楚国边境的人。
③羖(gǔ,古)羊:黑色的公羊。
④铚(zhì),地名。
⑤干: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
6.请用“/”给下面的文字划分朗读停顿。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古者富贵而名摩灭(1),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2)。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3)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4),故述往事,思来者(5)。
注释:(1)摩:通“磨”。
(2)倜(tì,替)傥(tǎng,倘):卓越豪迈,才华不凡。
(3)氐:同“抵”。
(4)通其道:行其道,即实现其理想。
(5)思来者:意思是想到以后的人会有理解自己的。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以动心忍性所以②发于声,而后喻喻(③不可胜记胜④《兵法》修列修列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以中有足乐者B、仲尼厄而作《春秋》作亭者谁C、乃赋《离骚》乃入见D、左丘失明以伤先帝之明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12、断句(断三处)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13、联系甲乙两文,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认识。
9、用这些来知道,明白能够承担、承受编撰10、C11、(2)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想让后来的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意。
12、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译文古时候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是无法都记载下来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名扬后世。
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来后开始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后,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子被砍断双脚,编撰出《兵法》著作;吕不韦贬官迁徙到蜀地,世上传出了《吕氏春秋》;韩非被秦国囚禁,写出了《说(shuì,税)难》、《孤愤》等文章;《诗经》的三百篇诗,大都是圣贤为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5.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与民由.之(3)曾.益其所不能(4)人恒过.4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往送之门,戒.之曰/必敬必戒.B.劳.其筋骨/上自劳.军(《周亚夫军细柳》)C.得志,与.民由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8.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49.孟子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这一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稍作展开。
【答案】45.(1)真正,确实(2)遵循(3)同“增”,增加(4)犯错误46.D47.(1)(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2)这样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48.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
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注释】①支:通“肢”。
②使:假使。
③惮:怕,畏惧。
④乞:乞求,请求。
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希望陛下选拔贤才,收集接纳众人的意见,不要害怕改革变法,以成就伟大的功业,(那么)天下都会以此为幸啊!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然后/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则天下/之病愈深。
C.所以/动心忍性。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5. 文章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的观点是:选拔贤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
(或“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12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A征.于色()B而后喻.()C被.服以立()D卒.得反国()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万钟于.我何加焉B.曾益其.所不能其.真不知马也C.由宋君观之.庖丁之.见牛也D.发于声,而.后喻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2、翻译下面句子。
2分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13、甲乙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谈谈。
4分14、请为甲文中的观点“生于忧患”补充一个课外事例作为事实论据。
2分1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甲文的作者孟子便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请你选择百家中一种学派,完成下列表格。
4分学说派别代表人物著作名言参考答案: 1 、 A 征验、表现B 明白C 通“披”D终于,最终。
2 、 D3 、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天下的原因,是说谄媚话的人太多了。
4 、①两文都谈到了“法家拂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必先苦.其心志
(3)曾.益其所不能(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17.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答: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0-14题。
(共11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
(1)牺牲:(2)衡:
11.翻译下列句子。
(2分)
(1)何以战?译文:(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12.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用原句回答)(3分)
13.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
别抄写在下面。
(2分)
14.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2分)
①故②是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2分)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3分)
(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
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惟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
(6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解释加点的字。
(3分)
①衡.()于虑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
【答案】
15.(4分)
(1)任用,选拔(或“被任用”、被选拔)
(2)使……痛苦
(3)通“增”,增加
(4)脸色(表情、神情、神色)
16.(4分)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17.(4分)
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