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35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详细翻译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详细翻译】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本内容由小编跟大家分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习与借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先秦:孟子及其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
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主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语义: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而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
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这是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
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句千古至理的名言.意思是说,恶劣的环境可以激起人的忧患意识,使之为改变现状,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最终能得以发展,强大起来;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易使人堕落,最终在安乐的环境中灭亡,温水煮蛙就是这个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品出处《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选自《孟子·告子下》,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
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题目是编者加的。
舜(shùn)发于畎(q 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被启用的。
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
发,起,指被任用。
于,介词,从。
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
亩,田垄。
“畎亩”,泛指田野。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
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选拔出来的。
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
后来又辅佐周武王。
于,介词,从。
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
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
士,狱官。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译文及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所创作的,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及其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逐字稿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文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原文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一个人在困难和忧患中出生,而在安逸和享乐中去世。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即人们往往在困难和挑战中成长和进步,而在安稳和舒适的环境中容易变得懒散和无动力。
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虽然让人感到痛苦和不安,但也促使人们不断提升自己、克服困难,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就和进步。
人们往往在面对困境时,会激发出内在的潜能和勇气,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而在安逸的环境下,人们容易陷入舒适区,并且很难有动力和才能去超越自我。
因此,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和努力,不断挑战自己,迎接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只有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否则,过度的安逸和舒适很可能会使人们变得软弱和无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最早出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在这段文字中谈到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他认为人应该在困难和危难中奋发向上,而不是沉湎于安逸和享乐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生来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只有在克服困难、面对危险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味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而如果一个人沉迷于安逸和享乐,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最终将失去对生命的热情和动力,导致精神上的堕落和消沉。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强调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他认为人应该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奋斗,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美好的生活。
只有在面对困难时,人才能够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如果一个人一味追求安逸和享乐,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最终导致自己的堕落和失败。
此外,这句话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念,即强调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中国古代就被视为一种优秀的品质,被奉为人生的准则。
因此,这句话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人生态度和人生观念的一种引导和教诲。
总的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困难,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而不是沉溺于安逸和享乐之中。
这种精神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当代人们的生活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只有放弃鱼而选择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牺牲生命而选择正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用的呢?·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假使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不可用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通过某种方法就能保全生命却不采用;通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却不采用。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那是因为他们想要的,有胜过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事,·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dān)食,一豆羮(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生存下去,得不到就会死亡。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
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02/03/2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在田间种地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隐居滨海被举用;百里奚从市集中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注释(1)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2)苦其心志:使其思想痛苦。
心志,思想。
志:意志,感情(3)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4)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
(5)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
(6)他的所不具备的能力。
曾,通“增”,增加。
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
曾益:增加。
使性格坚韧(10)恒过:常常犯错误。
恒,常。
过,原意为过失,错失,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是犯过错的意思。
(11)然后:这样以后。
(12)困于心:内心困苦。
困,被难住。
于,在。
(13)衡于虑:思虑阻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作的一篇议论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文章通过举例和论证,阐述了在困境中奋发图强和在安逸中衰败堕落的道理,强调了逆境对人才的磨砺作用和国家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以下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变得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这篇文言文通过举例和论证,告诉我们,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在困境中不断努力,才能够获得成功和成长。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有国家忧患意识,时刻保持警惕,不断进取,才能够避免衰败和堕落。
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及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见武丁,武丁曰:“是也。
”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
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5、举:被选拔。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解说与注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亦有写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选自《孟子》(战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现常用下列一段文字: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本段文字书法本段通解: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事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解说与注释【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quan)亩之中,傅说(yue)举于版筑之间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管夷吾举于士③,孙叔敖举于海④,百里奚举于市⑤。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说】孟子说:“舜在田野中兴起,傅说从筑墙的苦役中提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子中提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提拔出来,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提拔出来,百里奚从买卖场所提拔出来。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受饥饿,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扰、被打乱,以此来使他心理受振动、性格变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一个人常有过失,才能改正;心志遭困苦,思虑被阻塞,才能发愤有为;表露在脸色上,抒发在言语中,才能使人了解。
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士人,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威胁,国家常常会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概括主要内容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不知激励了多少中国人去探索未知领域,从而使我们国家有了飞速发展。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但总是遭到小人的排挤,直到46岁才受到重用。
这时候,已经65岁的他出任参知政事,管理财政大权,成为执政大臣之一。
在这个位置上,他非常关心百姓疾苦,每逢水旱灾害时就亲自到田间地头视察。
有一次,他到西北视察,途径沙漠地带,天气干燥炎热,他的马无法忍受这样的环境,开始刨坑饮水,而此时,欧阳修却没有丝毫的忧虑,反而十分高兴。
他一边纵情地欣赏路旁的风景,一边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千古流传的散文。
这篇文章记述了滁州太守游览琅琊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作者及其同行者对环境之美的由衷赞叹和流连忘返的思想感情。
全文描绘了秀丽多姿的山水景色,滁州秀丽的山光水色,也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太守形象。
在结构上,全文紧扣一个“乐”字,布局巧妙,条理清晰,文笔精练,堪称欧阳修在出任滁州太守前的得意之作。
人生苦短,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呢?那么就要勇敢面对生活,迎接挑战。
不论你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牢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哪个不是经历过挫折和磨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逆境的积极作用。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朝篡位;司马迁,宫刑之痛,发愤写《史记》;贝多芬,双耳失聪,然后又发奋作曲……对于挫折,既要勇敢地正视它、战胜它,又要善于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努力做好改过自新的准备,“失败是成功之母”嘛!生活中的许多成功都是在磨难之后获得的,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经历风雨,最终才会看到彩虹。
人如果能在忧患和安乐两种环境中锻炼成长,就会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就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把伤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生活、社会,才能真正地立足于这个世界。
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想要得到的必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