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30
一、单选题1、企业发生的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没有补价的情况下,如果同时换入多项资产,应当按照()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A、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B、换出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C、换入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占换入资产账面价值总额D、换出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占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总额A B C D【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解析】应按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2、2×18年1月,甲公司以一项无形资产换入乙公司的一台设备。
甲公司换出无形资产的摊余价值为105万元,已提减值准备为15万元,公允价值为100万元。
乙公司换出设备的账面价值为90万元,公允价值为100万元。
假设该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不考虑相关的税费。
则甲公司换入设备的入账价值为()万元。
A、100B、90C、110D、95A B C D【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正确]【答案解析】甲公司换入设备的入账价值=105-15=90(万元)。
甲公司相关会计处理如下:借:固定资产90无形资产减值准备15贷:无形资产105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企业主要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少量的标准:收到或支付的补价/换出或换入较大一方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
A、20%B、25%C、30%D、35%A B C D【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正确]【答案解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企业主要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少量的标准:收到或支付的补价/换出或换入较大一方的资产的公允价值<25%。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解读及案例分析一、单选题1、关于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存在活跃市场,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B、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说明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C、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D、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时,要求采用该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估计数的变动区间很小,或者在公允价值估计数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确定A B C D【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的判断。
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以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
2、甲公司以一辆汽车换入乙公司的一辆货车。
甲公司汽车的账面原价为30万元,已提折旧11万元,乙公司的货车账面价值为25万元,假设该汽车和货车的公允价值均无法合理确定,不考虑增值税等相关税费。
甲公司换入货车的入账价值为()万元。
A、30B、19C、21D、25A B C D【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正确]【答案解析】甲公司换入货车的入账价值=30-11=19(万元)。
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借:固定资产清理19累计折旧11贷:固定资产30借:固定资产19贷:固定资产清理193、2×18年1月,甲公司以一项无形资产换入乙公司的一台设备。
甲公司换出无形资产的摊余价值为105万元,已提减值准备为15万元,公允价值为100万元。
乙公司换出设备的账面价值为90万元,公允价值为100万元。
假设该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不考虑相关的税费。
则甲公司换入设备的入账价值为()万元。
A、100B、90C、110D、95A B C D【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甲公司换入设备的入账价值=105-15=90(万元)。
甲公司相关会计处理如下:借:固定资产90无形资产减值准备15贷:无形资产105二、多选题1、下列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简介作者:财政部会计司来源:《财会通讯》2007年第10期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概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通过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有时也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认定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的交换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作为参考。
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或者收到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收到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的,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适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高于25%(含25%)的,视为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等其他相关准则。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共三章十条,规范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着重解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资产的成本确定和相关损益的确认问题。
二、换入资产成本的计量基础(一)公允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一是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人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人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
首先是商业实质的判断。
企业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
根据换入资产的性质和换入企业经营活动的特征等,换入资产与换入企业其他现有资产相结合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用,从而导致换入企业受该换人资产影响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换出资产明显不同,表明该项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其一,换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例解作者:张秀兰来源:《财会通讯》2008年第07期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商业实质”的引入“商业实质”的概念2003年首次出现在国际会计准则中,2004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第153号公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FAS153),对1973年第29号《非货币性交易》进行了修订。
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第7%-——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修订过程中对此予以了借鉴,规定当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时,或者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并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又是重大之时,才可以认定一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其中,“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包括: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金额相同,时间不同;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相同,风险不同;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相同,金额不同等三个方面。
“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是指换入资产对换入企业的特定价值(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换出资产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满足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不符合商业实质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一)具有商业实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第一,不涉及补价。
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涉及补价。
(1)支付补价。
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解读及案例分析一、单选题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企业主要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少量的标准:收到或支付的补价/换出或换入较大一方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
A、20%B、25%C、30%D、35%ABCD【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正确]【答案解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企业主要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少量的标准:收到或支付的补价/换出或换入较大一方的资产的公允价值<25%。
2、甲公司以一辆汽车换入乙公司的一辆货车。
甲公司汽车的账面原价为30万元,已提折旧11万元,乙公司的货车账面价值为25万元,假设该汽车和货车的公允价值均无法合理确定,不考虑增值税等相关税费。
甲公司换入货车的入账价值为()万元。
A、30B、19C、21D、25ABCD【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甲公司换入货车的入账价值=30-11=19(万元)。
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借:固定资产清理19累计折旧11贷:固定资产30借:固定资产19贷:固定资产清理193、下列有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可以涉及少量补价,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 作为参考B、当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并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或减去收到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C、不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为换入资产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D、收到补价时应确认收益,支付补价时不能确认收益ABCD【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D[正确]【答案解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确认资产转让损益,与收支补价无关。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2019》课后测验
考试人员:试卷总分:100分及格分数:分考试总时长:分钟
1
以下属于非货币性资产的有()。
A存货
B投资性房地产
C无形资产
D固定资产
正确答案:ABCD 我的答案:DACB
批注内容
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企业主要以()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A固定资产
B无形资产
C投资性房地产
D长期股权投资
正确答案:ABCD 我的答案:ABCD
批注内容
3
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于换入资产,应当以()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A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B换出资产的现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C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D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批注内容
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一方以股东身份进行交易的,或者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双方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交易实质是交换的一方向另一方进行了权益性分配或交换的一方接受了另一方权益性投入的,适用权益性交易的有关会计处理规定。
正确答案:正确我的答案:正确
批注内容
5
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前提条件包括()。
A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B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C不涉及补价
D涉及大量补价
正确答案:AB 我的答案:AB。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一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概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一种非经常性的特殊交易行为,是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实务工作中,交易双方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方面可以满足各自生产经营的需要,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货币性资产的流出。
如某企业需要另一个企业拥有的一项设备,另一个企业需要上述企业生产的产品作为原材料,双方就可能会出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交易行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货币性资产的流出。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不涉及如下交易和事项:一是与所有者或所有者以外方面的非货币性资产非互惠转让。
所谓非互惠转让是指企业将其拥有的非货币性资产无代价地转让给其所有者或其他企业,或由其所有者或其他企业将非货币性资产无代价地转让给企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所述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企业之间主要以非货币性资产形式的互惠转让,即企业取得一项非货币性资产,必须以付出自己拥有的非货币性资产作为代价,而不是单方向的非互惠转让。
实务中,与所有者的非互惠转让如以非货币性资产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等,属于资本性交易,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企业与所有者以外方面发生的非互惠转让,如政府无偿提供非货币性资产给企业建造固定资产,属于政府以非互惠方式提供非货币性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二是在企业合并、债务重组中和发行股票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
在企业合并、债务重组中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其成本确定分别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以发行股票形式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相当于以权益工具(如发行股票方式)换入非货币性资产,其成本确定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着重解决了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换入资产的成本确定和资产交换产生损益的确认问题。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两种计价方式。
符合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应当以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按账面价值计价模式下,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计量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时,不论是否收到补价,交易各方均不确认损益。
由于两种计价模式的差异影响到当期损益,以及体现到当期资产结构、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及净资产等要素上,因此,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交换是否具有商业性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否可靠地计量,是把握和应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关键。
1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计价模式的会计处理比较1.1交换具有商业性质,公允价值可靠,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根据准则要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按照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在发生补价的情况下,支付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收到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补价(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例1:甲公司以其使用中的账面价值为85万元的一台设备换入A公司生产的一批钢材。
设备原价为100万元,累计折旧为15万元,钢材的账面价值为80万元。
甲公司换入钢材作为原材料用于生产产品,A公司换入设备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设备的公允价值为100万元,钢材的公允价值为100万元。
甲公司和A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均为17%,计税价格等于公允价值。
假定甲、A公司不存在关联关系,交易价格公允,交易过程除增值税以外不考虑其他税费,且A公司因换入设备而涉及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一、单选题1、企业发生的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没有补价的情况下,如果同时换入多项资产,应当按照()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A、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B、换出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C、换入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占换入资产账面价值总额D、换出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占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总额A B C D【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解析】应按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2、2×18年1月,甲公司以一项无形资产换入乙公司的一台设备。
甲公司换出无形资产的摊余价值为105万元,已提减值准备为15万元,公允价值为100万元。
乙公司换出设备的账面价值为90万元,公允价值为100万元。
假设该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不考虑相关的税费。
则甲公司换入设备的入账价值为()万元。
A、100B、90C、110D、95A B C D【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正确]【答案解析】甲公司换入设备的入账价值=105-15=90(万元)。
甲公司相关会计处理如下:借:固定资产90无形资产减值准备15贷:无形资产105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企业主要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少量的标准:收到或支付的补价/换出或换入较大一方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
A、20%B、25%C、30%D、35%A B C D【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正确]【答案解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企业主要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少量的标准:收到或支付的补价/换出或换入较大一方的资产的公允价值<25%。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解释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ASBE 7)是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准则,它规定了企业在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的会计处理和报告要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企业通过交换非货币性资产来获取其他非货币性资产或服务的行为。
ASBE 7强调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被确认。
这些条件包括:1)交换是以交换双方之间公允的市场价值为基础进行的;2)交换涉及的资产或服务能够被可靠地估计;3)交换交易具有商业实质。
根据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初始确认。
如果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地确定,就应当使用交换涉及的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初始确认依据。
准则还规定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后续计量的原则。
交换获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其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而原有资产在交换时的账面价值则应当被调整为其公允价值。
这样可以确保交换后的资产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其真实价值。
此外,ASBE 7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特殊情况进行了具体规定。
例如,如果交换涉及现金流量的调整、交换涉及多个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到具有金融要素的资产等,准则提供了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报告要求。
最后,ASBE 7还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充分的披露。
这些披露应当包括交换涉及的资产、交换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交换交易的商业实质、交换后续计量的基础等信息,以提供给利益相关者充分的了解。
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以获取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构筑物等长期资产为主要目的的交易行为。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1)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即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2)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同时考虑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如果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地计量,则应当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解析作者:王秀芬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10期一、换入非货币性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更加合理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第4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认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
新准则第7条规定,未同时满足本准则第4条规定条件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第9条规定,企业在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发生补价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1)支付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2)收到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收到的补价并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而原准则为了有效防止企业通过非货币性交易操纵利润,采用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计量基础。
这样虽然部分解决了企业利用公允价值和关联交易进行会计信息造假的问题,但所有换入资产均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基础,导致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严重背离其公允价值,使信息的相关性降低,这种以牺牲相关性为代价来获得可靠性信息并不可取。
新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资产的计量根据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而有所差别,这样既避免了关联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换业务进行利润操纵,也保证了非关联企业对换入的非货币性资产进行合理计价。
二、交换损益的确认发生很大变化原准则规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中,如果涉及补价的,收到补价的一方可按一定的比例确认非货币性交易损益。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解析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简称“准则7号”)是由财政部财政会计司颁布的会计准则。
其目的是规范企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面的会计处理。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企业在交易中以非货币形式获得或交换相应的资产,如固定资产、股权等。
本文将深入解析准则7号的相关内容,以及分析其对企业会计处理的影响。
准则7号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准则7号的颁布是基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简化行政许可和加强行政监督的决定》的精神,以及我国出台的《企业会计制度》。
准则7号明确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原则,包括以下内容: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标准和方式;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成本核算;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后续计量方式。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标准和方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标准和方式是准则7号的重点内容。
准则7号明确指出,企业在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交换中涉及的资产能够被可靠地估价;2.交换的成本能够被可靠地确定。
在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前提下,将资产和费用的成本结合起来,计入企业的账面金额。
另外,准则7号还强调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确认方式。
如当存在多个非货币性资产被同时交换时,企业应该将交换中涉及所有资产的净现值计入交换成本中,确定账面金额。
当交换涉及到现金、现金等价物等的收付时,应以公允价值作为衡量基准,计入交换成本中。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成本核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成本核算是另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在准则7号中,企业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后,应按照成本法核算。
成本法核算是指企业在购买或交换资产时,其会计记录的成本应该等于所支付的现金和非货币性资产价值之和。
换句话说,企业应该以交换成本为基础,计算所获得资产的账面成本。
具体而言,企业在计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成本时,应当将交换中涉及的所有资产的公允价值计入到成本中。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企业所获得的资产的实际价值。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后续计量方式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后,企业需要根据资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后续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