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论(包括绪论,细胞功能)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绪论重难点解析1. 在了解正常人体解剖学研究对象、内容、目的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人体的组成、常用术语;细胞、器官、系统的概念。
2. 细胞膜:光镜下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也叫单位膜。
3. 主要细胞器的功能:见教材P9表1-1。
4.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5. 上皮组织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构成,分布于身体表面、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6. 各种被覆上皮的分部。
7. 疏松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细胞结构特点和功能,三种纤维的特性。
8. 肌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分部,骨骼肌的光镜电镜特点、分类和分布。
9. 神经元的形态构造和分类,突触的概念及化学性突触的结构,神经纤维的构造及分类,神经末梢的概念和分类。
第一节概述一. 单项选择题知识点:解剖学姿势(1)1. 解剖学姿势中,不正确的描述是()A. 上肢下垂B. 下肢并拢C. 手掌相前D. 足尖向前E.低头答案:E相同知识点:人体的轴和面(2-7)2. 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是()A. 水平面B. 矢状面C. 冠状面D. 横切面E.纵切面答案:B3. 前后方向经人体的水平线称()A. 垂直轴B. 水平轴C. 冠状轴D. 矢状轴E.前后轴答案:D4. 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面为()A. 正中矢状面B. 矢状面C. 水平面D. 冠状面E.额状面答案:D5. 冠状切面将人体分为()A. 上下两部B. 左右两部C. 前后两部D. 内外两部E.浅深两部答案: C6. 矢状切面将人体分为()A. 上下两部B. 左右两部C. 前后两部D. 内外两部E.浅深两部答案: B7. 横切面将人体分为()A. 上下两部B. 左右两部C. 前后两部D. 内外两部E.浅深两部答案: A相同知识点:方位术语(8-14)8. 判断内、外侧方位,以何为准()A. 体表B. 四肢的附着部C. 正中矢状切面D. 腹、背E.头答案:C9. 以四肢附着为准的方位术语是()A. 内、外B. 内侧、外侧C. 近侧、远侧D. 深、浅E.上、下答案:C10. 以体表为准的方位术语是()A. 前后B. 内外C. 上下D. 浅深E.左右答案: D11. 上和下的方位术语也可分别称()A. 近侧和远侧B. 头侧和尾侧C. 内侧和外侧D. 内和外E.头和脚答案:B12. 在解剖学的方位中,近正中矢壮面者为()A. 内B. 外C. 浅D. 内侧E. 外侧答案: D13. 在解剖学的方位中,近躯干者为()A. 内侧B. 外侧C. 近侧D. 远侧E. 内答案: C14. 以解剖学姿势为准,近头者为()A. 上B. 下C. 近侧D. 远侧E. 内侧答案: A二 .填空题1. 常用的面有三种即()、()、()。
病原生物学(88学时)一、课程简介病原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有医学微生物学、基础免疫学与人体寄生虫学三门课程组成。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了解本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运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理论实践总计基础免疫学绪论 1 1抗原 2 2MHC 1 1免疫系统 2 2 4免疫球蛋白 2 2补体系统 1 2 3细胞因子 1 1免疫应答 2 2抗感染免疫 1 4 5超敏反应 3 3免疫学检测方法及其原理免疫学防治医学微生物绪论细菌总论细菌各论其他微生物病毒学人体寄生虫学总论线虫纲吸虫纲绦虫纲医学原虫医学节肢动物机动合计2217821024432164642111124221131221225543188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免疫学第1章免疫学绪论【目标】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熟悉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了解免疫的类型、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理论教学】1、免疫的基本概念2、免疫学发展简史3、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第2章抗原【目标】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分类。
熟悉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了解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理论教学】第1节抗原的概念抗原的概念;抗原的两个基本性能:①免疫原性;②免疫反应性。
第2节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1、异物性2、一定的理化性状3、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第3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1、特异性2、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第4节抗原的类型与医学上重要的抗原1、根据抗原的性能分类:完全抗原、半抗原2、根据抗原激活B细胞是否依赖T细胞辅助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非胸腺依赖性抗原3、根据抗原的来源及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性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第3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目标】熟悉HLA分子的分布及生物学功能。
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细胞生物学概述◆地球上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一、细胞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1.概念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开展研究的学科。
研究内容分三个层次:显微(细胞)水平----光学显微镜技术亚显微(亚细胞)水平---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子水平---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物理学方法2.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细胞研究特点: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关注细胞间的相互关系,阐明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的机制和规律,包括:⑴生长、发育⑵分化、繁殖⑶运动⑷遗传、变异⑸衰老和死亡细胞遗传学基因组学(genomics)细胞生理学新兴领域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分支学科细胞社会学细胞组学(cytomics)膜生物学染色体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模式生物细菌---基因调控、细胞周期等酵母---蛋白质分泌和膜的起源线虫---细胞凋亡的调控果蝇---分化细胞系的产生斑马鱼---脑和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功能小鼠---(包括培养细胞)肿瘤等疾病模型拟南芥---器官的发育和模式二、细胞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细胞生物学的两种重要研究方式:1.表型特征分子机制2.生物大分子其对细胞功能或行为的影响因此,细胞生物学也被称为: 细胞分子生物学或分子细胞生物学第二节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一、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的创立1. 细胞的发现•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Robert Hooke观察到了软木塞中的蜂窝状小室,并将其命名为cell(细胞)。
•自1677年开始,荷兰科学家A. Van Leeuwenhoek用自制的高倍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到了包括精子、细菌在内的活细胞。
2.细胞学说的创立•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 Theory)。
绪论一、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着重从功能与代谢的角度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其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二、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主要内容:1、总论主要讨论疾病相关的基本概念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与机制。
2、基本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所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及形态变化,包括脱水,水肿,缺氧,休克…3、各论主要讨论各器官系统共同的病理过程以及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如心、肝、肺、肾、多器官功能衰竭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疾病模型复制(整体、器官、细胞、数学模型)复制方法:自然发生、人工诱发、基因工程2、临床观察:在无损人体健康条件下,临床研究第一章疾病概论一、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
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亚健康是指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
二、病因学病原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科学。
1、原因生物性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2、条件⑴诱因指能加强病因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⑵危险因素指与某一疾病具有明显相关,但尚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的因素。
三、发病学发病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规律和机制。
1、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⑴稳态的失衡与调节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⑶因果交替⑷局部—整体关系2、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⑴神经机制⑵体液机制⑶细胞分子机制四、疾病的转归——康复与死亡死亡——生命活动停止脑死亡——大脑、脑干功能永久丧失(哈佛标准)1、不可逆性深昏迷2、自主呼吸停止3、脑神经反射消失4、脑电波消失5、脑血管造影证明脑血液循环停止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正常水、钠代谢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1、血液5%,组织液15%,跨细胞液2%,细胞内液40%。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细胞大纲解析完整版】第一章绪论(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1.1.了解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创立及其内容要点和意义*细胞的发现(1)1665年,英国学者胡克发现细胞,研制了能放大140倍的光学显微镜;(2)荷兰学者列文虎克,观察了许多动植物的活细胞与原生动物,并于1674年在观察鱼的红细胞时描述了细胞核的结构*细胞学说的创立(1)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植物发生论》,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1839年,动物学家施旺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指出动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2)1858年,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魏尔肖,强调细胞只能来源于细胞,它们靠分裂繁殖。
人们通常称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确立的细胞学说、1859年达尔文确立的进化论和1866年孟德尔确立的遗传学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细胞学说的内容要点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细胞产物所构成;②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它细胞共同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③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分裂)产生,并且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细胞学说的重要意义细胞学说是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胚胎学等的基础,并且细胞学说的建立为达尔文进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学的确立提供了基础,细胞学说的建立后人们才逐步开始了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因此细胞学说的建立对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明确了细胞的概念,同时孕育了细胞学的产生;对生物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先于进化论20年,是进化论和遗传学的基石)1.2.了解细胞学经典发展时期:原生质理论的提出,细胞分裂和细胞器的发现,细胞学的建立*原生质理论的提出原生质:指构成细胞的全部生活物质,呈复杂的胶体系统(普金耶和冯.莫尔命名)1861年由舒尔策提出原生质理论,认为组陈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是一小团原生质,这种物质在各种有机体中是相似的,分化出质与核。
细胞生物学绪论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命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生物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基本结构。
因此,细胞生物学对于理解生命现象和生物体的组成和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细胞的结构细胞是一个非常微小的基本单位,它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围结构,它既能够隔离细胞内外环境,同时也具有维持细胞内稳定性的作用。
细胞质是细胞中间的物质基质,它包含着许多细胞器和分子,是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
细胞核是细胞中最为重要的结构之一,它包括着DNA分子和其他重要的蛋白质分子,主要控制着细胞的遗传信息和生命活动。
2. 原核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种类型。
原核细胞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细胞结构,它们没有真核双层膜,而是只有一个单层膜包裹着细胞内部物质。
相对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则更为复杂,它们拥有着更多的细胞器和分子。
其中,最显著的区别是真核细胞有着一个分隔膜包裹着细胞的遗传物质,这种膜就是细胞核膜。
此外,真核细胞还有着许多重要的细胞器,例如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
3. 细胞的功能细胞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和生命活动。
其中,细胞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养活、生长和繁殖。
细胞通过细胞膜来控制物质的进入和排出,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核酸等分子则负责控制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和生物合成。
此外,细胞还能通过各种信号传递和响应机制参与许多生理、生态和免疫反应等生命活动,这也使得细胞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细胞生物学也不断地取得了新的突破。
例如,近年来,细胞命运和信号传递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同时,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也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新兴的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也使得细胞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总之,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基础而又重要的学科,在揭示生命现象和生物体的组成和功能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医学细胞生物学总论教学内容: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定义和特征、细胞的大小和形状、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细胞质的组成和功能、细胞核的组成和功能等。
2. 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的调控等。
3.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4. 细胞代谢:细胞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代谢途径等。
5. 细胞遗传:染色体的结构、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遗传信息的传递等。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代谢和遗传等基本知识。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生物学中的相关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代谢和遗传等基本知识。
难点:细胞膜的调控机制、细胞器的功能和相互作用、细胞代谢和遗传的调控机制等。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显微镜、细胞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观察细胞模型,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强调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重要性。
3. 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通过PPT展示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细胞膜的调控作用。
4.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逐个介绍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细胞器的相互作用。
5. 细胞代谢:讲解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引导学生理解代谢途径的重要性。
6. 细胞遗传:讲解染色体的结构、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引导学生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7. 随堂练习:给出相关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题。
病理学(第九版)绪论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分类(研究和诊断⽅法)⼈体病理学(⼫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实验病理学(动物实验、组织和细胞培养)总论第⼀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免疫适应定义: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产⽣的⾮损伤性应答反应萎缩——肾压迫性萎缩病理变化: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减⼩,重量减轻,实质细胞内物质和实质细胞数⽬减少,⾊泽变深可出现脂褐素颗粒(细胞内未被彻底消化的、富含磷脂的膜包被的细胞器残体)类型⽣理性萎缩:胸腺⻘春期萎缩、⽣殖系统某些器官更年后萎缩-——细胞凋亡导致细胞数⽬减少病理性萎缩:按发⽣原因分为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失⽤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化和损伤性萎缩(最先消耗脂肪组织)肥⼤——⼼肌肥⼤病理变化:肥⼤的细胞体积增⼤,核肥⼤深染,细胞功能增强;功能代偿作⽤是有限度的;假性肥⼤(实质细胞萎缩,间质脂肪细胞增⽣)类型⽣理性肥⼤包括代偿性肥⼤(举重运动员肌⾁)和内分泌性肥⼤(妊娠期⼦宫平滑肌增厚)病理性肥⼤包括代偿性肥⼤(切除⼀侧肾、左⼼室部分坏死)和内分泌性肥⼤(甲状腺亢奋)增⽣病理变化:胞有丝分裂活跃⽽致增⽣,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和细胞核形态正常或稍增⼤,可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限性,是间质的重要适应性反应类型⽣理性增⽣包括代偿性增⽣(⾼海拔地区⾎红细胞增多)和内分泌性增⽣(⻘春期⼥性乳房和⼦宫内膜腺体增⽣)病理性增⽣包括代偿性增⽣(创伤愈合)和内分泌性增⽣(激素过多、⽣⻓因⼦过多)增⽣与肥⼤的关系:原因类似。
细胞分裂增殖能⼒活跃的组织器官的肥⼤可以是肥⼤和增⽣的共同结果,⽽细胞分裂增殖能⼒较低的组织器官的肥⼤仅仅因为肥⼤所致(⻣骼肌、⼼肌)化⽣定义:⼀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是⼲细胞转分化的结果类型上⽪组织的化⽣:包括鳞状上⽪化⽣(吸烟者的⽀⽓管假复层纤⽑柱状上⽪)、柱状上⽪化⽣(胃粘膜上⽪转化为肠上⽪化⽣、胃窦胃体由幽⻔腺取代-假幽⻔腺化⽣等)间叶组织的化⽣:⻣或软⻣化⽣等(幼稚的成纤维细胞在损伤后可转变为成⻣/软⻣细胞)意义:强化局部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减弱黏膜⾃净能⼒,引起恶变等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包括缺氧、⽣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营养失衡、神经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遗传性缺陷和社会⼼理因素等细胞和组织损伤的机制细胞可逆性损伤定义:细胞可逆性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称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常⻅可逆性损伤的特征细胞⽔肿⼜称⽔变性凡是能引起细胞液体和离⼦内稳态变化的损害,都可导致细胞⽔肿、线粒体受损,ATP⽣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病理变化镜下观:细胞质内红染细颗粒状物(肿胀的线粒体和内质⽹等细胞器),严重时表现为⽓球样变-病毒性肝炎,细胞质⾼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肿胀⾁眼观:器官体积增⼤、边缘圆钝、包膜紧张、切⾯外翻、颜⾊变淡脂肪变⽢油三酯蓄积于⾮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肝细胞质内脂肪酸增多;⽢油三酯合成过多;脂蛋⽩、载脂蛋⽩减少)病理变化镜下观:细胞质中出现⼤⼩不等的球形脂滴,⽯蜡切⽚中呈空泡状,冷冻切⽚中可⽤苏丹Ⅲ、苏丹Ⅳ等特殊染⾊进⾏区别⾁眼观:器官体积增⼤、边缘圆钝、淡⻩⾊、切⾯油腻感常⻅于肝、⼼、肾(近曲⼩管):脂肪肝、⻁斑⼼(与脂肪⼼不同,其为⼼肌脂肪浸润)肝细胞脂肪变病变区慢性肝淤⾎-⼩叶中央区磷中毒-⼩叶周边带严重中毒和传染病-全部肝细胞玻璃样变⼜称透明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质蓄积(蛋⽩质合成的先天遗传障碍或蛋⽩质折叠的后天缺陷)病理变化细胞内玻璃样变:均质红染的圆形⼩体,位于细胞质内,如Rusell⼩体、Mallory⼩体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胶原纤维增粗变宽,其间少有⾎管和纤维细胞,⾁眼呈灰⽩、质韧、半透明细⼩动脉玻璃样变:⼜称细⼩动脉硬化,细⼩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弹性减弱(熟悉)淀粉样变细胞间质内淀粉样蛋⽩质和黏多糖复合物蓄积,具有淀粉染⾊特征病理变化淡红⾊均质状物沉积于细胞间质、⼩⾎管基膜下或沿⽹状纤维⽀架分布刚果红染⾊为橘红⾊,遇碘为棕褐⾊、再加稀硫酸便呈蓝⾊(熟悉)黏液样变细胞间质内黏多糖和蛋⽩质的蓄积病理变化可形成特征性的黏液⽔肿(熟悉)病理性⾊素沉着⾊素增多并积聚于细胞内外含铁⾎⻩素:⼼衰细胞脂褐素:⽼年斑⿊⾊素:酪氨酸胆红素:⻩疸(熟悉)病理性钙化⻣和⽛⻮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病理变化:镜下呈蓝⾊颗粒状⾄⽚块状,⾁眼呈细⼩颗粒或团块,触之有沙砾感或硬⽯感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或异物中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致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内细胞死亡坏死基本病变细胞核的变化- 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三者并不⼀定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胞质嗜酸性增强出现较晚,间质崩解液化成⽆结构物质类型凝固性坏死:蛋⽩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解作⽤较弱时,坏死区呈灰⻩、⼲燥、质实状态,轮廓清晰---⼼肝肾脾液化性坏死:细胞组织坏死后发⽣溶解液化(脑软化)纤维素样坏死:坏死呈细丝状、颗粒状或⼩条块状⽆结构物质⼲酪样坏死:结核病时,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状似⼲酪;镜下为⽆结构颗粒状红染物,是坏死更为彻底的特殊类型凝固性坏死脂肪坏死:酶解性或创伤性脂肪坏死,属液化性坏死范畴(急性胰腺炎)坏疽(局部组织⼤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性坏疽: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通畅时发⽣,坏死区⼲燥皱缩呈⿊⾊(凝固性坏死)湿性坏疽:多⻅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也可发⽣于动静脉均阻塞时,坏死区肿胀呈蓝绿⾊,界限不清(液化性坏死和凝固性坏死的混合物)---肺、肠管、⼦宫、胆囊⽓性坏疽:属于湿性坏疽,常⻅于深达肌⾁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坏死区有⼤量⽓体⽽呈捻发感结局凋亡形态学和⽣物化学特征:细胞皱缩、染⾊质凝聚、凋亡⼩体形成(细胞凋亡的重要形态学标志)、质膜完整凋亡与坏死的⽐较(了解)细胞⽼化遗传程序学说——端粒酶错误积累学说第⼆章损伤的修复概述再⽣细胞周期(cell cycle)含义:指细胞从⼀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
护理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学分数: 4 总学时数:90课程内容:人体解剖学主要是按照人体器官功能系统分别阐述人体各系统(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官、神经、内分泌)器官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育的科学。
其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把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毗邻、发生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是医学科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门医学基础课。
教材:顾晓松主编,《人体解剖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
课程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学分数: 3 总学时数:63课程内容:本课程由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部分组成。
组织学介绍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包括细胞、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和系统(循环系统、皮肤、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三个层次内容;胚胎学介绍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早期发育、胚胎与母体关系等内容。
教材:佘跃南等主编,《实用组织学与胚胎学》,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2第七版。
课程名称:生理学学分数: 6 总学时数:108课程内容: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从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系统地介绍了人体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阐明了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内容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和体温、尿的生成和排出、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生殖生理共12章,涵盖了生理学的基本知识点。
教材:邱一华、彭聿平主编,《生理学》第1版,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前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后续课程: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等课程名称:生物化学学分数: 5 总学时数:108课程内容:蛋白质化学:蛋白质的结构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核酸: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信使RNA及转运RNA的结构与功能;DNA的变性、复性与分子杂交。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屮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如水肿, 缺氧,休克2.疾病槪论(总论):疾病的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并岀现一系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5.病因:病因学屮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是指在原因的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机体的内在因素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因素。
7.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临床死亡的标志: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8.脑死亡:枕卄大孔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判泄标准:颅神经反射消失、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左死亡时间、确泄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淸[Na+] >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0sm/L为低容量性髙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淸[Ns+] < 130mmol/L, 1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为低容量低钠血症4.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血淸[Na+] 仍维持在130- 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为正常血钠性容虽:不足。
5.水中毒:过多的液体在体内潴留,细胞内液戢增加,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血淸[Na+ ] < 130mmol/L, iflL浆渗透压〈280mmol/Lo为髙容量性低钠血症,多因水潴留所致,通常无钠的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血淸钾浓度低于L的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绪论+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
2.稳态
3.反射
4.负反馈
5.内环境
二、填空题
6.反射弧是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7.机体的内环境指位于细胞间的外液。
8.刺激引起某组织兴奋时,如果阈值较低,表明该组织的兴奋性较高。
9.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标志是动作电位。
10.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机体进行的调节过程一般属于负反馈过程。
三、单项选择题
1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D )
A.体液性调节
B.自身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负反馈调节
12.生物体内环境稳态是指(cC )
A.细胞内外液理化因素保持不变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D.细胞内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13.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D)
A.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
C.刺激与反应
D.阈值
1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
A.反射
B.反应
C.负反馈调节
D.正反馈调节
15.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B)
A.排尿反射
B.减压反射
C.分娩
D.血液凝固
16.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B)
A.减压反射
B.排尿反射
C.体温调节
D.血糖浓度的调节
17.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D )
A.收缩反应
B.分泌
C.神经冲动
D.电位变化
18.可兴奋细胞包括( C )
A.神经细胞、肌细胞
B.神经细胞、腺细胞
C.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D.神经细胞、肌细胞、骨细胞、脂肪细胞
19.体液调节的特点错误的是(D )
A.必须通过血液起作用
B.作用范围广、时间持久
C.反应速度慢
D.反应准确
四、问答题
20.何谓神经调节?简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参考答案
1.兴奋性:是指细胞或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4.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
5.内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6.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7.细胞外液
8,兴奋性
9.动作电位
10.负
11.D
12.C
13.D
14.A
15.B
16.B
17.D
18.C
19.D
20.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其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活动的完成有赖于反射弧的完整,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被破坏,反射活动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