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学的人性根源_对中美小班化教学中存在的_物的逻辑_的批判_陶青
- 格式:pdf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5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1. 引言《小班化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改革的书籍,作者着重讨论了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和实施方法。
通过阅读此书,我深刻体会到小班化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对教育方式产生了新的思考。
2. 小班化教育的定义小班化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它将学生划分为小班级,每个班级中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通常不超过20个人。
小班化教育注重个性化教学,通过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力。
3. 小班化教育的优势小班化教育有许多优势。
首先,小班级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弱点,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其次,小班级中的学生互动更加活跃,合作学习和互助学习的机会增加,学生之间的社交能力得到锻炼。
此外,小班级也更容易组织一些特别的活动和实践,帮助学生拓宽眼界。
4. 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方法书中提到了一些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方法。
首先,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其次,教师需要提供充分的互动和合作学习机会,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5. 对教育方式的思考通过阅读《小班化教育》,我开始重新思考教育方式。
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而小班化教育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我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通过小班化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此外,小班化教育也可以提高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6. 结论《小班化教育》是一本启发性的书籍,通过阅读此书,我对小班化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小班化教育具有许多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育质量。
我相信,随着小班化教育的推广,我们的教育将会变得更加完善。
小班化教学反思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小班化教学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
小班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减少学生数量,提供更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解读与重塑内容,准确地表达和提供优质的服务。
教学设计在小班化教学中,我设计了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计划。
我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资源。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解读与重塑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解读和重塑教学内容。
我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和阐述相关知识。
我通过创新的方式连接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准确地表达我使用直接、简单易懂的语言,准确地表达知识的要点和概念。
我引入具有解释性的例子和比喻,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我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以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优质服务提供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我的知识、经验和创新思维融入到教学服务中。
我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需求,及时提供反馈和支持。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反思教学过程和效果我注重反思教学过程和效果。
我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反馈。
我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以及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我根据反馈和评估结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小班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服务。
通过解读与重塑内容、准确地表达和提供优质的服务,我帮助学生建立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我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需求,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
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机会。
小班制的教学反思培养学生评价与批判思维的训练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小班制的教学方式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小班制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减少学生的人数,提供更多的个体化关注和互动机会,旨在促进学生评价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培养。
本文将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反思小班制教学对学生评价与批判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
一、教学环境的创设小班制教学的核心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一环境有利于学生评价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培养。
首先,小班制教学可以创造更加密切的师生互动。
相比于大班级教学,小班制可以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个体化的指导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思维。
其次,小班制教学可以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
学生在小班中更容易互相交流和合作,他们可以通过讨论和辩论等活动,培养自己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最后,小班制教学可以创造更加舒适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小班中更容易打破羞涩和拘谨,在轻松的氛围中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小班制教学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可以灵活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思维。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话题或案例作为教学素材。
通过让学生分析和评价这些真实情境,他们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提供多元的学习资源,例如文献、影视作品、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和论证,锻炼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论证能力。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项目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评价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小班制教学对于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小班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评价能力和批判思维的训练。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评价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团队合作学习的方法。
我国小班化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其深层思考陶青【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46)003【摘要】小班化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个性化要求的必然产物.适应这一要求,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也走上了小班化教育改革之路.具体来看,以上海、北京率先进行小班改革试点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试点之前的"自在阶段"和试点之后的"自觉阶段".这其中有成功经验值得总结亦有遗漏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打破"单一化",实现研究主体的多样化;二是摒弃"一元化",实现研究范式的多元化;三是普及小班化教育,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总页数】4页(P14-17)【作者】陶青【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400700;重庆市小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4【相关文献】1.我国特殊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演进与路径依赖——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J], 冯元;俞海宝2.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缘由、体系构成和管理演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历史经纬与演进路径(一) [J], 赵明安3.20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型与体系构建(1949-2000)--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历史经纬与演进路径(二) [J], 赵明安4.新世纪前十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探索(2001-2010)--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历史经纬与演进路径(三) [J], 赵明安5.我国现行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与创新发展——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教育“二为”方针的学理解读 [J], 杨天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小班化美术教学的优越性【摘要】小班化美术教学是指在小班人数范围内进行的美术教学活动,旨在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在小班化美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师资资源更加充足,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通过小班化教学,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指导,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创造力与想法。
学生间的互动和讨论也更加充分,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制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美术技能。
小班化美术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促进了他们的综合素质素养的提高。
在未来,小班化美术教学有望成为美术教育的新趋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环境和服务。
【关键词】小班化美术教学、优越性、师资资源、个性化指导、沟通互动、讨论、定制化教学计划、价值、前景1. 引言1.1 小班化美术教学的定义小班化美术教学是指在小范围内进行美术教学活动,通常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少,这种教学模式注重个性化教学和互动交流。
小班化美术教学通过减少学生人数,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艺术修养。
在小班化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适合其发展的教学计划。
小班化美术教学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小班化美术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达到更高的艺术成就。
1.2 小班化美术教学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质量的不断追求,小班化教育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模式,也在美术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小班化美术教学背景凸显了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和对每个学生能力的充分尊重。
传统的大班教学存在着教师资源不足、学生个性表现不够突出等问题,而小班化教学则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小班化美术教学也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学生们在艺术创作中的思维碰撞和灵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小班化教学反思《小班化教学反思》小班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教学,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本文将对小班化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小班化教学的优点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从而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小班化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由于班级规模较小,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好地促进师生关系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关系。
由于班级规模较小,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与学生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二、小班化教学的不足之处教学资源不足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由于班级规模较小,学校需要为每个班级配备更多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这会增加学校的教学成本。
此外,由于班级规模较小,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这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
教师素质要求高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素质要求较高。
由于班级规模较小,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作者:李秀萍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6年第13期摘要:小班化教学是近年来我国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校以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为目标,而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为此,本文从小班化教学特点入手,提出适应小班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4-001-01所谓的小班化教学,是指通过对班级人数的合理控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境,例如: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班级授课方式。
主要的授课方式是尽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小班化的教学环境下,因为班级学生数量较少,使得教师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到班级里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促进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小班化教学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下的必然趋势。
一、当前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曾明确提出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在课堂学习中重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然而当今学校的课堂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依然存在,许多教师不能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立有效教学任务和目标;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关注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训练,过多关注教材知识,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他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及教师授课能力的评价方法等。
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可以通过小班化教学探索和构建适应新形势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小班化教学下的具体措施根据我国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小班化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
小班制的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近年来,小班制教学在教育领域逐渐受到关注。
小班制教学是一种将学生数量控制在较小范围内的教学模式,旨在提供更个性化、关怀式的教育环境。
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成为非常重要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小班制教学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与影响。
首先,小班制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机会。
较小规模的班级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和紧密。
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同时,学生也更容易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与他人交流和碰撞思想,进而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
通过这种互动形式的教学,学生逐渐能够发展出批判思维的意识和技能。
其次,小班制教学注重学生个体的需要和差异。
在小班制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在教学中更加灵活地调整和调节。
这种个性化的关怀式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经常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思考、观察和分析,从而培养起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
另外,小班制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相比于传统的大班制教学,小班制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在小班制教学中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小组活动、实验和实地考察等实践性学习。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起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小班制教学还倡导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
在小班制的班级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密切。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需要相互协作、互相支持和鼓励,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共同思考问题、彼此质疑和互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思考能力,提高批判性思维水平。
综上所述,小班制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
它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机会、注重个体差异、提供实践机会和倡导互助合作,这些因素都对学生的批判思维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浅谈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小班化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引用新颖的教学理念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也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和趋势所在。
所谓小班化教育就是相对传统的大班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交流时间充足,课堂互动交流氛围浓厚,符合“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做到了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俯下身子与学生面对面交谈。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进城务工子女也随父母进入城市就读,导致农村小学的生源减少。
乡村小学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学龄儿童的数量会呈现下降趋势。
为了减少人力资源浪费,提高教学效益,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享受与县城、乡镇中心校同等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平等、均衡发展,积极开展小班化教学已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的一种趋势。
现结合自己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历,谈谈自己对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小班化课堂教学的优势1.小班化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小班化课堂教学,老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弯下腰来与每个学生交流、讨论,师生零距离合作,所有学生均会受到老师的感染,心灵受到震撼,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小班化课堂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班级人数少,老师就可以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而有的放矢。
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作业中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可以面对面讨论解决,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不同,学情也就不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制订出不同的学习目标,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讲与练,对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层评价。
如此这样,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才能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教师并给予合理、科学的评价与激励,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全面发展,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2012年第4期(总第387期)No.4,2012General,No.387 UCATIONAL RESEAR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综述杨中枢[摘要]我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八年左右的酝酿准备,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小班化教学的实验与推广,如今小班化教学研究正在深入发展并不断进行理性反思。
近三十年来,我国学者不仅关注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意义,而且深入研究和探讨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策略。
小班化教学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本土理论研究缺乏、高度理论概括不足、结合具体情境的行动研究较少等问题。
今后我们应在构建本土小班化教学理论的同时,展开小班化教学的行动研究,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在我国推行的具体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理论基础;实施策略;行动研究[作者简介]杨中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兰州730070)20世纪70年代末,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实验研究,其中以美国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历经四十余载,欧美国家对于小班化教学尽管还存在诸多争议,然而研究取得的成绩却不容小视。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多个地区在借鉴国外小班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进行小班化教学实验,如今也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对我国三十年来的小班化教学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不仅是深入小班化教学研究的需要,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的基本历程小班化教学研究的兴起一方面缘于人们对班级授课制的不断反思和批判,另一方面也是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不断深入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从借鉴欧美国家的相关成果,到逐步深入进行实验探索,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得到了发展。
(一)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的酝酿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1987年,有学者针对班级授课制存在的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信息反馈、抑制学生智力发展等问题,建议逐步实行个别化教学,并提出“目前作为过渡时期可逐步缩减每班学生的人数”的观点。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对小班化教育的读后感。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注重个性化和关怀的教育方式。
通过阅读关于小班化教育的书籍,我对小班化教育的优势和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班化教育的核心是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小班化教育将学生分为小班级,每个班级只有少数学生。
这样的教育环境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教师可以更多地与学生互动和交流,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展和心理健康。
小班化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社交能力。
在小班级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同伴合作和交流。
他们可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和社交的经验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小班化教育还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在小班级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进展。
教师可以更多地与学生互动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困难。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通过阅读关于小班化教育的书籍,我认识到小班化教育的优势和特点。
小班化教育注重个性化和关怀,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它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社交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教师在小班化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进展。
总的来说,小班化教育是一种注重个性化和关怀的教育方式。
通过阅读关于小班化教育的书籍,我对小班化教育的优势和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小班化教育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培养他们的合作和社交能力。
“人的多维关系存在”与小班化教学对“完整人”的诉求:从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陶青(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400700)[摘要]无论从共时态还是从历时态的角度来看,人都是多维关系的存在。
然而,在大班教学中,囿于实体思维的桎梏,活生生的、多维关系中的人被片面化、单一化和实体化了。
由此,要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危害,小班化教学应该遵循关系性原则、批判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人的存在;关系[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69(2009)09-0001-06[收稿日期]2008-12-10[作者简介]陶青(1980-),女,四川开江人,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2009年第9期外国教育研究No.9,2009第36卷总第231期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Vol.36General No.231人是关系性的存在。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
”[1]然而,由于大班环境下“实体思维”的存在,造成人的片面化、单一化和实体化。
小班化教学作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其根本旨趣就在于扬弃大班教学弊端,帮助“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2]那么,要实现这一深刻的教育转型,首要的就必须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完整人”何以存在?“完整人”何以可能?“完整人”何以实现?进而在此基础上,找到小班环境下实现“完整人”生成的出路。
一、“人的多维关系存在”与完整人的图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在所有存在物中,人是最独特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关系性存在,而且是一种包括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多重关系的存在。
小班化教学反思一、引言小班化教学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将较大班级分成几个小班,目的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在实施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入反思并进行了总结,以期改进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小班化教学的优点与挑战小班化教学具有以下优点:1)学生参与度高,获得更多互动和个人积极经验;2)教师能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3)学生能够更好地与同学合作、交流,培养社交能力。
然而,小班化教学也面临一些挑战:1)教师工作量增大,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时间安排;2)协调多个小班的学习进度和学科内容会带来一定的困难;3)学生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群体行为问题,需要更加紧密的管理和引导。
三、小班化教学的改进策略在实施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一些改进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1) 系统化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所有小班的学习进度一致,合理分配教学资源。
2) 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 积极引导: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激励措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间的互助关系。
4) 反馈和评估: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学习进展并及时给予反馈;同时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业成果。
四、小班化教学的效果评估对于小班化教学的效果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等指标。
此外,家长的反馈和教师的观察也是评估的重要依据。
1) 学生学习成绩:通过与传统大班教学成绩对比,分析小班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如果学生成绩有所提高,则可以认为小班化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
2) 学生学习兴趣: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小班化教学的态度和反馈。
3) 家长反馈:与家长交流,了解他们对小班化教学的看法和意见,以及对子女学习进展的评价。
综上所述,小班化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开展小班化教学的思考与对策近年来,教育界对于小班化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小班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尝试开展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开展小班化教学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班化教学的意义小班化教学是指在一个班级内学生数量较少,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不超过20人。
相比传统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有着更多的优势。
小班化教学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
在小班里,老师可以更容易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特点以及学习方式,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小班化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小班里,老师可以更加细致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班里,学生更容易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的交往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班化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班里,老师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存在的问题虽然小班化教学有着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小班化教学需要更多的师资和场地。
小班化教学要求每个班级都有足够的老师,而且需要有较大的教室来容纳多个小班。
这对学校的师资和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班化教学可能导致师资不均衡。
在小班化教学中,每个老师需要更加细致地关注每个学生,这要求老师必须具有更强的教学能力和关怀能力。
由于师资的不均衡,可能导致一些老师难以适应小班化教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小班化教学可能增加学生之间的竞争。
在小班里,学生之间的差距更容易被放大,导致学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小班化教学要求学校和家庭更加密切地合作。
在小班化教学中,学校和家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情况,需要更密切地合作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对策针对小班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促进小班化教学的发展。
开展小班化教学的思考与对策1. 引言1.1 小班化教学的背景小班化教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在传统的大班教学中,学生数量众多,教师资源有限,难以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小班化教学的重要性。
小班化教学可以提供更为个性化、深入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小班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小班化教学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和完善小班化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在学业和人格方面的全面发展。
1.2 小班化教学的意义小班化教学的意义在于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通过小班化教学,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小班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小班化教学也能有效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和压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1.3 小班化教学的挑战小班化教学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小班化教学需要更多的师资支持和教学资源投入。
由于小班化教学注重个性化教学和精细化管理,需要拥有更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对学校的教育投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班化教学需要更多的师生互动和合作,师生之间的互动更为密切,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小班化教学也需要更好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师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37卷第6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 .37,No .6010年11月Jour nal of Sichua n N o rmal Univ 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 )N ovember ,2010“人性”:大班到小班的内在尺度———对大班环境下人性基础的批判陶 青(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沙坪坝400700) 摘要:大班到小班,根源于人的“双重性”本质。
在本质上,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存在的统一体。
然而,在大班环境下,囿于单一人性的认识,人们往往或者只强调人的自然生命或者只强调人的价值生命,导致人的自身形象的破裂。
与之不同的是,小班化教育,以完整人性为根基。
针对大班环境下人的残缺形象,基于自身先天性优势,小班化教育通过目的的“完人性”、内容的“全面性”和方式的“整体性”,立意寻回并重新构建起“完整人”的形象。
关键词:人性;大班教育;小班化教育中图分类号:G 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0)06-0061-06收稿日期:2009-12-25作者简介:陶青(1980—),女,四川开江人,教育学博士,重庆市小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关于人的形象,如果这种形象是清晰确定的,那么就会出现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和良好的生活秩序;而我们时代恰恰缺乏一种清晰确定的人的形象”[1]5。
就现实状态而言,人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人性分裂、人的整体生命存在及其活动被割裂,已是不争的事实。
人本来就是完整的,“完整的人,和谐发展的,在经济、社会和道德方面自由的人,将成为宇宙的真正主宰者”[2]100。
面对着各种残缺的人的形象,以完整人性为根基的小班化教育,就是要超越以单一人性为基础的传统大班教育,重新寻回并构筑起完整人的形象。
一 “人的双重性”:小班化教育的人性根基从大的历史跨度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完整的人,一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原始人对作为肉体的人和作为灵魂的人的朴素认识;古希腊人对人的“和谐发展”的理想;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塑造“全面的人”的要求,以及黑格尔所表达的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向往。
2010年7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ul.2010 第47卷第4期Journal o f No rthw est No rm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 l 47No 4[收稿日期]2009-08-28[作者简介]陶青(1980 ),女,四川开江人,教育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讲师,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小班化教学的人性根源对中美小班化教学中存在的 物的逻辑 的批判陶 青(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北碚 400700)[摘 要]小班化教学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当前 物的逻辑 渗透于、充斥于小班化教学的各个领域,严重地阻碍着它的深入发展。
这集中表现在为:实践领域的 唯成绩决定论 、研究领域的 唯经济决定论 。
通过对小班化教学产生、发展的根本前提、内在动力和价值诉求的人性根源的揭示可知: 人是目的 是小班化教学的灵根所在与命脉所系。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人性;批判[中图分类号]G 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62(2010)04-0083-05小班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模式,正是要凭借着自身独有的先天优势去实现 物化教育 向 人化教育 的哥白尼式革命。
然而,在当前我们发现,无论是小班化教学的改革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存在着令人担忧的 物化现象 。
在改革中, 唯成绩决定论 盛行,仅仅将小班化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成绩的手段和工具,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遭到排斥。
在研究中, 唯经济决定论 流行,仅仅用经济来设计、剪裁小班化教学。
表面看来, 唯成绩决定论 和 唯经济决定论 结论相异,然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两者所依托的思维方式和致思路径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即都把小班化教学当作与人毫不相干的外在的客观事物来对待,遵循着冷冰冰的 物的逻辑 。
这样一来的严重后果便是, 精神已经被贬低到只是为实用功能而认识事实和进行训练。
[1](P114)鉴于此,为了深入推进我国的小班化教学改革,本文将从人的本性入手,在深入批判小班化教学中存在的 物的逻辑 的基础上,具体探讨小班化教学何为、源何、为何等深层次问题。
一、人的双重性:小班化教学的根本前提与动物的单一本质不同,人既不是自然物,也不是神,既不是纯粹的生物性存在,也不是纯粹的精神性存在。
这就是说,人具有双重性:自在生命与自为生命。
应当说,人的双重性正是小班化教学之所以可能的前提条件和内在基础。
自在生命是自然赋予的生命,是人的第一生命。
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生命、肉体生命、生物生命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自在生命为人和动物所共有。
其时间跨度包括自母体受精后的生长、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过程。
它服从自然法则,受自然规律支配,具有时间上的有限性和不可逆转性,代表着人的现实和实存,强调人 是什么 , 不是什么 。
在历史上,人的自在性特征得到了众多思想家们的广泛关注:哲学家柏拉图说,人是 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用 刺激 反应 模式来描述人,著名精神分析专家弗罗伊德独辟蹊径用 性本能 来理解人,一些饶有兴致的学者甚至用 唯一能仰面朝天睡觉的动物 来区分人,更有甚者,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以机械论为基础,发出狂言: 人是机器 。
自为生命是人自我定义、自我设计与自我创造的生命,是人的第二生命。
自为生命具有价值学意义上的含义,我们通常听到的 人是精神的存在 , 人是思想的存在 , 人是价值的存在 , 人是意义的存在 等,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
自为生命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唯人所独有,它克服了物种的限制,突破了有限生命的局限,实现了对自然本能的超越,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代表着人的期83望、理想和追求,强调人 应该是什么 , 可能是什么 。
古今中外,众多的理论家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人的自为生命特征:亚里士多德认为 人是政治动物 ,笛卡尔认为 人是能思维的动物 ,康德宣称 人是自我意识的存在 ,黑格尔则断定人是 绝对精神的存在 ,本 富兰克林说 人是能制造劳动工具的动物 ,费尔巴哈声称, 人是那个自然界在其中化有人格、有意识、有理性的实体的东西 ,卡西尔认为 人是创造和运用符号的动物 ,马克思则天才般地认识到 人是类的存在物 。
全面地看,无论是人的自在生命还是自为生命都不具有独立的价值。
脱离开自在生命的自为生命是 神性 ,脱离开自为生命的自在生命是 兽性 。
在事实上,人的自在生命是人的生存条件和基础,然而,从人之为人的根本意义来看,在人的双重生命中,人的自为生命具有更为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人之所以能够最终从动物王国中超脱出来,关键的一环就在于自为生命的存在。
正如美籍犹太教哲学家和神学家赫舍尔指出的那样: 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
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正如空间的向度对于恒星和石头来说是固有的一样。
[2](PP 46-47)如果说自在生命关心的是 何以为生 的现实性维度,那么自为生命关注的便是 为何而生 的理想性、精神性维度。
显而易见,小班化教学之所以可能的根基就在于人的双重生命存在。
神不需要第二次生命的实现,因为他本身就是第二生命,动物也不需要第二次生命的实现,因为它需要的只是果腹和传种。
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要成为人不但要经历第二次的生成,而且还必须去 做人 才能真正成为人。
[3]如果说,第一次的自在生命来自于母体,那么,第二次的自为生命则来自于教育。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断言,抓住了人的精神、价值、意义、目的和根据等自为生命的范畴,也就抓住了小班化教学的根子。
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对人类未来的关切,然而,有一种以前人们从未感到的关切。
这就是对人性本身的关切。
[1](P167)环顾世界,各国政府之所以花费巨资,在一片反对声中,毅然决然地推进小班化教学,为的就是适应新世纪对 个性化、创造性 人才素质的高要求,利用小班化教学的自身优势,彻底摒弃 物化教育 的毒害,把教育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抚平 教育物化 过程中对儿童身心造成的创伤,从而点燃通向未来世界的希望之光,还教育以活生生的生命。
不过,遗憾的是,当下的小班化教学往往背逆其初衷,把注目的焦点仅仅放在了学生成绩的方面,坚持所谓的 唯成绩决定论 。
毋庸讳言,对于小班化教学,不同的主体怀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但是,在 提高考试成绩 这一点上,家长、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绝无仅有的默契和一致。
例如,家长盼的是,利用小班化教学提高学生成绩,为了光耀门楣;教师念的是,利用小班化教学提高学生成绩,为了提高升学率;校长望的是,利用小班化教学提高学生成绩,为了增加学校知名度;教育行政部门想的是,利用小班化教学提高学生成绩,为了提高政绩。
那么,我们要问的是,有谁真正想过、曾经在乎过、乐意代表过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的想法、意愿和利益?在我国,小班化教学改革更为复杂,它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传统课程向新课程转换的双重背景下进行的。
这既是小班化教学蓬勃发展的契机,同时也给我们的小班化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契机在于,无论是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还是小班化教学在深层目的上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从根基上革除顽固的 分数主义 、 考试主义 和 应试主义 ,即 物的逻辑 对教育的负面影响和阻滞作用。
挑战在于,毫无疑问,双重背景的存在必然使我国的小班化教学更加扑朔迷离,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更加繁重艰巨。
虽然在这里,我们不可能具体展开小班化教学历史重任的论述,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毫无疑问,小班化教学并非如一些人所想像的那样,仅仅在于减少班级人数以提高学生成绩。
事实恰恰相反,小班化教学有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而减少班级人数仅仅是其采取的有效手段和可靠途径,其最终目的还在于努力提升儿童的生命质量,全面关注儿童肉体和精神的多方面需要,积极引导他们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最终帮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人 。
二、人的实践性:小班化教学的内在动力如上所述,人的双重性是小班化教学之所以可能的人性前提。
而实践是产生应然与实然、理想与现实、自为生命与自在生命的矛盾的总根源,同时84也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唯一途径。
这样看来,小班化教学要实现人的双重生命的对立统一,不得不依托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
我们知道,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人的自然生存能力不及动物:爪牙之利不及虎豹、四肢之健不及麋鹿、耳目之敏不及鹰兔、潜水挖洞不及鱼鼠。
德国生物人类学家格伦把人与动物的这种区别认定为人的 未特定化 或 非专门化 。
他认为,动物在体质上的特定化使它们能够凭借某种特定的自然本能在特定的自然链条上成功地生存,而人在体质和器官上则呈现出非特定化的特征,由此决定了人在自然本能上的孱弱。
然而,人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4](P57)自然本能的缺憾迫使人不得不用后天的创造来弥补先天的不足。
在这方面,著名文化哲学家卡西尔的分析很有见地,他认为 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w ork)。
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规划了 人性 的圆周。
[5](PP 95-96)也就是说,是人的实践活动最终使人和动物分道扬镳。
深入一步看,人的实践性根源于人的需要的发展性与开放性。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的需要结构和需要内容都会发生相应变化。
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 第二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6](P79)我们感到,时代在变、人的需要在变。
小班化教学作为对大班教学的扬弃,不是自古有之,而是实践发展的产物,为的是满足人的不断提高的自身需要。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上世纪末,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走上小班化教学改革道路的深层动因。
然而,由于对人的遗忘,一些学者从 物的逻辑 出发,将小班化教学仅仅当作经济的产物,提出了所谓的 唯经济决定论 。
在这种观点看来,小班化教学应该依附于经济,应该随着经济的兴衰、起落而亦步亦趋。
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小班化教学成为了 为外人所耕种的责任田 ,没有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深入地看,无论是我们上面提及的 唯成绩决定论 还是这里出现的 唯经济决定论 ,其本质都深深地植根于长期形成的 物 的思维方式。
这样一来,经济学的概念、范畴、研究范式便大摇大摆、明目张胆地畅行于、充斥于小班化教学领域,甚至摇身一变成为了主流话语体系,控制着小班化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