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时世界现代史(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11页)
- 格式:doc
- 大小:548.50 KB
- 文档页数:11
【课时】第七课时【复习内容】世界现代史(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考纲要求】1、识记层次:①了解赫鲁晓夫改革;②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③了解苏联解体;④了解印度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⑤知道中东战争,并了解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⑥知道科索沃战争;⑦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史实;⑧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2、理解层次:通过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史实,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考点导学】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2)时间: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
(3)主要内容: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
在经济上,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同时,对工业也施行改革。
在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4)结果和影响A、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在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戈尔巴乔夫改革(1)目的:针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停滞局面。
(2)内容: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取得成果;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3、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苏联国家权力分散,分裂趋势加强。
1991年8月苏联准备公布新联盟条约,将原来的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联邦。
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八一九事件),遭到失败。
政变未遂事件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和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冲刺2018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现代史专题03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教师版)一、考点分析1.赫鲁晓夫改革2.苏联的解体3.匈牙利改革4.东欧剧变5. 印度的独立与国家建设成就6. 非洲独立运动7. 拉美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8.中东问题本专题内容在中考中占据的比重较大,分值较多,考查的题型多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为主。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来看,考查集中在苏联解体、非洲独立运动等知识点上。
备考时要注意与当今时事联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有关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肯定会占一定的分量,务必关注本专题知识。
二、知识详解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暴露,阻碍社会发展。
2.内容: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力推广种植玉米;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等。
3.影响: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考点二:苏联解体1.原因(1)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措施:经济改革无功而返,政治上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②影响: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八一九事件”加快了苏联的分裂。
2.影响:美苏两极格局结束考点三:匈牙利改革1.目的:摆脱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或斯大林模式)。
2.主要内容:把国家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3.成效: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国家政局长期保持稳定。
4.启示:坚持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考点四:东欧剧变1.原因:经济困难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表现:从1989 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2019中考历史专项练习教学案--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一】课题: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二】范围: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三】目标要求: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关系;2、了解匈牙利改革;3、了解印巴分治,知道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及其回归;4、知道中东战争,认识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四】考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但由于未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所以改革相继失败,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进行了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为各国的振兴创造了条件。
【五】自主识记1、苏联的改革与解体:〔1〕1953年,__________上台后,苏联开始进行改革。
改革主要针对__________存在的弊端,在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____,未从根本上改变_______________,进入60年代后,改革引发了各种矛盾。
〔2〕1985年,__________上台后,针对苏联_________面临的停滞局面,首行把__________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后来,他又将改革的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
此后,苏联的__________发生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国家权力分散。
〔3〕八一九事件后,__________实际失去权力,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加快,__________年底,苏联解体。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改革突出的是________________,改革涉及到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内容。
3、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1〕背景:二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它们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控制;二战后,亚非拉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全国初中历史考试大纲2024版一、考试性质与目标1、考试性质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历史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2、考试目标(1)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制度等。
(2)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线索和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构建历史知识的框架体系。
(3)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能够从不同类型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4)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5)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二、考试范围1、中国古代史(1)史前时期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知道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活;了解炎帝、黄帝的传说。
(2)夏商周时期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了解西周的分封制;知道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3)秦汉时期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知道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知道江南地区的开发。
(5)隋唐时期知道隋朝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了解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知道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了解唐与周边民族的交往。
(6)宋元时期知道北宋的建立和重文轻武政策;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科技文化成就。
(7)明清时期知道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了解清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知道郑和下西洋;了解闭关锁国政策。
2、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时间轴考点梳理赫鲁晓夫改革时间:20世纪50年代原因: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内容:重点在农业方面,大力推广种植玉米评价: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地政治经济体制;他的改革只是在原体制的框架下进行的小修小补,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导致改革的最终失败,但对苏联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时间:1985年开始内容:1)起初把改革的重点发在经济领域2)后来,苏联的改革重点转移到政治领域: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苏联解体时间:1991年底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实质:社会性质发生转变影响:标志着世界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严重打击,使得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
匈牙利改革、东欧剧变匈牙利改革:时间:1956领导人:卡达尔易混点:匈牙利事件在先,匈牙利改革在后内容:影响:东欧剧变:时间:1989年下半年原因: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3)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4)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表现: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实质:社会制度(社会性质)的变化启示:1)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亚非拉的奋起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印度:独立时间:1947领导人:尼赫鲁独立方式:印巴分治(《蒙巴顿方案》)划分依据:根据宗教信仰的不同非洲独立运动概况:1)最先从北非展开2)1952年埃及独立,1956年埃及人民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3)1960年非洲独立年4)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拉美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亚非拉奋起的影响1)民族独立,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2)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动摇并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4)冲击了美国的政治霸权,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动荡的中东地区中东问题:根源:大国争夺实质:领土争夺牵一发而动全身:淡水争夺最棘手:耶路撒冷关键:巴以冲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人物:阿拉法特、拉宾、佩雷斯如何推动中东和平进程1、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和平代替战争2、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3、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
第26讲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及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一、复习目标1、掌握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2、掌握东欧国家的改革与东欧剧变。
3、掌握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二、复习重难点1.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2. 亚非拉的独立盒振兴。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考点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课件展示:重点记忆战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基础知识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课本知识为依据,自主解决问题并且记忆基础知识,时间大体10分钟.归纳小结: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战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概况.现在我们先练练手,看看大家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
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考点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师:多媒体展示: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归纳总结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史实. 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展示答案。
【考点三】:动荡的中东地区师:多媒体展示: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了解中东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展示答案。
(二)难点突破,拓展升华重点是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记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五、板书1、苏联解体:赫鲁晓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放入改革苏联解体2、东欧剧变:匈牙利改革东欧剧变3、亚非拉的独立和振兴六、作业布置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
七、教学反思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课时】第七课时【复习内容】世界现代史(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考纲要求】1、识记层次:①了解赫鲁晓夫改革;②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③了解苏联解体;④了解印度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⑤知道中东战争,并了解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⑥知道科索沃战争;⑦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史实;⑧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2、理解层次:通过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史实,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考点导学】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2)时间: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
(3)主要内容: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
在经济上,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同时,对工业也施行改革。
在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4)结果和影响A、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在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戈尔巴乔夫改革(1)目的:针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停滞局面。
(2)内容: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取得成果;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3、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苏联国家权力分散,分裂趋势加强。
1991年8月苏联准备公布新联盟条约,将原来的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联邦。
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八一九事件),遭到失败。
政变未遂事件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和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底,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2)苏联解体的原因A、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和政策错误(也是根本原因);B、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C、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造成了严重后果。
(3)启示A、建设社会主义要依据各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切忌教条主义;B、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加速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C、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4、印度的独立(1)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印度人民不断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
二战后,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
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于1950年和1956年成立共和国,结束了遭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尼赫鲁任印度第一任总理。
(2)印巴分治既是民族独立运动的成果,又是不利于印巴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源之一(特别是克什米尔领土之争)。
(3)发展;印度独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工农业都有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的成就卓著。
5、中东问题(1)战火频仍的中东A、巴勒斯坦问题(中东地区焦点)的由来①历史原因: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过;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并以约旦河为界实行分治;③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
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家建立,但阿拉伯国因为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方面的反对而没能建国,此后该地区战火不断,形成了当今的巴勒斯坦问题。
B、五次中东战争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至1982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之间就发生了五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2)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A、原因:①大国争夺是该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
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比争之地。
列强从自己利益出发,在此进行了长期角逐;②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化;③对珍贵水源的争夺也加剧了冲突;④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宗教信仰的不同加深了双方的裂痕。
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B、中东和平进程的推动者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以色列领导人拉宾和佩雷斯。
6、冷战政策(1)冷战政策的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原因:美国大发战争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3)具体表现A、政治上——杜鲁门主义①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了“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②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B、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在经济方面援助西欧,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是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实质是美国以经济援助达到政治控制西欧的目的)。
C、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美国牵头成立北大西洋组织,形成西方集团集体防御体系,以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于1955年与东欧各国组成了华沙条约组织。
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7、科索沃战争(1)两极格局结束后,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战争爆发的原因: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
(2)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对南联盟境内进行狂轰滥炸。
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者遇难。
(3)评价:A、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B、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C、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8、世界经济全球化(1)定义:经济全球化趋势是指随着世界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2)原因:A、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B、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
(3)表现:A、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B、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C、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4)影响:A、利—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竞争。
B、弊—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
①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饿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②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9、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1)在机关机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还可能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
所以,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但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
(2)中国企业应当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A、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好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兴利除弊;B、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善内部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高速发展;C、在维护国家基本权益的前提下,通过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开发市场、公平竞争、提升自身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
(3)随着经济全球化,人类面临哪些问题能源、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人口增长的控制;太空、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毒品、爱滋病蔓延,国际恐怖活动猖獗,核武器扩散等。
(4)解决问题的对策: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第一、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二、协调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第三、增强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各国之间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直击中考】一、选择题(四川遂宁)27.国家利益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走向,国际关系主导着世界格局的变化。
下列各项,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①“冷战”开始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③苏联解体④两极格局形成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④②③(江西)11.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
”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DA.列宁新经济政策B.罗斯福新政C.邓小平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山东威海)27.《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讲到:l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导致“红旗悄然落下”的事件是()AA.苏联解体B.东欧剧变C.赫鲁晓夫改革D.美苏争霸(广东广州)13.“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反法西斯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
它描述的是下列哪个国家?()BA.英国 B.苏联 C.美国D.中国(吉林长春)1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CA.北约建立B.华约建立C.苏联解体D.欧盟成立(新疆建设兵团)11.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D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赫鲁晓夫的改革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山东日照)22.赫鲁晓夫改革之所以最终未获成功,其主要原因是()DA.未能提高苏联的综合国力B.未在政治上采取改革措施C.未改变两极格局的局面D.未根本突破旧有的政治经济模式(福建宁德)20.1991年,强大一时的超级大国苏联结束了它辉煌而又悲壮的历程。
下列与苏联解体直接相关的人物是()D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辽宁营口)17.1992年,国内一旅游团要出国旅游,在旅游行程表中不会出现的国名是()BA.法国 B.苏联 C.意大利 D.英国(四川自贡)41.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各国相继进性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