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第四章圆与方程4.3.1空间直角坐标系4.3.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课件新人教A必修2092203122
- 格式:ppt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20
4.3.1 空间直角坐标系4.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知识导图学法指导1.结合长方体、正棱锥等常见几何体,把握建系的方法,并能写出空间中的点在坐标系中的坐标.2.类比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熟记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3.体会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解决问题的步骤.高考导航1.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应用很少单独命题,一般是在解答题中应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方法求解,分值为2~3分.2.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计算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或确定点的坐标,是常考知识点,常与后面将要学习的立体几何等知识相结合,分值为4~6分.知识点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及坐标表示1.空间直角坐标系(1)空间直角坐标系及相关概念①空间直角坐标系:从空间某一定点O引三条两两垂直,且有相同单位长度的数轴:x 轴、y轴、z轴,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②相关概念:点O叫作坐标原点,x轴、y轴、z轴叫作坐标轴,通过每两个坐标轴的平面叫作坐标平面,分别称为xOy平面、yOz平面、zOx平面.(2)右手直角坐标系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让右手拇指指向x轴的正方向,食指指向y轴的正方向,如果中指指向z轴的正方向,则称这个坐标系为右手直角坐标系.2.空间一点的坐标空间一点M的坐标可以用有序实数组(x,y,z)来表示,有序实数组(x,y,z)叫作点M 在此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记作M(x,y,z),其中x叫作点M的横坐标,y叫作点M的纵坐标,z叫作点M的竖坐标.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画法(1)x 轴与y 轴成135 °(或45 °),x 轴与z 轴成135 °(或45 °).(2)y 轴垂直于z 轴,y 轴和z 轴的单位长相等,x 轴上的单位长则等于y 轴单位长的12.知识点二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1.空间中任意一点P (x ,y ,z )与原点之间的距离|OP |=x 2+y 2+z 2; 2.空间中任意两点P 1(x 1,y 1,z 1),P 2(x 2,y 2,z 2)之间的距离 |P 1P 2|=x 2-x 12+y 2-y 12+z 2-z 12.1.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以类比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只是增加了对应的竖坐标的运算.2.空间中点坐标公式:设A(x 1,y 1,z 1),B(x 2,y 2,z 2),则AB 中点P(x 1+x 22,y 1+y 22,z 1+z 22).[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在x 轴上的点的坐标一定是(0,b ,c )的形式.( ) (2)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在xOz 平面内的点的坐标一定是(a,0,c )的形式.( ) (3)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1,3,2)关于yOz 平面的对称点为(-1,3,2).( ) 答案:(1)× (2)√ (3)√2.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下列各点中位于yOz 平面内的是( ) A .(3,2,1) B .(2,0,0) C .(5,0,2) D .(0,-1,-3)解析:位于yOz 平面内的点,其x 坐标为0,其余坐标任意,故(0,-1,-3)在yOz 平面内.答案:D3.点(2,0,3)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 ) A .y 轴上 B .xOy 平面上 C .zOx 平面上 D .第一象限内解析:点(2,0,3)的纵坐标为0,所以该点在zOx 平面上. 答案:C4.若已知点A(1,1,1),B(-3,-3,-3),则线段AB的长为( )A.4 3 B.2 3C.4 2 D.3 2解析:|AB|=-3-2+-3-2+-3-2=4 3.答案:A类型一空间中点的坐标的确定例1 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D|=3,|AB|=5,|AA1|=4,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写出此长方体各顶点的坐标.【解析】如图,以DA所在直线为x轴,以DC所在直线为y轴,以DD1所在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因为长方体的棱长|AD|=|BC|=3,|DC|=|AB|=5,|DD1|=|AA1|=4,显然D(0,0,0),A在x轴上,所以A(3,0,0);C在y轴上,所以C(0,5,0);D1在z轴上,所以D1(0,0,4);B在xOy平面内,所以B(3,5,0);A1在xOz平面内,所以A1(3,0,4);C1在yOz平面内,所以C1(0,5,4).由B1在xOy平面内的射影为B(3,5,0),所以B1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5,因为B1在z轴上的射影为D1(0,0,4),所以B1的竖坐标为4,所以B1(3,5,4).(1)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2)利用线段长度结合符号写出各点坐标.要注意与坐标轴正向相反的坐标为负.方法归纳(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时,要考虑如何建系才能使点的坐标简单、便于计算,一般是要使尽量多的点落在坐标轴上.(2)对于长方体或正方体,一般取相邻的三条棱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点的坐标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求某些与轴平行的线段的长度,即将坐标转化为与轴平行的线段长度,同时要注意坐标的符号,这也是求空间点的坐标的关键.跟踪训练1 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AA 1⊥底面ABC ,所有的棱长都是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写出各点的坐标.解析:如图所示,取AC 的中点O 和A 1C 1的中点O 1,连接BO ,OO 1,可得BO ⊥AC ,OO 1⊥AC ,OO 1⊥BO ,分别以OB ,OC ,OO 1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三棱柱各棱长均为1,∴OA =OC =O 1C 1=O 1A 1=12,OB =32,∵点A ,B ,C 均在坐标轴上,∴A ⎝ ⎛⎭⎪⎫0,-12,0,B ⎝ ⎛⎭⎪⎫32,0,0,C ⎝ ⎛⎭⎪⎫0,12,0.∵点A 1,C 1在yOz 平面内,∴A 1⎝ ⎛⎭⎪⎫0,-12,1,C 1⎝ ⎛⎭⎪⎫0,12,1. ∵点B 1在xOy 平面内的射影为点B ,且BB 1=1, ∴B 1⎝ ⎛⎭⎪⎫32,0,1,∴各点的坐标分别为A ⎝ ⎛⎭⎪⎫0,-12,0,B ⎝ ⎛⎭⎪⎫32,0,0,C ⎝⎛⎭⎪⎫0,12,0,A 1⎝⎛⎭⎪⎫0,-12,1,B 1⎝ ⎛⎭⎪⎫32,0,1,C 1⎝ ⎛⎭⎪⎫0,12,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有关线段的长,再写出各点的坐标. 类型二 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点的对称点例2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P (-2,1,4)关于x 轴对称的点P 1的坐标是________;关于xOy 平面对称的点P 2的坐标是________;关于点A (1,0,2)对称的点P 3的坐标是________.【解析】 点P 关于x 轴对称后,它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和竖坐标均变为原来的相反数,所以点P 关于x 轴的对称点P 1的坐标为(-2,-1,-4).点P 关于xOy 平面对称后,它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均不变,竖坐标变为原来的相反数,所以点P 关于xOy 平面的对称点P 2的坐标为(-2,1,-4).设点P 关于点A 的对称点的坐标为P 3(x ,y ,z ),由中点坐标公式可得⎩⎪⎨⎪⎧-2+x2=1,1+y2=0,4+z 2=2,解得⎩⎪⎨⎪⎧x =4,y =-1,z =0.故点P 关于点A (1,0,2)对称的点P 3的坐标为(4,-1,0).【答案】 (-2,-1,-4) (-2,1,-4) (4,-1,0)利用对称规律解决关于坐标轴、坐标平面的对称问题,利用中点坐标公式解决点关于点的对称问题.方法归纳在空间直角坐标系内,已知点P(x,y,z),则有:①点P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P1(-x,-y,-z)②点P关于横轴(x轴)的对称点是P2(x,-y,-z)③点P关于纵轴(y轴)的对称点是P3(-x,y,-z)④点P关于竖轴(z轴)的对称点是P4(-x,-y,z)⑤点P关于xOy坐标平面的对称点是P5(x,y,-z)⑥点P关于yOz坐标平面的对称点是P6(-x,y,z)⑦点P关于xOz坐标平面的对称点是P7(x,-y,z).跟踪训练2 已知M(2,1,3),求M关于原点对称的点M1,M关于xOy平面对称的点M2,M 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M3,M4.解析:由于点M与M1关于原点对称,所以M1(-2,-1,-3);点M与M2关于xOy平面对称,横坐标与纵坐标不变,竖坐标变为原来的相反数,所以M2(2,1,-3);M与M3关于x 轴对称,则M3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和竖坐标变为原来的相反数,即M3(2,-1,-3),同理M4(-2,1,-3).方法归纳求对称点的坐标问题一般依据“关于谁对称谁不变,其余均改变”来解决.如关于横轴(x轴)的对称点,横坐标不变,纵坐标、竖坐标变为原来的相反数;关于xOy 坐标平面的对称点,横坐标、纵坐标不变,竖坐标变为原来的相反数.要特别注意:点关于点的对称要用中点坐标公式解决.类型三空间两点间的距离,,例3 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B′C′D′的棱长为a,M为BD′的中点,点N在A′C′上,且|A′N|=3|NC′|,试求|MN|的长.【解析】由题意应先建立坐标系,以D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因为正方体棱长为a,所以B(a,a,0),A′(a,0,a),C′(0,a,a),D′(0,0,a).由于M为BD′的中点,取A′C′的中点O′,所以M ⎝ ⎛⎭⎪⎫a 2,a 2,a 2,O ′⎝ ⎛⎭⎪⎫a 2,a2,a . 因为|A ′N |=3|NC ′|,所以N 为A ′C ′的四等分点,从而N 为O ′C ′的中点,故N ⎝ ⎛⎭⎪⎫a 4,34a ,a .根据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 |MN |=⎝ ⎛⎭⎪⎫a 2-a 42+⎝ ⎛⎭⎪⎫a 2-3a 42+⎝ ⎛⎭⎪⎫a 2-a 2=64a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先确定相关点的坐标,然后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 方法归纳求空间两点间的距离时,一般使用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应用公式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确定两点的坐标.确定点的坐标的方法视具体题目而定,一般说来,要转化到平面中求解,有时也利用几何图形的特征,结合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确定.跟踪训练3 求A (0,1,3),B (2,0,1)两点之间的距离. 解析:|AB |=-2+-2+-2=3.解答本题可直接利用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基础巩固](2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点M (0,3,0)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是在( ) A .x 轴上 B .y 轴上 C .z 轴上 D .xOz 平面上解析:因为点M (0,3,0)的横坐标、竖坐标均为0,纵坐标不为0,所以点M 在y 轴上. 答案:B2.点P (1,4,-3)与点Q (3,-2,5)的中点坐标是( ) A .(4,2,2) B .(2,-1,2) C .(2,1,1) D .(4,-1,2)解析:设点P 与点Q 的中点坐标为(x ,y ,z ),则x =1+32=2,y =4-22=1,z =-3+52=1.答案:C3.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P(1,2,3),过P作平面yOz的垂线PQ,则垂足Q的坐标为( )A.(0,2,0) B.(0,2,3)C.(1,0,3) D.(1,2,0)解析:根据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知,yOz平面上点Q的x坐标为0,y坐标、z坐标与点P的y坐标2,z坐标3分别相等,∴Q(0,2,3).答案:B4.已知M(4,3,-1),记M到x轴的距离为a,M到y轴的距离为b,M到z轴的距离为c,则( )A.a>b>c B.c>b>aC.c>a>b D.b>c>a解析:借助长方体来思考,a、b、c分别是三条面对角线的长度.∴a=10,b=17,c=5.答案:B5.已知A点坐标为(1,1,1),B(3,3,3),点P在x轴上,且|PA|=|PB|,则P点坐标为( )A.(0,0,6) B.(6,0,1)C.(6,0,0) D.(0,6,0)解析:设P(x,0,0),|PA|=x-2+1+1,|PB|=x-2+9+9,由|PA|=|PB|,得x=6.答案:C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5分)6.如图,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已知A1(a,0,c),C(0,b,0),则点B1的坐标为________.解析:由题中图可知,点B1的横坐标和竖坐标与点A1的横坐标和竖坐标相同,点B1的纵坐标与点C的纵坐标相同,所以点B1的坐标为(a,b,c).答案:(a,b,c)7.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4,-1,2)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是________.解析: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互为相反数,故点(4,-1,2)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是(-4,1,-2).答案:(-4,1,-2)8.点P (-1,2,0)与点Q (2,-1,0)的距离为________. 解析:∵P (-1,2,0),Q (2,-1,0), ∴|PQ |=-1-2+[2--2+02=3 2.答案:3 2三、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9.已知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AC =90°,|AB |=|AC |=|AA 1|=4,M 为BC 1的中点,N 为A 1B 1的中点,求|MN |.解析:如右图,以A 为原点,射线AB ,AC ,AA 1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 (4,0,0),C 1(0,4,4),A 1(0,0,4),B 1(4,0,4),因为M 为BC 1的中点,N 为A 1B 1的中点,所以由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中点坐标公式得M (4+02,0+42,0+42),N (0+42,0+02,4+42),即M (2,2,2),N (2,0,4).所以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MN |=-2+-2+-2=2 2.10.已知点P (2,3,-1),求:(1)点P 关于各坐标平面对称的点的坐标; (2)点P 关于各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3)点P 关于坐标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解析:(1)设点P 关于xOy 坐标平面的对称点为P ′,则点P ′的横坐标、纵坐标与点P 的横坐标、纵坐标相同,点P ′的竖坐标与点P 的竖坐标互为相反数.所以点P 关于xOy 坐标平面的对称点P ′的坐标为(2,3,1).同理,点P 关于yOz ,xOz 坐标平面的对称点的坐标分别为(-2,3,-1),(2,-3,-1).(2)设点P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Q ,则点Q 的横坐标与点P 的横坐标相同,点Q 的纵坐标、竖坐标与点P 的纵坐标、竖坐标互为相反数.所以点P 关于x 轴的对称点Q 的坐标为(2,-3,1).同理,点P 关于y 轴,z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分别为(-2,3,1),(-2,-3,-1). (3)点P (2,3,-1)关于坐标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2,-3,1).[能力提升](20分钟,40分)1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M 的坐标是(4,7,6),则点M 关于y 轴对称的点在xOz 平面上的射影的坐标为( )A .(4,0,6)B .(-4,7,-6)C .(-4,0,-6)D .(-4,7,0)解析:点M 关于y 轴对称的点是M ′(-4,7,-6),点M ′在xOz 平面上的射影的坐标为(-4,0,-6).答案:C12.已知点P ⎝ ⎛⎭⎪⎫32,52,z 到线段AB 中点的距离为3,其中A (3,5,-7),B (-2,4,3),则z =________.解析:由中点坐标公式,得线段AB 中点的坐标为⎝ ⎛⎭⎪⎫12,92,-2.又点P 到线段AB 中点的距离为3,所以⎝ ⎛⎭⎪⎫32-122+⎝ ⎛⎭⎪⎫52-922+[z --2=3,解得z =0或z =-4. 答案:0或-413.如图,已知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对称中心在坐标原点,交于同一顶点的三个面分别平行于三个坐标平面,顶点A (-2,-3,-1),求其他七个顶点的坐标.解析:由题意,得点B 与点A 关于xOz 平面对称, 故点B 的坐标为(-2,3,-1);点D 与点A 关于yOz 平面对称,故点D 的坐标为(2,-3,-1); 点C 与点A 关于z 轴对称,故点C 的坐标为(2,3,-1); 由于点A 1,B 1,C 1,D 1分别与点A ,B ,C ,D 关于xOy 平面对称,故点A 1,B 1,C 1,D 1的坐标分别为A 1(-2,-3,1),B 1(-2,3,1),C 1(2,3,1),D 1(2,-3,1).14.已知点M (3,2,1),N (1,0,5),求: (1)线段MN 的长度;(2)到M ,N 两点的距离相等的点P (x ,y ,z )的坐标满足的条件. 解析:(1)根据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MN |=-2+-2+-2=26,所以线段MN 的长度为2 6.(2)因为点P (x ,y ,z )到M ,N 两点的距离相等,所以x -2+y -2+z -2=x -2+y -2+z -2,化简得x +y -2z +3=0,因此,到M,N两点的距离相等的点P(x,y,z)的坐标满足的条件是x+y-2z+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4.3.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之后,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用坐标解决空间解析几何的最基础的一个阶段,可以类比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平面上的知识推广到空间,遵循从易到难、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利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借助勾股定理推导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类比的方法和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目标设置1.掌握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会用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决问题;2.通过对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探究与推导,培养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是解决空间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的意识,培养类比、迁移和化归的能力;3.通过设置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使学生从应用中学,再用所学知识去指导应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难点:对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四、学生学情分析我们学校是省一级重点中学,生源相对较好,学生基础扎实,比较欠缺的是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问题研究的持久力,所以我们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五、教学策略分析1.鉴于学生情况,前置问题先让学生碰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知构造的艰难和运算的繁琐之后对新知识更加渴望;同时在构造三角形的过程中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证明提供了一个方向。
2.距离公式的应用以挖掘学生思维为出发点,不是简单的代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公式的推导以剥去正方体的外衣,与穿上长方体的外衣两条线给出,前者主要由前置问题抛砖引玉,后者直观感知长方体的对角线。
六、教学过程探究:已知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棱长为1,点F E ,分别是11,DD CC 的中点,点Q ,P 是直线EF ,AC 1上的动点,若5AC 1=,3=,求Q ,P 两点间的距离。
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第四章圆与方程4.3.1 空间直角坐标系4.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第四章圆与方程4.3.1 空间直角坐标系4.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第四章圆与方程4.3.1 空间直角坐标系4.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A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4.3.1 空间直角坐标系4.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1.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系方式.(难点)2.能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求出点的坐标和已知坐标作出点.(重点、易错点)3.理解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方法.(难点)4.掌握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能够用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重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空间直角坐标系阅读教材P134~P135“例1”以上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空间直角坐标系定义以空间中两两垂直且相交于一点O的三条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这时就说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其中点O叫做坐标原点,x轴、y轴、z轴叫做坐标轴.通过每两个坐标轴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分别称为xOy平面、yOz平面、zOx平面画法在平面上画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时,一般使∠xOy=135°,∠yOz=90°图示说明本书建立的坐标系都是右手直角坐标系,即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让右手拇指指向x轴的正方向,食指指向y 轴的正方向,中指指向z轴的正方向,则称这个坐标系为右手直角坐标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