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惠民兴农舞翩跹 围绕特色优势促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0
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一、农业在我国的重要性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
2.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大,农业发展关乎农民生活和国家发展。
二、农业现状及问题1. 传统农业模式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2.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质量不稳定。
3. 农民收入不高,农村发展滞后。
三、知农爱农宣传农业科技知识1. 科学知识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2. 通过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引导农民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产方式,增加产品附加值。
3. 科技知识的普及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激发农民的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态度。
四、强农兴农推动农业产业化1. 实施农业产业化,将传统农业升级为现代农业。
2.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 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五、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促进农业发展1. 科学精神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2.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3. 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使之成为现实生产力。
六、农业的现代化1.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农业现代化是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3. 通过科技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七、结语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不断注重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八、农业生态化建设1. 农业生态化建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2. 通过推进农业生态化建设,可以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3. 农业生态化建设需要倡导绿色生产方式,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模式。
九、推进现代农业管理1. 现代农业管理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清水河县科协:科普惠农促发展特色农业结硕果周钢;巴特尔【摘要】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科协紧紧抓住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这一契机,组织壮大科普队伍,占领农村科普阵地,搭建农村科普平台,架起农民致富金桥,突出科普主题,做好惠农文章,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做出了贡献。
【期刊名称】《科协论坛》【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1页(P25-25)【关键词】农村科普;清水河县;惠农;特色农业;科协;促发展;呼和浩特市;农民致富【作者】周钢;巴特尔【作者单位】内蒙古科协【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22.25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科协紧紧抓住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这一契机,组织壮大科普队伍,占领农村科普阵地,搭建农村科普平台,架起农民致富金桥,突出科普主题,做好惠农文章,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做出了贡献。
县科协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培训、技术咨询服务与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每年普及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发放科普资料5万余份册,培养了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农村乡土人才。
在全县6个乡镇102个行政村784个自然村,按照每个乡镇建立1~2个新农村建设重点科普示范基地,每个行政村建立1~2个重点农牧业科普示范村,每个自然村建立了1~2个农牧业科技示范户的目标,开展以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村)户培养为核心的“312”农业科普示范入户工程。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重点农牧业科普示范基地10个,科普示范村216个,科普示范户1560多户。
县小香米谷子科普示范基地、脱毒马铃薯协会及2名科普带头人先后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和“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县朝天壕、永盛村、永兴村、八龙湾等科普示范基地以及小香米专业技术协会、脱毒马铃薯协会、笨鸡养殖协会等先后被内蒙古科协和呼市科协评为“全区科普惠农先进集体”和“全市先进科普基地”、“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范文最新推荐------------------------------------------------------ 村委会科普惠农兴村工作总结汇报自2008年以来,我村被云南省科协定为省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建设村,在红塔区科协、凤凰路街道办事处指导、支持、帮助下,灵秀村党总支、村委会按照《云南省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大力开展以设立一个科技服务站;建设一组科普宣传栏;配备一名科普宣传员;每年开办一个农函大班;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增加村民收入;培养一批新型农民科技示范户;联系区林学会、区科技局、区植保植检站作技术后盾,聘请3名水果科技人员长期为我村水果生产服务等几方面开展科普惠农示范村建设。
通过近一年来科普惠农科技示范村建设及各种科普活动全面开展,推进了我村学科学、用科学、科学发展、科学致富的良好村风的形成;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了村民科学素养;进一步培养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促进我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
同时,为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文化支撑,促进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周边村、居委会起到了良好辐射示范作用。
根据“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措施、实施进度、预期目标实施情况作如下小结:1、宣传科普惠农兴村意义,强化科学发展观:村党总支、村委会利用干部会、村民大会、培训会、广播、宣传栏、大型广告等形式,宣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是中国科协、财政部在“十一五”规划期1 / 11间联合实施的通过抓重点、抓亮点、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方式,加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立农村科普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从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入手,辅以科普项目示范,是培养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以及依靠科技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助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途径。
村委会科普惠农兴村工作总结的汇报_村委会工作总结尊敬的村委会成员:大家好!我是村委会科普惠农兴村工作小组的组长,今天我向大家汇报我们小组近期的工作情况和成绩。
一、工作概况自从成立以来,村委会科普惠农兴村工作小组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政策,围绕村民需求,开展了一系列惠农工作。
主要工作有:1. 农技培训:举办了多场自然种植、农业技术及应急避灾等方面的农技培训班,提高了村民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应急救灾能力。
2. 农产品展销:组织了一次村级农产品展销活动,为村民们提供了销售农产品的渠道,帮助他们提高了农产品销售收入。
3. 农村文化活动: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如传统戏剧表演、民间艺术展示等,增加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4. 惠农政策宣讲:定期举办村级惠农政策宣讲会,向村民普及国家和地方的惠农政策,帮助他们了解政策内容并享受政策红利。
二、取得的成绩通过我们小组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 获得了市级惠农先进团队的荣誉称号,得到了上级政府的认可和表彰。
2. 接待了多批次的市级农技专家团队来村进行科普指导,极大地提高了村民们的农业技术水平。
3. 农产品展销活动取得了良好的销售成绩,村民们的收入得到了一定的增加。
4. 村级惠农政策宣讲会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满意度显著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取得的成绩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1. 资金有限:由于资金有限,我们无法组织更多更丰富的农技培训项目和活动,不能完全满足村民们的需求。
2. 专家支持不足:虽然我们组织了多批次的农技专家来村指导,但由于人手不足,专家支持的频次和时长都有所不足。
3. 宣传力度不够:尽管我们定期举办惠农政策宣讲会,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有些村民对政策还不够了解,希望能加大宣传力度。
四、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惠农兴村工作,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2. 加强与农技专家团队的合作,争取更多的专家支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帮助村民们解决实际问题。
科普惠农兴村——融合创新的实践探索2023年,我国的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普惠农兴村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科普惠农兴村的理念是将科技创新与农业服务相结合,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打造一个融合创新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成为了农村经济的推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科普惠农兴村的实践经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科技引领,智能化助力科技创新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通过科技引领,科普惠农兴村将IT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无人机应用等各种最新科技应用到农业、农村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农村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智能化农业,可以在不影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水平。
科普惠农兴村利用智能化技术研发了更加先进、更加高效的种植管理系统和智慧养殖系统,提高了粮食、蔬菜、水果和养殖等业务流程的科技水平,实现农村常规作业的自动化,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以及农作物的适应能力。
二、互联网+农业,提高服务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农村的服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普惠农兴村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打造了全新的农村服务平台,致力于让村民享受到一流的农业、生态、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和其他社会服务。
在农业方面,科普惠农兴村打造了一套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可以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产品购销、市场信息、天气预报等信息服务。
同时,村民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各地优质的农产品信息,从而提高销售渠道和利润。
此外,科普惠农兴村还发展了农村电商,通过线上销售和物流配送,让优质新鲜的农产品走向更广泛的市场。
三、绿色发展,环保创新绿色发展是未来的大趋势。
科普惠农兴村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注重环保保护和生态平衡。
科普惠农兴村强调生态化、节能化、多样化发展路径,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持续努力,为农民打造更加绿色、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国家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工作总结嵊泗县海洋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科技部门的支持下,嵊泗县海洋科技开发服务中心科普示范基地在大力培育推广本地海产苗种养殖,普及海水养殖知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基地还针对渔农民和青少年开展技能培训、科普讲座、展览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惠农效果。
现就中心科普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扎实推进基地科普平台建设,提高基地科普惠农水平中心以金平育苗场为基础建设科普平台,经并购、改造和维护,目前已是一个设施相对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科普示范基地。
基地以科普宣传为抓手,进一步加大重大科技攻关力度,特别是在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
厚壳贻贝产业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瘤荔枝螺规模化人工繁育及增养殖技术研究、小刀蛏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等边浅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等重大项目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还积极积极参与了厚壳贻贝、小刀蛏、瘤荔枝螺、等边浅蛤、条石鲷、赤点石斑鱼等海洋生物资源人工增殖放流。
二、主动设计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一是贻贝产业化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研究推广。
从2003年开始,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形式,联合浙江海洋学院、上海海洋大学、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和舟山市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进行了厚壳贻贝人工育苗和海区保苗、养成系列课题的攻关。
研究人员在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总工程师倪梦麟的带领下,通过连续不断地攻关,于2007年在全国率先突破了厚壳贻贝人工育苗关键技术,当年培育出稚贝6000万粒,2008年此技术经巩固后,厚壳贻贝人工育苗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共培育出厚壳贻贝稚贝4亿粒,2009年厚壳贻贝人工育苗完全实现了产业化,全县共培育出稚贝8亿粒。
2010年达到10亿粒。
2011年由于海水温度偏低、海区饵料偏少、养殖密度偏大,导致2011年收获的贻贝普遍偏瘦,为改变这种现象的发生,中心积极组织专家到基层调研,摸清情况,寻找对策,并向县领导献计献策。
科技强国科普惠民科技强国是指具有先进科技水平和强大科技实力的国家,也是现代化国家的标志之一。
为建设科技强国,需要经济发展、人才、资金、政策、市场、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持。
科技强国要求国家有强大的研发能力,推动技术革新和创新,提高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
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在于科技对国家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巨大作用。
科技可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民生福祉和人们的生活品质。
建设科技强国,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推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立足自主创新、引进来和走出去,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科普惠民即科学普及惠及民众,是指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理解和应用的过程。
科普惠民是构建科技强国和实现科学民主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科普惠民不仅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和科技创新意识,也可增加人们对科学事业的兴趣和信心,加深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共识和共同理解,构建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如发挥科技馆和博物馆的作用,推动科普场馆的建设和科普教育的普及、大力开展科学家、科普作家、科技咨询师等科普人才的培养、强化媒体和互联网传媒的科普功能、用大众化的语言、图表和动画等形式,讲解科学原理、科学知识和科技应用,并通过展览、教育活动、讲座、书籍、电影等途径,将科学知识普及到社会大众中,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科技的发展、应用和意义。
科技和科普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引领生产力、创造力和强国路的重要力量。
建设科技强国,发展科普事业,不仅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也是实现国家强大、繁荣和回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必要条件。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加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宣传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日期】2006.12.07•【文号】•【施行日期】2006.12.07•【效力等级】团体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加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宣传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为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科协、财政部在“十一五”期间联合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日前,经过组织专家评审、媒体公示,已表彰了2006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10个、“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100人。
这些先进单位和带头人对于推动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现将加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宣传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提高思想认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实际行动。
各地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国科协、财政部《关于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通知》(科协发计字[2006]41号)和《关于表彰2006年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和带头人的决定》(科协发普字[2006]62号)精神,提高对“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宣传工作的思想认识,抓住契机,通过对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和带头人的大力宣传,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科普工作水平的提高,增强实效,推动《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在广大农民当中营造“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二、精心组织实施(一)制定宣传方案。
凸显科普惠农特色加快富民强村进程
李国新
【期刊名称】《科协论坛》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科普惠农兴村好,长知识,学技术,种啥养啥没烦恼;科普惠农兴村好,增收入,促和谐,养啥种啥管包销。
"这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农民对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形象总结。
2006年以来,通州区抓住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机遇,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李国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科协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25
【相关文献】
1.咬定奶业发展不放松加快强市富民进程--山东省泰安市实施"奶业富民工程"纪实[J], 闫光木
2.立足特色经济抓调整围绕强村富民促发展--中国特色村奉贤区青村镇湾张村 [J], 中共奉贤区委政研室
3.为新农村注入新活力打造富民强村特色品牌——记2012年全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农村科普带头人茂名市信宜市东镇凤岗村郑晓锋 [J], 无
4.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富民强县进程 [J], 郭钰山
5.品牌带动凸显示范作用点面结合科普惠农取实效——陕西省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惠农富民计划”调查 [J], 吴知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情况及主要成效摘要:2006年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中央财政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个人,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尚属首次。
实施七年来,累计表彰8253个先进单位和个人,调动了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培养了农村科普工作骨干力量,促进了农村科普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关键词: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科普科学素质农民增收支农惠农中图分类号:g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84-02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在总结多年农村科普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2006年联合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每年在全国推荐、表彰一批辐射性较强、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通过表彰对象以点带面、榜样示范,辐射带动周边的农民逐步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在农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生产方式,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七年来,共表彰了8253个科普惠农先进单位和个人,其中,农村专业技术协会4132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982个,农村科普带头人2094名,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45支。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3.5亿元。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财政首次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个人,激发了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个人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热情,培养了农村科普工作骨干力量,促进了农村科普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1促进了农民群众科学素质的提高“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对象常年以科技培训、科普展览、科普宣传、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把新的管理理念、生产技术传递到农民手中,向广大农民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农民科学生产和生活的意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1)注重把推广实用技术与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的有机结合。
大部分表彰对象建有专门的科普活动室,常年为会员订阅科技报刊、科普期刊,为会员提供科普图书、科普挂图、科普光盘等资料,指导农民开展科学生产,向农民宣传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全国科普日”、“科技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期间,开展科普宣传,发放科普资料,举办科普培训,在表彰对象的引领下,农民群众自觉参加科普教育活动,增强了科技意识和自身素质。
实行科普惠农促进城乡发展思索实施科普惠农兴村,是科协系统投身统筹城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有牛鼻子的功效。
笔者认为在农村,抓农村科普就是抓现代农业,抓现代农业就是抓农技协,农技协工作的落脚点就是科普惠农兴村。
因此,双流县始终把农技协作为科普惠农兴村的载体,把科普惠农兴村作为农技协工作的抓手和着力点,在中国科协和省、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在双流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十一五期间,双流县科普惠农兴村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赞扬。
一、大力发展农技协,奠定科普惠农兴村的组织基础农技协是农村科普惠农的载体,没有农技协,就没有科普惠农兴村。
因此,双流县始终把农技协建设摆在农村科普工作的重中之中,大力发展农技协。
1.把发展农技协列入目标管理根据各镇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村能人培育情况,把发展农技协的数量列入对镇街道的目标管理,与年终目标考核挂钩。
2.优化农技协发展的政策环境县科技局、县科协、县民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简化农技协登记管理程序的通知》,简化了手续,减免了费用,为农技协合法登记、合法开展活动创造了条件。
3.新农技协的组织体制机制一是在农技协中建立党小组,倡导农技协党员佩带党徽为农民服务。
农技协负责人的提名要征求所在地党组织意见。
二是在农技协中建立工会组织。
已在三星镇养兔协会、永安镇红提葡萄协会成立农技协基层工会组织,代表和维护农技协会员的合法权益。
三是在农技协中建立知识产权联盟。
已在永安地瓜籽研究协会、永安红提葡萄协会、合江草莓协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为协会成员实现抱团竞争和五统一统一供肥供种、统一包装运营、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最低价格奠定了基础。
四是依托农技协的技术骨干,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开展技术托管、工程承包、基地托管等有偿服务。
永安红提葡萄协会的5位技术骨干,承包托管了川内10多个地方发展红提的技术服务,服务面积5万多亩,年服务收入50多万元。
承揽棚式大棚钢架建设1万多亩,承揽棚架工程和葡萄基地建设工程收入达2亿元。
河北宁晋:开展科技惠农兴村,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河北宁晋随着党在农村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学技能、想致富、盼服务”成为农民群众的普遍心声。
为了让农民掌握科技这把“金钥匙”,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坚持以科普惠农兴村为引领带动,推动更多的科普资源向农村汇集,面向农户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科技咨询、培训、讲座、示范、推广,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培养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带动了更多的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
如今,农民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农民增收的项目多了,科普真正成为惠及千万农家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定位工作内容宁晋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346个行政村,总面积1 046平方公里,总人口70万,是河北经济大县和农业大县,粮食播种面积160万亩,保持河北省第一产粮大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近年来,该县结合本地实际,在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工作中,积极培树科普队伍,构建科普工作平台,创建农作物示范基地,组建技物结合“联合体”,广泛开展多样性、多层次、多元化科普活动,积极引进、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增强农民依靠农业科技做好农业生产的能力,达到降低农民用工成本,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培树科普队伍成立“科普集团军”。
按照“强化县级、提高乡级、延伸村级”的工作思路,建立县级技术推广机构23个、乡级技术推广机构150个、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450个,专业技术人员累计达到3 000多人,其中农民技术员2 300多名;加强7个县直农业学会建设,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担起科普工作主力军重任;建立乡镇科普志愿队伍35个,人员420多人,每个村都有10名以上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或科普宣传员。
他们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敢打硬仗、敢于攻关,服务“三农”,善于集团作战,农民把这支队伍叫做“科普集团军”。
乡村科技服务队。
为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成立一支由农、林、水、畜牧、科技等多家单位技术骨干组成的32人科技服务团,经常开展各种下乡服务,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实用技术辅导;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赶“科普大集”,开展大规模科技咨询活动,与群众面对面进行技术交流;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组织科技队伍到田间地头,有针对性的提出生产管理技术建议,帮助农民做好查苗补种、间苗定苗、中耕除草、科学施肥、合理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科普惠民兴农舞翩跹围绕特色优势促发展——记隆德县科普带头人蔬菜协会理事长黄小正隆德县科协2009年2月9日科普惠民兴农舞翩跹围绕特色优势促发展——记隆德县科普带头人蔬菜协会理事长黄小正抓根本惠民兴农憨厚黝黑、两眼炯炯有神的黄小正,给人的印象是平易、诚实、豁达。
这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汉子,只是比别人多一些明智,一分刚毅,一片赤诚。
他常说一句话:“人要讲奉献,不能光想自己”。
倾情科普的黄小正,以充满“以人为本”韵味的动人节拍,把农民引进一个个拨动心弦的科普传播动人舞台。
他说,科技在农村是致富一大法宝。
科技知识得到普及、传播,科技成功为农民共享,会产生强大的致富动力和潜力。
科技富农的新农村建设瑰丽蓝图一幕幕展现在我们面前。
长期奋战在农村科普工作第一线的黄小正,视科普为己任,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敢于开拓、善于创新,以致力发展农村科普事业的大视野,在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专业技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运筹帷幄,思路清晰,定位准确,理念创新,成效显著。
在构建科普机构、科普阵地、科普人才、科技信息网络、科普设施和科普传播六大科普要素平台中,高人一筹,快人一步,富有特色,身先士卒,屡有建树,以其丰硕成果和广大农民受惠得益的骄人业绩,成为远近知名、农民爱戴的科普带头人。
抓关键以人为本黄小正以睿智眼光和造福家乡的情怀,把农村发展的终极目标放在如何以科技振兴经济、富农奔康上。
团结和带领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科普工作、“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糅合在一起,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普及、推广,作为科普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衡量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指标和主要成效,作为蔬菜协会班子任期考核指标,把科普摆到重要位置上。
统一了认识和理念,黄小正大刀阔斧建立健全一系列的科普机构和阵地,并把主要精力放在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技协的运作上,三年拓开三大步:一是进行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打破传统种植格局,全面开拓反季节蔬菜种植产业,全镇1700亩反季节蔬菜生态盎然,财源滚滚;二是技术升级,以良种良法良效,建立无公害生产基地,成为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
基地先后被区、市命名为“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蔬菜种植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基地”;被农业部、区农牧厅认定为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三是技术幅射,创出新天地。
蔬菜的高产高值,以及“反季节蔬菜高产裁培技术”,成功地带动全县2005-2007年种植面积翻了将近一番,2008年全县保护地和设施蔬菜的规模将达到3万亩。
面对这样的规模,黄小正充满激情地说:“这才叫产业,我们终于走出了小打小闹的窘境,不种是大家的事,种了卖不出去是我们协会的事”。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农民依靠蔬菜协会的优势,将产品一销而空。
使全县蔬菜产业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如今,蔬菜产业成为全县农民增收有力的“助力器”。
黄小正这个名字与本能的与当地农业增效、农民的增收紧密联系在一起。
2008年在全县设施农业工作的开展中,黄小正及他领导的协会更是勇立潮头,建言献策。
先后提供给政府及涉农部门一系列的发展思路、种植方案,并受到了各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同时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为广大农民传经授道、算账对比。
以最大的限度和耐心说服了一部分群众的传统种植观念和想法。
为政府设施农业政策的实施排除了障碍。
2008年,协会为拱棚蔬菜销售达16600余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使传统性的种植菜农已经尝到了设施农业带来的甜头,的确为隆德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好了头、起好了步。
在此基础上,“户会协作”推波助浪,科学知识和技能得到很好的传播。
出现了一个基地,带出一个产业,拓开一片市场,富裕一方群众的典型。
三年的实践,五年的变迁,使全县蔬菜种植区人均总收入翻了翻,达到人年3000元,受到技术带动幅射的农户,每户年增收1000元。
沉甸甸口袋和科学型脑袋的巨大变化,村民喜上眉梢,盛赞黄小正是一位难得的惠民兴农好带头人,黄小正科普惠农行动较为突出的一条经验,是抓好农村人才的培育。
农村科普传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要靠自己培育,培养的重点放在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掌握致富真本事和真技能上。
他独辟溪径,在经费紧缺情况下,敢于投入,建设和配套三大科普设施,大张旗鼓抓培训。
一是建设60平方米科普培训课室,配套电教设备、课桌椅;二是配备40平方米科普阅览、宣传活动室;三是2.5米的不锈钢科普宣传栏和5米的计生科普栏。
他亲自当培训,带头学、带头干,起模范表率作用。
培训致富信息方面,经常门庭若市,使全村营造出学科学知识的浓烈氛围。
三年来,共开展农业科技培训40期,培训2000多人次。
培训课堂经常成为专家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最好场所,每次讲座参与者都把培训室挤得满满的,农民戏称培训室是“发财庙”。
小小培训室已培育出有农民技术职称的“农民秀才”30人,种植能手100多人,种植示范户30户。
现年36岁的黄小正,高中文化程度,荣获自治区团委“优秀青年农民”称号、自治区科技厅优秀科技特派员、自治区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县助农增收先进个人、先进合作组织带头人、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会会员。
2006年当选县政协委员,2007年当选固原市人大代表,2008年加入中国农经会会员,县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副会长。
连续多年被评为我县优秀农民经纪人。
同时他经营的协会被自治区农牧厅、财政厅、林业厅命名为2009—2013年度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合作社”。
近年来,帮助菜农年均销售农产品1万余吨,涉及菜农年均增加收入400元。
区、市、县领导多次考察,给予黄小正成绩和做法充分的肯定和经验推广。
抓创新发展农技协黄小正,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为本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农民,敢于负责拼搏,开拓进取,有着一副热心肠,一股创业劲,抱着一颗爱家乡,爱乡亲之心,不仅自己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更重要的是为蔬菜协会的发展、农民增收奉献一切。
只有站在“志圆农民小康梦”的高度上,才能认识到这位杰出真正为农民办事的科普带头人、经纪人全部底蕴。
黄小正高中毕业回乡后,望着祖辈耕耘的黄土地,他深深的思考在土地里怎么能刨出“黄金”呢?他突发奇想到附近市场观察,发现蔬菜一度畅销,从此,他以坚定的信念走上种菜这条道路,于是学技术、租土地、选品种、筹资金、扎根于蔬菜种植行业。
与蔬菜结下了不解之源。
曾几度蔬菜的滞销、家人的阻拦、亲邻的冷嘲热讽、未能动摇这位青年汉子种菜的意志。
更加增强种菜的信心,继而总结经验、寻找市场、查询信息、苦学技术、扩大规模、吸纳乡亲、自投资金并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当年联户经营40亩,蔬菜销售收入32000元,户均收入4000元。
随后他又一次调整经营模式,由大田转入拱棚种植,由单一产品种植向多元化发展,逐步迈向市场化、规模化、合法化的经营渠道。
从此他带着众乡亲发家致富的期望,先后数次自费南下北上,寻求土里刨金的路子,当他经历磨难后,才发现蔬菜种植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方向,于是他带领乡亲致力蔬菜种植的发展,不论白天黑夜,风里雨里都滚爬在菜棚里。
生产的蔬菜不仅货俏而价扬,亩均收入达到1000元,到1994年,由于大面积种植,蔬菜出售难问题充分显露出来,面对一堆堆蔬菜,他不知所措,心如刀绞的黄小正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光种植不营销是走“回头路”,于是他多方奔走,创办了全县第一个联财蔬菜交易市场。
黄小正看准了隆德县是宁夏发展夏季冷凉性特需绿叶菜、果类菜、食用菌的优势区域。
瞄准了他的家乡被称为隆德县“菜篮子”的联财镇,这“双项”有利的自然资源优势,经过在外地多方考察和长时间考虑,1995年开始他认准并从事了蔬菜种植。
当时本地种植蔬菜的农户并不多,他就从甘肃平凉、陇县等地运来菜苗,供给菜农种植。
在他的带动下,本村第二年已有50余户种植户。
面积增大了,销路便成了问题,于是在1997年开始便前往兰州、西安、郑州等大蔬菜批发市场寻找出路,最终瞄准了西安胡家庙大市场,并达成了协议,使当年全村种植的蔬菜320吨销售一空。
得到实惠的农民从此便开始大面积种植,1999年以来,联财镇便成辐射带动全县发展蔬菜种植的中心区域。
从此以后,他又开始联合外地菜商和本村10多位青年进行贩运,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和市场经验。
随着种植面积逐年的扩大,引起了黄小正的思考,于是他网络了一批年轻农民经纪人,2003年在县农牧局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隆德县蔬菜协会,推荐选举了黄小正为第一任事理长,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仓储库2个,总贮藏量400吨,辐射带动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4个,建立了监事会,理事会成员25人,全部来自本县专业农民经纪人,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260余人,建立购销网点10多个,他们及时向广大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化服务,与驻榆中的“京兰公司”、兰州、西安、西宁、郑州、武汉等全国各地大市场的客商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销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他所创立的“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模式,已深得人心,他的无私奉献,赢得农心,凝聚人心,使农技协成为菜农信赖的“家”,成为科普创新的支柱,农民致富的可靠支撑。
该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建立稳定的购销体系。
同当地农户签订1万亩蔬菜购销合同,实行了保护价,使菜农躲避市场风险,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有力的提高菜农的种植积极性,使许多农民告别了沿袭数千年的“麦茬豆、豆茬麦”的种植模式。
他本人对日益突出的市场和种植矛盾及时调查,经常到各大农产品市场进行走访,回家后又深入菜农田间地头,进行经验切磋交流,他每年在市场信息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将市场导向与农民的意愿及时传达给当地政府部门,他好多建议均被政府和群众采纳。
对广大菜农会员生产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他及时与当地信用联社联系,采取农户及会员联保的方式,能及时将小额支农贷款发放到农户手中,达到支农增效益,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
抓品牌创名牌产品打造名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这是黄小正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价值仗。
在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他分三大步创出“大六盘蔬菜”,一举成名。
一是标准化生产。
致力三抓,一抓国家、区两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二抓蔬菜栽培技术标准制订。
参与并制订了《蔬菜栽培技术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使我县成为区级蔬菜栽培标准化示范区;三抓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推广和质量控制。
二是“大六盘蔬菜”商标注册,使蔬菜生产销售受到国家商标法保护。
三是规格化规模生产。
产销包装规格化,易占领市场,一箭数雕,村民十分庆幸有这样一位既施惠于民,又雄才大略的好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