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爱莲说
- 格式:pdf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8
《爱莲说》全程全解【梳理知识】1.字音辨析淤泥(yū)隐逸(yì)清涟(lián)亵玩(xiè)濯(zhuó)晋朝(jìn)2.一词多义:可:可爱者甚蕃,值得。
不可亵玩焉,可以。
之:水陆草木之花,的。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没有实在意义。
鲜:陶后鲜有闻,少。
屡见不鲜,新鲜的。
3.古今词义宜:宜乎众矣,古义,与乎连用,当然。
今义,合适,应当。
鲜:陶后鲜有闻,古义,很少,今义,新鲜。
4.词类活用蔓、枝:不蔓不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没有蔓枝来缠绕。
远:香远益清,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远播。
清:香远益清,清,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得清幽。
5.特殊句式倒装句菊之受,意为“对于菊的爱”判断句牡丹,花这富贵者也。
6.佳句背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资料链接】1.文题品味:《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莲”即莲花,亦称荷花,《爱莲说》意即说说莲的道理。
作者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并与“菊”、“牡丹”相比,委婉含蓄地批判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追求名利的风气,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亦可视为其人格的写照。
2.走进作者: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有《周元公集》。
这篇“说”,是他在南康郡(现在江西星子)任职时写的。
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3.背景回放: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
它很早就出现我国文人笔下。
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
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
4.文体常识:“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荷》《爱莲说》专题教学设计专题二:荷一、请写出荷花的别称(至少3个)。
莲花、芙蕖、菡萏、水华、芙蓉、水旦、六月春二、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咏荷的名言佳句,请写出至少3句。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3.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三、荷花不仅以它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姿态博得人们的赞赏,而且在食用、环保等方面也有不少作用,请选择其中两点谈谈。
观赏:婀娜多姿、姿态娇媚、鲜艳水灵、亭亭玉立。
食用:藕、藕粉、莲子。
药用:解暑、清热除烦、清心安神。
环保:促使水域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给人以教育与启迪。
四、下面的这幅图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以绿色为底色,请结合下面所提供的资料,谈谈区旗设计的精妙之处。
资料1:澳门半岛三面环海,北面有一段250米长的狭窄沙堤与大陆相连。
因而,自古以来,诗人们就将澳门半岛喻为一枝伸向海面的莲花,连接大陆的窄小地方为莲茎,故称澳门为“莲岛”。
资料2:澳门自古有“莲花宝地”、“莲花福地”之称,历代不少仁人志士都视这里为福地。
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都曾避难澳门,躲过了人祸。
由此人们把化险为夷的事情都归结为莲花的庇护,并形成了“莲花福地”的美好传说。
资料3:澳门人素爱莲花,以赏荷为乐趣。
澳门有许多地名、街名、村落名、庙宇名都与荷花有关,如莲峰山、莲茎巷等。
澳门人常挂“花迎近海,下枕莲峰”的春联。
澳门还成立了莲花协会,专事莲花研究。
答:莲花是澳门的象征,所以区旗是画出莲花:澳门三面环海,莲花从海中浮现,表明了澳门的地理特点;在五星红旗辉映下,体现了澳门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五、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褒莲花贬牡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为什么?其实,牡丹以它的硕大的花朵、鲜艳的色彩给人带来美感享受,这应该是值得赞赏的。
至于世人追名逐利,以拥有牡丹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这并不能怪罪于牡丹。
《爱莲说》一、课文翻译、字词解释。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爱莲说备课详细材料(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
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挺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多了!二、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 —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
历任地方官吏。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有《周元公集》。
这篇“说”,是他在南康郡(现在江西省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三、《宋史》有关周敦颐的记载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
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
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
部使者赵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通判虔州,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爱莲说教学目标:1、学习关于“荷”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丰富学生对“荷”文化的内涵的理解,引发学生对精神品质和人生理想的思考。
教学重点:1、通过对“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学习,理解荷的精神内涵。
2、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收集有关荷的古诗、散文、绘画等作品,全方位了解荷文化。
2、通过赏析的形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千呼万唤:这是一种集天地灵气于一身的植物;她在西湖、大明湖、洞庭湖等湖泊如云如海如雾的情境中亭亭玉立;她与黄山、庐山、华山、衡山、武夷山有着不解的情缘;她从屈原的《离骚》中走来,又被唐太宗用“风散动浮香”的诗句加以赞誉;她因清纯洁净、亭亭玉立而被世人称为“凌波仙子”;她是谁?她就是荷花。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见荷花的影子,同学们想不想感受照相机镜头下的荷花美?二、赏莲(配音乐)在镜头下,荷花给我们展示了她袅娜聘婷的姿态,但是她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和美丽,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与寄托。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将荷花人格化,将作者的精神追求与荷花的花格紧紧相连的文章。
三、知识链接文体:题目名为《爱莲说》,那么“说”是一种什么文体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了解了“说”的概念之后,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直接说明事物、论述道理还是借人借物来论述道理的?明确:借物——借莲花说明道理。
这让我们联想到一种写作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即: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
那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莲花表达何种志向呢?我们接下来了解一下作者周敦颐。
作者: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教学设计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作者介绍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
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二、词语解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