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期末语文复习资料之爱莲说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1
《爱莲说》复习要点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原文及翻译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繁,多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丹。
独:只;自:从;甚:众、多;翻译: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却(可是,但是);染:被污染。
翻译:我则唯独喜爱莲——(我喜欢)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原文: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翻译:经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媚,原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蔓:不生枝蔓; 不枝:不长枝节。
翻译: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过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
原文: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越发,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翻译:香气远播,越发清新,笔直洁净地站在那里,原文: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亵玩:玩弄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焉:助词;翻译: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认为,以为。
隐逸:隐世避居;翻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原文: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七下文言文复习《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
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
世称“濂溪先生”曾任地方官职,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设濂溪书堂讲学。
2.知识链接(1)莲的别称:又叫荷花、芙蕖、玉环、水芙蓉等。
(2)古诗文中歌咏莲花的佳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3.写作背景:作者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岩。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爱莲说》,借花述志。
4.选自《周敦颐集》5.体裁——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如《马说》三、积累词语(一)注释(1)甚:很。
(2)蕃:多。
(3)李唐:指唐代。
(4)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5)染:沾染(污秽)。
(6)濯:洗涤。
(7)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涟,水波。
(8)妖:过分艳丽。
(9)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长枝茎。
(10)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11)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2)隐逸:隐居避世。
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叹词,相法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二)词类活用:1.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2.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三)古今异义词:加点词古义今义亭亭净植树立种植宜乎众矣应该合适(四)一词多义:1.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菊之爱宾语前置的标志2. 清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香(五)特殊句式【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省略句】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四、课文理解:1.“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揭示了自唐朝以来,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盛行。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原文及注释
爱莲说
周敦颐〔宋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爱莲说》复习试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一、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北宋(时代)的周敦颐(人名)。
二、解释加点词语1、蕃.:(多)2、独.爱菊:(仅,只)3、陶后鲜.有闻:(少)4、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污泥)5、亭亭..(挺立的样子)净.(洁净)植.(树立)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玩弄)焉 7、宜.乎众矣:(应当)四、专题练习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
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3.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4.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以下是为⼤家提供的《初⼀语⽂⽂⾔⽂《爱莲说》原⽂及翻译》,供⼤家参考!相关推荐:||《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 ⽔陆草⽊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李唐来,世⼈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1.说:⼀种议论⽂的⽂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式来阐述事理的⽂体,⼤多是借事物或⼀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格,⾏⽂崇尚⾃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颇为相似。
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2.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称五柳先⽣,世称靖节先⽣,东晋浔阳柴桑(现今江西省九江县)⼈,东晋⼈。
是的隐⼠。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咏菊,如《饮酒》诗⾥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向来称为名句。
⾃李唐来,世⼈盛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社会上的⼀般⼈。
唐⼈爱牡丹,古书⾥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本(⼀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译⽂ ⽔上和地上各种草⽊的花,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
我则唯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洗涤过,⽽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枝蔓,不长枝节,⾹⽓远播,更显得清幽,笔直地洁净地⽴在那⾥,(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
《爱莲说》复习资料!超详细!超全!《爱莲说》一、文学常识识记1.作者,字,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濂溪堂讲学,故又称为,谥号。
时期家。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
二、重点字词整理(一)注音或填字1.出yū()泥而不r?n()zhuó()清涟而不妖亭亭jìng()植不可xiè()玩焉2.可爱者甚蕃.()隐逸.()者陶后鲜.()有闻(二)特殊词语1.通假字可爱者甚蕃.同,意思是:2.古今异义(1)宜.乎众矣古义今义(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古义今义(3)陶后鲜.有闻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枝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2)香远.益清.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解释为: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解释为:(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形容词用作状语,解释为:4.一词多义(1)远: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清:香远益清.濯清.涟而不妖(3)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5.归纳成语典故(1) :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
(2) :既不蔓延,也不分枝。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三)重点注解1.晋陶渊明独.爱菊独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染濯清涟妖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净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观亵玩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众矣三、重点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基本内容理解1.用文中的语句回答:(1)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6)《爱莲说》中的主旨句是(7)文中“晋陶渊明独爱菊”原因的句子是,“世人甚爱牡丹”的原因是,“予独爱莲”的原因是2.本文采用了的写法,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的气节,鄙弃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知识点《爱莲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写了作者对着池塘里盛开莲花的美景,感叹花中之王、淡泊高雅、不与世争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悲愤和对身世的感叹。
本文将从诗歌的分析、背景、气氛、思想及运用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介绍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爱莲说》知识点。
一、诗歌的分析《爱莲说》是一首七绝,指的是每一句有七个字且每一句都是对仗式的诗句。
这首诗从描写莲花的自然景色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是一篇半抒情半议论文的优秀诗篇。
这首诗具有传神、写景、抒情、议论等多种特点,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中学生应当理解这一点,掌握和理解此种诗歌形式在这篇诗歌中的作用及意义。
二、背景本诗所写之池,即白居易的芜湖龙山寺荷塘。
荷塘四面通密,芦苇高度数丈,冬其水则沸,夏其水则温。
而此处的莲花,比荷花更为高雅和淡泊。
白居易在谪居芜湖期间,因为芜湖龙山寺荷塘的莲花曾经帮助他度过了寂寞、愁苦的心情。
所以,写下这篇诗篇,抒发出他的愁思和感悟。
三、气氛整篇诗文给人展现一幅恬静、清新、高雅、淡泊之感,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那种追求精神境界与憧憬美好生活的情感。
学生应当感受及理解这种感情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的方法。
四、思想本文的中心思想是“直接升华人性”,即在莲花的品质上表现人的高尚品性,超越了妨碍人物情感表达的身世因素,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极力赞美。
学生应当在这种思想中认识到人性高贵的维度和抒发情感的程度。
五、修辞手法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如对仗、比喻、拟人、转语、借代等,这些是诗歌表达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学生应当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及方法。
本文中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备受读者认可之外,相信读者同样能在中学生理解课文的层面上,设身处地地去想象白居易写文章的情境,无疑对课文的学习效果将有很大提高。
结语:以上便是本文关于《爱莲说》的知识点。
希望本文能够对希望学习《爱莲说》的中学生们有所帮助。
《爱莲说》(七年级下)复习要点(背诵篇目)一、字句理解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关键字:蕃:多。
句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关键字:染:沾染(污秽)。
濯:洗涤。
妖:妖媚,妖艳。
通:贯通。
蔓、枝:此处均作动词。
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远:(香气传得)距离远。
益:更加。
清:清幽。
亭亭:直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树立。
远:远远地。
观:观赏。
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句译:我只喜爱莲,因为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更显清幽,笔直洁净地树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关键字: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句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关键字:鲜:少。
句译: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句译:对于莲的喜爱,与我相同的还有什么人呢?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关键字: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众多。
句译: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二、内容理解1.作者是宋朝的周敦颐。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道理。
2.全文以“爱”贯串。
文章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由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自己独爱莲花(以爱菊、爱牡丹衬托爱莲),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其品格,暗喻“君子”的形象和品质。
第二部分(第2段):扣住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发表议论,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自己喜欢莲的原因,抒发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态度。
3.中心归纳: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坦荡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鄙弃。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之:可: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李唐:盛: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yú): 之:染:濯(zhuó):清涟(lián):妖:亵玩..:焉: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谓:隐逸:君子:者: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噫: 鲜(xiǎn):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一、知识点1、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3《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5、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
6、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议论,文中“谓”能集中体现出来。
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2、全文的中心句是: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11、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12、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13、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三、问答题1、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答: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答: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答: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5、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答:6、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答: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答:8、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10、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拓展题1、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答:2、在我们中学生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学生太少,而随波逐流的人太多,即不明辨是非,跟着厌学,淘气打仗的同学厮混在一起,不是喝酒抽烟,就是惹是生非,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谈出你的想法.答:3、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答:4、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答:5、《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答:答案:二、用原文回答问题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1、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12、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3、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三、问答题1、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6、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答:隐士。
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惋惜”7、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意思对即可)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答: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四、拓展题1、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答: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梅花,你傲立雪中的高洁,坚忍不拔的毅力,卓尔不群的品格,深深的感动着我,激励着我.2、在我们中学生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学生太少,而随波逐流的人太多,即不明辨是非,跟着厌学,淘气打仗的同学厮混在一起,不是喝酒抽烟,就是惹是生非,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谈出你的想法.答:中学生应该珍惜易逝的青春年华,努力学习,不要为将来的遗憾而饮恨终身.3、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答: 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
嬴得花中美誉4、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答: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
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
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5、《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答: 三种:1隐逸的人生观;2贪图富贵的人生观;3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