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八章(1)
- 格式:ppt
- 大小:797.50 KB
- 文档页数:6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资料(第八章)
选择
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向外输出资本,是为了获取高额海外收益,并建立起金融资本在世界上的统治。
2.二战后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生产资本的国际化。
3.资本输出的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
P195
4.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垄断形成后,出现了大量过剩资本,这些资本缺少有利的投资场所;这些资本输出到国外会赚大钱。
资本输出的可能性: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劳动者的分化和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业、信用制度的发展是大规模输出资本成为可能。
概念题1.利润和利润率2. 成本价格3. 机会成本4. 平均利润5. 生产价格6. 商业资本7. 生产性流通费用8.纯粹流通费用概念题答案1.利润: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后的余额。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2.成本价格:所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价值总和。
3.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4.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投资者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
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投资者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结果。
5.生产价格: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
6.商业资本: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
7.生产性流通费用:与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有关的流通费用,这种费用是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如在商品的分类、包装、保管和运输中支出的费用。
8.纯粹流通费用:由于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引起的非生产性流通费用,这种费用不参与价值和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创造,是纯粹同商品买卖行为相联系的费用,如广告费、簿记费、商业店员工资、通讯费等。
判断题1.资本主义耗费就是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
2.利润与剩余价值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3.在研究利润率平均化问题时是以个别资本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或基础的。
4.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5.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因而会直线下降。
6.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
7.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8.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
9.纯粹流通费用不参与价值或剩余价值的创造。
10.平均利润率水平的下降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下降。
判断题答案1.×2.√3.×4.×5.×6.√7.√8.√9.√ 10.×选择题1.剩余价值(m)和利润(p),以及剩余价值率(m’)和利润率(p’)的关系是:(1)m大于p, m’大于p’(2)m小于p, m’小于p’(3)m等于p, m’大于p’(4)m不等于p, m’小于p’(5)m等于p, p’小于m’2.成本价格是(1)由商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c和v所构成的价格(2)所费的c和v的价值总和(3)投入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总和(4)企业在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5)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3.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高低的关系是:(1)向反方向变化(2)成正比例(3)成反比例(4)不成比例(5)向正方向变化4.平均利润率是:(1)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3)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4)通过各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的(5)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5.资本主义制度下,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说明:(1)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绝对下降和利润量的减少(2)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降低,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减轻(3)资本家获得的利润量并不减少(4)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是总趋势,并不排斥个别时期平均利润率上升(5)利润率的下降与利润量的增大通常是相伴发生的6.生产价格是:(1)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2)生产成本加各部门的利润(3)生产成本加超额利润(4)商品价值c+v+m的转化形式(5)以平均利润的形成为前提的7.商业利润:(1)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活动创造的(2)主要是由商业店员创造的(3)主要是由产业工人创造的(4)是商业店员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5)获得的途径是购买价格低于销售价格8.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是:(1)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2)促进企业改革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3)调节剩余价值在各部门投资者之间的分配(4)造成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5)推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9.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1)剩余价值率的提高(2)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4)固定资本的比重增大(5)对外贸易的发展选择题答案1、③⑤2、①②③④⑤3、①④4、①②③5、③④⑤6、①④⑤7、③④⑤8、①②③9、①②③⑤辩析题1.西方经济学也十分注重对成本价格的研究,其成本价格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成本价格是完全一致的。
第八章一基本概念:1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P1332劳动力商品:是指作为商品买和卖的劳动力,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P1383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P1394剩余价值率:=m/v×100% P1415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P140 6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殖。
P1417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P146二思考题: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答: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
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
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
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P137,1382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答: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儿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
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
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第八章生息资本和利息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2.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3.是在存在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它在数量上等于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
4.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它是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信用中介,也是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
5.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业务获取利润而投下的自有资本以及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
6.是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7.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8.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
9.是它的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10.是具有票面金额,代表资本所有权或债权的证明书。
11.是股份公司的股票持有者。
12.是大股东控制公司所需要的股票额。
13.是进行有价证券交易的场所和渠道。
14.是股份公司创办人发行股票时,股票出售价格总额同实际投入这个企业的资本总额之间的差额。
二、单项选择题1.④2.①3.②4.③5.④6.②7.③8.①9.②10.④11.①12.④13.④14.④15.③16.②三、多项选择题1.①③④⑤2.①③3.①⑤4.①②④⑤5.①②③④⑤6.①②③⑤7.①②④8.①②③④⑤9.①②④⑤10.①③④⑤11.①②③④⑤12.③④⑤13.③④⑤14.①③④15.①③⑤16.①⑤四、填空题1.职能资本货币资本剩余价值2.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3.剩余价值平均利润4.存款放款5.商业信用银行信用6.使用权所有权7.利息借贷资本8.存款利息贷款利息9.合资经营对公司债务负有限责任对公司债务负无限责任通过发行股票,将许多个别资本联合成一个集团资本10.股息股息存款利息率11.它能带来一定收入资本化的收入12.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银行职员的工资其他管理费用平均利润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13.社会资本14.企业利润五、简答题1.答:(1)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第八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1.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1)资本主义制度萌芽在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中,由于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小手工业生产者发生分化,一小部分上升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而大部分成为雇佣劳动者。
(2)资本原始积累①含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②过程:a.建立起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雇佣劳动关系。
对直接生产者特别是农民进行剥夺,用剥夺的方法和残暴的手段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
b.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并转变为资本。
这一过程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制度、商业战争等暴力和非暴力方式完成的。
(3)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彻底变革。
一方面,工厂制度使原来的手工劳动者成为听由机器支配的资本关系的附属品;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胜利排挤了封建地主和大部分中间阶级,社会阶级结构分化为两极,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最终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2.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②国有经济的出现并不改变这一特征,因为:a.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有限的,并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b.国有经济除在公共部门外,主要集中在某些特殊部门,这些部门都是私人资本不愿经营或不能经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