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名词解释1、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终身体育: 是指一个人终生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 身心愉快,终生受益3、自然主义体育:4、实用主义体育二、填空题1.( 1953 )年,毛泽东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号召。
2.( 1979 )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或扬州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3.1917 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提出体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养生” ,而且在于“卫国” 。
4.我国的古代学校体育,是从(奴隶社会)社会开始出现的。
5.主智主义主张将一堂体育课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部分。
6.( 1990 )年3 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V” ,错误的打“X” o)1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学科。
(V)2.德绍五项是指跑步、跳高、攀登、平衡和负重)(V)3.中国的学校体育是从18 世纪后期开始从西方一些国家传入的)(X )4.国家体委于1954 年制定并公布了《劳卫制》)(V )5.自然主义体育理论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体育学说)(X)6.最早把体育引进学校教育的教育家是德国的巴泽多)(V )7. 1923年公布《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V )8.学校体育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教育和体育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形成体系)(V )9. 军国民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X )10. 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教育应回归自然,顺应儿童的本性,按儿童的兴趣、爱好组织活动,使儿童的身心都得到自由的发展。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思想演变——体育教育化问题1、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从而推动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对当时绅士们来说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人文教化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体育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从而体育成为培养绅士的基本内容,推动了体育教育化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
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
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第二节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第四节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五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第二篇体育课程与教学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第一节体育课程的特点第二节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第三节体育课程的编制第四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第一节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第二节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第三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第六章体育教学第一节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第二节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第三节体育教学内容第四节体育教学方法第五节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第六节体育教学设计第七节体育学习评价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第一节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第二节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第三节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第八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篇课外体育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第一节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第三节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第十一章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第一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第二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第四篇体育教师第十二章理想的体育教师第一节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第二节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第十三章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第一节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第二节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第四节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1、夸美纽斯——确立班级授课制2、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2)16世纪的宗教改革对学校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丁.路德-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
(3)维多利诺被尊称为“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创办“快乐之家”学校。
(4)洛克的思想:教育使人幸福。
3、古茨姆茨进一步发展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形式,将课堂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4、杜威思想:教育即生活——游戏化教育。
5、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
6、凯洛夫理念:凯洛夫在《教育学》一书中提出教育是永恒的,也是历史的。
教育的任务包括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体育和美育。
他提出直观性、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五大教学原则。
苏联学校体育界移植到体育教学中,形成了主智主义体育理论,注重体育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主张将一堂课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 、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出现两次高速增长阶段,第一次高峰出现在由胎儿开始到出生后第一年内;第二次高峰出现在青春期。
2 、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出波浪性和阶段性;可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
(填空)3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全面发展体能(3)提高机能水平(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4 、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 、学校体育的概念: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1、简述体育课程的新特点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形态、机能、体能)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重点)3、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重点)4、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重点)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健康教育2、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及四种取向(次重点)3、学校体育的目标(次重点)4、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重点)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1、体育课程;体育课程设计;体育课程评价2、体育课的学科基础——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哲学(了解)3、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重点)4、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重点)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1、体育课程实施;2、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策略的取向及应注意的问题(次重点)3、正确处理体育课程实施与计划的关系(了解)第六章体育教学1、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语言法;讲解;动作示范;自主学习;教案2、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次重点)3、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重点)4、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和基本要求(次重点)5、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过程(重点)6、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次重点)7、运用讲解法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8、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游戏与竞赛法(了解)9、自主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发现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领会学习法(了解)10、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概念及优缺点(次重点)11、体育课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要求(重点)12、体育课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次重点)13、编写体育课教案应考虑的问题(重点)14、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理念及目的(重点)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1、体育学习;体育学习策略;2、体育学习的特征(重点)3、指导体育学习策略应注意的问题(了解)4、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重点)第八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体育课程资源;2、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和分类(次重点)3、竞技运动项目改造的意义、基本方法及改造的因素(了解,包括民族民间、新型运动项目)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1、课外体育;2、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重点)3、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实施(了解)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1、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竞赛训练法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了解)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次重点)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及实施(了解)5、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竞赛训练法(了解)6、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评价(了解)第十一章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1、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淘汰法;循环法;顺序法;轮换法2、淘汰法、循环法、顺序法、轮换法(了解)2、评定成绩与名次的方法(了解)第十二章理想的体育教师1、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次重点)2、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重点)3、体育教师的职责(重点)第十三章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1、校本培训;终身学习2、教育实习的目的和任务(次重点)发挥性题1、联系实际,试述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学校体育学》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的演变1.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产生了对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的现实需要和条件发展:以启蒙运动为背景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 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以奥地利高尔霍夫尔为代表的自然体育学派,受杜威儿童中心教育思想影响的赫塞林顿,威廉姆斯等人为代表的美国”新体育”运动.2.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1.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2.终身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3.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学生身体发展的指标,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指标: 1.身体形态发育2.身体机能发育3.体能发展特点:1.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 2.体能的发育速度不同,表现出明显的波浪性和阶段性. 3.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体能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4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体能发展的敏感期。
各项体能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有早有晚,因此各种体能发展的顺序也有先有后。
.2.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与基本要求。
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全面发展体能3.提高机能水平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指标、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作用与基本要求。
主要指标: 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作用: 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基本要求: 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4.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与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