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魔笛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14
歌剧魔笛鉴赏
歌剧《魔笛》是莫扎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欧洲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歌剧的故事情节充满神秘和奇幻,通过丰富的音乐和戏剧手法,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彩。
首先,歌剧《魔笛》的故事情节非常独特。
它以王子与夜后女儿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各种考验和磨难,最终实现了人性的救赎和爱情的美好。
同时,歌剧中还融入了许多神话和寓言的元素,让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莫扎特在《魔笛》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音乐才华。
他运用了丰富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使得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
通过音乐,莫扎特将角色的情感、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此外,歌剧《魔笛》还具有强烈的德国民族色彩。
莫扎特通过采用德国民间音乐素材,创作出具有浓郁德国风格的音乐。
同时,在歌剧中还融入了许多德国传统文化元素,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德国文化的魅力。
最后,歌剧《魔笛》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莫扎特通过这部歌剧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爱情和人生命运的看法。
他认为,爱情是美好和神圣的,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各种考验和磨难才能最终实现。
此外,莫扎特还强调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彩,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需要通过相互理解和包容来共同成长。
总之,歌剧《魔笛》是一部充满神秘、奇幻和浪漫主义气息的经典之作。
通过丰富的音乐和戏剧手法,莫扎特将人性的复杂和多彩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欣赏这部歌剧时,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还能深入思考人性和生命的真谛。
浅析《魔笛》的戏剧风格特征《魔笛》是由莫扎特创作的一部歌剧,被誉为世界史上最伟大的歌剧之一,它的戏剧风格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夸张的戏剧手法:《魔笛》中充满了夸张和幽默的戏剧手法。
娑宾女皇这个角色形象丰满而夸张,她的忽而表现出宏伟和尊严的特点,忽而又幽默而滑稽。
剧中还有一些滑稽的场景,如帕梅纳登斯和帕帕基诺之间的互动,以及通过音乐和舞台上的机关装置呈现的搞笑情节,都展示了歌剧中夸张的戏剧风格。
2. 社会批判思想:《魔笛》中探讨了一些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批判意味。
剧中对于贵族和平民的关系、宗教信仰和教育观念等问题有所涉及,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批判。
贵族人物娑宾女皇和托马斯分别代表了统治者和教权者,他们所信仰的制度和观念在剧中被质疑和批判。
莫扎特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和情节的设置,旨在唤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3. 魔幻和奇幻的元素:《魔笛》通过描绘奇幻的情节和场景,使得剧中的世界充满了魔幻和奇妙的氛围。
剧中的帕帕基诺就是个魔法师,他能够驱逐怪兽、解救公主,这种超自然的能力和情节,增添了剧中的奇幻色彩。
剧中还有一些魔法和神秘的元素,如银铃的神秘力量、试炼的场景等,都给观众带来了奇幻感。
4. 人性的探讨:《魔笛》还探讨了人性的问题,包括爱、忠诚、友谊等。
剧中的角色们经历了各种考验和磨难,通过这些经历,剧中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主人公塔米诺在剧中经历了对爱情和信仰的考验,最终取得了成功;而娑宾女皇的角色也展现了对权力的欲望和其背后的软弱性。
通过剧中人物的情感故事和悲剧性命运的安排,莫扎特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莫扎特的《魔笛》以其独特的戏剧风格和深刻的主题震撼了观众,不仅是一部音乐上的杰作,也是一部戏剧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夸张的手法、社会批判的思想、魔幻的元素和对人性的探讨,这部歌剧使观众思考和感受到了深刻的艺术体验。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歌剧《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歌剧,它的结构统一,主题发展广阔、性格的刻画及人物的相互关系处理也非常出色。
可以说它是一部民族音乐剧,也是一部与维也纳歌剧传统紧密联系的伟大的神话歌剧,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曲调语言还是和声语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戏剧表现,都十分突出地体现了民族色彩。
《魔笛》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后委托,带着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夜后的女儿。
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夜后的险恶面目,并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几道考验后获得了爱情。
《魔笛》中有几段非常著名的咏叹调,一首是《我是快乐的捕鸟人》,歌词诙谐风趣,音乐活泼欢快,结构精美紧凑,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歌谣风格,活灵灵地展现了帕帕盖诺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
另一首是夜后的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这是一首极有名的曲调,表现了夜后仇恨光明的阴暗怪异的变态心理,同时也流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疼爱之情。
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后半段的华彩乐段和长期停留在高音区的乐句,使之成为最难演唱的曲目,即使是对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来讲,也有利考验和挑战。
另外,帕米娜的《啊,我知道了》和夜后的《心中燃烧着怒火》也同样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魔笛》可以称作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品质,淳朴感情和清醇美丽的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实现了莫扎特振兴德国歌剧的夙愿,开创了德国歌剧以后的发展道路,对新世纪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莫扎特把音乐的创作作为歌剧创作的基础,音乐的独特表现力可以独立表达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增强歌剧的戏剧性。
戏剧性广义为戏剧艺术本身所特有的本性。
通过情节性、音乐性、主题性、崇高性和生命性才阐述歌剧《魔笛》的戏剧性。
进而从社会环境、个人价值和才能方面分析产生这些特性的原因,揭示莫扎特的创作背景。
其中,重点突出了音乐在歌剧当中的地位。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doc
莫扎特的歌剧《魔笛》听起来十分轻松有趣,但其实这部歌剧涵盖的是非常深刻的哲学和宗教思想,反映了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的思想。
本文将对《魔笛》这部歌剧进行赏析。
首先,歌剧中的主题是对启蒙思想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认为人类的进步应该是基于理性和自由的。
《魔笛》中,主人公塔米诺经历了一场传统和现代的斗争。
他受到了魔法和神秘主义的影响,但最终选择了理性和自由。
这表明莫扎特在探索当时的重要问题。
他试图把观众引向对人类自由与理性的重视。
其次,歌剧反映了莫扎特的天才。
他将不同的音乐元素融合到歌剧中,创造了一个音乐上的新时代。
例如,布拉曼特(魔女)的音乐基于德国的民间音乐,而女王的音乐则有着抒情和神秘的气息。
另外,莫扎特还创造了一些主题曲和歌曲,例如奥西里斯之歌和塔米诺之歌,这些曲目是整部歌剧中最感人的部分之一。
最后,歌剧探讨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通过女王和萨拉斯托的比喻,展示了对生命和死亡的不同看法,女王相信“即便生命只有岁月计”也要追求永生不死,而萨拉斯托则认为“等待后世评判伊始,请让我们过好今生”。
这种对生命和死亡思考的探讨是莫扎特歌剧中引人入胜的部分。
总之,《魔笛》是一部让人思考的歌剧,它将欧洲的启蒙思想与音乐融为一体。
无论你是当代或是18世纪的听众,这部歌剧都会让你自省和深思。
魔笛 Magic Flute德文原名 Die Zauberflöte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郊外的狄亚·维登剧院(Theater auf der Wiede)首次公演。
此剧首演时,并没有获得特别的热烈欢迎。
可是每次再演,人望就增高,一星期后莫扎特在写给妻子康丝丹彩的信中曾表示:“我刚从歌剧院回来,今晚照样爆满。
像咏叹调“知道爱情的男人”以及第一幕的银铃的场面,跟往日一样安可了……”(莫扎特 1756-1791)由此可见,当时听众的喜爱跟今天没有什么差别。
随后此剧的上演次数是:1791年10月就有24次的记录,次年11月3日演出第 100场,1795年10月22日是第200场。
这些记录是由席坎内德所发表的。
后来,此剧又开始了国际性的演出。
在柏林的首演是在1794年;在巴黎初次演出是1801年8月20日;在英国首演是1811年;在美国公园剧院初次演出是1833年4月17日,在大都会剧院演出是1900年。
把音乐和对白串连成单纯的歌唱剧,本来是以德国北方为中心的,但不知不觉间也传到维也纳,而且逐渐发展成童话歌剧般的样式,成为多彩多姿的独特样式。
而《魔笛》可以说是歌唱剧最后集大成之作。
从音乐方面看,莫扎特在此剧中取用了歌剧的各种要素,而且做出统一的表现,创造出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
摘要:简单介绍了《魔笛》的写作背景,歌剧中的音乐,故事情节,魔笛(Die ZauberFlote)是莫扎特三部最杰出歌剧中的一部,这部歌剧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M.Wieland,1733-1813)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Oder die Zauberflote)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
它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
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
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2011年第6期(总第116期)广西教育学院GUANGXIJlAOYUXUEYUANXUEBAON0.6.201l(SerialNO.116)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傅凯(宁波成人专修学院浙江宁波315100)摘要:莫扎特是18世纪末伟大的欧洲作曲家,尤其在歌剧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发展了意大利歌剧,并且开创了德文歌剧的先河.《魔笛》是莫扎特后期的一部重要歌剧作品.本文通过分析作品《魔笛》中几段具代表性的咏叹调和重唱来探讨莫扎特歌剧的声乐艺术风格,进而进一步解读他赋予歌剧的声乐艺术魅力.关键词:莫扎特;《魔笛》;咏叹调;歌唱剧;声乐风格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410(2011)06—0107—04一,前言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不仅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有”音乐神童”的美誉….他短暂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和丰富的音乐遗产.他的作品几乎涉及了当时已知的所有音乐形式.例如:单簧管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安魂曲等等成为后世的范例,直到今天仍然很少有人能创作出与之并驾齐驱的作品.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时代的精神,尤其在他作品中对平民阶层思想和情感的深刻描绘和反映,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下,代表着一种非常进步的思想.在歌剧上他发展了意大利歌剧,并且开创了德文歌剧的先河,《魔笛》就是用德语创作的.《剑桥插图音乐指南》这本书中对这部歌剧的评价,让人记忆深刻:”作品《魔笛》设计得如此巧妙,它足以提供很多种音乐来表现夜后①的花腔,作品的成就将在世界音乐史上写上浓重的一笔;萨拉斯特罗②和他的祭司们的声音是多么的庄严和崇高,陪伴塔米诺③寻找公主的捕鸟人帕帕盖收稿日期:2011年9月21日诺④(由希卡内德演唱)的流行小曲,紧张的三重唱(夜后的侍女们演唱)和小妖们的宁静安详的三重唱(支持塔米诺的童子们);而帕米娜⑤和塔米诺两人的音乐则表现出极其的亲切,朴索.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I生,表达了人们对成功和理想婚姻无限向往和崇高追求的思想活动.”(孟宪福等译)2.二,《魔笛》的声乐美赏析◆经典唱段片段之一第二幕中的《仇恨的火焰》是一首极为华丽的花腔咏叹调,剧情开始的大意是夜后让女儿用It, 首杀死萨拉斯特,它是按照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写的.这首咏叹调分为三个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节制的变化;这段曲子开始后很快达到高潮,充满力量感,从F大调主题的小字一组a起音,当演唱到两小节后马上就进入激昂的高音区,然后就连续地通过上行旋律和与跳进形成激烈的情感基调,反复强调着”复仇”这一主题.随后乐曲进入新的高潮,发展成华丽的出彩花腔乐句,伴随着同音的重复和分解音型在高音区徐徐____——107.__.——广西教育学院2011年第6期环绕,充分突出了花腔女高音广阔的音域以及非凡的音色.(见谱例1)在第二段乐曲中,夜后以断绝母女情为要挟,让女儿去完成复仇的使命.随着乐曲当中旋律的跌宕起伏,乐曲的动力感加强,尤其体现在八度大跳,长,短乐句相结合等方面. 饶.啊t啊tntlIrAhIAh1.……圭圭圭圭圭圭上JL…』JL,__r.rII一.j一-谱例1—1乐谱1-2从曲调变化运用方面来看,第二段利用乐曲调性功能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对比.而且其中乐队的节奏型和伴奏织体也相当富于变化,使得和声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烘托出整个乐曲的气氛.可以说是花腔女高音咏叹调史上数一数二的名曲.作为这部歌剧中的灵魂人物,夜后这个角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由善到恶,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刻画她的本质,她狂暴的心情以及讽刺的色彩,在非常高的音域(小字二组的F),以快速的炫技唱法,混合了乐声的重复音,配合天衣无缝,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才华.而在这部歌剧中有相当多的歌曲令人印象深刻,夜后的这首咏叹调《仇恨的火焰》受阉人歌手的影响,主要突出炫技.而且具有典型的古典歌剧艺术魅力.◆经典唱段之二而塔米诺的咏叹调唱段《哦,多么美丽的形象》也非常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点,例如其中的第一幕第四场:此时剧情发生在一个山坡,夜后离开了,王子深情地对着帕米娜的肖像唱道:一108一“哦,多美丽的形象……”,运用的是一首降E大调的曲子,尽管歌词内容非常朴素简单,但可以从中体会到细腻的音乐和微妙的情感变化.第十七小节运用了降B大调,歌词和曲子都逐渐从简单趋向复杂和深化.乐句与歌词都能表现出塔米诺内心回荡一个声音,”那烈火燃烧我的心灵,莫非这就是爱情?”直到第三十五小节,当塔米诺此时终于发现自己有多么深爱帕米娜时,曲子配合着从降B的属和弦并运用顺回音导向主音,伴以清晰结束感的乐段,充分呈现出了古典美的莫扎特风格.第三十七小节转回降E大调.歌词中表达了,车{k#谱例3为了预示塔米诺最终将得到属于自己爱情的结局,这个片段中运用了九度大跳,歌词和乐曲同时达到了高潮,乐曲在热烈和充满力感的气氛中结束(见谱例3).◆经典唱段之三在歌剧《魔笛》中,帕帕盖诺是一个捕鸟人(男中音).第一幕第二场中,帕帕盖诺背着个大鸟笼,手拿一支笛子,曾唱了一首优美爽朗的民族式歌曲《我是快乐的捕鸟人》.《我盼望有个好姑娘》是/lI,/,J,语言文学?艺术学研究傅凯莫扎特歌剧《魔笛》赏析帕帕盖诺在第二幕里唱的一首很有名的歌.”这首唱段带有德国民谣的风格,在剧中同萨拉斯特罗和夜后的音乐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这首唱段的曲调欢快活泼,与帕帕盖诺的人物性格十分吻合”.唱段分两段,A段和B段,而B段小快板的速度与A段行板形成较大的对比,但音乐的基调仍与A段相仿.这首唱段具有跳跃,活泼和欢快等特点,风格接近于德国或奥地利流行的民歌,体现出帕帕盖诺开朗乐观的性格,同时也表达了帕帕盖诺对于美好爱隋的期盼以及向往的心情.◆经典唱段之四在这部歌剧中的重唱部分给我影响比较深刻的有:侍女的三重唱,帕帕盖诺和帕帕盖娜⑥的二重唱((papapa)).剧情一开始王子塔米诺被大蛇追赶着,而后晕倒在地上,这个时候三个侍女出现了,杀死大蛇后围着王子塔米诺,看到他后都争着要照顾他,三个人相互争执的三重唱.而其中两重唱《papapa)>是我最喜欢的,是一首快活而热烈的二重唱,刚开始演唱的连续跳音使气氛非常活跃,急口令的咏叹调,听后使人非常愉快.三,《魔笛》的艺术特点浅析◆鲜明的人物特点在这部歌剧中,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我们可以看出莫扎特所写的是十八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均衡,对立的理念.王子塔米诺和帕米娜代表善良和真理的一方,属于抒情性的正派形象;夜后的高难度的花腔演唱,从善到恶;代表正歌剧型角色形象的萨拉斯特罗,他具备善良,光明,博爱以及美德;具有异国风情的奥斯明,他急口令般的咏叹调,代表一个典型喜剧角色的形象;代表了德国集市中的民间歌唱剧的捕鸟人帕帕盖诺和帕帕盖娜.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莫扎特赋予每个人物迥异的鲜明性格特征,使得不同人物在各个不同环境和发展阶段,都有着不一样的情绪反映,成功地将自己的思想寄托于这个童话般的题材中,在歌剧里表现出来3.◆对重唱的发展莫扎特对歌剧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对重唱进一步发展,他的作品中大量运用重唱的方式作为音乐戏剧结构的基础,展开戏剧性的情节.例如在另一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他采用了重唱的方式推动所有剧情的高潮和剧情展开. 既表现出总体的情节发展趋势,又能细致刻画剧中每个人的不同情绪和心情,让整部歌剧戏剧性更加突出.◆德文歌剧的开创和发展莫扎特歌剧的民族特点方面也比格鲁克进了一步,他对音乐史最卓越的贡献是在音乐与戏剧统一的实践上.由于莫扎特受德国歌唱剧的影响较深,吸取了许多德国传统民歌和新教圣咏,采用德语对白,体现了德国民族风格,并且他在吸取了意大利喜歌剧与正歌剧中一些成功的因素,融入到德国的歌唱剧中,奠定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基础.◆歌剧的喜剧形式发展莫扎特还发展了喜歌剧的形式.当初的意大利的喜歌剧只有滑稽,杂耍等形式,其音乐特点包括华丽,轻快,热闹,有时候还允许有点夸张.起初莫扎特仅仅想模仿意大利人那种无拘无束的开朗性格.但随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喜歌剧方面的特有才能,扩大了作品的题材范围,使喜歌剧表现主题和形式更丰富,最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演唱技巧特点莫扎特扩大了声部中的表现力,他常常独具匠心地运用男中音和男低音来担当主角,而一般的歌剧是采用高声部作为主角.而在演唱表现中, 严格要求演唱者起音准确,绝对不能出现上滑音或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的华丽下滑音.完全遵循古典音乐中的流畅,典雅,秀丽和明朗为主要风格的音乐特征[.避免出现夸张的感情表现和过度的力度对比.运用优雅的中等音量,从容的声音和连贯的演唱方式,是莫扎特歌剧演唱中最基本的技法风格[5,6].四,结束语《魔笛》是莫扎特后期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作品用德语创作的剧词,它虽然选取神话题材,但是它却反映现实的思想,与社会现实紧紧联系.该剧是莫扎特所有歌剧中体现出德国歌剧风格最强的一部.在该剧中,莫扎特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品德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音乐与剧情的结合更是恰如其分,这充分证明了该剧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对于后代德国民族歌剧的建立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魔笛》的音乐写作综合了各种技巧,使之音乐与剧情达到了完美统一….《魔笛》揉合各种表现因素真是难以置信.剧中的声乐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特征,在那些极具个性的咏叹调唱段中得到充分体现,剧中一109—广西教育学院2011年第6期富有戏剧性的重唱甚至比咏叹调,宣叙调的音乐更具感染力,使歌剧更加戏剧化和形式的多样化. 从这部作品中既能发现德奥传统古典风格中的严谨,优雅和质朴,又能感受到意大利音乐那华美而夸张的艺术效果,创作出了真正的综合性的古典歌剧的无与伦比的美.注释:①夜后(女高音)②萨拉斯特罗(侍奉伊希斯女神,俄赛里斯冥王两位神的埃及祭司)(男低音)③塔米诺(王子)(男高音)④帕帕盖诺(捕鸟人)(男中音)⑤帕米娜(夜后的女儿)(女高音)⑥帕帕盖娜(女高音),剧情中后来称为老太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储声虹,徐朗,余笃刚等.外国歌剧曲选[M3.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3]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4]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乐出版社,2003.[5]张弦,申文凯等译.西洋歌剧名作解说[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6]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7]马山雪.西方音乐史中的莫扎特晚期的三部歌剧[J].辽宁行政学院.2005(02)125】27.作者简介:参考文献:傅凯(1983一),男,浙江宁波人,从事音乐教育[1]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3.工作.(上接第102页)旬的句型结构特点,我们建议采用②符号词语式来构拟”得”字补语句l7种类型.这样,学生可以参照已构拟的17种类型进行模仿学习.3.增加”得”字补语句中相关成分之间的搭配训练本研究表明,越南学生在学习”得”字补语句时,常犯的错误是在组成”得”字句的相关成分上,具体地说,是在这些成分搭配之间发生偏误,如: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动词和补语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等.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得”字补语句教学中,不仅要讲授句法特点,语义语用也要注意.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留心词语搭配方面的点拨,教材也应在课后练习当中增加”得”字补语句中相关成分之间的搭配训练,以提高学生注意词语搭配的意识.注释:①文中带的句子为偏误例句,()内的句子为改正形式.有些句子偏误不止一处,本文未作全面改正.②孙德金:《外国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情况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③对本文使用的形式符号的说明:动一11n一词,V.——动词和动词短语,A——形容词,A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C——补语,N——名词.参考文献:[1]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E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2]范晓.v得句的”得”后成分[J].汉语学习.1996(06).[3]刘娟.越南留学生”得”字情态补语句习得状况研究[J].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EM3.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孙德金.外国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情况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06).[7]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8]徐丹.汉语句法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9]张豫峰.”得”字句补语的语义指向[J].山西大学(社会科学版),2002(01).。
浅析莫扎特歌剧《魔笛》摘要:歌剧《魔笛》几乎是无法分类的多样化歌剧,风格多样并且音乐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在音乐的构成上具有独立的价值,这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莫扎特《魔笛》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出生在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莫扎特虽然一生比较短暂,但是,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一生中创作的作品共有549部,其中,歌剧22部、交响乐41部、协奏曲42部,还有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其作品数量惊人并且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作品依然活跃在现代音乐的舞台上,由于莫扎特的作品脍炙人口,使一代又一代人包括当代人都为之倾倒。
歌剧作为莫扎特音乐成就的基础,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赋予了歌剧音乐歌唱性、优美性和欢乐性,同时又饱含着忧伤,同时他的音乐作品深刻反映了时代精神,尤其作品中体现出市民阶层的思想,这无疑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生活艰辛的状态,是他当时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莫扎特一生共创作22部歌剧,在这22部歌剧中,《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堪称莫扎特歌剧创作史上的颠峰之作。
其中《魔笛》的艺术创作水平最高,创造出了真正的综合性古典歌剧,可以称为歌唱剧的最后集大成之作。
一、歌剧《魔笛》的创作背景《魔笛》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创作于1791年。
该剧是莫扎特的歌剧作品中体现德国歌剧风格最强的一部,他认为歌剧是一种最能够客观反映现实社会的音乐,他把德国的民族优良传统、优秀的品德等鲜明地刻画在该剧中,并且将剧情与音乐恰如其分的结合,使该剧成为莫扎特最具有统一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作品,并且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民族叙事歌剧,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精神。
该剧深刻的影响着后德意志民族歌剧的建立、发展。
该歌剧同《安魂弥撒曲》,并称为莫扎特的“天鹅之歌”。
《魔笛》——“莫扎特最后一滴血”,二幕或四幕歌唱剧,席卡内德编剧,莫扎特谱曲。
这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直到他临终前不久才告完成。
在即将结束这部歌剧的创作时,有人委托他代作一首《安魂曲》,莫扎特认为此人是上帝的使者,是来召他回去的,他用全部精力,通宵达旦地创作这首在他看来似乎是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最后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了下来。
《魔笛》既具有正歌剧的庄严,又具有喜歌剧的明快,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
剧情简介:塔米诺王子(男高音)正被一条大怪龙追杀,夜后属下的三位侍女(两位女高音、一位女中音)突然出现,把怪龙杀死。
拿着排笛、穿着羽毛衣的帕帕基诺(男中音),哼着《我是一个快乐的捕鸟人》(Der Vogelfaenger bin ich ja)进来,带着德国民谣风格的体裁特点,单主题形式,由三个段落组成,体现了歌曲化小咏叹调的特点。
清醒后的塔米诺误以为是帕帕基诺杀死怪龙,而他竟也大方地承认了。
结果三位侍女再度出现,她们先惩罚说谎的帕帕基诺,用锁将他的嘴巴封住,然后把一幅画着夜后女儿帕米娜(女高音)的肖像拿给塔米诺欣赏。
塔米诺惊叹公主的美丽,唱出咏叹调《这是多美丽的肖像》(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en),他发誓要永远拥有这位美人,于是侍女们说公主被一位可恶的魔术师拐走,希望王子能够救出她。
塔米诺咏叹调采用意大利咏叹调中分节歌形势的谱写方法,曲式结构为A-B-A。
夜后(女高音)出现,请求塔米诺拯救女儿,那么帕米娜便会永远属于他。
夜后唱完这华丽的咏叹调《你可以去解救她》(Du,du wirst sie zu befrien gehen)后消失,三位侍女送给王子一只有魔力的金笛,也给帕帕基诺一只银铃。
在萨拉斯托(男低音)的城堡,他的黑人奴隶莫诺斯塔托(男高音)企图强暴帕米娜,恰巧帕帕基诺走进来。
帕帕基诺见到像人一样的黑炭、而莫诺斯塔托也看到全身鸟毛的怪物,两人吓得分别逃开。